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渔人”的身份探究.doc_第1页
《桃花源记》中“渔人”的身份探究.doc_第2页
《桃花源记》中“渔人”的身份探究.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阳光初中 冒银娟桃花源记中进入桃花源的“渔人”是谁?陶渊明为什么要设计“渔人”出场?“渔人”可以作怎样的猜测?是懂得生活情趣的处士?是道家学养深厚的道士?还是陶渊明志同道合的挚友?一古代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每每称之为处士。隐居不仕,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出的选择。如史记殷本纪中就记载了一位处士出仕的经历: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而陶渊明笔下的“渔人”,也不是一位没有生活情趣与品位的普通渔夫。这是由“渔人”生活的时代和他的情趣所决定的。东晋时期,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如琅琊王氏的王敦、王导、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等。东晋时期,清淡之风因为朝廷权贵提倡而盛行,人们讲究生活情趣的独特性比如东晋王子猷,他是丞相王导的侄孙辈,在“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其二)的东晋,他可谓出东东晋第一豪门。我们看看他的生活情趣王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生性爱竹,他是竹子最好的“形象代言人”。他爱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形象,下开唐宋文人的种竹雅好。所以,晚唐诗人杜牧有这样的诗:“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润州二首)东晋时代,世族生活优裕,多喜于名山古刹、别墅湖畔清谈玄理,这种社交活动不能不影响“渔人”阶层。笔者以为,和王子猷注重生活情趣一样,“渔人”也非常懂得生活情趣。他应该是一个钟情山水、喜欢观赏风景的“高级渔夫”。桃花源记是这样写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捕鱼”是“渔人”的职事,但他的出现不是为了捕鱼。“渔人”的出场别有意味。“渔人”的视野里有什么呢?绚烂的成片桃花,鲜美的连绵芳草“渔人”受到了吸引,他为之惊异,甚至沉醉于美景之中,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唐代王维的桃源行对这位“渔人”的痴迷写得十分精确:“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如果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位头戴草帽的“渔人”行走在桃花林中,这是怎样的一种情趣,怎样的一种风景呢?因此,就审美心态而言,“渔人”和王子猷并没有什么差异。有人认为,所谓“渔人”就是为了故事情节而设置,本身就是打鱼为业,本来就是线索人物。事实上,那些终日以捕鱼为业的一般“渔人”是没有桃花源记中这位“渔人”审美的情怀与审美痴迷的。再者,“山头桃花谷底杏,两花窈窕摇踵映”,桃花艳丽、妩媚,桃子是仙家的果实。这位东晋“渔人”的生活情趣与情调是十分高雅的。二古代文学作品中,那些拥有“渔人”身份,貌似在江边垂钓、水中靠捕鱼的“渔人”或“渔父”“渔翁”,都深深地寄托着作者的情趣和追求,常常是作者道家崇拜的代言人。古代文学作品中“渔人”或“渔父”“渔翁”,道家素养极高。如渔父中与屈原对话的那位渔父,其语言素养并不比屈原差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歆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位“渔父”的道家隐士形象与屈原精神境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清华大学范子烨教授认为,“渔父”形象是“主人公自我的一种外化,乃是作家为表达其心灵苦闷,为书写其人生困境而运用一种艺术手段”1。其见解是相当深刻而精辟的。桃花源记中的“渔人”是生活情趣与情调十分高雅的处士。但如果仅仅定义为“高雅的渔夫”,还没有深入到“渔人”的精神境界。范子烨认为陶渊明所说的“武陵人捕鱼为业”也大有内涵。“渔人”的捕鱼,可以看作其隐居避世的一种方式。在作品中,“渔人”仅仅是有了“捕鱼为业”的名份,但作者并没有描写他的“捕鱼”行为,反而记叙了完全不同于一般“渔人”的“赏心”审美情怀。因此,这位“渔人”不简单。作者开首的一段景物描写,还是对“渔人”高雅的审美情趣的衬托。也就是说,只有这位“渔人”才配得上“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景。试想,那些为了生计天天去水里捕鱼的真正渔夫,谁有如此情调?这位“渔人”一出场便以“捕鱼为业”,这不过是陶渊明障人眼目的托词罢了。作品中的这位“渔人”和归隐中陶渊明情趣的相似度是极其高的。陶渊明在饮酒中所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流露出的审美情趣和王子猷的情趣大可相比。试想,他的作品中出现的这位“渔人”、自己的情趣代言人,其品位能差了吗?“问君何能尔?”我想,皆因他们“心远地自偏”。由此,我们可以初步确认“渔人”的身份隐士了。但这位隐士,还不是一般的隐士,而是道家修养深厚的隐士,是在当时影响力比较大的隐士。何以见得?桃花源记中有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东晋时代等级森严,而这位“渔人”竟然可以很随便地拜访到了“郡下”的最高行政长官“太守”,并对他讲述桃花源的奇闻异事。而且,“渔人”的讲述还引起了太守的高度重视“即遣人”前去探寻桃花源。试问,“渔人”在太守心中是处于什么地位?其信任程度是多高啊?这是一般的隐士吗?“渔人”当是一位具有深厚道家学养,并有深刻社会背景的隐士。范子烨教授考证,这位“渔人”即是作品后面提到的刘子骥(刘膦之,字子骥)。当时,宰相谢安、王坦之与之为友。史料载,刘膦之人品高尚,声望极高,桓玄、桓冲父子对他都非常器重。世说新语栖逸第8条中记载南阳刘磷之,高率善史传,隐于阳岐。于时符坚临江,荆州刺史桓冲将尽吁谟之益,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甚厚。磷之闻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饷所以,太元年间,能够“诣太守,说如此”的“渔人”,实非一般人物。三我国古代文学有“渔人”的描写传统。桃花源记中的“渔人”有其历史人物的原型。对于桃花源记涉及的“事”,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金明馆丛稿初编)中指出桃花源记寓意之部分乃牵连混合刘磷之入衡山采药故事,并点缀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语所作成。陶渊明之作桃花源记,殆取桃花源事与刘磷之二事牵连混合为一。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取桃花源事与刘驎之二事牵连混合为一”。对于桃花源记涉及的“人”,范子烨教授认为,刘膦之就是“渔人”的原型。据世说新语任诞第38条中记载,刘膦之的确是一位“渔隐名士”桓车骑在荆州,张玄为侍中,使至江陵,路经阳岐村。俄见一人,持半小笼生鱼,径来造船,云:“有鱼,欲寄作脍。”张乃维舟而纳之。问其姓字,称是刘遗民。张素闻其名,大相忻待。刘既知张衔命,问:“谢安、王文度并佳不?”张甚欲话言,刘了无停意。从这段文字看,当时担任桓玄侍中的张玄,刘驎之似乎并未放在眼里。史料记载,刘膦之,一字遗民。他与谢安、王坦之为朋友。可见,其身份地位之高。从这段文字中,刘膦之当时是喜欢捕鱼的。可见桃花源记中“渔人”与刘子骥实为同一人。陶渊明的搜神后记中,有关于“刘驎之”的记述南阳刘驎之,字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弓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困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磷之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范子烨教授将“捕鱼为业”的武陵人和搜神后记中的“刘膦之”作了比较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驎之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南阳刘磷之,字子骥,好游山水。他认为,陶渊明笔下“渔人”的原型就是刘驎之。那么,陶渊明熟悉不熟悉刘氏呢?笔者认为,刘驎之与陶渊明是同时代人,两个人应该见过面。陶渊明集卷五中有记载:“光禄大夫南阳刘耽,昔与君同在温府,渊明从父太常夔尝问耽:君若在,当已作公否?答云:此本是三司人。为时所重如此。”晋书卷九十四隐逸列传中有“刘膦之字子骥,南阳人,光禄大夫耽之族也。”从以上两处引言可以看出,刘膦之与光禄大夫刘耽是同族的亲戚,而刘耽是陶渊明外祖孟嘉的挚友。历史上,孟嘉、桓温、刘耽三人的关系非同寻常。他们以桓氏家族势力为核心,以桓、陶、刘等家族为纽带,彼此照应,相互提携。袁行霈教授在陶渊明研究中写道,这种家族关系自然使陶渊明非常了解刘膦之其人其事。他们是政治上“志同道合”的战友,隐居生活中“惺惺相惜”的知音。所以,桃花源记最后写道:“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高尚士也”的赞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