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杂感.doc_第1页
《苏东坡传》读后杂感.doc_第2页
《苏东坡传》读后杂感.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龄二十二年的教师,笔者的文言文功底自认为还是粗鄙浅陋、羞于提起的,所以对中华名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国学精粹常常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可远观而不能近读也。在平时的古诗词、文言文教学中,好在有一大摞的参考书,也就跌跌撞撞、磕磕绊绊地稍稍了解了我国古代的一些文人墨客、名士巨儒的作品文风和思想情怀:李白的恃才放旷和他的浪漫主义、杜甫的沉郁顿挫和他的现实主义、陶渊明的避世归隐和他的田园派、温庭筠的儿女情长和他的花间派、辛弃疾的梦回沙场和他的豪放派等等,。但笔者在不知不觉中对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却情有独钟起来。这既是源于他在人生低谷时还能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豁达、悲悯天下的慨叹;也是源于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更落魄时还能保持那份赤子情怀的幽默和自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源于他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依然坚守着爱民如子、心系天下的真名士风骨和浩然之气。所以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笔者在这个寒假忙中偷闲,一气把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品读了两遍,真是唇齿留香,意犹未尽。林语堂先生的睿智幽默、妙语连珠,简直是字字珠玑,篇篇锦华。在他流动着强烈感情色彩的散文化笔触下,一代名士苏东坡的鲜活形象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地从书本上潇洒飘逸、戏谑笑骂地走到了俗世凡间,和喜爱他、仰慕他的每一位粉丝盘膝而坐,娓娓而谈,穿越了迥然不同的灵魂,跨越了亘古不变的时空。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给了我耳目一新之感。以前我也曾读过很多传记,不论是给自己立传的,还是给别人立传的,作者创作大都遵循传记要客观、求实、冷静、理性的规则。所以大部分传记作品很少带有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更不容易在作品中读到饱含作者浓郁的喜怒哀乐情感的长篇大论。但在林先生的这部散文化的苏东坡传中,我这个天生具有较强感性色彩的人终于过了一把瘾,和作者,和主人公就像是脱胎换身的前生来世,真是相见恨晚,灵犀相通。这样说有点高攀了耶,姑且让我自作多情一回吧!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曾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台湾作家。著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并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被称为华语文坛最幽默睿智的一支笔。在这部苏东坡传中,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字里行间更倾注着作者对苏东坡的万分敬仰钦慕,甚至有点爱屋及乌的偏爱和呵护之情。我们重点通过读先生为苏东坡传写的原序中的部分句段感受一下这炽热的深情吧!先生在原序中开头就写道: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现在我能专心致志写他这本传记,自然是一大乐事,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是的,只有兴趣和热爱才能激发出人类神奇的创造力!林先生的这部苏东坡传之所以让读者读后有如沐春风的温情愉悦和豪饮醇酒的淋漓酣畅之感,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没有带丝毫的功利性目的和炒作矫揉之态,而是怀着对主人公犹如热恋情人般的纯洁、热烈、虔诚之心,我口说我心、我笔诉我情,用一种最能淋漓尽致表情达意的文学表达方式散文随笔,来闲适自由、我行我素地向天下人隆重详介推出苏东坡的同时,也同时满足了作者自己对苏东坡的痴迷和热爱吧!我们继续欣赏这样的喃喃情话: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多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格格不入。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这一段话的感情更加炽烈、动情: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民胞物与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犟、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以文才学术伦,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须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但苏东坡还是屡遭贬降,甚至遭到逮捕,忍辱苟活。像这样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的句段渗透在每一个章节之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苏东坡一样得到作者的青睐和偏爱的,有的语句虽然感情色彩也很强,但那就不是喜爱喽!我们再来咀嚼一下林先生对这位王安石公的描写: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倘若我们说理想主义者是指的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这等人。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他是以此等恶习为众所周知的。作者又发表了这样一段辛辣的讽刺:但是不知何故,在世界各国,怪人、狂想家、精神分裂者,总是相信邋遢脏乱才是天才的标志,而最能使自己获有千秋万岁的办法,就是拒绝正人君子般的装束。还有一种怪想法,就是,肮脏污秽就表示轻视物质环境,因此也就是精神崇高,于是合理的结论必然是:天堂者,恶臭熏人的天使集中处也。这样的描写、议论让笔者初读时也感到非常意外。因为在中国人的心里,王安石论文才,也是闻名遐迩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比苏轼差不了多少;论抱负,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可能有的人还认为他在政治功勋上还超过苏轼呢!但为什么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就成了这样一种不堪的形象?读完全文我们方才知道,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所了解的王安石事迹,大都是官方报道的粉饰太平的虚夸肤浅之作,我们也不具有作者那样博览群书的国学功底和学贯中西的思考力来分析判断。实际上,王安石在北宋的那场政治变革远非我们所了解的模样。虽然王安石变法的理想初衷是好的,但实际的效果却是祸国殃民了。所以林先生自然不喜他。我想还有一种原因就是,王安石在位时对和他政治观点相左的苏东坡之流的举动过于出格了!本来作为都具有独立思想和远大抱负的名士们在政治思想上的观点不一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胸怀格局过于狭促的王安石竟然用大刀阔斧在政府部门大事清除异己的手段来钳天下人之口,他的一意孤行、执拗固执在当时的文学界是以三不足为人所知的: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这是苏东坡赠与他的标志。他以前像王莽,往后则像希特勒,因为他一遇到别人反对,则暴跳如雷-现代的精神病学家,大概会把他列为患有妄想狂的人。林先生的这句评有点尖刻了,但这恰恰体现了林先生和苏东坡一样的率真坦白之心,都是性情的大才子啊,所以才能跨越时空惺惺相惜!林先生评价王安石语言学极糟糕,是有据可依考证的。这一点令治学严谨、敬畏学术的林先生尤为反感。他写道:显出王安石的妄想狂性格,以及所有历史家和批评家共同认为他一个不可饶恕的行为,倒不是他的政治社会的冒险改革,而是他自名为经典的唯一解释人一事。他也像王莽那样篡改古籍,写了他自己的三经新义,使之成为思想的官定标准,用以代替所有过去经典的名家疏解。以一个学者而论,王安石还算不错,但还不足以把郑康成、马融、陆德明等鸿儒取而代之。他此种行为,既是官权的滥用,又是对学术的侮辱。最为人所厌恨者,是此三经新义是在两年之内仓促编成的,是在他的小儿子和一个政治家走狗帮助下编成。看把林先生惹恼了吧!这还没完呢!继续看:王安石的字源学之荒唐可笑,简直跟外行人一样。在他的三经新义之外,在当代学人之中,大家最愤怒的事,就是王安石所引起的讨论字源学的怪风气。他的字源学,只是字的结构与来源的研究,不是用比较方法,而是凭个人的幻想。王安石相信这是独得之秘,是对学术上不朽的贡献。至老年时尤苦研不辍,成书二十五卷。据说,苏东坡和王安石之间的许多笑话,都是以此字源学为关键的:有一次,苏东坡和王安石闲谈,忽然问王安石:为什么鸠字由九和鸟二字合成呢?王安石一愣,一时语塞。苏东坡说:我能告诉你为什么。诗经上有:鸣鸠在桑,其子七兮。七只小鸟加上父母两个,不是九个吗?波字是由水加皮而成,皮此一偏旁表音。这个波字触动了王安石丰富的想象,他说波者,水之皮也。一天,苏东坡遇见他,向他戏谑道: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类似的笑话很多,这都是拗相公望文生义惹得祸。我们再来品味品味林先生的这段评论,真是话里有话啊,似褒实贬,泾渭分明:王安石的悲剧是在于他自己并不任情放纵,也不腐败贪污,他也是迫不得已。要把他主张的国家资本计划那么激进、那么极端的制度付诸实施,必得不顾别人的反对。他之所求,不是太平繁荣的国家,而是富强具有威力的国家。向南向北,都要开拓疆土,他相信天意要使宋朝扩张发展,一如唐汉两代,而他王安石就是上应天命成此大业的人。但是在后世的历史家的沉思默想之中,此等上应天命的人,无一不动人几分伤感-永远是个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的人,成为自己梦想的牺牲者,自己的美梦发展扩张,而后破裂成了浮光泡影,消失于虚无缥缈之中。王安石不仅与司马光、欧阳修、范仲淹这样的忠贤之臣疏远起来势不两立,而且就连自己的莫逆之交如韩维、吕公著也断绝了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