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有什么用.doc_第1页
穴位有什么用.doc_第2页
穴位有什么用.doc_第3页
穴位有什么用.doc_第4页
穴位有什么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穴位有什么用? 定义: 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散发于体表的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感受点和反应点 穴位功能的双重含义感受刺激 ,反应病证反应病证1 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 (1) 感觉异常: 痛觉过敏, 其它感觉异常,知热感度(2) 组织形态改变 皮肤色泽或形态改变:淤点、白斑、凹陷、丘疹、脱屑、硬结、条索等(3) 生物物理特性改变:电、热、光、生物化学2 穴位病理反应的主要特点(1)穴位病理反应出现的部位与脏腑的关系(2)穴位病理反应与病情的关系(3)穴位病理反应与疾病性质的关系3 穴位病理反应的临床应用(1)协助诊断疾病:定性、定位中医-经络辨证西医-压痛点或痛觉过敏带 (2) 帮助选穴治疗4 穴位病理反应的机制5穴位病理反应的诊断规律 阳性反应物多在特定穴,背俞穴更明显 病理反应穴的数目、性状与病性、病情轻重有关 病情轻:阳性反应物、反应穴少,质软 病情重:阳性反应穴、反应物多,质硬 急性病:压痛明显,多有色泽变化 慢性病: 压痛不明显,多形态学变化6穴位感受刺激的三大特点7神经纤维的分类A、B和C类,A类又分、和纤维A粗 脊神经中粗的、快速传导的、有髓鞘的纤维B 自主神经节前纤维、有髓鞘C细 非常细的无髓鞘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速度缓慢根据传入纤维的粗细分为、类7穴位的结构及解剖特点;(同10)8针感的产生机制;针刺的机械刺激或电刺激等作用于穴位感受器神经冲动经相应传入神经进入脊髓背角在此就与痛觉冲动发生作用(突触前抑制)继续经腹外侧索上传至脑干网状结构、网状巨细胞核和中缝核等,在此继续与痛信号互相作用上行至丘脑中央中核大脑皮层产生针感或镇痛过程9简述针感的性质?穴下的组织结构不同 刺激肌肉、肌腱、骨膜-酸胀: 刺激神经多引起麻感; 直接刺激神经干则出现电击感; 刺激血管多引起痛感.感受器和兴奋的神经纤维类型不同 手针主要兴奋、类神经纤维-酸麻重胀; 电针主要兴奋、类神经纤维-麻.针刺参数不同 进针深度和方向、刺激方法、刺激手法、刺激部位、刺激强度10针感的感受装置解剖基础针感点基本分布在深部组织,偶见皮下结缔组织中 针感点可分布于穴区的各层组织中,包括皮下结缔组织、肌肉、肌腱、腱周结缔组织、神经干、血管壁和骨膜 几乎所有的针感点内均有神经、血管分布。产生针感的神经结构包括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神经干、环层小体、肌梭和血管壁上的传入神经、某些包裹感受器 小神经束与游离神经末梢是多数穴位的主要针感感受装置 针刺可兴奋深部组织中各类感受器(牵张、压力11针感的外周传入神经纤维 针刺信号可兴奋 类神经纤维 针刺信号主要沿 类神经纤维传导 电针针感以 类神经纤维传导为主 手针主要由 类神经纤维传导为主 针刺兴奋哪类纤维、产生哪类针感主要取决于针刺强度大小和涉及到的神经类别 镇痛实验显示:当穴位电针刺激的强度达到类纤维兴奋时,镇痛效应最好,但当过强的刺激使类纤维都兴奋时,该刺激本身就会引起难以忍受的疼痛和明显的痛反应。12海氏带 ?13简述针刺信号的脊髓通路?针刺信号的脊髓上行通路及脑内通路主要由脊髓上传至高级中枢针刺信号的脊髓通路沿对侧脊髓腹外侧索上行,与脊髓浅感觉通路也就是痛温觉传导径路(脊髓-丘脑侧束、前束及脊髓网状束)有密切关系脊髓的深感觉通路:薄束、楔束参与得气的维持14穴位结构的解剖特点?15针感部位的定位法?大标题测量针感深度染色法:铁离子普鲁士蓝反应法;亚甲蓝法或墨汁法钨丝微电极法16针感、手下感和针处肌电活动的关系 强针感重度手下感大肌电出现最多中度针感轻度手下感小肌电出现最多弱针感针下松空无肌电出现最多 一,掌握循经感传的定义、别名、普查的方法; 循经感传现象的概念: 是指针灸、推拿、气功练习过程中以及电脉冲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特殊感觉并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 又叫:“得气”、“行气”、经络感传现象、针响、经络针刺感应现象、经络敏感现象等许多称法,后统一称为循经感传现象,简称经络感传或感传 普查的方法 静卧或静坐10-20分钟 刺激电极固定在十二经的井穴皮肤上 参考电极放于同侧的小腿部(测上肢感传)或前臂(测下肢感传) 低频脉冲电刺激 刺激强度以受试者产生明显的麻胀感为度 二,掌握循经感传的影响因素、基本特征、激发和阻滞的方法以及临床应用;影响因素:1 刺激方法 低频电脉冲刺激井穴,感传出现率约20%;手针、电针、艾灸出现率较高;磁疗、激光照射无感传2 温度、湿度 温度高、湿度大易出现感传;夏秋季出现高于冬春季3 健康状况:患者易出现感传;感传有趋病性4 年龄:中老年高于青少年,入静诱发的感传青少年较成年人高5 种族6 遗传:出现率与地区、民族、性别等因素无关基本特征1 循经扩布2 感觉性质多样3 慢速传导:毫米-厘米/秒(感传速度) 4 双向循行与回流现象5 宽度与深度不均6 影响脏腑功能活动7 趋向病所8 可以阻滞:冷冻阻滞 21.60.4(阻滞方法)激发1 手法导气2 电鍉针短程接力3 药物激发:ATP 、辅酶A、细胞色素C、Ach、活血化瘀中药 ;肾上腺素无明显效果; Ach导入皮肤出现红线,肾上腺素导入皮肤出现白线4 入静诱导5 其他临床应用1 循经感传与镇痛及针麻效果2 循经感传与临床疗效三,第三平衡系统说中心思想:人体内存在将体表与内脏相联的平衡系统,区别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系统,从传导速度看介于神经与体液调节之间,称为第三平衡学说第三平衡系统是经络系统;第三平衡系统传导速度较慢四,循经性皮肤血管的神经性反应有哪些?特点?伴发症状:发热、发汗、立毛等植物神经反应及局部皮肤血流变化等;内脏症状治疗:针刺对侧穴循经性感觉异常循经性皮肤病循经性皮肤血管的神经性反应表现感觉性质:以钝痛为主,偶有疼痛难忍,不伴红肿热基本循经;多经并发;皮损宽窄不一,大部分在1cm以下;支配皮肤的血管、神经兴奋性改变:红线(血管扩张);白线(血管收缩);皮疹、皮下出血发作情况及诱因病理情况下自发;发作频繁;发作有固定点;有伴发症状 如:精神方面 血管改变 内脏危象 肢体运动障碍;有后遗症:一过性感觉障碍,甚至轻瘫感传出现在:肾经大肠经肺经心包经出现与内脏病有关;有伴发症状有先天和后天性两种针刺穴位可能诱发伴发症状:1植物神经症状:发热、出汗2内脏症状;持续时间短:数十分钟到数小时;大多自行恢复,无明显后遗症治疗抗癫痫药治疗有效 治疗内脏病有效针刺对侧穴五,经络现象定义 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人体出现的沿古典以及记载的经络路线的感觉传导或可见的皮肤色泽及组织形态改变等,经络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循经性,最典型和最常见的经络现象是循经感传现象六,经络现象表现生理现象:循经感传现象病理现象: 循经性感觉异常 循经性皮肤病(可见) 循经性血管神经性病变(可见)七,牵涉痛 定义: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疼痛感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八掌握经穴-脏腑的中枢会聚机制(相关内容在最后)九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 1 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 2 整体性、综合性 3 功能性、早期性十/得气的概念 是指针刺穴位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包括受针者的针感和施针者的手下感十一/温度作用面积 当整个身体表面同时受到温度变化的刺激作用时,0.01的温度变化都能被感知但当受温度影响的体表面积只有1cm2时,再大的温度变化也难分辨出十二针灸作用有哪些?十三. 不同频率的电针可以引起中枢释放哪些神经递质? 2Hz脑啡肽 100Hz强啡肽 2Hz和100Hz交替强啡肽、脑啡肽和 -内啡肽十四,温度幅值 十五,人三种不同的感觉神经末梢对不同等级的温度反应是怎样的? 20时只有冷觉末稍放电 33时冷和温觉末稍放电 40时只有温觉末梢放电 45是人们开始感到疼痛的平均临界值 50冷觉和痛觉末梢放电十六,常见的艾灸和电针刺激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一灸法的刺激参数 1 温度的幅值 2 温度升降速度 3 温度作用面积 4 壮数 5 每壮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 二包括波形、波幅、波宽、频率、节律和持续时间等,集中体现刺激量十七,人体正常节律昼夜节律:=244h 血压、呼吸、体温、血细胞数量、尿液成分、体能、心理功能、免疫功能、代谢过程、机体对药物的反应、营卫气血十八,针灸对机体的作用特点十九,正常人血压的昼夜节律:双峰一谷二十,影响针刺作用的因素有哪些?二十一,完成针刺镇痛效应的基本中枢:二三,针麻诱导时间有多长:二十四,针刺麻醉的基本特点(优越性1、安全、无副反应2、适用范围广3、患者处于清醒状态,便于同医生配合4、术中生理扰乱较轻,术后恢复较快二十五,针麻三关二十六,超日节律 28h 分3种 (7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二十七,痛反应:机体对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反应 痛感觉: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二十八,疼痛的分类1、刺痛(快痛、第一痛)特点:感觉清晰、尖锐、定位明确;持续时间:迅发迅消;情绪:弱情绪变化2、灼痛(慢痛、延缓痛、第二痛)特点:呈烧灼感使人不易忍受,定位较差;持续时间:较长;情绪:伴有情绪反应和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的变化3、酸痛、胀痛、绞痛(内脏痛、深部组织痛)特点:定位很差;情绪:引起明显的情绪变化和内脏、躯体反应二十九,疼痛的特点(属性)1、疼痛多为复合感觉2、伴有强烈情绪色彩和复杂的心理活动3、心理活动会影响疼痛的强度和性质4、疼痛具有“经验”的属性5、疼痛常伴有组织损伤6、疼痛具有不稳定性三十,痛阈或痛反应阈:即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即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三十一,常用测痛方法1、辐射热法 2、电刺激法3、电热法4、机械刺激法5、局部缺血法6、冰水(或热水)法7、化学刺激法:方法及致痛物质涂抹法: 钾离子、氢离子、组胺、Ach、SP(p物质)、5-HT、缓激肽注射法: 高渗生理盐水钾离子透入法: 氯化钾8、操作式条件反射法9、电生理学方法10、神经生化方法三十三,脊髓水平针刺镇痛的作用特点1)脊髓为初级中枢2) 具有明显节段性3)潜伏期短,持续时间短4)镇痛范围小三十四,.电针刺激与手法运针刺激比较?电针手针定义在毫针针刺后,针柄上连接电针仪,以微量脉冲电流来兴奋穴位组织借助提插捻转等机械动作来达到使穴位组织感受刺激作用而引起兴奋刺激性质电刺激机械刺激针感麻感混合感(酸胀感)兴奋神经纤维类型类为主的粗纤维类为主的细纤维耐受性易耐受不易耐受适应症三十五,针灸对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三十六,经络与脏腑相关 1 经穴脏腑相关双重含义 又称体表-内脏相关:即内脏器官生理或病理性的改变,可在体表有所反应;反之外界环境改变或人为地刺激体表某些部位或穴位,也能引起内脏功能的改变,从而起到治疗和调整作用2经穴-脏腑相关的现象(一) 脏腑病理或生理性改变在人体体表的压痛与硬结反应 手术中刺激胃部-腹中线出现牵涉痛; 刺激十二指肠-自剑突到脐部; 刺激空肠回肠-脐周部; 刺激肾脏-脊柱和肋骨联合处等(二) 脏腑病理或生理性改变引起躯干和四肢体表等皮肤电学性质的变化 内脏疾患或功能改变时,体穴及耳穴皮肤电阻或导电量出现明显改变,偏高(实证)或偏低(虚证 )或左右相差1.5倍以上(失衡).且有一定部位特异性,可作为内脏疾病诊断的参考,治疗后病变经脉导电量也会改善 经穴-脏腑的中枢会聚机制1 脊髓在经穴-脏腑相关中的作用(1)来自穴区和相关内脏的标记物质在脊髓发生节段性交汇和重叠(2)来自内脏和体表的神经追踪物质标记在同一神经元上会聚2 脑干在经穴-脏腑相关中的作用(1)三叉神经一级传入纤维有广泛的投射 一级纤维传入投射至三叉神经感觉核、颈段的脊髓后角、脑干网状结构、孤束核、中缝大核、楔束核等; 三叉神经脊束核纤维投射到丘脑腹后内侧核、板内核及内侧膝状体、脑干网状结构等核团 结果:三叉神经一级传入纤维和三叉神经脊束核与脑干内许多核团发生了汇聚,这种汇聚可能是面部穴位调整内脏功能和镇痛的神经学基础(2)三叉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传入纤维在低位脑干的共同投射 三叉神经和迷走神经有部分溃变纤维共同投射到三叉神经脊束核、孤束核、迷走神经运动背核 迷走神经和躯体神经共同投射到孤束核、连合核、延髓中央背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等核团 研究结果:头部、躯干、四肢的体表感觉传入与支配内脏感觉有关的迷走神经孤束核和与运动有关的迷走神经背核有关,在脑干有汇聚现象存在,因此针刺面部、躯干、四肢穴位可以调整迷走性内脏功能可能与这些核团有关3 下丘脑在经穴-脏腑联系中的作用 (1)下丘脑在针刺内关穴调整心功能效应中的作用 下丘脑处神经元的电活动都能被急性心肌缺血刺激和电针内关以及各种躯体刺激所激活或抑制,即急性心肌缺血的信息和电针内关的信息都在下丘脑有关部位发生汇聚,急性心肌缺血对下丘脑电活动的影响可以被电针内关信息所递转,下丘脑损伤可使电针效应大大减弱 表明内关与心脏的传入信息在下丘脑有汇聚现象(2) 下丘脑参与针刺对膀胱功能的调节 针刺膀胱俞、次髎、中极穴能使膀胱内压升高。针刺同时下丘脑后部、延髓网状结构、中脑、脑桥排尿中枢的单位放电发生改变,并且切断下丘脑与其他下位中枢的联系,针刺效果减半。 表明针刺体表穴位对内脏膀胱功能的影响有赖于下丘脑等高级中枢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3)下丘脑参与耳廓低电阻点形成 下丘脑外侧区对耳廓低电阻点的生成有重要作用,如内脏病变能引起体表皮肤电阻变化-兔;但损毁家兔的延髓脊束核、下丘脑外侧区、中脑中央灰质、大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