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第二学时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岳阳楼记》第二学时教学设计.doc_第2页
《岳阳楼记》第二学时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岳阳楼记》第二学时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岳阳楼记》第二学时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岳阳楼记科目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时间3课时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能力,以及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但由于他们没有亲临岳阳楼欣赏过那里的美景,只能靠他们的想象,靠他们对文章语言的品味,因此,教师要作好朗读指导,尤其是作好范读,并且要求学生背诵。对于作者的心境,学生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容易产生共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对学生进一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八年级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归纳法学习文言实词,对于部分文言实词则要引导学生加强理解记忆。本课时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教育学生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得与失,成功与失败,要沉着冷静,要以平常心对待。2.感受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评价作者的观点,感受文章的积极意义,教育学生要有爱国主义思想。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预习,查找相关资料,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讨论。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幻灯片演示法。三、知识与技能1.加强诵读,背诵全文。2. 理解本文行文脉络。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辉。本课时教学重点、难点1.熟读并背诵全文。2.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教学资源作者及作品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过程教学活动1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景导入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指的是什么呢?有哪些文人墨客在这些地方留下了诗词歌赋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指的是: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得形象生动,令人神往;崔灏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感人肺腑,让岳阳楼名震天下。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让岳阳楼名震天下的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岳阳楼记。教学活动2二、展示学习目标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作者阐述的观点,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教学活动3三、 简介作者及岳阳楼及写作背景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任山西经略安抚副使,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他以64岁的人生,矢志不渝的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死后谥“文正”。作品有范文正公文集。为岳阳城西门城楼,屹立于洞庭湖畔,枕巴山,瞰洞庭,一派虎踞龙盘之势。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唐玄宗开元四年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1045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教学活动4四.齐读全文理清结构1.学生朗读全文。2.理清结构层次。 一、(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写作缘由。 三(5)抒发作者的阔达情怀和远大政治抱负。二、(24)写迁客骚人览物而生的两种感情。四、(6)作記时间。2)概述洞庭湖的美景,并由此过渡到“览物之情”。3-4)迁客骚人,览物之情 。 教学活动5五学习第一段。1.指导探究,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学生讨论发言。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2.从作者对滕子京政绩的支持和赞赏的态度,可以看到他的政治态度是怎样的?学生发言,教师明确: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也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不把他看做一般的“迁客”。2、反映了作者的一种积极的政治态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应该奋发有为而不能消沉下去。下文的写景、抒情、议论都围绕如何对待贬谪来展开的。教学活动6六、学习第二段。1、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2、“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话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说出好在哪里。学生发言,教师明确:1、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教学活动7七、学习第3.4段。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 1、找出第三段两组对仗最为工整的对偶句,加以品味。 2、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 3、找出第四段对偶最工整的两句,并品味其妙处。 4、作者用哪句话概括了迁客骚人的“喜”? 学生发言,教师明确: 1、“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两句极写天气的昏暗阴沉。“隐”“潜”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为画面增添了动感。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组对偶句由上到下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映衬,富有趣味。“锦鳞”,指美丽的鱼,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浮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静影沉璧”的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4、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教学活动8教学活动9八、学习第5段 多媒体出示问题:(1)“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他们的“忧”“乐”观是什么?(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你所知道的有哪些这样的人呢?(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4)最后一句“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5)“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分组讨论发言,教师明确:(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忧后乐”。(2)这是一种民本主义思想,表现了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这样的人很多,前有杜甫、王安石、陆游,本文中的滕子京、范仲淹等,后有周恩来,邓小平,焦裕禄,孔繁森等(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的“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5) 表达了作者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类古仁人的向往、敬慕、学习之情。(6) 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这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观,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布置作业:1、习作:联系我们的社会生活,谈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现实意义。 2、背诵全文。板 书 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