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声:环境问题的影响防治.doc_第1页
王树声:环境问题的影响防治.doc_第2页
王树声:环境问题的影响防治.doc_第3页
王树声:环境问题的影响防治.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九环境问题的影响防治知识网络结构知识运用范例范例l 当都市里的人们陶醉在繁华的城市生活中时,是否意识到有一支“大军”正向我们逼近,影响我们的生活,危害我们的健康。(2005年高考上海文科综合卷) 1在意大利,人们家里的咖啡壶大多是用回收的可乐罐制成。请再列举一种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的事例: 2回收利用垃圾,首先要对垃圾进行分类。一群环保志愿者在某社区推广垃圾分类,他们在垃圾房放置一些有分类标识的垃圾回收箱,结果却发现仍然有许多居民并没有分类放置。造成这种现象可以排除的原因是 A居民嫌麻烦,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 B居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多 C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 D居民不清楚垃圾分类的标准3右图是某居民小区中垃圾收集点(小圆圈)的布局,它在选址上存在的问题有 。垃圾收集点选址应考虑的因素包括 。 4“填埋”是目前我国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设计合理、清洁的填埋式垃圾处理场,不仅要能填埋垃圾,而且要防止其对周围环境和地下水源的污染。图2是填埋坑的地下剖面示意图,图中P管设计所起的作用可能是 A排放垃圾分解产生的气体 B收集在底部汇聚的过滤液 C监测垃圾是否污染周围的地下水 D作为衬垫层,防止过滤液渗入土壤 5有人设想在住宅小区附近建立小型生活垃圾焚烧厂,其流程如下图。请将图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 。 。【正确答案】 l废纸、废塑料制复合板;有机废料炼油;废包装纸盒造纸;废旧服装纺纱织布等 2B 3分布不均匀(不合理);沿河放置污染水源利用率、是否便于居民使用、对小区景观的影响、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否污染环境、运输等 4C 5垃圾(分类)收集点热量(或热能、能量、电能等)再利用(或制砖、制肥、建筑填料等)【点析】 本题以当今世界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问题日益突出为背景,多角度、全方位地关注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生活垃圾及其处理问题,从微观角度切入,主要考查学生对城市问题的认识,以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 第l题,以意大利对生活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为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第2题,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到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全民的积极参与,现在某些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对环保知识不够了解等是造成生活垃圾回收不能有效分类进行的重要原因;其次,本题偶出逆向思维的要求,如果学生稍不仔细,很容易造成失分。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三个垃圾收集点过于集中,且靠近小河。这种分布对较远的居民不方便而且对河流易造成污染;另外造型美观、设计精巧的收集点还能对居民小区起到美化景观的作用。 第4题,涉及内容表面上好像超出教材内容,但实际上只要求学生懂得垃圾填埋后会在土壤中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某些产物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这一事实。而P管作用的判断,要从垃圾与周围环境、地下水的关系以及P管所处位置与垃圾的空间关系等方面入手,进行大胆地联想来分析比较四个备选答案,就能比较顺利地判断出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第5题,要求学生分析生活垃圾收集、分类、回收、利用的流程示意图,完成其中的部分内容。这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并从中体会发展循环经济对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处理的有益之处。范例2 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料:见图4、图5。根据所给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007年广东地理卷) 1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是 。 21999年以后,该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有 (填正确项字母)。 A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B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 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D生活污水排放增多 E工业废水大量排放 3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其产生的原因是 。【正确答案】1酸雨出现的频率较高,总体趋势上升,但有波动2B、D、E3问题:大气污染或酸雨污染污水污染地表径流污染 原因:上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生产活动)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点析】 本题从知识层面,主要考查学生对大气环境、陆地环境和海洋环境等空间领域的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发展变化和影响防治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从能力层面,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各种有效和隐藏信息,并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和原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1题,以大气环境中的酸雨问题为考查对象,检测学生对图表的识别和运用能力、图文转换能力。 第2题,要解答199 9年以后,该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需要将题T中 “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等信息与图5中工业废水量、生活污水量和污水排放总量不断增多的情况结合起来;再利用“沿海地区”这一信息,推知本题考查的是海洋环境问题赤潮。然后再根据赤潮的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选择。 第3题,需要学生对本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原因进行归纳总结。除酸雨、赤潮外,该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污水大量排放还可直接产生陆地水体污染问题。范例3 图6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2007年广东地理卷) A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 B西北沙漠地区;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C江南丘陵地区;利于循环经济发展 D青藏高原地区;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正确答案】C【点析】 本题是从相关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联系来进行区域定位的分析。从框图中可以看出:太阳能更多是农作物合成有机物的能量来源,而人类的主要生活能源是秸杆、粪便转化而来的沼气。沼气的发酵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加之“蚯蚓”的存在,可以推知该地应该是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由于在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各种物质和能量形成一个有机循环的整体,资源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且能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等特征,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 例5 (2008年高考海南地理卷)下图示意某中纬度半湿润地区,A是乙地从B河引水的中继水库。完成下列要求。 (1)由A水库至乙地修建引水明渠后,丙地作为水源保护地,产业发展方针应该是 。 (2)乙地现有水源(包括从B河引水)不能满足其今后发展的需要,试列举可能的应对措施。 解析:图示区域不能具体进行空间定位,但由题干可知该地是中纬度半湿润地区。这里降水较少,水源主要靠地下水、河水,可联系我国华北地区的相关知识进行发散思维。(1)丙地作为水源保护地,其首要任务是防治水体污染,产业发展中必须严格控制污染源。农业方面,应发展生态农业,退耕还林,营造水源涵养林,最大限度遏制生态恶化;工业方面,要严格限制污染性企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环保意识。(2)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要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展开,开源包括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节流包括提高居民的节水意识,改进灌溉技术,工业污水处理后循环利用等。答案要点:(1)严格限制所有对水源有污染的生产活动(必须关停也不能新建对水源有污染的工业,并严格控制农业污染及其他污染) (2)节约用水;革新技术,提高废水处理和循环使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其他区域寻找水源,)进行跨流域调水;(研发新技术,加大)海水淡化(量);收集雨水。例6 (2008年高考海南地理卷)如下图所示,拟在A地与B地之间建设高速公路,有两种选线方案:方案通过半荒漠地区,所需建设成本约为15亿元;方案通过地形破碎、人口较稠密的区域,所需建设成本10亿元。试比较两种方案的优缺点。 解析:本题通过小区域图考查交通线的选择。由题干材料可知两条线路通过的地形状况和投资多少,结合图像,比较两线路的长短和经过的居民点等信息进行回答。方案优点应从线路短人手,缺点应从建设成本、沙丘、半荒漠等角度分析环境的脆弱性(植被遭破坏后易导致荒漠化)。方案的优点主要应从人口稠密、途经村镇较多、建设成本低等方面人手,缺点可从占用耕地多、人口搬迁多等方面分析。 答案要点:方案优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少;缺点:建设成本高,干扰半荒漠地区的植被(环境)。方案优点:建设成本低,有利于沿线村镇的发展;缺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多,建设过程中会加重沿线地区水土流失。 例8 (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卷)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河套平原素有“基上米粮川”之称,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生产基地。 (1)指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并说明进行改造的方式及可能引发的问题。 近10年来,土默川平原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奶源基地。(2)分析产生这一转变的社会经济因素。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考查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人地关系的一条“主线”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中国的工业虽然发展较晚,但也已步入破坏自然生态、加重环境污染的尴尬境地,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正在恶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程度不断加重,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一些重要资源的缺口逐渐加大。因此,正确处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解析:本题以人地关系为背景考查了产业活动的发展、变化及存在的问题。(1)河套平原位于半干旱、干旱地区,地形平坦(河谷地区),土壤肥沃(泥沙冲积而成),夏季光照充足,但年降水量较少,所以该地发展农业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是降水(或水源、水分)。其改造的方式是充分利用黄河水进行灌溉。如果不合理灌溉,则容易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同时大量引取黄河水还会对黄河下游地区的用水产生较大影响。(2)由于土默川平原地处半干旱地区,靠近沙漠,曾为扩大耕地面积而大量破坏草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