冷灸11法.doc_第1页
冷灸11法.doc_第2页
冷灸11法.doc_第3页
冷灸11法.doc_第4页
冷灸11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冷灸11法冷灸法冷灸法,亦称天灸法、敷灸发泡法、无热源灸法。是指用某种或几种对皮肤有剌激作用的中药或草药作成适当的剂型涂抹或贴敷于穴位或病所。通过刺激肌表使之充血发泡而达到类似灸法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法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虫元见于以蒯角印其中颠”,指用芥子泥贴头顶中央治病的冷灸之法。天灸法一词,则见于针灸资生经卷三:“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本法与穴位敷贴疗法相似而有区别,后者虽亦同为敷贴穴位,但不使局部穴区充血发泡。漆灸【概 述】 漆灸法,源于民间,在古籍中未查见。它是采取叩剌加上有色药物敷灸而达到治疗目的一种疗法。因治疗后局部可出现色斑,故名漆灸。本法具有针药双重作用,其中,麝香等药物有辛温开窍、通络散瘀之功效,精墨有收敛止血作用,再加上酸温活血之醋和七星针叩刺皮肤,令药气直达病所,从而使痹阻的气血得以畅行,达到益气活血通络的目的。本法临床应用的地区尚较局限,报道的资料也不多,仅供读者参考。【操作方法】 灸药制备取适量陈醋倒入砚池中,其中添加一定比例的麝香、樟脑及蛋清少许,用精制香墨研磨成均匀糊状,以滴在纸上不易散开为度,然后倒入容器中密封备用。具体操作常规消毒所取穴位,用棉签蘸取灸液分别点敷穴位,然后用特制七星针(一般可用0.45mm0.5mm规格的不锈钢针灸针焊制而成)叩刺所点敷的穴位,要求叩剌力量适中,部位准确,叩刺次数为57次。每日或隔日1次,穴位可轮流选用。710 次为一疗程。【主治病证】 漆灸法主要用于陈旧性损伤、瘀血内阻、风湿疼痛等病证,对临床上较棘手的腕管综合症、跟骨骨刺、膝关节软组织损伤等亦有较好的疗效。【注意事项】 1.应用本疗法时,必须注意针具和皮肤的严格消毒,防止感染的发生。2.面部及其它体表易暴露的部位不宜用本法。【病案举例】 张,女,57岁,1995年2月15日就诊。主诉:有足跟疼痛半年余,以晨起及休息后疼痛明显。曾局封三次无明显疗效,反而疼痛面积增大;后行跟骨骨刺铲除术疗效仍不佳。查体:足跟底及前内侧等多处明显压痛。中医诊断为跟痛证。漆灸时除局部取穴(阿是穴)外另加患肢双侧膝眼,治疗1次痊愈,随访一年无复发。【主要参考文献】1吴金星。漆灸疗法的临床应用针灸临床杂志 1996;12(7、8):80。冷点灸 【概 述】 冷点灸法也是冷灸法之一。它是应用某些对皮肤有剌激性或腐蚀性的矿物类药物,点敷穴区产生类似灸法的作用。本法源自民间。近年来,通过针灸工作者的发掘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只要应用得当,对不少病证有较为确切的疗效。冷点灸的方法较多,本节只介绍二种,供读者参考。【操作方法】 灸药制备(1)白吊:本品为水银、朴硝、铜绿、明矾、食盐、煅石膏煎炼而成。性辛寒,有毒,为攻毒杀虫、散结祛腐之品。(2)白降丹:本品由朱砂、雄黄各6g、水银30g、硼砂15g,火硝、食盐、白矾、皂矾各45g加工而成的白色晶片状药粉。具体操作(1)白吊:治疗时取白吊,用冷水调成厚浆糊状,点敷在所定穴位处,直径0.3cm,以红纸膏药封贴固定。敷贴6小时后患者开始感觉局部灼痛,后2日内疼痛逐渐加重,第3日起敷贴处红肿起泡,第5日后溃破、流脓血水。揭去膏药,用生理盐水将创面洗净,更换红纸膏药敷贴(或用消毒纱布复盖)。初起每日换药1次,待脓净后隔日换1次,直到创口结痂,脱落后愈合。不需用任何药物,疗程1个月。灸时间以夏季最宜,患者衣着单薄,便于冷灸时敷贴和灸后的敷料更换(2)白降丹:将骨针敷上白降丹粉少许于所取穴位,再蘸上等白酒使药粉湿润为度,外盖小膏药。一般冬春46小时,夏秋24小时,即有灼热疼痛发泡,2日后揭去膏药,用针挑破脓泡。每日更换小膏药直至结痂愈合。1日为1疗程,从经到结痂愈合需34周。一般轻者12疗程,重者则需56疗程。【主治病证】 本法适用于风寒湿痹,坐骨神经痛,急慢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陈伤、颈椎病、腰椎增生、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肱骨外上髁炎、肩周炎等病证,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注意事项】 1.白吊或白降丹对肌肤有腐蚀作用,要严格遵照操作规程。2.应用本法可出现局部疼痛、发热,属正常反应。如发现过敏,见全身红肿瘙痒反应者,慎用。3.注意选穴不宜过多,每次35个。4.忌食猪头肉、羊肉、雄鸡肉、鱼腥、臭腐乳、葱菲大蒜、辛辣酸味等食品。【临床应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取穴:膝关节:内外膝眼、鹤顶(髌骨上缘凹陷处)、足三里;腕关节阳池、阳陵、阳谷、合谷;背部:大椎至腰俞各穴。治法:冷灸时间以夏季最宜,患者衣着单薄,便于冷灸时敷贴和灸后的敷料更换。选定穴位后,取白吊粉,用冷水调成厚浆糊状,点敷在所定穴位处,直径0.3cm,以红纸膏药封贴固定。敷贴6小时后患者开始感觉局部灼痛,后2日内疼痛逐渐加重,第3日起敷贴处红肿起泡,第5日后溃破、流脓血水。揭去膏药,用生理盐水将创面洗净,更换红纸膏药敷贴(或用消毒纱布复盖)。初起每日换药1次,待脓净后隔日换1次,直到创口结痂,脱落后愈合。不需用任何药物,疗程1个月。疗效:共治疗30例,结果:显效15例,好转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病案举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黄,男性,41岁。1985年起四肢关节酸痛,逐步发展为对称肿痛呈梭状,经检查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1990年起病情加重,四肢诸关节肿痛更剧,以致无法握拳和行走,生活需人照料,多方治疗无效。1991年7月5日来诊,在患者下肢的趾、踝、膝及上肢的指、腕、肘、肩处按邻近穴用白吊敷灸,2个月后各关节肿痛消退,活动好转。9月5日再诊,作第2次冷灸治疗,l个月复诊,血沉由30mm/小时降至5mm/小时,类风湿因子由阳性转至弱阳性,关节肿痛已消,生活已能自理。【主要参考文献】1张伏炎。冷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 中国民间疗法 2000;(9):19。2裘黎华。点风疗法浙江中医杂志 1982;17(3):124。蒜泥敷灸【概 述】 蒜泥敷灸是将大蒜捣烂如泥,敷于穴区达到类似灸法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本法在本草纲目即有记载:捣敷足心,治霍乱转筋、泄泻暴痢、鼻血不止;敷内关治疟。现代还有人在蒜泥中加上其它药物以增加疗效。用大蒜施灸,在古代文献中还有“水灸”、“内灸”的记载。所谓水灸,是指用大蒜在体表外擦,如理瀹骈文:“痨瘵用大蒜擦脊梁,名水灸”。内灸则指内服生大蒜,如医心方载:将大蒜“合皮截却二头吞之,名为内灸”。目前临床已罕见应用。【操作方法】 取大蒜若干(最好为紫皮蒜),捣成泥膏状。亦可根据病证需要,有蒜泥中配入中药细末,调匀。取35g贴敷于穴区,外以消毒敷料固定。每次敷灸时间为13小时,以局部发痒、发红或起泡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取12穴,穴区宜轮换,710次为一疗程。【主治病证】 咯血、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衄血、肺结核病等。【注意事项】 1.由于个体差异,蒜泥敷贴后不同患者反应不一,宜严密观察,掌握敷贴时间。2.敷贴后,如水泡较大,用消毒针引出泡液后,涂龙胆紫药水,加盖消毒敷料,以防感染,直至其愈合。【临床应用】 1.急性咽喉炎取穴:合谷。治法:取活蜘蛛1个,大蒜去皮1瓣,冰片0.3g,上药共捣烂如泥状,敷于一侧合谷穴,当敷后1.55小时,敷处发热起泡,即除药。如未愈可敷另一侧合谷穴。疗效:共治65例,结果:痊愈40例,显效6例,好转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4.63%。2.扁桃体炎取穴:合谷。治法:用大蒜茎加雄黄适量共捣烂为泥备用。将患者合谷穴部位常规消毒,敷部分雄黄蒜泥于合谷穴,用无菌纱布覆盖。单侧扁桃体炎敷同侧合谷穴。双侧扁桃炎敷双侧合谷穴。用药后一般36小时即发泡。发泡后如泡较大者,可用注射器将液体抽出,仍盖以无菌纱布。疗效:共观察23 例,其中痊愈(3日内各种症状均消失)17例;有效(5日内扁桃体红肿消退,大小正常,全身症状多数消失)3例;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6.9%。起泡后,咽喉部疼痛迅速减轻。随着水泡渐渐增大,全身症状也渐渐好转,扁桃体也随之减小。3.牙痛取穴:养老。治法:将7个大蒜瓣中间芽芯取出,捣烂如泥,用75%乙醇棉球消毒患侧养老穴,干后,将蒜泥敷于穴上,用敷料覆盖,胶布固定,10小时去掉敷料,将穴位上的水泡刺破,放出液体,擦干,涂上紫药水,再包扎三日,局部皮肤即平复。疗效:一般治疗1次,牙痛即止。4.病毒性肝炎呃逆取穴:涌泉。治法:先在患者双涌泉穴处涂少许小磨香油,再用研碎的1瓣生大蒜外敷该处,并用胶布固定,当患者觉双涌泉穴处发热微痛时撤去,如患者不觉涌泉穴处发热疼痛时再重复下1次。疗效:重症型肝炎并呃逆病例11例,其中5例采用大蒜外敷疗法,均有效,呃逆消失时间在0.51.5小时,平均0.9小时。5.变态反应性鼻炎取穴:印堂。治法:独头大蒜5g,轻粉0.25g,共捣如泥(现用现配)。将约20mm见方的胶布中央剪一直径约6mm的圆孔,圆孔对准两眉间印堂穴贴上,然后取蒜泥如绿豆大放入孔内,再贴上一层胶布。约经1520min(或时间更长)后,感觉穴位灼热不可忍时去掉。可见起一小泡,注意不要将泡弄破。约经34日让水泡吸收愈合后再作第二次治疗,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隔10日再作第2个疗程。如果不慎泡破,用紫药水涂搽即可,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愈后不留瘢痕,仅有局部色素加深,不久自行消退。疗效:共治120例,结果:痊愈57例,显效38例,好转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4.1%。6.小儿鼻衄取穴:涌泉。治法:取洁净大蒜瓣36g,压碎,捣烂成泥,涂于纱布上,交叉敷在涌泉穴,即左侧鼻孔出血敷右涌泉穴,右侧出血敷左涌泉穴,双侧出血则敷双侧穴位,并用纱布固定好。每次敷贴68小时,一般1次可愈。如不愈,每日1次。血止后,即以温水洗脚心。疗效:共观察320例,结果全部有效。治疗1次痊愈285例(占89.1%),3次以上痊愈者7例(2.2%)。平均治疗1.2次。10岁以上疗效稍差,5岁以下幼儿有4例局部皮肤不同程度灼伤,一般停敷数日后可自愈。严重者涂龙胆紫药水以防感染。随访一年以上,绝大多数病例无复发(共15例在数月后复发,但经本方再次治疗后获愈)。7.肝炎降酶退黄取穴:经验穴(三角肌上缘)。治法:灸药制备:取甜瓜蒂、青黛、冰片、茵陈各2g,研成极细末。另取紫皮大蒜23瓣,剥皮捣成泥状,与上述药未调成糊状备用。,灸疗方法:将药蒜泥置塑料或玻璃器皿内,倒扣于三角肌上缘,用纱布固定。待局部贴敷发泡后(24 小时内)取下复方蒜泥,用消毒针具刺破水泡,排除泡内液体,继用龙胆紫药水涂擦水泡皮肤,消毒纱布覆盖。35日结痂。一般为20 日贴敷一次, 23次为宜。疗效:380例总有效率为91.58%。 【病案举例】 1.牙痛赵,男,45岁,教师。牙痛二年,平时隐隐作痛,当“上火”时疼痛加剧,夜不成眠,用蒜芯泥外敷养老穴,治疗一次即愈。2.过敏性鼻炎邹,男,23岁,大学生,1993年寒假就诊。自述经多家医院检查均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历时10多年,不分季节,稍觉受凉即现鼻塞、流涕、鼻痒、嚏作,早晨尤剧。经检查未找到过敏原。曾服扑尔敏、息斯敏及中药治疗,获效不佳。近年来。鼻塞加重,每小时滴鼻净1次,否则全靠口呼吸。用大蒜天灸治疗1次后,症状明显好转,鼻通气甚佳。经4次天灸,诸症若失。半年后因外出淋雨而复发,又经2次治疗而愈。追访半年,末再复发。【主要参考文献】1袁海云。蜘蒜泥外敷治疗急性喉症介绍江西中医药 1989;20(6):12。2何琦。发泡灸治疗扁桃体炎23例针灸学报 1992;8(6):39。3马保荣。蒜芯泥外敷治疗牙痛中医外治杂志 1996;(6):8。4曾献忠。大蒜外敷涌泉穴治疗病毒性肝炎呃逆中医外治杂志 1999;(6):55。5史正耀。大蒜天灸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120例四川中医 1996;14(9):51。6宋鹤皋。艾灸治疗慢性病三例四川中医 1985;3(10):46。7卢立广。大蒜泥外敷涌泉穴治疗小儿鼻衄320例中国民间疗法 1995;(5):43。8陈立新。复方蒜泥敷贴380例肝炎降酶退黄疗效观察中医外治杂志2000;(2):3。代灸膏灸 【概 述】 代灸膏是指将药物加工成膏药的形式进行贴灸的一种外治法。因具有代替灸法的作用故名。实际上是应用复方药物进行敷灸,也是冷灸的一种形式。代灸膏最早风于宋代,当时称为替灸膏。如杨氏家藏方载“替灸膏:附子一两,吴茱萸、马蔺花、蛇床子三味各一分,木香一钱,肉桂去粗皮二钱,右件为细末,每用一大匙,先以生姜汁作糊,方调药摊纸上,贴脐并脐下,须臾觉脐热为度。”至元代,卫生宝鉴称为代灸涂脐膏,药味相同,但剂量有别,认为以此膏“贴脐下关元、气海,自晓至晚,其火力可代灸百壮。”瑞竹堂经验方始称为代灸膏,也是上述六味药物同煎成膏,指出“临卧贴脐”,“每夜如此贴之,腰腹如灸百壮。”现代,不仅代灸膏配方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且,制作工艺更是运用了现代手段。如湖南研制成功的温灸膏已采用了大工业生产,产品走出了国门。【操作方法】 灸药制备分二类。一类为工厂生产的成品,一类为临时制作的膏药。(1)成品代灸膏:温灸膏、舒康贴膏等。(2)临时制作代灸膏:如僵椒膏:僵虫、白胡椒、蓖麻仁、麝香及皮肤渗透剂等药适量。将僵虫、白胡椒等药低温烤干,粉碎后过120目筛,与捣烂成泥之蓖麻仁、麝香、皮肤渗透剂混合搅拌成膏密封备用。具体操作(1)成品膏:将贴膏剪成每片34cm见方大小贴的方块。对所选穴区以75%的乙醇消毒后,进行贴敷。每次取34 穴,每穴贴敷12小时,每日1次,710 次为一疗程。(2)临制膏:将所选穴区皮肤常规消毒后,用皮肤渗透剂擦拭23遍,然后每穴放置药膏0.2g,以1.5cm1.5cm橡皮膏将其粘贴固定1疗程(7日)后去除。每次可选 45 穴。一般须23疗程。【主治病证】 温灸膏可用于各种适宜灸治的病证,舒康贴膏主要用于小儿秋季腹泻,临制膏用于周围性面瘫。【注意事项】 1.对橡皮膏过敏者慎用。2.周围性面瘫如治疗12疗程未见效者,宜改换方法。【临床应用】 1.秋季腹泻取穴:足三里、合谷、大肠俞、神阙、长强。治法:上穴均取,双侧同用。以舒康贴膏,将贴膏剪成每片3.53.5cm大小贴敷于上穴,每日1次,每次贴1224小时,3次为1疗程,不给任何止泻药物。可给予庆大霉素3千5千单位/kg/日,分12次静滴,根据脱水程度给予静脉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有高热者均给予同样降温处理,不禁食。疗效:共治疗75例,结果:痊愈51例,好转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0%。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取穴: 翳风、听会、下关、阳白、四白、迎香、地仓、颊车、颧髎。治法:上穴每次取56个,均为患侧。穴位轮流选用。将各穴处皮肤常规消毒后,用皮肤渗透剂擦拭23遍,然后每穴放置取僵椒膏0.2g,以1.5cm1.5cm橡皮膏将其粘贴固定1疗程(7日)后去除。根据恢复情况,再进行下一疗程。疗效:共治590例,结果:痊愈526例,好转43例,无效者21例。总有效率为96.4%。其中3个疗程内即治愈者占72.8%。【病案举例】 小儿遗尿周,男,11岁。自幼遗尿,现在每周约45次。曾服用中药未见明显效果。查:舌淡,苔薄白,脉缓滑无力。诊为禀赋虚弱,肾阳不足。治宜温补肾阳。取穴:关元及双侧肾俞。以市售温灸膏,剪成1.5cm见方的小方块,穴区消毒后贴上,嘱其回家后由家长按上法自行贴灸,隔2日1次,连续贴灸15次。复诊时,症状已明显好转,每周遗尿12次。穴位改用中极和双侧三阴交,仍以温灸膏同法贴灸,10次后,症状消失。嘱家长再巩固5次,停灸。【主要参考文献】1覃遵祥。舒康贴膏穴位贴敷治疗秋季腹泻75例观察中国针灸 1996;16(2):19。2焦福全。面瘫膏穴位贴敷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590例临床观察针刺研究 1998;23(3):189。毛茛敷灸【概 述】 毛茛灸,用毛茛科植物毛茛新鲜全草捣烂后外敷的一种外治法。本法在本草纲目已有记载,并将其别名称之为“自灸”。本草纲目拾遗中提到:“主疟,令病者取一握,微碎,缚臂上。和子姜捣涂腹,破冷气。”现代临床,不仅应用单味敷灸,也用毛茛与他药合用敷灸,通过较大样本观察,表明对某些病证有较为确切的效果。 【操作方法】 灸药制备取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的新鲜全草,采摘其叶子若干,揉捣成泥。亦可加用其它药物一起共捣。制成如分币大小的药饼。备用。具体操作选好穴区后,将药饼贴敷在穴区,外以医用胶布或塑料薄膜覆盖固定。敷灸过程中,初时,患者感到局部热辣,皮肤潮红,最后可出现水泡。敷贴时间一般为11.5小时,最长不宜超过6小时。每次可敷灸12 个穴区。每日或隔日1次,35次为一疗程。同一穴区宜隔710日后再贴。【主治病证】 急性结膜炎、疟疾、风寒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肝炎待病证。【注意事项】 1.水泡较大时可用消毒注射器抽吸尽泡内液体,包扎,防止感染。2.发泡后,局部可有色素沉着,日后会自行消退。【临床应用】 1.支气管哮喘取穴:大椎。治法:将新鲜的毛茛及天文草各35叶,捣泥,姜汁调匀,做成药饼。贴敷大椎穴,使起水泡。待水泡自然吸收后,约10日左右贴灸1次,3次为一疗程。疗效:共治100例,结果: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半年内未复发)22例;显效(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41例;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但发作次数不减)3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0%、2.急性乙性肝炎取穴:主穴:内关。配穴:肝俞、胆俞。治法:用鲜毛茛(全株),斑蝥等数味中草药适量捣烂(下简称斑蝥合剂),敷灸一侧内关穴。若患者碱性磷酸酶超过90以上者加敷灸配穴。再以经过消毒的食品包装袋压上固定(防挥发、流失),注意保暖。敷灸6小时左右取掉敷药,刺破水泡放尽黄水即可。同时静脉滴注“强力宁”,2080ml/日。28日定为1个疗程,一般2个疗程,重症除外。疗效:共治疗128例,结果:显效101例(黄疸型10O例,无黄疸型1例);有效20例;肝功化验正常,HBsAg滴度约有不同程度下降,老三阳(1、3、5)变为“抗HBs+”或HBe+”者11例;余(-),仅碱性磷酸酶稍高者9例。无效7例(黄疸型6例,无黄疸型1例)。总有效率为94.5%。【病案举例】 急性乙型肝炎胥,女, 51岁,患者因乏力,纳差1月,目黄半月,于1993年9月25日住进市二院.当时查肝动能:黄疸指数40单位,SGPT200单位,表抗滴度1:16,尿胆红质(+),尿胆元(-)。经中西药治疗二十余日,病情有增无减,且黄疸日渐加深。9月26日邀余会诊,刻诊:精神极度萎靡,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色泽鲜明,皮肤瘙痒,频繁呕吐,口干不欲饮,不能食,腹软,肝助下1cm,腹水(一),下肢肿,征得患者同意后,用“斑蝥合剂”敷肝、胆俞。单侧内关穴,及大剂量强力宁输液,同时用茵陈五苓散佐入温中降逆之品服一个半疗程,于同年11月12日复查,肝功:黄疸指数6单位,谷丙转氨酶3cm,疼痛剧烈时,可挑破放液涂紫药水,须待水泡愈合之后方可复贴。35日灸疗1次。疗效:共治398例,结果:治愈27例, 显效184例,有效167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95.93%。6.风湿性关节炎取穴:阿是穴。治法:灸药制备:方一:取斑螫38%,白芥子20%,生川乌15%,干姜15%,花椒12%,晒研细未,贮藏备用。方二:用雄黄、斑蝥各30g,研成细粉用蜂蜜适量拌成糊状,再入麝香10g拌匀,装瓶备用。灸疗方法 :上述二方任取其一。第一方用法:取6cm6cm胶布将药末呈圆形摊于胶布上,直径约3cm,厚约0.8mm,贴于疼痛最明显的关节部。,每次贴34张(不宜多贴),每个关节须贴23次,才能巩固疗效。一般贴药后约48小时,局部即感灼热,待过30min左右从膏药上方轻轻揭开,若皮肤上有芝麻大的小水泡58个,方可将膏药撕去,待水泡融合成大水泡后,用针刺孔放水l3次,即逐渐结痂而愈。第二方用法,在胶布中置米粒大药糊痛点。每次贴48点,全身关节痛可贴20多点。一般57日贴药1次,不计疗程。疗效:共治598例,结果:痊愈296例,显效184例,有效273例,无效45例。总有效率为92.3%。7.急慢性腰损伤取穴:阿是穴(压痛点)、肾俞、大肠俞、委中。治法:灸药制备:取斑蝥、白芥子、雄黄等分,研为细末,混匀,装瓶备用。依病情轻重,每次取13个穴位贴灸。用时取适量药末加蜂蜜少许调成膏状,以上穴为贴敷于所选穴点,24小时去除敷贴物,可见局部出现蚕豆大水疱,以无菌针头刺破水疱,放出积液,外涂龙胆紫即可。必要时34日后可重复治疗。疗效:共治37例,均获愈。其中34例经贴敷1次即治愈,余3例贴敷2次治愈。8.肩周炎取穴:肩髃、天宗、肩井、巨骨、肩贞、肩前、曲池、条口。治法:每次选23穴,均为患侧,穴位可轮流取用。将斑蝥研为细末,取0.01或0.02g用蒜汁调合成饼置于穴位上,胶布盖贴。一般49个小时去药,局部可发红起泡,若未见水泡则再贴灸1次。每周灸治1次。疗效:共治40例,经治13次后,痊愈29例,显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9.肱骨外上髁炎取穴:阿是穴(压痛点)。治法:将斑蝥与雄黄按1:3比例混匀研末装瓶备用。使用时以斑雄粉少许调入适量蜂蜜如绿豆大小厚糊状。在患侧肱骨外上髁至桡骨颈间找出最明显的压痛点即阿是穴,把调好的药物敷于其上,然后用胶布固定,824小时起泡后揭去胶布。如局部水泡较小者,57日后可自行吸收。水泡较大者可用消毒三棱针穿刺排液,并用消毒纱布覆盖,以防感染。1周后创面愈合可重复治疗。疗效:共治50例,结果:痊愈41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10.痛经取穴: 关元、中极穴。治法:用斑蝥、白芥子各20g,研极细末,以50%二甲基亚砜调成软膏。取麦粒大小放于胶布上,贴于关元穴或中极穴,两穴交替使用。一般贴3小时揭去药膏,出现水泡。可按上述方法处理。每次经前5日贴第1次,月经始潮或始觉腹痛则贴第2次。两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疗效:共观察82例,治疗1个疗程后,显效56例,有效1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2%.11.小儿咳喘取穴:主穴:分为二组。(1)大椎、定喘、风门、肺俞。(2)大椎、筋缩、肺俞、心俞。配穴:痰多咳不出加丰隆,纳少加足三里,喘重加膻中。治法:方法一:药物制备。(1)药物组成:斑蝥45%,雄黄45%,麝香10%,蜂蜜适量。(2)制法:将洁净的斑蟊研成粉末,再加入雄黄,麝香共研均匀,装瓶加盖密封备用。取第一组主穴为主,酌加配穴。用时将斑麝香粉,以蜂蜜调成糊状(米粒大小)放在1寸见方胶布中间(注意:操作者在拌药糊接触皮肤时应立即洗去),贴在穴位上,每次不能超过57穴,714日贴1次,3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714日。贴后812小时出现水泡,局部发热,并有胀痛感觉,过23日症状减轻,皮肤发痒,56日可撕下胶布涂紫药水即可。患儿贴后,3日内勿洗操以防感染。方法二:灸药制备。用斑蝥38%、白芥子22%、生川乌20%、生花椒20%,4味共研细末和匀贮藏备用。另用砒石少量研末另贮。取5cm5cm胶布6块,将药粉摊于胶布上,呈圆形,约五分硬币大,厚约0.8mm,再加砒石粉0.03g(不能太多,否则易伤皮肤),撒于药粉的中间即成。灸治方法:每年小暑到处暑期间灸疗。取第二组穴,四穴分三次取,第一次取大椎、筋缩;第二次取双侧肺俞,第三次取双侧心俞。将药膏6张分3次贴于背部穴位处。一般贴膏药后约4小时左右,局部即成灼热,待1015min后从药膏上方轻轻揭开,皮上有芝麻大的小水泡35个,即可将药膏撕去,待小水泡融合成大水泡后,用消毒三棱针在水泡上针孔放水l2次后,即逐渐结瘢而愈。7日贴1次,每次贴2张,3次为1个疗程。病情严重者需连续贴23年。疗效:共治疗469例,结果:治愈238例,显效85例,有效131例,无效15例。有效率为93.8%。12.鼻炎取穴:主穴:印堂。配穴:内关。治法:一般仅选印堂穴,如过敏性鼻炎治疗效不显时可改用内关。取生斑蟊1味去足翅,炒酥研末过筛,装瓶备用。或以白芥子、斑蝥共为细面,醋调软膏,装瓶密闭备用。灸疗时,可直接置少许斑蟊粉,亦可以适量水,醋或蜂蜜调为糊状或取白芥子斑蝥药膏如桐子大。患者擦洗干净后,取小块胶布,于其中心处剪一黄豆大小的孔并贴于印堂穴,将药直接置于小孔内,外以胶布贴盖,24小时后去掉。如穴区起泡,暂停敷灸,注意让水泡自然吸收。57日治疗1次。疗效:共治各种鼻炎1088例,经17次治疗,痊愈805例,显效127例,有效92例,无效59例。总有效率为92.5%。其中,对单纯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有效率在97%以上;慢性鼻炎、慢性副鼻窦炎有效率分别为84.3%和72.1%。【病案举例】 1.风湿性关节炎刘,女,农民。于1994年9月15日初诊。产后月余因天热,露宿受凉,次日即感咽痛,头疼,恶寒发热,鼻塞微咳,四肢酸疼,10日后肘膝腕踝关节痹痛加剧,屈伸不利,经某医院诊治,给予强的松、消炎痛等药治疗,症状缓解,药停后又反复疼痛,故来本院求治。诊见两膝及腕踝关节微肿,查:抗“O”1050单位,血沉60mm/小时,诊断为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经予斑芥膏贴治3次,症状显减;6次痊愈,复查抗“O”、血沉均正常,迄今未发。2.喘息性支气管炎蔡,男,3岁。父代诉:从一岁半患咳嗽气喘多汗,晚上加重,经常感冒,曾患肺炎4次住院。每次发作均用青、链等抗菌素控制发作。近来发作加重。经主客观检察诊断:喘息性支气管炎。遂用斑麝泡灸大椎、定喘、风门、肺俞,每周1次,共灸3次,咳喘及肺部罗音消失。半年后访问,未曾发病。3.过敏性鼻炎张,男,43岁。自诉:自78年开始感鼻痒,连续打喷嚏,流大量清水样涕,鼻塞,近1月来加重,受寒上述症状亦加剧,春暖花开季节好发,曾在五官科作过脱敏试验,并服用过鼻炎康及抗过敏药物,疗效欠佳,故来本科就诊。给予印堂穴贴敷斑蝥粉12小时,经1次治疗后,患者打喷嚏明显减少,鼻痒减轻,5日后2诊治疗,上述症状全部消失,至今未复发。吴茱萸敷灸 【概 述】 吴茱萸敷灸是应用芸香科常绿灌木或不乔木吴茱萸的成熟果实要外敷以治疗病证的一种外治法。本法古人已有应用,如濒湖集简方中以“茱萸末,醋调涂足心”治口疮口疳及咽喉作痛。清代叶桂种福堂公选良方提到治鼻衄:“用生吴萸研末,津调,涂足底心涌泉穴上”。现代在方法上和治疗病证的范围上都有一定的扩展。如方法上包括单味和复方,调敷除醋调还有用凡士林作为基质的。吴茱萸出自神农本草经,所含主要成分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挥发油,具有驱除胃肠气体、抑制异常发酵及扩张血管的作用。与醋等相配,能产生温和的刺激作用,通过经络和神经体液系统的调节机制.以温通经脉,从而减轻以至消除人体上部毛细血管病理异常的扩张和收缩,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促使炎症、过敏性肿胀消退。现代医学表明,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是通过表皮角质层细胞、细胞间隙及汗腺、毛囊、皮脂腺吸收。有人做过研究,用离体皮实验表明,芳香性药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另外,吴茱萸可使局部血管扩张,皮肤充血,血流量增加,不仅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更重要的是加快了药物的运转和利用。这也是吴茱萸粉贴敷原理所在。【操作方法】 吴茱萸粉灸药制备:取吴茱萸适量,烘干,研细末。装瓶备用。具体操作:每次35g吴茱萸粉,以食醋57ml调成糊状。或直接置于穴区,上盖消毒敷料,以胶布固定;或加温至40度C左右,摊于2层方纱布上(约0.5cm厚),将四周折起,贴敷于穴区,以胶布固定。1224小时后取下。每日或隔日1次。710 为一疗程。吴茱萸药锭灸药制备:吴茱萸30g、胡椒30粒、凡士林适量。将吴茱萸、胡椒碾成细粉,每次以凡士林作为基质,制成每粒含药粉1g的锭。备用。具体操作:将所选穴区消毒后,放一枚药锭于其上,上盖胶布加以固定。敷灸1224小时换药1次,710日为1疗程。【主治病证】 高血压病、消化不良、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口腔溃疡等。【注意事项】 其它冷灸法。【临床应用】 1.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取穴:神阙。治法:取吴茱萸药锭一枚,将脐部洗净擦干,放一枚药锭于脐内,上盖伤湿止痛膏加以固定。敷灸24小时换药1次,7日为1疗程。疗效:共治16例,结果:治愈9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100%。大部分患者治疗l2次即显效,治疗1个疗程均明显改善或痊愈,最短1疗程,最长4疗程。2.咽炎取穴:涌泉。治法: 取吴茱萸粉35g,以食醋57ml调成糊状。置于双侧涌泉穴区,上盖消毒敷料,以胶布固定;或加温至40左右,摊于2层方纱布上贴敷于穴区,胶布固定。24小时后取下。每日或隔日1次,7次为一疗程。疗效:急性咽炎 :24小时内咽痛全部消失,48小时退热者占83.3%。溃疡性咽炎:一般24小时咽痛、拒食消失,5日痊愈者占80%。【病案举例】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沈,男,65岁,离休干部,1993年10月就诊。主诉;左下腹痛.大便呈粘液状稀便,34次/日,里急后重,已延续八年之久。在某医院诊为“慢性结肠炎”,曾用理疗、服中西药等治疗,收效甚微。查:左下腹压痛明显,肠鸣音亢进,舌质淡,苔黄腻,脉细弦;肠镜提示:乙状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及多个浅表溃疡;常规检查:红细胞+,白细胞+,脓球+,粘液+。诊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湿热郁结,运化失常。治以吴茱萸药锭敷灸神阙穴,本法贴敷2次后,大便次数减少到每日1次,大便成形。l个疗程后原各种症状消失,肠镜复查:肠黏膜充血,水肿消失,溃疡愈合。随访1年半未复发。【主要参考文献】1孙东升。吴茱萸敷灸神阙穴贴敷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16例中医外治杂志 1995;(6):18。2葛湄菲。吴茱萸粉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咽炎 山东中医杂志 1995;(8):358。威灵仙敷灸 【概 述】 威灵仙敷灸法是应用威灵仙叶捣烂后贴敷穴位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威灵仙,属毛茛科灌木,其根叶对皮肤都有一定剌激作用。敷灸法,古代虽无明确记载,但现代临床应用颇多。如安徽药材提到“捣敷眉心治白喉”。并发现贴足三里治痔疮下血;贴太阳穴治疗急性结膜炎;贴身柱治百日咳;贴天容穴治扁桃体炎等。当然,其确切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操作方法】 灸药制备取威灵仙之新鲜嫩叶若干,捣成糊状,加入少量红糖(亦可不加)。拌匀后,搓成小团,如黄豆大。备用。具体操作取2.52.5cm的胶布一块,中央剪一小孔,如黄豆大。贴于所选穴区,每穴一块。将小团威灵仙置于小孔中,再覆盖一层胶布固定,并以线指在敷药穴区轻按半min,加强药物对穴位的剌激作用。一般3040min左右,局部皮肤有蚁走感或有轻度辣感,即可将胶布及药物去掉。隔日1次,同一穴区宜710日后再取。710 次为一疗程。【主治病证】 百日咳、扁桃体炎、痔血、腮腺炎、麦粒肿、结膜炎等病证。【注意事项】 1.由于个体差异,不论敷灸时间多久,应注意局部如果出现蚁走感后,最多不超过5min,宜将药去掉,避免刺激过强。2.不少穴区往往于敷灸后1日始出现局部水泡,要注意保护,防止感染。【临床应用】 牙痛取穴:阿是穴(痛点)。治法:灸药制备:威灵仙150g,细辛30g,蓖麻子200g,五倍子100g,白芷50g,羌活50g烘干研细末,过100目筛混合后调匀,装入瓶中密封备用。灸治方法:一般选对侧阿是穴。取备好药粉装入胶囊中,其一端用纱布遮住,同时有流畅的通气孔.然后封闭好,用时开之. 每粒重量0.3g。用时取一粒胶囊打开封口,放置牙痛对侧,气孔向耳窝内1025min取下,疼痛即止.注意放置时间不能过长,以防面部出现痒感.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每日12次,不计疗程。疗效:以本法治疗各种牙痛500例,结果:消除疼痛480例(其中包括孕妇牙痛12例),缓解疼痛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9.6%。一般病情用药1次即愈,大多患者用药23次痊愈.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病案举例】 牙痛李,女,8岁,1980年3月5日就诊.牙痛5日,经多方求医,曾用消炎药及止痛药疗效不显,现右侧面部肿胀,难以张口,饮食困难,痛甚连及右侧头部胀痛,闭目则舒。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化验室检查。白细胞16.2109L,中性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