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性损伤.doc_第1页
机械性损伤.doc_第2页
机械性损伤.doc_第3页
机械性损伤.doc_第4页
机械性损伤.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时间: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机械性损伤的概念及形成因素,各种人体组织损伤的基本形态。了解各类不同致伤物作用形成的机械性损伤的特征。重 点:机械性损伤的概念及形成因素,各种人体组织损伤的特点。难 点:锐器伤与钝器伤的鉴别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大体内容与时间分配:1、 损伤和机械性损伤的概念 20分钟2、 机械性损伤的形成 25分钟 3、 机械性损伤的基本形态 45分钟4、 机械性损伤的类型 70分钟 5、 机械性损伤的检验和鉴定 20分钟第一节 概 述一、 损伤的概念人体的正常组织结构和正常功能受到破坏即为损伤。广义的损伤包括疾病。二、 损伤的原因造成损伤的原因复杂多样,概括起来可分为三大类:1、 生物性致伤原因。细菌、病毒感染,寄生虫损害,遗传病,原发性的疾病。2、 化学性致伤原因。中毒、酸硷腐蚀伤等。3、 物理性致伤原因。机械性损伤,光、电、高低温、放射线等造成损伤。法医鉴定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损伤多为2、3类原因所致。本章讲述的是机械作用所致的损伤-机械性损伤。三、 机械性损伤的概念机械性损伤是指人体与致伤物在机械运动过程中相互作用所致的人体损伤。运动着的物体作用于静止的人体可以造成机械性损伤,运动着的人体作用于静止的外界物体、运动着的物体与运动着的人体相互作用都能够形成机械性损伤。四、 机械性损伤的形成机械性损伤的形成,有三个基本要素,即致伤物、作用力和人体组织。(一)、致伤物能形成机械性损伤的物体统称为致伤物。致伤物广为存在,种类繁多。按其体态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大类。气体形成的机械性损伤较少见,如爆炸气浪的冲击致使鼓膜破裂、内脏震荡破裂等。液体也可作用于人体形成机械性损伤,如高压水枪冲击可导致皮肤软组织损伤甚至骨折;高处落水者受水面拍击造成软组织和内脏损伤等。法医在实际工作中最常见的机械性损伤是固体致伤物作用于人体形成的。通常将其分为三类:锐器、钝器和火器。1、 锐器有尖或刃的器械,可分为砍器、切器、刺器和剪器等。也有形态不规则的,如玻璃碎片等。2、 钝器没有锋利的尖和刃的物体。钝器的种类复杂,生活中大多数物体都是钝性的。3、 火器各种枪支弹药,爆炸物等。(二)、人体组织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结构不同,其物理性质,如弹性极限和抗断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别,受到外力作用所形成的损伤也不一致。因此研究机械性损伤必须对人体组织的物理性质有所了解。从物理性质上来看,大致可将人体组织分为弹性组织和脆性组织两大类。1、 弹性组织人体的皮肤、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等软组织都是弹性组织。这类组织对抗张力的能力大于对抗压力的能力,受到打击压迫时比受到牵扯时更容易遭受到损伤。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裂创比较少见。2、 脆性组织骨骼、牙齿为脆性组织。脆性组织对抗张力的能力小于对抗压力的能力。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骨折时受力面相反的一面先裂开,而且受破坏的程度相对较重。(三)、作用力作用力使致伤物与人体之间产生相对运动,形成损伤。作用力的作用方式不同,损伤的形态变化也不一致。常见的作用力的方式有:拉伸、压缩、剪切、扭转和弯曲等五种。第二节 机械性损伤的基本形态一、表皮剥脱1、 定义皮肤的表面脱离真皮既为表皮剥脱。2、 形成钝性外力撞、擦、挫、压等方式作用于人体或者人体撞、擦在物体上都可以形成。3、 性状活体的表皮剥脱处泛白、湿润、有渗出,若伤及真皮则常伴出血,称皮肤擦伤。干涸后结痂,一周左右脱落愈合;尸体的表皮剥脱处多呈现皮革样化。表皮剥脱处常残留有卷曲的皮屑,其翻卷的方向既为外力作用的方向。二、皮肤出血1、 定义皮内或者皮下组织的血管受到损伤,血液流到皮下的叫皮下出血;血液积聚在皮肤内的叫皮内出血。二者统称为皮肤出血。2、 形成皮肤出血主要是因钝性外力打击所致。一般在外力大,致伤物较坚硬的情况下皮内出血相对较明显;而相对不很坚硬的致伤物(如木质、塑料、橡皮等)打击所形成的皮下出血较明显,皮内出血常不明显。3、 性状形态轮廓常与致伤物作用面形态一致,但有时受打击部位的结构形态的影响。如眉弓处皮下组织疏松,出血容易向周围蔓延,扩大范围,形成青紫色的环形出血区。头部弧形凸起的地方受打击时大多出现类圆形的皮肤出血。皮肤出血一般并不明显高于周围组织,只有在出血量较多时,才高出周围组织,形成血肿。;皮肤出血在体表所见的颜色,由皮肤和血液颜色共同组成。皮内出血受皮肤颜色影响小,主要是血液的颜色,所以基本上呈现红色;而皮下出血受皮肤组织颜色影响相对较大,所以呈现青紫色。在活体,随着时间的延长,血色素被分解吸收,皮肤出血的颜色会逐渐发生变化,3-6天后变绿色,6-9天后变黄色,2-3周颜色基本褪掉。中空性皮肤出血:在皮下组织比较致密而且表面比较平坦的部位(如背、胸、股、颞部等),受到钝器打击后可以形成中央苍白、边缘出血的皮肤出血,称为中空性皮肤出血。又称竹打中空、双重出血、周围出血。其形成主要是因为受力边缘处剪切力的作用造成血管损害。三、挫伤1、 定义人体受挫压使深层组织损伤而皮肤未裂开。2、 形成多在致伤物不太坚硬、接触面较宽,被打击部位软组织丰满的情况下形成。3、 形状皮肤表面不裂开,多伴随有表皮剥脱和皮肤出血,主要是深层组织(如肌肉、脂肪和内脏等)破碎。四、创1、 定义皮肤或者脏器的表面裂开称为创。2、 形成各种锐器、枪弹作用于人体,或者钝器质地坚硬,打击力量大、速度快,作用在软组织较薄的部位可形成。3、 性状各种不同类型的创一般都由以下六个基本部分组成:创口、创缘、创角、创底、创腔、创壁。皮肤裂开形成的开口称为创口;其断缘称创缘;创缘间的夹角称创角;创内深部未断开处称为创底;创口到创底的腔隙称创腔;创腔的壁称为创壁。创口的长度:两创口闭合之后,两创角之间的距离。创口的宽度:两创口哆开时两创缘的距离。根据创的各部分的性状可推断致伤物。锐器创与钝器创的特点:锐器创通常创角锐利,创缘整齐,创口多大于创底,创底齐整,并依切、砍、刺、剪等不同致伤物而形成不同锐器创。钝器创则创角钝,创缘不整,有挫创缘或呈撕裂状,创壁参差不齐,有组织间桥,创底的而不平,多形成创腔大而创口小的潜掘状创。五、骨折1、 定义:机械力作用使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发生破坏称骨折。外伤性骨折可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2、 分类:按形态骨折可分为线形骨折、凹陷性骨折、粉碎性骨折。根据骨折的形态可初步推断致伤物。外伤性骨折按部位可分为颅骨骨折、肋骨骨折、脊椎骨折、四肢长骨骨折,以颅骨骨折最常见,且最重要。六、颅脑损伤1、头皮损伤:1) 表皮剥脱:头皮表面有毛发覆盖,一般不容易造成表皮剥脱,在钝器打击形成头皮挫裂创或在刀斧斜向砍入或枪弹射入时,可见创缘有表皮剥脱,并可指示用力的方向2) 皮下出血:皮下出血因其皮层较厚而不容易见到。3) 挫裂创:头皮真皮虽厚,但有大量毛发和毛囊位于其中而减少其弹性,增加其脆性,钝性暴力作用时易形成挫裂创。4) 头皮挫碎:由体积较大和较重的致伤物快速打击或身体从高处坠落时,头部先着地,由于头皮有颅骨衬垫,常可发生头皮挫碎,头皮全层挫碎融合在一起,有时部分头皮附着在致伤物上。5) 头皮撕脱:头皮上长者着浓密的头发,因此头皮易被巨大暴力撕脱,尤其是长发。这种情况多见于意外事故。2、颅骨的损伤:颅骨的损伤主要是颅骨骨折。根据骨折形态可分为多种。1)骨面压痕:骨骼表面受到坚硬物体挫压造成骨骼表面下陷变形而无缺损称骨面压痕。大多是由金属钝器的角,边或棱的部位垂直打击所致,一般该处的软组织有一定的损伤。法医学意义:表明外力作用点,能反映打击物接触的硬度和形态。2)线状骨折:骨骼受外力打击后,出现长线状骨裂,而无骨板的错位和塌陷者,称线状骨折。多见于头部钝器损伤,可单发或多发,多发时多条骨折线交接。法医学意义:能反映着力部位,指出暴力作用方向,骨折线与凶器纵轴的打击方向一致,可以判断打击顺序和次数。不同方向的线状骨折,一条骨折线被另一条截断为第二次打击,多条骨折线的方向不一致,是两次以上的打击所致。11223)凹陷性骨折:致伤工具的突出部位击进颅骨,或造成骨板全层或单层骨折,发生凹陷并伴有骨裂者,称凹陷性骨折。典型的凹陷性骨折,一般是圆锥形,底朝外周围有环行骨折,尖端指向颅腔。法医学意义:能反应致伤物或凶器打击的轮廓和近似的直径。4)孔状骨折:骨折区域内的碎骨片完全断离落入颅腔内,形成孔状,造成孔状骨折的凶器多有质硬、体积小,便于挥动,能快速击穿骨板而形成孔状缺损的特点。孔状骨折周围或多或少有放射状的骨折线,这种凶器以奶头锤多见。法医学意义:能反应致伤物的部分特征,骨折线的性状又能反映外力作用的速度和方向。5)粉碎性骨折:暴力作用于颅骨,使局部颅骨全层碎裂而多块游离的骨片称粉碎性骨折,在较大的碎骨片的周围伴有小碎骨片为两次以上打击形成。6) 骨缝裂开:强大暴力大面积作用于颅骨时,常能造成骨缝裂开,多见于人字缝。颅底骨折多为间接力量的传递或远隔部位骨折线的延伸所形成,好发于骨质薄弱处颅底横行骨折主要表现为巴特尔征 颅底纵行骨折主要表现为熊猫眼 征布瑞林血肿 主要为耳后乳突处的溢血斑3 脑损伤:1) 脑震荡:头部受到钝性暴力后,引起的短暂的昏迷,逆行性遗忘,这种现象称为脑震荡。表现:意识障碍,时间较短,30分钟内一般会苏醒。逆行性遗忘,忘却受伤前所要做的事或正在做的事。 2)脑挫伤:头部受到外力作用引起脑组织出血坏死,一般分为三种:冲击伤:外力直接着力的部位出现的脑挫伤。对冲伤:外力着力的对侧,好发于额极、颞极。中间冲击伤:外力作用部位与对冲部位之间的脑组织形成的冲击伤。表现:意识变化:昏迷清醒 昏迷 脑震荡 脑挫伤瞳孔变化:一侧缩小,随后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最后消失。2) 颅内血肿:依出血部位不同而分为: 硬膜外血肿:梭形,出现中间清醒期,瞳孔先小后大。 硬膜下血肿:卵圆形,早期瞳孔散大。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内血肿第三节 机械性损伤的类型机械性损伤依据致伤物可分为钝器伤、锐器伤、火器伤、爆炸伤。一 钝器伤:钝器作用的方式有三种:(一) 运动的钝器作用于人体(二) 运动的人体撞击静止的物体(三) 运动的钝器与运动的人体相撞钝器伤根据钝器的种类又分为:(一) 徒手伤:1 指端所致损伤:手指前端压迫身体表面,主要见于扼颈时的损伤,受压处皮肤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皮下出血,指甲则会形成新月形表皮剥脱。2 拳击伤:拳头外形不规则,故损伤形态不一致,拳击所致挫伤边界不清,形状不规则,下面有骨质衬垫的部位,局部挫伤较明显,重者造成骨折。软组织丰厚的部位,皮肤损伤较轻,深部损伤反而较重。3 脚踢伤:多发生于下肢、外阴、下腹、臀部,损伤形状与程度与鞋底的形状作用方向,力量大小有关。4 掌击伤:多见于头面部,面部掌击伤多为皮肤充血或出血,常反应出掌指的特征。5 咬伤:牙齿咬合所形成的损伤称咬伤。咬伤的形状与致伤者的牙齿排列,用力大小几及被咬者的体位有关,上下牙列个人有个人的特征,有时可核对牙齿缺损或镶补牙齿的性状,按这些特征可辨别咬的方向与被咬者的体位。(二) 棍棒伤棍棒在日常生活中较易获得,有一定的长度便于挥动,而且还有一定的打击力,是损伤案件中较常见的致伤物。1 圆柱形棍棒伤:打在人体平坦部位可形成条形挫伤,宽度比棍棒直径小,皮内和皮下出血中央部位较重,边缘较轻,边界模糊。打在人体软组织丰厚的部位,可形成条形中空性皮下出血,俗称“棒打中空”,中间受力重的部位皮肤苍白,两侧呈条形皮下出血带。打在头部,由于头皮下有颅骨衬垫,可形成条形或椭圆形皮下血肿,若用力较大,则可沿棍棒纵轴形成条形挫裂创,创缘两侧伴有条形皮下出血,创角钝,远端可有撕裂,指示打击方向。圆形棍棒以其棒端打击时,可形成弧形挫裂创,圆形棍棒打击头部时,可形成与棍棒纵轴方向一致的线形骨折,或舟状凹陷性骨折,凹陷骨折的直径小于棍棒的直径。2 方柱形棍棒伤:以棱边打击时可形成较窄的条状挫伤,挫伤的中央部位可反应出棍棒棱边接触的痕迹,若打在有骨衬垫的部位,可形成条形挫裂创,创缘少见皮下出血。以方柱形棍棒的平面垂直打击人体平坦的部位时,可形成带状皮下出血,出血区色泽均匀,一侧或两侧挫伤边界清晰,出血宽度显示棍棒宽度。以方柱形棍棒的平面猛击人体软组织丰厚的部位,形成带状中空性皮下出血,中空区反映棍棒的宽度,两侧出血带较窄。以方柱形棍棒的平面稍斜打击头皮,除条形皮下出血外,着力边缘可形成条形挫裂创,着力侧挫伤较重。方柱形棍棒打击头部,形成较长且不规则的线状骨折,若打击力大,可形成长方形凹陷性骨折。3 不规则棍棒伤:由于不规则棍棒纵轴弯曲,粗细不均,表面粗糙不平,打击面不能与人体表面完全接触,故可形成散在的,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损伤。若棍棒附有铁钉,铁环,铁钩等物,可在损伤区中央形成与这些附加物相对应的损伤。(三) 砖石伤1、 砖头伤:砖头具有坚硬笨重,持握不便等特点,砖头伤多为贴近打击,常伤及头面部。砖头平面打击伤:砖头的平面垂直打击头面部,可形成不规则片状挫伤,挫伤周边常有粗糙面所致的擦伤,倾斜打击则可见挫伤区内有粗糙面所致线条状平行的擦痕,受力较重的地方明显指示打击方向,砖头平面打击头部则可形成类圆形或不规则的皮下出血,打击力度较大时可形成条状挫裂创,创口内多见碎砖石。砖头棱边棱角打击伤:用砖头的棱角、棱边打击头部可形成条形、三角形或槽形挫伤,砖头的棱边角不锐利,出血边界不清楚,出血区表面伴有表皮剥脱,用力较大时,可形成条形、三角形,直角形头皮挫裂创。还有可能造成线状骨折或不规则的凹陷性骨折。不完整形砖头伤:以半块砖头的断端打击,因断端凹凸不平,受力不均,可形成散在的不规则的挫伤,挫裂创。2、 石头伤:石头以山石和鹅卵石较多见。山石伤:山石表面凹凸不平,有不规则的棱边和棱角,因有多种不同的打击面,可形成复杂的损伤,形态不一。鹅卵石伤:鹅卵石打击头部,由于是两个球面相接触,可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皮下出血,中心部位受力大,出血严重,颜色较深,而周围部分受力小,颜色浅,出血轻,力量较大时,头部在两个坚硬物体之间易破裂或弧形或星芒状的挫裂创。(四) 锤类工具造成的损伤:锤类工具分为锤击面和锤背,锤击面分为圆形,方形,多角形,锤背有奶头状、羊角状、圆锥状、八角形、六角形、方形等。圆形锤伤:圆形锤击面打击人体平坦部位,由于软组织受力均匀,可形成与打击面相应的挫伤,表现为皮肤挫伤和皮下出血,如皮肤薄而软组织丰厚,则皮下出血可略大于锤击面,反之,打击在头皮上,则皮内出血可略小于锤击面。圆形锤击面垂直打击头部时,若作用力适中,可形成环行,套环行,线状骨折,若力量较大时,可形成凹陷性骨折,骨折区多呈星状骨裂,骨折区外多见放射状骨裂,有时骨质较薄时,可形成圆孔状骨折,若部分锤面着力,可形成半月形出血,且出血以弧边区为重。多角形锤伤:以八角手锤多见,这种锤的锤体的八角形,但其锤面为圆形,一般直径较大,只有偏击时才能造成皮肤八角锤所特有的打击面。八角锤击人体软组织丰厚处,可形成单个或多个钝角形挫伤,挫伤出血显示出完整的夹角和夹边,根据夹角的大小,夹边的长度可推断出八角锤的规格。锤背伤:奶头状锤背用力打击头部时可形成圆形凹陷性骨折。(五) 斧类工具造成的损伤:斧类工具常用作致伤工具,常见用斧背造成的钝器伤。斧背全面着力:垂直打击人体平坦部位,形成方形或长方形的挫伤,斧背快速打击软组织丰厚部位,可形成方形中空性皮下出血。斧背猛烈打击头部较平坦的部位,可致头皮挫伤,挫裂创,骨折,组织挫伤的范围可反映出斧背的轮廓,如打击在头部弧度较大的地方,可形成类方形或圆形挫伤,挫伤面小于斧背的面积,不易反映出斧背的棱边棱角等特征。斧背偏击:如打击在人体较平坦的部位,可形成槽形挫伤,有两个直角和一条夹边,根据夹边的长度可推断斧背的长度。斧背角着力:偏击人体平坦部位三角形挫伤或挫裂创,直角形挫伤的直角边长还可反映出斧背的一个边长。斧背棱边着力:容易造成条形头皮挫裂创和颅骨骨折。其他:撞地或撞墙造成的损伤。二 锐器伤:具有刃边或有尖的锐器所形成的损伤即为锐器伤。锐器伤可分为切创,砍创,刺创,剪创。(一) 切创:使用锐器的刃部沿刃的方向向下压和牵拉,切割人体所形成的创,称切割创。切创的切器有刀片、水果刀、菜刀、玻璃等。单一的切创创口一般呈梭形哆开,创角锐,一般在一端有浅表的延长切开线,创缘平整,一般看不到表皮剥脱和皮下出血,创壁光滑,无组织间桥,创底平整。切创尤其是自杀的切创,常不止切割一次,可形成一个较大的创口,自杀的切创可发现有数条与主要创口平行的浅表切创,即试切创。而他杀时可能在上肢或下肢形成抵抗伤。颈部切创:自杀,他杀多见于颈部。右利手者在颈部的切创自左上至右下,其始部较深,终止部位较浅,左利手者相反。自杀者常只切破喉管,气管,血流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在现场常可见尸体颈部的衣物上有细小的喷溅血点,也有的切破颈部血管,大出血而死,自杀切颈者凶器一般留在现场,他杀切颈较难掌握方向,有的切在下颌部或偏向一侧。四肢切创:自杀者一般只切腕部、肘部、腹股沟部的大动脉。他杀切创可在四肢尤其在手和手指多见。其他部位:切创可能在腹部,会阴部,但比较少见。(二) 砍创:挥动具有一定重量的致伤物,以刃面砍击人体所形成的损伤称砍创。砍创多见于他杀,自杀少见。砍创的创口一般呈梭形,创口哆开较宽,创缘依砍器的刃和体的厚薄而不同,如刃较锐,体薄,则创缘整齐光滑,表皮剥脱和皮下出血少见。如刃钝,体厚,则创缘不整齐,创缘有明显的皮下出血和表皮剥脱,若刃长则创角尖锐,若刃较短,且仅一端砍入,则创角可以一钝一锐。创腔深,创缘比较整齐,若刀较钝,还可能有组织间桥。颅骨砍创:根据颅骨砍创的性质可判断砍击方向,推断或认定砍器。1、 砍痕:是骨上最轻的砍伤,只砍伤颅骨的骨膜和骨皮质。2、 面创、洞创:作用力较大,与颅骨接近切线方向砍击的结果。颅骨被锐器砍击所形成的面分为砍面和撬面,砍面是砍器直接作用的创面,边缘整齐,撬面是砍器的楔状作用使颅骨被撬裂而形成的创面,不整齐。洞创是指颅骨受到倾斜方向砍击时,砍及颅骨全层暴露颅腔,留下环状骨折面。3、 砍裂创:如砍器垂直砍向颅骨,除砍器刃部的劈力作用外,还有砍器面向两侧分离力量所致的骨折,故除砍创之外,还有创的两端有延伸骨裂。(三)刺创:末端尖锐的器械沿其纵轴方向刺入人体所形成的管状损伤称为刺创。刺器的种类:1) 有刃刺器:又称刺切器。分为单刃刺器、双刃刺器、多刃刺器。2) 无刃刺器:体长而尖。如针,钉。有刃刺器所致刺创的特点:刺创的创口小,创道深,体表损伤常较轻而内部器官损伤较重。1) 刺入口:刺入口的形态常取决于刺器的横截面的形态,由于皮肤的弹性,通常小于刺器的横截面,如刺入方向与拔除方向不同,则可形成变异刺创,如用力较大,刺器柄也可作用于人体,在创口周围发现皮肤挫伤。单刃刺入口:一般呈棱形,创缘整齐,无表皮剥脱或皮下出血,创角一钝一锐,背部有时发现两个角向外延伸成条状表皮剥脱或小裂创。单刃刺器刺入时,若刃部转动,可使锐角变钝,如拔除方向改变,可使创口的锐角端延长或弯曲。双刃刺入口:刺入口也呈棱形,两创角都锐,无钝角,创缘整齐而无表皮剥脱,刺入后如旋转,可使创角延长或分叉。多刃刺入口:三角刮刀可形成三角形创口,皮厚脂肪少的部位如头部呈“人”字型,皮薄而脂肪厚时,呈三角形,三角刮刀所致的三角形创口,依刺入角度不同而呈“T”或“Y”形。2) 刺创管:可表示刺入方向,根据刺创管的深度可判断刺器的长度,但要结合实际情况,如组织的可压缩性,凶器是否全刺入等。无刃刺器所致刺创的特点:1、 针刺伤:针孔一般成圆形,孔周可有轻微出血,但少见表皮剥脱,刺创管可有出血。2、 钉刺伤:以自杀为多见,创口为圆形,周围可有环状的表皮剥脱及皮下出血,钉入骨板可引起孔状骨折,周围一般不伴骨折线。其他无刃刺器所致损伤:从高处坠落在木棍的断端,竹、草、茎的断茬上,也可形成刺创,创口一般呈圆形,边缘整齐,可有环行的表皮剥脱和皮下出血。(四) 剪创:剪刀形成的损伤称为剪创。夹剪创:由剪刀以一定的角度夹剪组织所形成的损伤,常见于颈部或其他突出部位。1、 线形剪创:剪刀长轴与体表垂直时,所形成的创口近似直线或呈弧线形,创口边缘整齐,创角锐,由浅入深,由于两刃合拢时,相互交错,因而在线形或弧形创口中心部,创缘常有一突出的小尖瓣创。2、 “V”形剪创:剪刀长轴与体表成锐角时双刃合拢时形成“V”字形剪创,其尖瓣游离,“V”字形创口的张开角度与剪柄和体表的接近程度有关,越接近体表,角度越小。3、 “八”字形剪创:张开的两刃呈锐角方向夹剪时,两刃没有充分合拢,中间留有间距,则形成“八”字形剪创。4、 折叠性剪创:剪刀夹剪人体皮肤比较松弛的部位时,因夹剪的皮肤组织首先皱缩隆起,随着力量的加强,会将折叠的皮肤的顶部剪破,两端形成创角,皮肤重叠后剪破,可形成几个大小不等的创口。5、 剪断创:剪刀夹剪人体突出部位,使离断,称剪断创,创面有一条突出的肉嵴。刺剪创:将两刃分开或合并而同时刺入人体或将剪刀的一刃单独刺入人体,再夹剪,所形成的创称刺剪创。1、 成对瓜子形刺剪创:张开的剪刀用力刺入人体,其深度不超过两刃结合部时,皮肤上会形成大小不一,距离不等,两两相对的瓜子形创口,两个创口近中心的创角较锐,反之,远端较钝。2、 “S”状刺剪创:张开的剪刀,两刃刺入,超过了剪刀的结合部,皮肤上会形成“S”状剪创,这是因为剪刀刺入深,原来两个瓜子形创口的中间皮肤完全被剪刀离断,相连成S状。3、 棱形刺剪创:合并尖刀向体内深刺,创口在哆开的情况下,常成棱形,合并创口则成斜十字形,形成此种剪创多由中国旧式剪刀,合拢剪刀,于中间刃部有空隙,当剪刀刺入时,不仅剪刀背部可以撕裂皮肤,并拢情况下的刃部也能切断皮肤,故成斜十字形。三 火器伤:火器伤又为枪创和爆炸伤的总称,较为常见的是枪弹创。(一)枪弹创:发射的弹头及其他投射物所致的损伤。枪弹创有时是贯通的,有时是盲管枪弹创,当贯通时就有射入口和射出口的区别,还有射创管。1、 射入口:射入口的形态与射击距离,方向及弹头性状有关。射入口除弹头作用外,还可能受到火药灰烬,烟灰,热及气浪的作用。弹头的作用:弹头穿入人体时,主要时旋转和挫碎皮肤而形成创口。与体表垂直射击时,射入口常呈圆形,否则可成椭圆形,其直径略小于弹头直径,若软组织少,皮下衬有骨组织,其直径可等于或大于弹头直径,创口的边缘整齐或呈小锯齿状,弹头速度越快,创缘越整齐,创口周围有挫伤轮和擦拭轮。 挫伤轮:旋转的弹头进入人体时,皮肤下陷,中间挫碎成创口,边缘由于弹头的旋转碾压而形成环状擦伤和挫伤带,如子弹飞行线路与体表形成夹角,则锐角侧挫伤区宽,钝角则窄。 擦拭轮:弹头表面的物质,在穿过皮肤时,被擦拭在挫伤轮的内缘处。枪弹的其他成分所致的损伤: 烟晕:火药燃烧成烟,仅能在近距离或接触射击时在射入口周围形成圆晕。 火药颗粒灼伤:主要是燃烧后剩余的火药颗粒随着高速,高温气体嵌入皮肤内,这些颗粒附在入口的擦拭轮上,射击距离越近,这些颗粒越密集,不能擦掉。2、 射出口:弹头穿出体外时所形成的创口。射出口通常是撕裂创,成星芒状,创缘可有皮下出血,但没有表皮剥脱和皮肤组织的缺损。如弹头以一定速度正位穿过组织,其入口,出口常大小相近。弹头穿过人体组织时失稳时,射入口则小于射出口。弹头变形,破碎或击碎骨组织时,都可使出口大于入口。当接触皮肤开枪时,气体进入皮下使入口裂开,入口大于出口,射出口如有硬物衬垫(皮带等),可使射出口呈孔状组织缺损。(二)爆炸伤:可爆炸物质爆炸时,释放能量所造成的人体损伤。爆炸伤的特点:1、 炸点伤:人处于炸点时所受的损伤最为严重,可造成肌肉,骨骼,内脏的粉碎,头颈,肢体的离断。2、 烧灼伤:在炸点或炸点附近,由于爆炸的高温作用,体表可广泛性烧伤。3、 冲击波伤: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高速气浪,形成冲击波,作用于人体时,可将衣服撕裂或剥光,严重时可形成皮肤的撕脱伤,常见于腋窝,胸、腹部,冲击波造成的损伤外轻内重。4、 抛出物伤:爆炸时击碎的金属,木质等包壳,金属碎片可射入人体造成损伤,炸点及周围物体也可以飞散而造成损伤。四、道路交通事故损伤(一)定义: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活动有关的人员,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理和其他道路交通法规,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二)损伤的类型:1、撞伤:与车速、车的类型、被撞时身体的姿势和方向、所穿衣服的厚度有关,撞伤又可分为直撞、摔跌、拖擦、碾压等四种损伤。(1)直撞:最典型的直撞是保险杠损伤,这种损伤可因车速、车型、保险杠的高低,衣服的厚度而不同,车速23Km/h时可引起胫骨骨折,如超过40Km/h则可形成复杂骨折,且多为开放性,一般呈楔状,楔的尖端指向车行的方向。另一种是胫腓骨的螺旋性骨折,这种骨折说明该腿是支撑体重的,如两腿同时着力,则同时发生骨折。通常保险杠高50cm,当刹车时,车头向前倾,故保险杠损伤可低于50cm,人撞后如旋转则面向车头,则车头的冷却器、车灯又可撞伤人体较低的部位,如车速较快,人被铲上车头则又与挡风玻璃相撞。有时体表损伤不明显,而深部组织损伤较重,手触之有波动感。儿童被撞可撞在胸腹部、头部,撞击形成挫裂创,其边缘常见挫伤,而不形成擦伤。如汽车从后直撞,身躯向后仰,由于过度伸展,下腹部、腹股沟等处可形成多条平行的条纹状浅表皮肤裂伤,常仅深达表皮,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