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大仙.doc_第1页
广州黄大仙.doc_第2页
广州黄大仙.doc_第3页
广州黄大仙.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州黄大仙祠基本简介黄大仙祠是香港最著名的庙宇之一,在本港及海外享负盛名。黄大仙,又名赤松仙子,以行医济世为怀而广为人知,故得后人建祠供奉。黄大仙祠原名啬色园,始建于1921年,经过几十年的悉心经营,整个殿堂金碧辉煌,建筑雄伟。整个庙宇占地18,000多平方米,除主殿大雄宝殿外、还有三圣堂、从心苑等。其中以牌坊建筑最具特色,充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 黄大仙祠又名啬色园,建于1945,是香港九龙有名的胜迹之一,是香港最著名的庙宇之一,在本港及海外享负盛名。据传说,黄大仙又名赤松仙子,以行医济世为怀而广为人知。相传祠内所供奉的黄大仙是“有求必应”的,他的签文十分灵验。此外,该祠是香港唯一一所可以举行道教婚礼的道教庙宇。 在每年农历年底及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有大量善信前往该祠,为过去一年酬谢神恩及为未来一年求神庇佑。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是黄大仙师宝诞,所有黄大仙的弟子会于正午时份聚集于祠内的主殿参与祭祀广州黄大仙祠始建于清代己亥年(1899),1910年代遭受战乱破坏,但从遗迹可见,如石刻对联、浮雕石柱、匾额、门饰、石狮等,装饰以精致雕刻。 1915年主持人梁仁庵道长携黄大仙的画像、灵签和药签到香港,于1921年建成香港黄大仙祠,因而深受海内外华人信仰和祀奉。 广州黄大仙祠于1997年11月9日由广州嘉游旅游景区开发有限公司投资正式动土复建,并于1999年2月6日开放给公众参观。至今已接待超过数百万人次。祠内存有原黄大仙祠珍贵的文物,另设有黄大仙主殿、 观音殿、吕祖殿、孔圣堂、财神殿、关帝殿、斗姥殿、陈列区、岭南式园林花圃、亿年奇石、素菜馆及商场和广场等设施提供游客用膳、购物和休憩。黄大仙传说黄大仙原名黄初平,生于公元三二八年,是东晋时代的浙江金华兰溪人。在他十五岁上山牧羊时遇到神仙指引,到金华赤松山修练,四十年后修成正果。因此黄大仙亦以赤松子为别号。他的兄长黄初起在黄初平十五岁那年上山牧羊后便没有再见到他,直至他已经得道成仙。其兄问他,当年那些羊现在在那里,黄初平随手指着满山的石头大声叫道羊起,其兄眼前所见的石头随即全部变为一只只活生生的羊。现在广州黄大仙祠黄大仙殿的对联亦以原广州黄大仙祠旧址所用的叱羊传晋代 骑鹤到南天对联来纪念黄大仙成仙的传奇。该对联是放在大殿两旁给游人观赏。广州黄大仙祠建筑重建采用纵向中轴线布局据介绍,重建后的广州黄大仙祠,没有沿用传统寺观三进院落小空间模式,而是引入现代建筑大空间、大尺度等手法,采用纵向中轴线布局。主体建筑黄大仙殿位居中心,宏伟壮观,中轴线两边的建筑结构均衡,疏密有序,整体建筑风格与香港的黄大仙祠相近,但规模比香港黄大仙祠更大。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宗教建筑,新建黄大仙祠在安排建筑坐向上仍遵守传统规则。主建筑黄大仙殿坐北朝南,而门楼也处于中轴线上,但没有朝向正南,而是朝南偏西5度,体现仙祠建筑的主次之分。建筑特点黄大仙祠的建筑雄伟,金碧辉煌,极尽中国古典庙宇的特色。庙宇占地18,000多平方米,除主殿大雄宝殿外、还有三圣堂、从心苑等。其中以牌坊建筑最具特色,充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祠外的一个大牌坊,上着“赤松黄大仙祠”的大字。经过解签档、算命看相摊等,便看见另一个内牌“第一洞天”,再拾级而上,有另一个牌坊,上面写着“金华分述”,每个牌坊都有其宏伟的建筑特色和意义。 黄大仙祠内的九龙壁仿照北京九龙壁而建,壁上刻有中国佛教协会主席的题诗,增添黄大祠的中国传统特色。大雄宝殿辉煌宏伟,雕刻精细。在香烟弥漫下,善信顶膜礼拜,祈求福至。殿内有碑文一则,简介黄初平成仙的经过。除了大雄宝殿外,祠内其它建筑也充满传统特色,如三圣堂奉祀吕祖(吕洞宾)、观音和关帝,并挂有万世师表孔子的画像。祠内又珍藏不少道教、佛教和儒家的典籍,可谓集儒、释、道三家于一身。黄大仙祠赠医施药,也参与不少社会活动。近年,更获批准在祠内举行婚礼,为新人办理注册事宜。历史沿革在1921年前,黄大仙庙原设于广州的。广州的黄大仙庙已有百年历史 ,只因当时广州的政局非常复杂。当时广州由陈炯明所控制,他突然以“革命者”自居,说要破除迷信,便拆去庙宇筑马路,或拆庙卖地建屋,最主要的是乘机霸占房产。当时很多庙宇遭殃。 黄大仙庙在军阀借破除迷信之名,而刮地为实的时代里,自然也受到影响,但幸得香港绅商李亦梅、谭杰生、梁仁庵、郭述亭、张殿臣、陈桂石和唐丽泉等,把黄大仙宝像接来香港,安奉在啬色园内,才使黄大仙宝像才得以保存。1915年,道侣梁仁庵、梁钧转父子,从广东西樵山普广祖坛奉接赤松仙子宝像来港。原先在湾仔供奉,1921年,大仙乩示,到竹园吉地,建“啬色园”至今。 啬色园本来是上述几位绅商的私人修道别墅,1921年初接黄大仙来港时,并不是任人参神,但因后来善信要求入庙参神者日众,各绅商平日乐善好施,于是就定下开放时间,并将香火收入,拨充善举,赠医施药,年年无间。到1956年9月25日正午12时,由该庙正总理黄允畋,将庙宇的收入,正式交由东华三院接管。 黄大仙祠经历过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飞机多次用地毯式的轰炸,但大仙祠一草一木均安然无恙。建筑历史昔日的黄大仙祠1915年,广东西樵普庆坛梁仁庵道长及梁钧转道长把黄大 仙师画像带来香港,先后在乍畏街及大笪地开坛阐教,后来再于湾仔大道东设坛安奉黄大仙师及开设药店,两年后该处被火烧毁,又把坛迁移往湾仔海傍东。其后于1921年黄大仙师降乩启示,命当时的道侣往九龙城一带相地建殿,道侣到竹园村附近一山,见灵秀独钟,便再扶乩请示仙师,得乩示“此乃凤翼吉地”,适合开坛阐教,遂决定于现址建祠,并于同年7月落成启用。1922年8月,啬色园正式成立,负责管理祠庙。黄大仙祠建成之初,原为私人道场,只供道侣及家属入内参拜。后来参拜善信渐多,及至1934年,园方碍于当时的庙宇条例及租地批约所限,不能再让民众入内,后经当时华人庙宇委员会委员周峻年向华民政务司请准,才特许于每年正月初一开放让善信入内参拜。至1956年8月21日,黄大仙祠才正式获政府批准全面开放予善信参拜。2008年4月3日,园方宣布斥资1亿4000万元,进行35年来最大规划的扩建工程,包括扩建现时供奉黄大仙师的大殿部分,并会破天荒,在大殿底部,打造一座供奉太岁的地下宫殿“元辰殿”。工程期间黄大仙师画像将移銮至凤鸣楼,扩建工程预计历时约一年半。 2008年12月17日黄大仙祠下周起破天荒推出“网上祈福”,朝七晚六地实时直插香火盛况场面,善信即使外游或出差,或是游客,均可透过互联网,为家宅、为自身、为香港祈福,再由道长择日禀告,但粗鄙、诅咒及政治议题免问。 内部结构黄大仙祠自2008年4月6日起展开为期两年的大殿扩建及元辰殿建设工程,除扩建大殿及参神平台外,并增建元辰殿。施工期间,黄大仙师将移鸾到祠内凤鸣楼安奉。黄大仙祠的建筑雄伟,金碧辉煌,极尽中国古典庙宇的特色。庙宇占地18,000多平方米,除主殿大雄宝殿外、还有三圣堂、从心苑等。其中以牌坊建筑最具特色,充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 祠外的一个大牌坊,上着“赤松黄大仙祠”的大字。经过解签档、算命看相摊等,便看见另一个内牌“第一洞天”,再拾级而上,有另一个牌坊,上面写着“金华分述”,每个牌坊都有其宏伟的建筑特色和意义。 黄大仙祠内的九龙壁仿照北京九龙壁而建,壁上刻有中国佛教协会主席的题诗,增添黄大祠的中国传统特色 大雄宝殿辉煌宏伟,雕刻精细。在香烟弥漫下,善信顶膜礼拜,祈求福至。殿内有碑文一则,简介黄初平成仙的经过。 相关装饰除了大雄宝殿外,祠内其它建筑也充满传统特色,如三圣堂奉祀吕祖(吕洞宾)、观音和关帝,并挂有万世师表孔子的画像。祠内又珍藏不少道教、佛教和儒家的典籍,可谓集儒、释、道三家于一身。黄大仙祠赠医施药,也参与不少社会活动。近年,更获批准在祠内举行婚礼,为新人办理注册事宜。 据风水学说,该处似狮子驮铃形,属九龙的第七枝龙脉,自狮子山落下,变成蜂腰鹤滕落脉在黄大仙区,名为“丝线吊金钟”,或“狮子驮铃”,盖两者形象相似也。 山形地势,坐落庄严,左右山峦防护周密,前面三台案峰,峰峰回顾,风景优美,化气开面,钟灵毓秀四方山峰朝拱,绿水汇聚于前,所谓“日进金钱夜进宝”,相呼相应,窗藏聚气,穴口天然,坐落天心,鹊鸣报喜,上胜天,下应地,大仙坐落其间,一若君皇坐殿,其能久享港九各地万家和香火鼎盛不衰,良有以也。如细心察看,不难觉得山地之不凡。亦未见有伤害附近的风水。 获政府批准全面开放予善信参拜。2008年4月3日,园方宣布斥资1亿4000万元,进行35年来最大规划的扩建工程,包括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