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与民本思想的区别.doc_第1页
“以人为本”与民本思想的区别.doc_第2页
“以人为本”与民本思想的区别.doc_第3页
“以人为本”与民本思想的区别.doc_第4页
“以人为本”与民本思想的区别.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人为本”与民本思想的区别【摘要】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以人为本”,从用词和思想上都继承了民本思想的合理之处,但又与之存在着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所针对的问题、价值观、历史观以及实现路径的不同上。对“以人为本”与民本思想进行区别,不仅有利于深入理解“以人为本”科学内涵,还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关键词】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区别【作者简介】陈方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200233【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4- 4434(2012)12 - 0034 - 05坚持以人为本,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春秋时期的管子就提出:“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开创“贞观之治”的一代明君李世民曾对侍臣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贞观政要务农)但中国传统人本思想更多的表现和实质是民本思想。实际上,无论管子还是贞观政要,都很少使用“以人为本”这一概念,而大量论述的是“民本”,这里的“人”就是指百姓、民。例如,管子在牧民中说:“予之为取,以民为本。”齐桓公问管仲:“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日:“齐国百姓,公之本也。”(管子霸形)因此,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思想,主要应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以人为本”,从用词和思想上都继承了民本思想的合理之处,但又与之存在着本质区别。一、针对的问题不同民本思想孕育于神本思想当中并作为神本思想的对立面而出现的,相对于西方文化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视人,并较早实现了从神本向人本的转变。自西周开始,神本思想发生了动摇民本思想开始萌芽。鉴于夏、商两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周初的统治者一方面继续延用“天命”来说明周朝代替殷商的合法性,周公告诉殷的旧臣们说:“肆尔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乱,弼我,我其敢求位?惟帝不畀,惟我下民秉为,惟天明畏。”尚书多士另一方面又认为“天命”虽然是存在,但只赋予“有德”者。周召公在解释为什么同样号称“天命”所在的殷商却被推翻的原因时说:“有殷受天命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尚书召诰)而“有德”的主要体现之一就在于保民上,虽然“小人难保”(尚书康诰),但要想永坐王位,必须“敬德保民”,他告诫成王说:“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尚书召诰)周公也说:“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这一思想后来被儒家继承和发展,对中国政治思想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但周朝同样没有逃脱历史周期率,后期的统治者已经不知稼穑之艰难,横征暴敛,残酷收刮民脂民膏,终于激起政治暴动。伴随着像夏、商两朝一样号称拥有“天命”的周朝的衰变,“天命”的权威性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怀疑,民间甚至出现了怨天、恨天和骂天的社会思潮。诗经中所谓“变风变雅”的一部分诗歌反映了这种时代精神,如诗经雨无正骂道:“浩浩吴天,不骏其德。”有的甚至连祖先也不相信了,诗经四月抱怨说:“先祖匪人,胡宁忍予?”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开明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在激烈地斗争中进一步看到了“民”的重要性,推动他们更加理性地思考“民”与“神”的关系,使本来已经动摇的神本思想日益瓦解,民本思潮逐渐形成。随国大夫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桓公六年)宋公要用人来祭祀,子鱼反对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左传僖公十九年)“民,神之主也”的观点虽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但在“民”与“神”的关系上却发生了颠倒,即“民”上升到主导地位,“神”成为“民”的从属了。虢国的史嚣更是进一步指出,虽然“神”是存在的,但这个“神”要“依人而行”,迷信“神”是国家将亡的征兆。他说:“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在这一时期,已经有人对“神”是否真正存在提出了质疑,据左传记载,僖公十六年的时候,发生了陨星坠落、鸟倒飞等怪事,但周内史叔兴认为这都是自然现象,作为统治者根本就不应该与吉凶、人事联系起来,因为“吉凶由人”(左传僖公十六年)。随着神本思想的衰落,民本思想所针对的对象,逐渐从“神本”转移到了“官本”,如果说在民本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初期主要针对的是“神本”,那么中后期则主要针对的是“官本”,而“君”作为“官”的最高代表,自然常常成为“民”所针对的对象。又由于在中国几千年的专制统治中,“君权神授”的观念始终牢不可破,所以,反对“君本”,主张“民本”,也具有反对“神本”的意义。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就是从“君民关系”人手探讨“民”的重要性。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轻重如此。”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防止“君”滥用权力,儒家提出以“天道”限“君”、“从道不从君”的重要思想。苟子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苟子大略)也就是说,士大夫行为的最高标准是遵从“天道”,为“生民”考虑,而并不是盲目服从“君意”。当子路问孔子如何事君时,孔子说:“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在论语先进中,孔子又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也正是从“从道不从君”的高度,儒家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易革彖辞)。因为像桀纣这样的暴君根本不配称得上是君,只能叫作独夫,老百姓可以祭起“替天行道”、“以有道伐无道”的大旗把“失道”的统治者推翻。所以孟子说:“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董仲舒认为:“夏无道而殷伐之,殷无道而周伐之,周无道而秦伐之,秦无道而汉伐之,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所以,“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尚书泰誓中)等理念对统治者有一定的威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君王的权力,起到了与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相制衡的作用。秦汉及其以后,民本思想继续围绕反对“君本”,限制“君权”的主题向前发展。从强秦二世而亡以及汉初政策的得失成败中,西汉思想家贾谊总结出“民”虽然至贱至愚,但是只要与“民”为敌,没有不失败的历史事实。他说:“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雠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因此向统治者提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新书大政上)继贾谊之后,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一套系统的“天人感应”理论,试图用“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繁露玉杯)的方法,既通过“天意”的形式提升了君主的地位,又通过“天意”的形式对君主的权力进行一定的约束,其“伸天”是“为民”,而“伸君”则又“屈民”,这是中国民本思想不可克服的矛盾。明清时期是“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在总结历史治乱的基础上,进一步看到民众的力量,提出一些具有近代民主思想的设想,开辟了传统民本思想的新境界。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天下并非是天子一家一姓所私有,而是天下老百姓所共有;一姓之兴亡,国祚之长短,是一家一姓的私利;而民众的生死,天下的兴亡,才是天下公义,作为天子不能从一家一姓的私利出发,而应该从天下百姓的公义出发。他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尸,而抑非一姓之私也。”(读通鉴论-卷末叙论一)黄宗羲更进一步否定了君主的权力,揭露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历史事实,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他说:“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明夷待芳录原君)尤为重要的是,他不仪与王夫之一样认识到了分权,特别是用“相权”平抑“君权”的必要性,还开创性地提出要赋予学校自由议政的权利,他说:“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政有缺失,祭酒可以直言无讳。”这样就可以“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明夷待访录学校)由此可见,民本思想中“民”的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民”总是相对于“神”、相对于“官”而言的统治阶级以外的被统治者。民本思想主要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一批进步的思想家,针对阶级社会中“重神轻人”、“重君轻民”、“把民不当人”的现象提出来的,希望统治阶级关注“民心”、体察“民情”、顺从“民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保障“民权”,以实现统治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以人为本”虽然也有反对“官本位”的含义,但主要是针对“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和倾向提出来的。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当前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但是绝不能“为经济发展而发展经济”,更不能为了经济增长而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因为经济增长只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手段,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中国共产党坚持唯物主义,却从来没有提出过“以物为本”,但在实践中也确实存在“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和倾向。“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基于新时期发展实践的需要而对以往不科学发展理念的纠偏,是对人与物关系的一种科学定位,是对人被物所异化现象的克服。在一定意义上,“以人为本”也只有相对于“以物为本”才是成立和正确的。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二、价值观不同在民本思想中,民只是手段,君才是目的。虽然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为民、爱民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发展生产、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但这些思想是统治者从维护其阶级统治的根本利益出发才提出来的,统治阶级重民是为使民、为民是为用民、爱民是为牧民,可见,民本思想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君,而不是民,所以,从实质上说是以君为本,以官为本。关于这一点,民本主义思想家也并不讳言,韩非子直接指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韩非子六反)也就是民对于君来说只具有工具价值,真正的价值主体是君。荀子说:“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苟子君道)早在1943年,毛泽东就把所谓封建统治阶级爱民的实质点出来了,他说:国民党也需要老百姓,也讲“爱民”。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古代还是现在,剥削阶级的生活都离不了老百姓。他们讲“爱民”是为了剥削,为了从老百姓身上榨取东西,这同喂牛差不多。喂牛做什么?牛除耕田之外,还有一种用场,就是能挤奶。剥削阶级的“爱民”同爱牛差不多。与民本思想截然不同的是,“以人为本”中的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科学发展观一方面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把人看作是发展的手段,重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人的潜能,为推动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体现在理论上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的,实践上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而保证人民享有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实现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三、历史观不同历代进步的思想家在总结国家兴衰和皇朝成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确实看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承认民心相背是决定国家存亡的关键,总结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历史规律,从而向统治阶级提出“民水君舟”的忠告和“民贵君轻”的劝谏,统治阶级也在一定条件下对老百姓作出了些让步。但由于没有根本抛弃“君权神授”的唯心史观,所以,没有也不可能找到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民本思想家看来,民虽然在数量上占大多数,但只能是推动历史变化的客体,而不是主体。甚至连自己给自己作主的能力和资格都没有,因此常常需要“明君”、“贤相”、“清官”为民作主、替民作主。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民主思想传人中国,当时的一些官员和学者已经敏锐地注意到民本思想只有民本而没有民主这一重要特征。洋务大臣张之洞指出:“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劝学篇明纲)维新志士梁启超也指出:“然则儒家主张民权之论据有之乎?日:亦无有也。民权云者,人民自动以执行政权之谓。儒家虽言保民而王,言得乎邱民而为天子。要之以民为受治之客体,非能治之主体也。”而在“以人为本”中,人既是客体,也是主体。首先,“以人为本”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其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客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过程中应该“以人为本”。其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广大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权力不是“神”授予的,也不是源于“天意”,而是人民群众赋予的。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也是人民的一部分,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过程不是为民作主,而是为人民服务;不是替民作主,而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自己当家作主。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所以,从根本上说,“以人为本”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胡锦涛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在于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四、实现的路径不同由于民本思想建立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上,认为是“天”或者一种神秘的力量推动了历史的进步,统治者一方面宣扬自己“有命在天”。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认“天命无常,唯德是辅”,而且“天意”就是“民意”。这样,民本思想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逻辑:即统治者必须通过加强道德修养,体察民意,顺应天道,从而“以德配天”,统治才真正具有合法性。董仲舒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因此,几乎所有主张民本的思想家都重视执政者的道德修养,希望他们能够施行“仁政王道”。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孟子主张“君王”应该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与广大民众忧乐相通。他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深受佛教、道教心性论影响的宋明理学家程颐、程颢兄弟则把“格君心之非”视为实现社会治理的根本途径。他们认为:“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用而言。从本而言,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从民本思想的实践效果来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打击了贪官污吏,也哺育出了一批令人称颂的明君和清官,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仅仅靠渴望统治阶级发“善心”来照顾老百姓的利益是靠不住的,也许那些想“为民作主”的清官大老爷的愿望是真诚的,但在实践上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实现“民本”的路径。中国共产党不仅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真正找到了实现“以人为本”的切实可行的路径。首先,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以人为本”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以人为本”坚持把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统一起来,不仅不否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注入到经济建设之中,从而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方向保证。胡锦涛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其次,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确立,为实现“以人为本”奠定了现实的政治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