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J212 05 0803024104 分类号分类号 学号学号 密级密级 10722 公开公开 题题 目目 中 英文 中 英文 清代朱耷的遗民情结与山水画特点浅析清代朱耷的遗民情结与山水画特点浅析 Qing Zhu Da remnant complex and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 学科门类学科门类 提交论文日期提交论文日期 专业名称专业名称 学校代码学校代码 成绩评定成绩评定 李青峰李青峰 美术学美术学 李长民李长民 二二 一二年五月一二年五月 艺术学艺术学 2 I 摘摘 要要 在中国美术史上艺术大师不乏其人 尤其在明清之际各种流派风格的艺术 家群体林立 出类拔萃 层出不穷 可是能承前启后 超越时空 保持生机勃 勃者毕竟是少数 而朱耷这个自号为 八大山人 的前朝遗民却是这少数之中 的佼佼者 他不仅把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了顶峰 也为那个时代的画坛注入了 平淡自然而又与众不同的特殊寓意 朝代的更替和他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为其 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因而他的绘画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蕴含着自己 强烈的主观意识及现实情感 其笔下的客观物象展现了自我的内心世界及人格 魅力 因此 本文试图从他的另外一种绘画题材 山水画与遗民情结更深一层 来研究他的创作心态和精神世界 关键词 关键词 朱耷 山水画 遗民情结 II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t master no lack of such people especiall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various styles of artists is bristly rise above the common herd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But past beyond time and space is one of the few who maintain full of vigour Zhu Da and the self as Badashanren of the former dynasty was the minority leader in the He was not only the culmination of Chinese freehand brushwork of flowers and birds but also for the painting into a flat and out of the ordinary and special meaning The Dynasty and he twists and turns life experience for the painting to provide the rich source material so his painting has a unique artistic charm with their strong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the real emotion the pen of objective images show the inner world of the self and personality charm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his another painting landscape painting and their complex deeper studies his creative mind and the spirit world Key words Zhu Da Landscape painting Adherents of complex III 目目 录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前 言 1 一 分析朱耷所处的时代背景及遗民情结 1 二 清代遗民朱耷山水画的形成及风格特点 2 一 清代遗民朱耷山水画的形成 2 1 摹古期 2 2 初成期 2 3 成熟期 3 4 升华期 3 二 清代遗民朱耷山水画的风格特点 3 1 清代遗民朱耷山水画的风格 3 2 清代遗民朱耷山水画的特点 3 三 清代绘画美学观点对清代遗民朱耷山水画的影响 4 四 清代遗民朱耷山水对其后山水画发展的价值 5 一 不拘泥古人的创新精神 5 二 冷峻的批判精神 5 三 清代遗民朱耷为现代和当代山水画的发展铺垫了道路 6 结 论 7 参考文献 8 谢 辞 9 附录一 创作说明 10 附录二 毕业创作作品 11 咸阳师范学院 2012 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 设计 1 前 言 明清朝代的更替 使清朝初期出现了一批前朝王公贵族遗民画家 这批遗 民画家由于国破家亡而流离失所 也就是从贵族生活忽然跌落到平民生活的这 一悲痛经历 以此便深深地烙在他们创作的艺术作品上而流传于后世 成了永 难磨灭的人文历史记载 朱耷作为一位具有代表性的遗民画家 其花鸟画 山水画幅幅作品都深深 地烙上了王公贵族的遗民特色 因为朱耷出生于明朝王室而大半人生轨跡却生 活在清代 所以这对一个王公贵族家庭的宠儿来讲着实是一个不堪忍受的悲剧 人生 正是因为他有这么一段悲惨苦难生活 所以这又成了他的画作艺术能够 达到独特魅力必不可缺的重要途径 因此古今字画名家或字画收藏以及鉴赏评 论家们无论谁一提到朱耷 皆会由衷地谈到他的写意花鸟画不仅笔墨灵动 空 灵简略 而且缘物抒情 好似将其全部生活情感融入其中 可是若为真正的字 画名家和收藏家以及鉴赏家们去从他的人生轨跡溯源 却会即生置疑地认为这 并不是朱耷全部生活情感的写照 那么如何能对朱耷做岀妥切透彻且又不失公 正的评价 我个人认为只有从他仅存于世的山水画作仔细研讨才能做岀更好的 补充和诠释 因为学习朱耷山水画作必须花大功夫认真解读他的遗民情结和山 水画作特点 所以只有这样才是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继承他的艺术画作的唯一重 要途径 一 分析朱耷所处的时代背景及遗民情结 朱耷自称为 八大山人 1626 年岀生在江西南昌的一户朱姓王公宗室贵 族家庭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嫡孙皇室后裔 逝于 1705 年 享年 79 岁 是清 朝初期时代的画坛四大名僧之一 朱耷的祖父两代受到家学熏陶 从小就开始涉足于诗画翰墨最终工于书画 因此 朱耷少年时代亦受家学熏陶 曾是放弃王公宗室贵族身份竟以普通百姓 的名义参加科试 立志要凭借自己的真实能力实现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 下 的人生最大抱负与理想 岂料生不逢时 朱耷这个空怀一腔抱负的热血少年却因明朝的灭亡而没能 打开一条通向仕途的大门 在明朝灭亡之初 他密切地关注着明朝王公宗室贵 族残部的反清斗争 当他最终看到南明王公宗室残余势力之间竟致发生同室操 戈 以此便被入侵清冦坐收渔利建朝立业亦觉复国已是彻底无望 于是 朱耷 这个满腹经纶的书生面对现实悲愤无奈 在迫于形势命在旦夕的危机之时 遂 清代朱耷的遗民情结与山水画特点浅析 2 觉心灰意冷亦感穷途末路竟致削发为僧 最终因其不愿忍受佛规戒律竟又藉以 癫狂 方式逃离禅院 嗣后便流走山林茅舍 忧愤于世 终日寄情笔墨 1 藉 以作画竟是 哭之 笑之 因此他的画作有 横涂竖抹千千笔 墨点无多泪 点多 2 之诗称 因为他对人生无望 所以面对渺无人迹的高山流水只会派生 岀萧疏 悲沧 荒凉 空寂且又面对现实流露出无比强烈的憎恶与绝望之感 由于他的这一独特人生身世和艺术创作历程 其山水画作亦把明代已经急剧衰 微的山水画作流派 竟是在清代初期又重振旗鼓地添上了尤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因此他的山水画作亦同其他画作流派一样影响了清代山水画作的向前发展 竟 被古今画派名家 收藏家和鉴赏家们一致誉称为迥异于 四王 山水画的另外 一大部分 二 清代遗民朱耷山水画的形成及风格特点 对于朱耷山水画的形成及风格特点 此乃画家在对绘画方法过程之中不断 认识的基础上才会逐渐有所形成 但当画家有意识的选择自己的绘画风格时 这种选择便会潜意识地带上了个人经历 文化修养社会大背景和小背景的特殊 价值观 如家庭生活 个人名望 社会地位 政治倾向等 3 一 清代遗民朱耷山水画的形成 朱耷的山水画在其艺术风格上是独树一帜的 而这特殊的绘画风格和艺 术魅力源于他所处的时代及特殊的生命历程 4 因为明朝灭亡 北方边远地区 的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替代汉族的统治 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 便实行了绝 对高压的文化政策 其震惊古今的 大清文字狱 就是最好的例证 所以当时 的文人不能直接表明自己的心声 只能把自己的内心所想仅用艺术这种抽象的 手法表达出来 朱耷就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和个人遭遇小背景的影响下 经过 长期不懈的艰辛创作而逐渐形成了他的一种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 其形成可分 为摹古期 初成期 成熟期 升华期 1 1 摹古期 摹古期 在这一时期的朱耷的山水画主要是以临摹为主 例如早期的作品 翰林艇 钓图 纸本墨色 19 5cm 57 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描绘凋零的树木笼罩在深 秋的寒意中 一湖静水之上只见高士孤身垂钓 作者在空旷寂寞的意境中孕含 无限惆怅 这幅画作虽然深受元人倪瓒 黄公望 明人董其昌的影响 可是这 时他的画作毕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2 2 初成期 初成期 在这一时期朱耷通过前人特别是明人董其昌的作品上溯到宋元名家 技法 咸阳师范学院 2012 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 设计 3 多样画貌丰富 以 山水画四条屏 为例其主体风格以构图严谨 笔法慎密 圆劲柔韧 墨色润泽为主要特点 其山水画形成可以说是正在处于探索过渡的 初成期 3 3 成熟期 成熟期 在这一时期朱耷对董其昌的书画理论有了进一步的领悟 笔墨越来越是趋 于精炼 走向和谐自然 形成深厚清劲温润并举 的艺术格调 其山水画的形 成可以毋容置疑地说是已经趋于成熟期 4 4 升华期 升华期 在这一时期也就是朱耷的生命最后几年 垂暮之年他将自己的画作复归倪 瓒的理和法而去追求宁静清谈的意趣 其山水画的形成可以毋容置疑地说是已 经升华到无法逾越的地步 二 清代遗民朱耷山水画的风格特点 1 1 清代遗民朱耷山水画的风格 清代遗民朱耷山水画的风格 其一是空旷寂寞 意境惆怅 取法自然 笔墨简练 抒发情怀 在清初山 水画被认为最能抒发画家内心所想的绘画 朱耷之前的绘画形式主要集中在花 鸟画上 但是花鸟画已无法表达出他内心淋淋尽致的心声 于是便在这种背景 下他就寻找到了另外这种最能抒发内心情怀的画物 山水画 从此便在淸初画 史上诞生了朱耷这一独特的山水画派风格 其二是构图严谨 笔法慎密 圆劲柔韧 墨色润泽 独具新意 朱耷的山 水画不但汲取明人董其昌的画作技法 而且还上溯到宋元名家的画作技法 因 此他的画作技法多样 画貌丰富 其三是大气磅礴 取法多熔 淋漓奇古 苍朴率远 高旷纵横 朱耷的山 水画法是从董其昌而来 主要取法于董源 黄公望 倪瓒和米芾 即熔黄一峰 之 痴 倪云林之 迂 米元章之 癫 为一炉兼取董其昌 郭熙 关仝 赵孟頫和吴道子等画家的艺术风格 以此而形成自己淋漓奇古 苍朴率远的独 特艺术风格 但是朱耷注重 师古人之意不师古人之迹 广学博取不为古人所 奴役 5 这就是他说的 读书至万卷 此心乃无感 6 之画派大家名言 2 2 清代遗民朱耷山水画的特点 清代遗民朱耷山水画的特点 其一是承前启后 循序渐进 用笔简括 综观朱耷的山水画形成过程 其 艺术风格特点是继承了前辈的优良传统 遂又自辟蹊径以循序渐进 用笔简括 的方式展现于观众 其二是借画抒情 意境荒寒 寓意深刻 朱耷因为自己是明朝王公宗室贵 族后裔 如此独特的遗民身世生活在清代怎会不去怀念昔日的富贵生活 所以他 清代朱耷的遗民情结与山水画特点浅析 4 将个人的独特身世借画抒发郁闷之气 从而寄托着对祖国山河的炽热之情 因 此在他的整个绘画视野中山水画作为一种特定的艺术形象 所谓 笔下新墨色 眼中旧江山 7 其寓意深刻而又以此形成了他的艺术风格特点 其三是疏密虚实 不法成法 天人合一 朱耷的山水画多以水墨为主 笔 情恣纵 不构成法 苍劲圆秀 逸气横生 8 也就是章法不追求完整而得完 整 以荒寒的结构和干擦的笔墨而得滋润明洁 所做支离破碎 零零落落 几 乎不成物象而得荒漠寂寞 整幅作品以取势为主 那些山 石 树 草 房舍 用笔草草看似漫不经心 随笔带过 而干湿浓淡 疏密虚实 远近高低 笔笔无 出法度之外 意境全在法度之中 这种无法而法的境界是情感和技巧的高度融 合让艺术进入自由王国 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 清代绘画美学观点对清代遗民朱耷山水画的影响 清代绘画美学观点是我国明代以前美学观点的总结和发展 清代前期是多 民族的现代化中国的形成时期 又是中国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时期 从 这个意义上说 清代的美术也必然地带有多元文化和转型期的特点 9 在清初 画坛是以山水画为主 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派别 一是以 四王 为首的正统派 也被人称为保守派 清朝初期受皇室扶 植的 四王 画派以摹古为主旨 崇尚董 王 和元四家 讲究笔墨趣味和技 巧功力 但是内容缺乏生气 10 他们的山水画风影响了整个清代 虽笔墨精 妙 但常常为画法所拘 终究继承有余而创造不足 特别是 正统派 画家忽 视造型 过分强调笔墨 将能 与古人同鼻孔出气 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这种本末倒置的美学取向 不但使得本来就已经拙于写实 疏离造型的文人 山水愈加陷入疲顿 而且也导致了文人山水画艺术活力的衰退和创作源泉的枯 竭 11 二是以 四僧 为首的革新派 他们虽已出家为僧 可是抱有强烈的民族 意思 不愿苟混于闹市而是削发为僧隐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的寺院 终生竟与松 竹鸟兽为伴 然而大自然看似无情却是情有独钟 一旦与之相处已久便会不知 不觉地生发出一种永难忘却的情感 便是由见于此的艺术家们竟在挥洒的笔墨 间或多或少 或明或暗地寄托进自己的感情 其中明朝后裔石涛 朱耷 髡残 弘仁四僧皆是借画抒发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 寄托对故国山川之情 若论各人 其长 石涛乃奇肆超逸 朱耷谓简略精练 髡残苍亦淳雅 弘仁高简幽疏 以 此四人俱是擅长山水画 各有独创的艺术风格 虽是风格各异 可是皆在竭力 咸阳师范学院 2012 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 设计 5 发挥其创造性 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 从而振兴了中国当今继往开来的整 个画坛 由此可见朱耷既是一位正统浱画家又是一位革新派画家 他作为明朝王室 后裔 在明朝灭亡后就处于极度悲愤压抑之中 因为清初的政治斗争严酷 尖 锐的民族矛盾使他不得不忍痛割爱而逃离险境面对现实 然而苦难的生活现实 对他只有在自己的绘画爱好中去寻找自我安慰的乐趣 所以他的绘画或抒发亡 国之痛或表达个人情感 皆是不满足于挪用古法 而是深入自然 寄情山水 以抒发自身的感受为目的 不屈服于社会审美需求 创作上则以 取法自然 笔墨简练 大气磅礴 独具新意 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 12 因为古今人们不但从朱耷的山水画中看出潜伏着的浓厚政治思想 所以又 可不难看出外泄丧失明朝大好山河的愤懑之情 一个身处明清交替之际的明朝 后裔 在经历国破家亡这种现实生活际遇中自然会在他的心灵烙上痛心的深刻 印痕 以此在他的审美情感和艺术创作笔下的艺术形象中始终孕含着一种孤僻 冷峻 忧伤的情感内容 若是细究其源正如郑板桥品评他的画作时竟以诗曰 横涂竖抹千千笔 墨点无多泪点多 13 因此毋容置疑实乃植根于他一生坎 坷的经历 四 清代遗民朱耷山水对其后山水画发展的价值 朱耷的山水画在数量上远不如他的花鸟画多 但是体现的孤寂清高的风骨 品格丝毫不比他的花鸟画逊色 三百年来 凡是大笔写意画派皆是或多或少受 了他的这一独特艺术风格的影响 如清代的张庚品评他的画作已经达到了 拙 规矩于方圆 鄙精研于彩绘 14 的境界 嗣后清代年间的 扬州八怪 清末 的吴昌硕 近代的齐白石皆是对他的画作有着颇为佩服地点评 由此可见 朱耷的艺术格调应是前无古人 其山水画作以不能再少的笔墨 用不同凡响的构图来表达了自己心内那时时抑郁的思想感情 其画风可谓险 绝 冷 怪 取法于董其昌 用笔放纵在形成自己山水画风格的过程中 既是 继承了前代优良传统 且又自辟蹊径而成一浱 真正对其后世山水画创作向前 发展起到功不可没的潜在价值 其发展价值大概归纳以下三点 一 不拘泥古人的创新精神 朱耷的艺术创新精神得意于自己亦禅亦道的人生经历 其山水画作注重 师古人之意不师古人之迹 广学博取不为古人所奴役 15 这就是他说的 读书至万卷 此心乃无感 16 其实画家在绘画创作过程中都要有自我创新 的能力 但是这个创新必须要在一定的法度之内 好比放风筝一样飞的再高须 清代朱耷的遗民情结与山水画特点浅析 6 得有一根线绳拽着 如果没有这根线绳就会飞上天空远遁匿迹而去 以此用这 一浅显道理来遵循古法开拓创新 这样艺术家可在绘画过程中融入自己的人生 经历和创新精神 或许就能使艺术家们在刻苦艰辛地创作之中有所成就而能最 终获得一席之地 或许这就是朱耷的成名对当今画坛人们的最大启示 二 冷峻的批判精神 朱耷在美术史中而言 是将人的主观情感较早注入绘画并对社会的批判置 入作品之中的一位顶尖级画坛大师 这种极端化的认识以及批判精神 不少画 坛人士竟是坦言直述地说是神经质的偏激画法 鉴于这种偏颇看法不难可以看 出 朱耷这个明朝后裔对生活现实的感受已是达到不堪忍受的极限程度 因此 在对其后山水画发展有所影响的画家 均应须将自己的个人情感投入到整个绘 画的作品当中 不能只为迎合某种社会形态而脱离现实生活 否则即是创作了 大量作品也只是昙花一现 经不起时代推敲而过眼烟云则废品一堆矣 三 清代遗民朱耷为现代和当代山水画的发展铺垫了道路 三百年前的朱耷 依靠自己心性的真善 以此用来揭示大自然的美好 从 而阐发了艺术的本质 他既传统又现代 极古而极新 是中国文人画中的峰中 之峰 也是中国画中现代化的开山鼻祖 他以自己卓越的才华 竟把中国山水 画推至一个空前的高度且又影响至今 这也是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朱耷的山水画 意义和原由所在 朱耷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和所经的苦难 俱用绘画这种表现手 法把精神世界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因为朱耷作品中的精神世界使得他的艺术有 了自己的创新性语言 从而留给后世的幅幅画作竟是不可挑剔的经典 所以我 们学画之人要在艺术创作中应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生发浓厚兴趣 那怕一人 一物或一石一草一木 凡是入手创作的画面上表达出自己真性情的作品既有自 己的思维 才可呈现岀作者的创新精神 17 只有这样亦可将会不再是一幅泛 泛之作 而后随着时光不断流逝才能称之为具有艺术高度的作品 以此当今学 画或作画之人 只有认认真真地遵循这个法则 才能在单纯技法之上攀登另一 个高度进行艺术的探索而最终有所作为 咸阳师范学院 2012 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 设计 7 结 论 朱耷出生在明末生活在清初 作为明王室的后代无法效力明王朝是他人生 一大悲剧 况且清王朝统一中原对明王朝后代进行疯狂大肆屠杀 为能躲过灭 顶之灾他这明室后裔只能隐姓埋名远逃奉新山中藏身 在这独特的社会环境中 朱耷这个前朝遗民理想已是彻底破灭 于是乎他就只能用绘画这种独特的审美 意象 不断地用来抒发自己内心世界 因此 他的山水画 多取荒寒萧疏之景 可谓 墨点无多泪点多 山河仍为旧山河 18 想见时人解图画 一峰还写 宋山河 19 由此可见朱耷一生寄情于画 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而生发 了自己无尽的爱国情怀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对清代遗民画家朱耷所处的时代背景及遗民情结 山 水画形成及风格特点 清代美学观点对其山水画的影响和其山水画对其后绘画 发展的价值四个层面 可以说是较为详尽的解读了朱耷的遗民情结和山水画特 点 由此可见朱耷在他的一生中 不为其命运的悲哀而沮丧沦落 而是用手中 的笔来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 他的遗民情结贯穿于一生的绘画之中 而他 一生所留下的艺术作品 却给中国华夏后人留下了一笔价值连城的艺术财富和 宝贵的精神财富 清代朱耷的遗民情结与山水画特点浅析 8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5 6 12 15 16 紫都 耿静 八大山人 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21 50 50 32 33 50 50 2 13 19 陈枫 谈朱耷绘画的遗民特色 J 文艺生活 文艺理论 2011 9 4 3 张馨之 八大山人山水画研究 C 北京 文艺出版社 2009 64 4 张冬卉 和之以天倪 八大山人山水画研究 D 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 7 18 严都岿 新世说 士人形象研究 J 贺州学院学报 2011 27 1 12 13 12 13 8 万新华 朱耷的山水画艺术 兼记南京博物院藏朱耷 山水图册 J 文物 世界 2003 2 10 11 9 10 潘耀昌 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清代卷 上 M 湖北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9 1 2 11 刘伟 回归断点 传承与开拓 郭熙画学思想研究 D 河南 河南大学 2007 14 贾靓 浅谈八大山人 冰与火的融合 J 美与时代下半月 2011 4 44 17 袁渊 以八大山人为例论述从艺术精神表现看诗与画的关系 J 环球市场信 息导报 理论 2011 7 13 14 咸阳师范学院 2012 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 设计 9 谢谢 辞辞 在本论文的撰写过程中 李长民老师作为我的指导老师 他治学严谨 学 识渊博 视野广阔 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 置身其间 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 树立了明确的学术目标 领会了 基本的思考方式 掌握了通用的研究方法 而且还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 处世的道理 其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 朴实无华 平易近人的人格 魅力 与无微不至 感人至深的人文关怀 令人如沐春风 倍感温馨 正是由 于他在百忙之中多次审阅全文 对细节进行修改 并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许多 中肯而且宝贵的意见 本文才得以成型 在此特向李老师致以衷心的谢意 向他无可挑剔的敬业精神 严谨认真的 治学态度 深厚的专业修养和平易近人的待人方式表示深深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 我也对这四年来给予我诸多知识和帮助的各位老师表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份考试题及答案
- 中外建筑交流知到智慧树答案
- 高级养老护理员考试题及答案
- 高血压用药测试题(带答案)
- 2025短期借款合同印花税减免政策与影响分析
- 2025年度餐饮企业特色食材种植合作合同范本协议范本
- 2025版养老产业合作设立智能化养老社区公司合同
- 2025版微信公众号公众号内容推广效果监测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建筑幕墙硅酮胶采购与施工监督合同
- 2025年度知识产权许可纠纷违约民事起诉状范本
- GB/T 44977-2024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终端定位服务安全技术规范
- 物业管理的风险管控
- 人教PEP版五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6个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S7-200 SMART应用教程2版习题答案 高职SMART习题答案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 2023-2024学年沪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3.2《解决温标转换问题-认识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教案
- 专升本计算机教学课件-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2023新版大纲)
- DB3502T 090-2022 居家养老紧急事件应急助援规范
- 合作共享协议书
- 投标财务状况承诺书范本
- 2024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甘肃赛区预赛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