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用药和残疾老年人照护问题.doc_第1页
老年人用药和残疾老年人照护问题.doc_第2页
老年人用药和残疾老年人照护问题.doc_第3页
老年人用药和残疾老年人照护问题.doc_第4页
老年人用药和残疾老年人照护问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6年调查老年致残速率达到32.1%;6074岁的老年致残者占老年残疾人的59.8%;老年残疾类别以肢体残疾为首位;老年残疾主要原因由慢性病引起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残疾老年人是老年人中的弱势群体n 五、老年人的用药 保健 一)老年人用药存在问题药物依从性差 : 1.不服药和拒绝服药; 2.不按时服药或自行改变服法; 3.间断服药; 4.停服现处方药,改服以前的处方药、 自购的非处方药或家庭其他成员的药; 5.服错药或多服药。二)老年人用药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医疗原则,慎重用药 。 2.用药种类宜少而精,中西药不要重复使用。 3.应从小剂量开始 。 4.要坚持服药 。 5.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三)老年人用药护理 1.服用的药物应有明显的标志 。 2.服药时应采取立位、坐位或半卧位,避免卧位, 以免发生误咽呛咳,长期卧床的老人,服药时头 抬高并偏向一侧。 3.用温开水吞服。 4.定期检查老年人服药情况,指导合理用药,并指导家属 协助监督老人用药,确保老人用药安全。 5.指导家庭药物的保管 。 6.应特别关注患有老年痴呆、抑郁症和独居的老年病人, 确保用药安全。老年人用药问题浅析 文章来源: 2005-12-19 15:08:56 袁志刚 段菊香 2005-12-13 13:39:18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3年8月第1卷第5期 高龄导致机体内环境的改变,使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药物的反应等发生一系列变化。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更加接近,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其次,老年人常体弱多病,往往同一时间的多种药物用药时间长且剂量大,药物相互作用复杂,特别是肾功能的减弱,可产生药物蓄积中毒。老年人的药物反应更为严重,表现常不典型,延误药物毒副反应的诊断,为此,在处理老年病人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1 治疗针对性强,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老年人病情复杂,明确诊断十分困难,且常同时合并多种疾病。为此,在制定治疗方案前,一定要详细检查,查明病情,区分不正常现象与疾病,明确主要诊断与次要诊断,针对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拟定治疗方案,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多种药物联用,减少药物与药物的相互影响,对于那些不属优先治疗的药物可暂停使用。2 选择疗效好、副作用小的药物现在很多药物用于临床,选择何种药物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宜选择疗效好,副作用小的药物,如用一种药物可控制病情时,就不必联合应用多种药物。确定需要联合用药时,要尽量避免药物与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反应。同时使用药物越多,发生相互作用的危险性就越大。对于新药更要了解其副作用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谨慎选择,防止医源性疾病的发生。一般来说,新药的老年药理学研究多不完备,故老年人使用新药时更应严密观察。3 选择适当剂量老年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经肾排泄的药物要适当减量。为了避免药物过量,防止药物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应密切监视肾功能改变。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已有老化性改变,对抗精神病药物的敏感性增强,使用这类药物时亦应减量。但老年人普通细菌感染时发展快、病情重,确定诊断后应尽早给予足量抗生素治疗。4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对老年人的病情变化要严密监测,及时发现有 可能危及生命的病情变化。立即处理主要危险因素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加强日常护理之外,在执行治疗措施时更要细心周到,对老年人的治疗应尽可能合理,以期减少治疗的副作用,即使这样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依然存在。当病情变化时仍应考虑这一因素。 人口老化與長期照護之需求 由於科技醫藥的進步,使得國民平均壽命延長,加上生育率長期大幅下跌,造成台灣人口老化的速度加快。根據內政部(2005)統計資料顯示,至民國94 年9月止,65 歲以上的人口佔全國總人口數的9.65,預估到民國120年時,老年人口可望達到全國人口數的五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說在未來的二、三十年內,老年人口將超過一倍以上的成長,在此趨勢下,高齡化社會所衍生的種種現象與問題,必然是我們要面對與探討的議題。人口老化的趨勢在各個先進國家都是非常鮮明的公共政策問題,它所帶來的影響,除了需耗費龐大的醫療服務和急需建構完整的社會福利外,其對許多家庭的衝擊以及產生的社會問題,也是老人相關議題中一個很重要的焦點。在高齡化的社會裡,老年人的需求以健康醫療的服務為主,老年人由於身體器官的衰退或者罹患慢性疾病因而喪失自我照顧能力,而需要依賴別人的照顧,根據內政部統計處資料顯示:有約68左右的老人至少罹患一種慢性病,其中尤其以老人失智症這類慢性疾病,常因為疾病歷程的特殊性以及伴隨許多個人日常生活失能的狀況,所以很容易導致失智老年人本身及其長期照護者很大的困擾。二、家庭的照護功能與照顧者的負荷如前所述,有約68左右的老人至少罹患一種慢性病,且其中每十位就有一人無法自行料理生活,需要長期照護(內政部,2004)。家庭中老人的照護,在過去是家庭問題,它是家庭的傳統職責之一;然而經歷社會變遷及家庭結構改變的現在社會中,老人照護的工作,隨著家中子女數變少、成年子女外出工作的普遍等因素,而使得家庭成員的負擔愈加沉重。台灣地區於1961 年時,老人扶養比約5,即每20 位年輕人扶養一位老人,至2005 年扶養比已達13.51即每7.4 位年輕人需扶養一位老人,推估至2030年,每3 位年輕人即必需扶養一位老人(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5),由數據顯現台灣老人的照護問題與負擔相當沉重,實在很難再由家庭單獨來負擔。當家中的老人因殘病而無法自行處理日常生活功能時,家人親屬通常會擔負起照顧的責任。在過去的中國人傳統農業社會中,是以家族為經濟及社會生活運作的單位,因而家人親屬自然而然擔負家中老人的照護,加以中國文化傳統孝道的背景,由家屬照顧家庭中殘病的老人是天經地義的事,是根深蒂固的傳統。通常在家庭照護體系中,提供照護者大多數為女性家屬,包括:受照顧者的妻子、媳婦、成年的女兒等(郝溪明,1998)。然而時代的變遷,台灣已從農業社會轉為工商社會,在以個人為生活運作單位的工商社會中,除了傳統文化與社會價值的變遷以及家庭結構的改變,女性勞動參與率逐漸上升、家庭結構核心化、生育率降低、離婚、單親家庭等問題,都使得擔任家庭內照護工作之主要人力萎縮,傳統由家庭中的女性負擔之居家照護模式將面臨困境(王正、曾薔霓,1999)。家屬在家庭中照護老人的過程,常需承受孤獨的感受,並可能因老人的問題行為以及繁雜的照護工作而造成生活的失序,長期下來,使身心承受沉重的負荷。家庭照顧者在沉重負荷的情境下,有的會試著改變照護策略以減輕負荷,例如僱請居家看護人員;希望在某個程度之下維持家庭照護的模式,然而這種努力,常常會隨著老人的健康情形日漸惡化、照顧負擔愈加沉重而無法繼續負荷。三、長期安置照護機構的問題及對親情的衝擊在這種家庭照護模式的困境下,長期照護機構順勢而起,儼然是一種順應時代需求的替代方式,然而由於人類親情及倫理的因素,家屬在做決定是否將父母或自己的老年配偶安排入住長期照護機構時,仍有52的子女,以及89的配偶,相信這是他們所面對過最困難的問題與抉擇(引自王文芳,2002)。在一項台灣民眾對老人長期照護安排之態度的研究報告中(吳淑瓊、朱昭美,1995)顯示,民眾認為一般家庭有照護老人的需求時,58.1會選擇居家式照護,選擇社區式照護為31.8,而選擇機構式照護為10.1,傳統居家式的照護方式最能被接受。這除了親情因素之外,中國文化受孝道的影響深遠,使得中國人對長期照護機構產生愛恨交加的矛盾情感,在家庭照護負荷過大的情境下,機構式照護幫家庭照護者解決一部分的負擔,然而,不論照護品質如何,社會文化都加了標籤家庭照護象徵子媳孝順,而送機構照護象徵了子女不孝、老人被遺棄的隱藏涵義。在以孝道為社會道德重心的文化體系中,這樣的一個抉擇,對於老人及家人親屬都出現了巨大的壓力,面對如此困境,有些家庭不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將年老的父母送往長期照護機構,其間經歷複雜無奈的情感煎熬,對老人及其家屬的衝擊都是非常大的。探討有關老人被安排住進安養機構接受長期照護的主觀感受、生活適應、情感需求等,以及家屬在作此決策的過程中,面對的心理衝突、親情依附、輿論壓力、經濟負擔等,均為後續可供研究與深入探討的重要議題。參、總結當家庭中的老人逐漸衰老、殘病,需要他人協助日常生活功能時,家庭照護常是第一選擇。根據內政部90 年老人生活狀況調查發現,老年人認為最理想的養老居住方式為,與子女同住或隔鄰而居者佔69.7,次為與配偶同住者佔13.3,可了解大多數的老年人認為最理想的老年居住方式是在家裡(內政部,2005)。在老人福利提供與需求評估研究中問及當無法照顧自己時,希望由誰來照顧?,研究結果中有83.8的老人希望居住在家中,由家人負責照顧;4.5認為住在家中,請專人照護;有1.1希望住在家中參加日間托老(引自郝溪明,1988)。胡幼慧、郭淑珍、王孝仙(1996)的研究中顯示:在262 位出院慢性病重症患者中,以家人照顧者佔最多數,為78.9。許多的數據均顯示家庭照護在長期照護體系的重要性。許多關於國內機構式長期照護的文獻論述中,都提到了機構式照護在中國傳統社會道德體系中負面的文化意涵,而且絕大部份都涵括了孝道的思考層面,在文化道德禁忌之下的思維方式,確實形成了家庭中面對老人安養與長期照護的困境,然而關於家屬安置老人於護理之家等長期照護機構的經驗與感受,相關研究較少有著墨,值得做後續的研究與探討。重症老人照護問題面面觀台灣65歲以上老人人口比例逐年增加,人口老化現象日益嚴重,而老人由於身體機能的退化,導致慢性病纏身,甚至因獨居而乏人照顧與協助,種種老年人重症照護的社會問題,實在不容忽視。以下從醫療體系與家庭照顧體系說明相關的策略重點。一、醫療體系的關懷策略人到了中老年期,不可避免的是生理上的自然退化,當重症老人需要住院治療或居家照護時,醫療人員及家屬均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重症老人和其家屬,需要精神上的同步伴行,也需要精神上的慰藉、關懷、鼓勵。由於重症老人的老化或病情惡化程度極為快速,因此,醫療人員應讓家屬能隨時掌握病人的病況,以及早做好心理準備,而不是僅做些例行檢查治療工作。特別是重症病人的病情末期,醫療人員的例行檢查工作對重症病人的家屬是無濟於事的,他們需要的是在病人臨終時刻能免於恐懼和有悲痛的撫慰。所以,醫療人員醫療專業層面的提昇固然重要,人文關懷層面的培養更形重要。在提升對重症患者及家屬的人文關懷方面,以下有幾項對醫療機構的建議:1.加強醫療人員的同理心訓練醫療人員多著重在疾病的治療照顧,而忽略對人們的心理需求的關懷,因此加強醫療人員的同理心訓練主要希望醫療人員能視病如親,多體恤重症老人及其家屬。其次,加強與病人及家屬的溝通技巧,針對居家照顧多說明解釋、教導,讓家居能安心照護重症老人。2、醫院社工部可以成立重症老人家屬自助團體,重症老人家屬悲慟團體工作坊,協助家屬:沒有醫護背景的民眾,對醫學常識或老人疾病的變化常覺得不知所措,醫院社工如能運用醫院和社區資源,透過具有相同經驗的成員,分享心得、互相支持鼓勵,從案例的實務經驗中,可學習到如:重大病症的醫學常識及生(心)理變化知識、家屬和病人的溝通技巧、協助家庭做好即將失去親人的準備、處理後事問題及協助家屬走過失去親人的哀痛等。二、居家照護的介入家中有重症老人的居家照護,往往是倚重家中的人力,但家人往往因為工作、經濟、人手不足、體力無法負荷等因素,無法照顧家中需要照護的老人家,只好送他們到養護中心;無法自己往往讓家屬倍感自責。尤其是現有的養護中心品質良窳不齊,家屬放心不下;若選擇居家照護,家中的主要照顧者常是年老女性、媳婦或外勞扮演居家照護的角色,照顧者常感力不從心。這時候居家養護網絡系統的建立就益顯其重要性了。以下四點建議:1、建立地方政府的居家照護網絡系統建議鄰、里長將鄰、里內重症老人名單造冊,呈報村里幹事。村里幹事結合社區人士,仿照慈濟人的模式,將社區人力進行編組,以每週或每月訪視關懷社區內重症老人。尤其是獨居重症老人發生事故,應馬上連繫其家屬並呈報村里幹事,協助送醫或居家養護。2、村里幹事結合社區學校志工團體、愛心媽媽、學生愛心社,成立社區居家照護自助團體以社區互助的方式,定期協助家屬照顧社區重症老人居家生活,特別是獨居的重症老人,可為老人擦拭、清潔環境、慰問、聊天、唱歌等陪伴。並安排社區民眾協助家屬及患者接受醫療服務,如:接送醫療人員居家看診、為病(老)人到醫院拿藥。並邀請社區內有醫療背景的專業人士,協助家屬能用較好的方式照顧家裡的老人;又因為老年人比較相信傳統醫療,所以可提供傳統醫療諮詢,避免老人家以訛傳訛誤信偏方,反而導致病情的惡化另可仿照宗教團體組織,各種宗教信仰的鄰、里內居民提供臨終關懷互助服務。3、區公所定期發行簡訊、刊物或舉辦講座結合醫院和社區資源,定期發行簡訊、刊物或舉辦講座,讓民眾具備醫學、用藥常識以及觀察病情變化的能力,提升家屬和病人、老年人的溝通技巧;透過經驗分享及知識學習,讓家屬及患者可以獲得全面性的協助。4、空大和社區及學術單位成立悲慟工作坊,協助家屬:即使醫療體系全力照顧重症老人,並協助家屬面對親人過世的失落,當生命殞落時,悲痛的處理往往也是一門相當深奧功課。每個人的哀傷反應與程度上有差異,部分家屬是需要更多的專業協助;若能結合專業輔導機構,讓喪親者充分表達哀痛,並陪伴走過哀痛歷程,進而克服生活適應過程的障礙。三、結語政府制定有關重症老人居家照護的法令要周延,且要主動昭示於全國國民,以保障重(慢性)病病人和(獨居)老年人及其家屬的權益。重症老人雖是一個弱勢族群,但是他(她)傳承、智慧的貢獻,我們怎可食果子不拜樹頭,更何況有朝一日我們也會變老。故老人照護問題值得好好的重視。老人長期照護工作的省思 嘉義基督教醫院社區健康部督導 蘇淑娥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 統計,台灣老年人口於民國八十二年九月達到一百四十八萬人,佔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七點一,正式進入聯合國所定義的高齡化社會,直至民國九十三年十月底止,已攀升為百分之九點四三,全國將近二百一十四萬個老人,長期照護的各項資源也因應老年社會的需要如雨後春筍般的竄起,首先在八十二年之前早有民間投入長期照顧的產業,諸如立案或非立案的安養院、老人院到處林立,之後政府加緊腳步規劃,在管理面如規定長期照護機構需立案及列入督考評鑑、病患服務員和居家服務員的整併和證照制度的建立,在資源的設置方面,有醫師、居家護理師、照顧務員、復健師、職能師、物理治療師等各種專業人員走入社區執行居家服務,在環境方面有無障礙空間的改造補助和安全輔具的租借服務,為了減輕家庭照顧者的負荷,也有家庭照顧者支持團體和喘息服務的方案,其中參與規劃的單位有經建會、內政部、衛生署、勞委會、農委會、退輔會、學者專家、民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