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皱山 教案设计.doc_第1页
褶皱山 教案设计.doc_第2页
褶皱山 教案设计.doc_第3页
褶皱山 教案设计.doc_第4页
褶皱山 教案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堂教学设计表章节名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褶皱山学科地理授课班级高一课时数 1课时设计者所属学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隶属于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属于三大圈层中岩石圈的范畴,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单元来说,她承接了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与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呈并列的关系。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知识与技能:1. 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2. 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3. 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 结合褶皱示意图,分析褶皱的成因及地貌表现。2. 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是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史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三、学情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以往的生活与学习中世纪了大量的中外名山,而且也了解了“大陆漂移假说”及“板块构造学说”,而且本章的第一节学习了内力作用的有关理论,为半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亲眼看到,所以需要学生运用地里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的生活生产中,所以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遵循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本节课课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熟悉的案例或借助模拟演示、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并运用原理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让学生体验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四、重难点分析依据教学目标,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确定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难点:1.正确判断向斜和背斜 2.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褶皱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3.利用褶皱的地貌特点解决实际问题。五、教法与学法 启发式教学:本节教材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进行信息的收集,对图的理解与分析。因此采用在学生读图分析、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媒体以其形象观的画面,增加了真实性、趣味性。在短时间内是大量无法直接观察的感性材料呈现在眼前,激发联想,有利于课堂教学。 简图法:利用手绘简图,突破教学难点,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提高课堂效率。 讨论法(学法):通过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利于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课件演示】播放各种山地的图片【教师】人们常说: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山天下秀,青城山天下幽人们还说:恒山如行,华山如立,泰山如坐,衡山如飞,嵩山如卧【转承】当我们闲暇旅游观光这些山岳风景时,除了直观感受他们的奇特美丽与雄伟壮观之外,却很少开动智慧之门,思考它们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就用“地理的慧眼”来看透地球内部的运动,探索其中的奥秘。接下来,我们要学习新的一课:“山地的形成”【板书】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1.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和图片的直观感受增加了学生对本节课的探究兴趣。环节二:褶皱与褶皱山【教师】山地是陆地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这节课我先来学习一下什么是褶皱山。【板书】一、褶皱山【教师】由褶皱形成的山和谷统称为褶皱山学习褶皱山我们就要知道什么是褶皱,同学们再在书上找到褶皱的定义。【板书】1.褶皱【学生活动】读出褶皱的定义: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教师】分析定义注意事项:正常状态下,无外力作用下岩层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岩层的新老关系?地壳运动-内力作用?强大挤压力-水平力?塑性变形-和弹性变形区分?由褶皱岩层组成的山叫做褶皱山【板图】边分析定义边画出褶皱由水平到弯曲的示意图。【教师】根据板图,讲解。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是褶皱的一个弯曲。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从外部形态上来看,我们把岩层向上拱起的褶曲叫做背斜;岩层向下凹陷的褶曲叫做向斜。同学们要注意了:向斜和背斜分别是不同的两个褶曲。【板书】一、褶皱山 1.褶皱:背斜 向斜【问题】同学们现在观察这两个褶曲中心岩层和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教师】总结: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看,背斜的中间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的中间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板书】一、褶皱山 1.褶皱:背斜 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 中间新,两翼老1 剖析定义有利于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和记忆,并在分析定义的过程中画出褶皱的形成过程,形象直观2、有效地利用了身边常有资源,有利于同学理解褶皱概念2. 避免学生课下产生“背斜向斜是一个褶曲”的误区3. 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重点环节四:判断背斜和向斜(正地形与逆地形)【教师】在只有内力的作用下,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形成了向上拱起的背斜和向下凹陷的向斜,在地貌形态上,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背斜和向斜的地貌形态就不是这样的了。【问题】那老师要提问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几种形式?地表在外力的作用下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学生】【教师】鼓励一下同学的回答讲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用、堆积四种作用方式,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老是用“夷平填洼”四个字来描述。同样的外力会作用背斜和向斜地形也有这样的作用。【板书】一、褶皱山 1.褶皱:背斜 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 中间新,两翼老 外力作用 夷平填洼 背斜 向斜【教师精讲】注意听了啊!这里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石破碎,产生大大小小的裂隙,更容易受到风的侵蚀和流水的侵蚀,不断地侵蚀,地势逐渐降低,进行成了山谷。 在向斜构造的顶部受到挤压力,岩石坚硬,不容易被侵蚀,由于本身地势低洼,外力作用带来的一些颗粒物在这里堆积,这里的地势逐渐升高形成山岭。我们把这种背斜本应成山却成谷,向斜本应成谷却成山的地貌形态叫做“地形倒置”,也叫做“逆地形”,顾名思义,没有经过外力作用的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地形我们叫做“正地形”。 我们再来看它们的岩层新老关系,任然和它们被侵蚀之前是一样的,【板图】【板书】一、褶皱山 1.褶皱: 背斜 中间老,两翼新 正地形 向斜 中间新,两翼老 外力作用 夷平填洼 地形倒置 背斜 中间老,两翼新 逆地形 向斜 中间新,两翼老【问题】同学们看这样一幅图,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判断A B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课件】【学生】【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讲解:由于地貌形态的塑造不仅有内力作用还有外力作用。所以我们在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时候,单单凭借外在地貌形态行不行啊?因为眼睛也是会骗人的。 判断背斜和向斜的唯一标准是岩层的新老关系。外力作用不会打乱岩层的新老关系。我们大家一起再来巩固一遍“背斜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问题】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问题2、解释B地成为山岭、A地成为谷地的原因。【学生】【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 这种“逆地形”形成的原因老师讲了一遍,XXX同学也给大家讲了一遍,每位同学都要理解性的记忆。【教师补充】“夷平填洼”是不可改变的自然地理过程中外营力作用的运动规律,只要这种正负地形差异格局的存在,就将持续地进行下去,直至夷平或填平。1. 对上节课“营造地表形态力”中外力作用的复习。巩固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问题简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下面内容的兴趣。2. 直接指出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3用对比的方法,更直观的认识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夷平填洼”作用4. 利用对比的方法更容易理解判断背斜和向斜的唯一标准是岩层的新老关系。5. 重复性的记忆让知识更加牢固6. 教师补充的内容让学生更深切的感受到地壳的变迁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板块构造学说【教师】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千米。我们初中学习了板块构造学说,从全球尺度的板块构造学说也可以显示出大的褶皱山系的形成。全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六圈之上,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就会张裂形成裂谷或发育成海洋;如果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就会相互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教师】同学们看书上图4.10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看一下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是那几个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科迪勒拉山系又是那几个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学生】1.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2.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从全球尺度来分析褶皱山系的形成环节五:向斜、背斜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我们学习了向斜和背斜两种地貌形态,学习了就要会应用,看看它们有哪些实践意义?同学们打开书74页活动部分,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第三题: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大家注意:看图上箭头指向是北,修建隧道的方向是东西向。想好的同学抬头看老师。XXX你看着老师,是不是想好了,来给大家说一下你的答案【板书】二、实践意义【学生】【教师】隧道应该建在乙地背斜处。分析原因一:隧道是拱形的,乙地是天然的拱形构造,工程量小。原因二:从物理学力学的角度来分析,顶部岩体受到的重力沿着两翼岩层有分力,这样减小了顶部中心岩层的受力,减小了塌方的可能性,更加安全。在向斜构造上,两翼的受力向中心汇集,岩层受力过大容易导致塌方。原因三:岩层与岩层的缝隙之间有水的存在,在背斜构造当中,即使有水,也向两翼流走了,所以不会在隧道中又积水,尤其是在雨季的时候,在向斜修建的隧道洞中会有大量的积水。所以综合了以上各因素,隧道应该修建在背斜,优点是:即安全,工程量也小。【教师提问】那有同学又问了,不是背斜容易被侵蚀吗?隧道建好,被侵蚀了怎么办? 不难理解啊,外力作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所经历的时间相当长,有时候要经历上百年上千年才能把一座山夷为平地。(举一个具体数字的例子)人类挖一个隧道的使用寿命(例子)【教师】现在要在甲乙两个地方找煤矿和铁矿,你认为哪里找到的概率比较大? 甲地。乙地是背斜,易侵蚀,即使是形成煤层也会被侵蚀掉。甲地能更好的保存煤层和铁矿层。【教师】我们还要在甲乙两地找石油、天然气和水,哪里找的的概率比较大?乙地。岩层与岩层之间有缝隙,油、气、水在岩层中都可能存在,假如它们同时都有存在,按照密度的不同由上到下分别是气、油、水。气在最上层,水在最下层。我们现在要找石油和天然气,从上面找,应该是背斜。找水就要从下找,应该是在向斜。【教师】举例:大庆油田,李四光【教师总结】背斜找油气,天然拱形门 向斜来找水,煤铁易保存【板书】二、实践意义 背斜油、气 、隧道 向斜水,、煤铁矿【课件演示】以表格的形式展示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让同学起来把表格填完整。【教师补充】我们刚才所分析的这样一种找油、找气、找水的方法是一种理想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实际上,地形的复杂程度是相当大的,我们只学会了今天的内容就想像李四光那样发现大庆油田,是非常难得。所以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要还需要努力,争取成为一名很了不起的人物。1. 学生通过自己所学到的力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地理知识2.强化学生的时间尺度概念3. 强化学生用已学过的物理密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4. 总结口诀的形式,便于记忆。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