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国土资源局土地管理形势分析观测点建设实施办法.doc_第1页
湘潭市国土资源局土地管理形势分析观测点建设实施办法.doc_第2页
湘潭市国土资源局土地管理形势分析观测点建设实施办法.doc_第3页
湘潭市国土资源局土地管理形势分析观测点建设实施办法.doc_第4页
湘潭市国土资源局土地管理形势分析观测点建设实施办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湘潭市国土资源局土地管理形势分析观测点建设实施办法土地利用与管理形势分析观测点建设是国家土地督察局为及时掌握各地土地利用与管理情况,准确判断土地利用与管理形势,积极引导依法合理用地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强化我市土地管理形势分析观测点建设,确保观测点数据报送质量,做好形势分析工作,不断提高形势观测、分析和预警能力,特制定本实施办法。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国家土地总督察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和管理形势分析工作的通知(国土督办发200930号)、国家土地督察武汉局关于开展土地管理形势分析观测点建设有关事项的函(国土督察武函200947号)和国家土地督察武汉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土地管理形势分析观测点数据报送工作的函(国土督察武函200961号)的要求以及国家土地督察武汉局土地利用与管理形势分析观测点数据填报研讨会会议精神。认真开展观测点建设,制定观测点建设的沟通联络、数据报送、动态反馈、组织保障等制度,全面采用观测点典型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和管理形势分析,建立完善数据质量控制、报告审核、保密安全、业务培训等制度,做好与调研、统计和相关督察工作的统筹协调。通过观测点的建设,为国家土地督察局开展土地管理形势分析提供科学依据。二、组织领导1. 为加强对观测点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湘潭市国土资源局土地管理形势分析观测点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组 长:熊玲娜 党委成员、总经济师副组长:陈建良 办公室主任成 员:王鹏杰 执法支队支队长 李建军 规划科科长 谭 向 地产科科长 李 铁 耕保科科长 刘明高 用地科科长 李建光 地籍科科长 胡 卉 交易中心主任 郭文艺 湘潭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陈光荣 湘乡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李 庆 韶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观测点建设日常组织联络协调工作,主任由陈建良同志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综合统计员1名,由唐一钧同志担任。具体负责观测点数据、资料汇总统计及分析报告的撰写工作。2. 直接承担观测点数据报送任务的各县(市)局,由办公室负责组织监督该项工作,各业务股室及职能部门根据办公室安排具体负责相关数据的填报;直接承担观测点数据报送任务的市局各业务科室及职能部门由单位负责人对该项工作负总责。三、观测点数据报送制度(一)报送内容。1土地利用和管理形势观测指标调查表。按照国家土地总督察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和管理形势分析工作的通知(国土督办发200930号)文件要求,依据土地利用和管理形势观测指标调查表(见附件1)填报观测指标数据。2土地利用与管理形势分析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基本情况,含总量、结构、时序(同比、环比)、区域分布等;主要特点和对形势的基本判断;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当前热点敏感问题;下一阶段趋势预测;相关工作建议等(见附件2)。(二)报送人员。直接承担观测点数据报送任务的各县(市)局、市局各业务科室及职能部门均要明确专人负责上报、审核、汇总工作。(三)报送质量。直接承担观测点数据报送任务的单位要严把观测点数据质量关,认真完整填报观测点指标数据,不得错报、漏报、重报和假报,做到上报数据准确无误,确保数据及时、准确、全面。(四)任务分工。1. 各县(市)局按要求组织填报本辖区内的数据;2. 市局各业务科室及职能部门填报市本级的数据;3. 部分由市局业务科室掌握的全市口径数据,由市局业务科室部门直接填报。(见附件3)(五)报送审核流程。1. 各县(市)局按照附件中规定的指标名称、计量单位、分类标准等统计口径的要求组织各业务股室填报本辖区内各项数据,由办公室审核汇总并经主要负责人签字确认后,于规定时间将纸质报表(加盖公章)连同电子报表(EXCEL格式),上报至市局土地管理形势分析观测点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2. 市局各业务科室及职能部门按照附件中规定的指标名称、计量单位、分类标准等统计口径的要求填写市本级数据,经单位经办人、主要负责人签字确认后,于规定时间将纸质报表(加盖公章)连同电子报表(EXCEL格式),上报至市局土地管理形势分析观测点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3. 市局土地管理形势分析观测点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县(市)局、市局业务科室及职能部门上报的数据进行汇总审核,重点校核数据的合理性和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要提请填报单位核实、审查汇总单位复审,必要时召集相关部门联审。确认数据准确无误后,连同形势分析报告上报领导小组组长审核签字,上报至国家土地督察武汉局。(六)报送时限。1. 各县(市)局数据向市局土地管理形势分析观测点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观测点数据时限为每个季度末月18日前报送。2. 市局各业务科室及职能部门向市局土地管理形势分析观测点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全市汇总数据时限为每个季度末月18日前报送。3. 考虑到报送时限超越统计时段的矛盾,季报数据的统计时段可以从季初到季末月16日止;上报第四季度数据时,同时上报前第一、第二、第三季度的确认数据。(七)报送方式。1. 各县(市)局向市局土地管理形势分析观测点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观测点数据及土地利用与管理形势分析报告的途径为:(1)传真号码:52873823(2)电子邮件地址:。2市局各业务科室及职能部门向市局土地管理形势分析观测点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全市汇总数据的途径为:(1)纸质投递:机要室或办公室唐一钧处。(2)电子政务内网内部邮件:信息报送专户。 3.联系人及联系方式:联系人:唐一钧;联系电话:52873821四、观测点数据运用一是根据实际观测需要,结合我市土地利用与管理、土地审批与土地执法、耕地保护与基本农田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以及当地社会经济运行与建设等情况,对本市执行国家供地政策、产业政策、宏观调控政策、扩大内需政策等情况进行跟踪,及时准确掌握土地利用与管理、土地违法违规等动态信息,为开展土地管理形势分析和发现带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并积极预防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依据。二是充分结合观测点指标数据,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注意反映本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新进展和新问题;充分利用调研和日常监管工作中掌握的情况,结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深入研判全市土地利用和管理形势,紧密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增强分析的敏感性和前瞻性,探究观测指标与宏观经济运行主要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规律;充实土地利用与管理对经济发展影响程度内容,加强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风险管控和预测预警。四、观测点建设的保障措施(一)建立健全观测点工作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保持观测点的相对固定,确保指标数据获取的稳定性和时间序列的可持续性。指导和培训观测点开展形势分析,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和做法。(二)强化观测点建设与全局中心工作的衔接。全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均应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形势分析观测点建设,在土地利用规划执行、土地报批、土地资产经营和土地登记各项业务工作产生的经验、问题都应与观测点建设紧密挂钩,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和建议,并为土地利用和管理形势观测指标调查表及土地利用与管理形势分析报告的填报撰写提供必要的协助。附:1.土地利用和管理形势观测指标调查表2.土地利用与管理形势分析报告基本框架及内容3.观测点数据报送任务分工 4.调研信息工作责任单位、分管领导、信息员基本情况表附件1:土地利用和管理形势观测指标调查表填报单位:省(区、市)市(盟、州)县(市、区)建设用地审批情况建设用地供应情况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审批建设用地情况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万元)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总量(公顷)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公顷)本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公顷)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公顷)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公顷)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公顷)总量新增(公顷)出让工矿仓储用地(公顷)住宅用地(公顷)总量占用农用地指标总量农用地指标使用总量农用地转用面积总量占用农用地面积总量(公顷)招拍挂出让出让流拍总量普通商品住宅用地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用地廉租住房用地经济适用住房用地占用耕地指标耕地指标使用耕地面积占用耕地面积宗数(宗)面积(公顷)宗数(宗)面积(公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填表人: 填表日期: 审核人: 审核日期:土地利用和管理形势观测指标调查表(续表)填报单位:省(区、市)市(盟、州)县(市、区)建设用地利用情况补充耕地情况土地违法查处情况宏观经济情况季度末建设用地总面积(公顷)城镇土地使用税收入(万元)截至季末累计闲置土地面积(公顷)处置闲置土地面积(公顷)年度计划补充耕地数量(公顷)实际补充耕地数量(公顷)耕地开垦费收入(万元)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竣工情况发现违法案件立案查处查处结案GDP(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项目数(个)增加耕地面积(公顷)数量(件)面积(公顷)占用耕地数量(件)面积(公顷)数量(件)面积(公顷)数量(件)面积(公顷)123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填表人: 填表日期: 审核人: 审核日期:土地利用和管理形势观测指标调查表填表说明 1.本表中各项内容除注明“年度”指标项外,其余均为季度数据,年度填写指标就是年初上级下达的年度计划指标;季度填写指标就是随时间动态变化指标。2.小数保留要求:100,填整数 10X100,保留一位小数10,保留两位小数3.年度计划数只填写本年度年初下达数,四个季度均应填写同一数据,不能空项,以便分析计算。 4.代码4、5、6项为年度填写指标,以上级国土资源部门下达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为准。 5.代码7、8、9项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台账为依据,填写本季度发生数额,以获取省厅批文为准。 6.代码10、11、12项参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15号)中国土资年D13表的指标解释,只填写本季度的发生数额,包括单独选址不占本身指标的项目,但要在备注中注明,以便汇总归类。 7.代码13、14、15项参照国土资厅发200915号国土资年D03表的指标解释,只填写本季度的发生数额,包括单独选址不本身指标的项目,但要在备注中注明,以便汇总归类。 8.代码16项参照国土资厅发200915号国土资年D31表的指标解释。 9.代码17项为年度填写指标,以政府批准的土地供应计划为准。 10.代码23、24项“出让流拍”指市、县人民政府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但未成交的宗地,只填写本季度的发生数额。11.代码1822、2530项参照国土资厅发200915号国土资年D21表的指标解释,只填写本季度的发生数额。12.代码31项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准,计算方式为:季末建设用地总面积=上年度变更数+本年度从年初到统计时点末新增数。 13.代码32项以税务机关数据为准。 14.代码33、34项参照闲置土地处置办法(1999年5号部长令)认定,33项季末闲置土地=上年度总数+本年度从年初到统计时点末新增数,34项填写本季度处理闲置土地数量。 15.代码35项为年度填写指标,以上级国土资源部门下达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为准。 16.代码36项以补充耕地台帐为准,填写实际补充耕地数量。 17.代码37项以财政部门的缴纳凭证为准。 18.代码38、39项参照国土资厅发200915号国土资年D12表的指标解释增加耕地面积;39项填写时不要拆分,以本季度竣工验收的面积为准。 19.代码4047项参照国土资厅发200915号国土资年D41表的指标解释。发现违法案件统计口径包括当期发生的违法案件和历期隐漏的违法案件。立案查处和结案统计口径为发现违法案件中立案和查处结案的案件。 20.代码48、49项以统计部门数据为准。附件2:土地利用与管理形势分析报告基本框架及内容一、社会经济及土地管理基本情况(一)社会经济基本情况(二)土地利用基本情况(三)土地管理基本情况二、土地利用与管理现状分析及形势判断(一)经济运行分析130个观测点数据基比、类比、同比、环比等分析。 2经济运行判断。3用地趋势判断。(二)建设用地审批情况1.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使用情况。总量方面、结构方面、基本判断。2.新增建设用地审批和实际使用情况。总量方面、结构方面、基本判断。3.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情况。总量方面、结构方面、基本判断。(三)建设用地供应情况1.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方面、结构方面、基本判断。2.土地出让。总量方面、结构方面、基本判断。3.建设用地供应结构。总量方面、结构方面、基本判断。4.住宅用地结构。(1)住宅用地总量方面、结构方面、基本判断。(2)三廉房总量方面、结构方面、基本判断。(四)建设用地利用情况1建设用地面积基比、类比、同比、环比。2闲置土地面积基比、类比、同比、环比。3闲置土地面积较建设用地面积。4处置闲置土地面积基比、类比、同比、环比。5处置闲置土地面积较闲置土地面积。6基本判断。(五)补充耕地情况1实际补充耕地面积基比、类比、同比、环比。2实际补充耕地数量较年度计划补充耕地数量。3实际补充耕地数量较实际建设占用耕地数量。4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增加耕地面积基比、类比、同比、环比。5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增加耕地数量较实际补充耕地数量。6基本判断。(六)土地违法查处情况1.土地违法查处数量情况。(1)土地违法案件,在发案件数上和涉案面积上,基比、类比、同比、环比。(2)土地违法案件立案查处,在件数上和面积上,基比、类比、同比、环比。(3)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结案,在件数上和面积上,基比、类比、同比、环比。2.土地违法查处结构情况。(1)违法占用耕地较土地违法总量,在件数和面积上,基比、类比、同比、环比。(2)在件数上和面积上,土地违法案件发现率立案查处率查处结案率。3基本判断。三、土地管理经验及问题(一)土地管理经验(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四、土地利用与管理问题及趋势预测五、土地利用与管理措施及建议(一)土地利用与管理措施(二)土地利用与管理建议六、专题分析对当前热点敏感问题,要跟踪观测和重点分析研究,并在土地利用与管理形势分析中单列一部分或以附件形式重点剖析。今年专题分析的内容:(一)扩大内需项目资金落实和用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