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特征分析.pdf_第1页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特征分析.pdf_第2页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特征分析.pdf_第3页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特征分析.pdf_第4页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特征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 7 2 Ch i n e s e A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Bu l l e t i n Vo 1 2 4 No 4 2 0 0 8 Ap r i l h t t p www c a s b o r g c a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特征分析 苏 黎 陈 凡 东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沈阳 1 1 0 0 0 4 摘要 研究 目的 以往对传统农业技术的诸 多研 究 一般都侧重于对某一历 史时期农业技术特点和技 术方法的考察和分析 而疏于对其作为整个农业技术发展过程所凸显的阶段性特征及其起 因的深入剖 析 方法 从技术哲学的视角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演变规律 分析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主体 要素 知识 经验 技 能等 和客体要素 农具等 相结合的过程 进一步探讨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的渐 进 累积 间断均衡和周期兴衰等特征 分析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 自主演化规律 探 寻传统农业技术 自我 发育的内在机制和根据 从社会建构论的角度 揭示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对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的制 约和影响 结论 研究表明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演变过程是一个不断累积 渐进发展的过程 同时又是 不断调整 不断突破 不断完善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遵循技术的自 主发展规律 又带有鲜明的社会建构多 重 性特 点 关键词 传统农业 技术演化 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 号 S 0 2 文献标 识码 A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n a l y s i s o f Ch i n e s e Tr a d i t i o n a l Ag r i c u l t u r a l Te c h n o l o g y Ev o l u ti o n S u Li Ch e n F a n T h e R e s e a r c h C e n t e r o f 叩h yofS c i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N o r t h e a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S h e n y a n g 1 1 0 0 04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M a n y s t u d i e s o n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t e c h n o l o g y e m p h a s i z e d c h a r a c t e ri s t i c a n d me t h o d o f a c e r t a i n h i s t o ric a l p e ri o d r a t h e r t h a n p h a s e d r e s e a r c h d e e p l y o n c h a r a c t e ris t i c a n d c a u s e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t e c h n o l o gy e v o l u t i o n s h o w e d i n a w h o l e h i s t o r i c al p h a s e ME T H O D I T h i s p a p e r s t u d i e s 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l a gri c u l t u r a l t e c h n o l o gy e v o l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f r o m a p o i n t o f v i e w o f t e c h n o l o gy a n d p h i l o s o p h y T h i s a u t h o r s y s t e ma t i c all y u n d e r s t a n d s a n d a n a l y z e s t h e ma j o r s u b j e c t i v e e l e m e n t s k n o w l e d g e e x p e r i e n c e s a n d s k i l l s a n d o b j e c t i v e e l e m e n t s f a r m i n g t o o l s e t c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t e c h n o l o gy a n d a l s o p r o b e i n t o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s u b j e c t i v e a n d o b j e c t i v e e l e m e n t s The a u t h o r a l s o a n a l y z e t h e p h a s e d c h a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i t s d e v e l o p i n g p a t t e ms o f C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l a g ric u l t u r e b a s e d o n t e c h n i c al e v a l u a t i o n a s i t s a u t o n o mo u s g r o wt h a c c u mu l a t e d l e a p s a n d p e r i o d i c al ris e a n d f a l l a n d t h e n t o r e v e a l t h e r e s t ri c t i o n a n d i n fl u e n c e o f s o c i a l h i s t o r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o n t r a d i t i o n a l a g ri c u l t u r a l t e c h n o l o gy e v o l u t i o n C O N C L U S I O N Th e r e s u i t s s h o w t h a t C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l a g r i c u l t u r al t e c h n o l o gy e v o l u t i o n i s a g r a d u al p r o c e s s o f a c c u mu l a t e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i t i s a n a d j u s t e d i n n o v a t i v e a n d i m p r o v e d c o n s t a n t l y p r o c e s s The p r o c e s s f o l l o w s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d e p e n d e n t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c o n t a i n s o b v i o u s mu l t i p l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i n s o c i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Ke y wo r d s t r a d i t i o n a l a g r i c u l t u r e t e c h n o l o gy e v o l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i s t i c a n a l y s i s 中国传统农业发展至今 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尽 管这一发展过程十分缓慢 但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 国传统农业技术是 以精耕细作为代表 的综合技术体 系 这一技术体系的演进经历 了发生 发展 成熟 深 化 衰退等各个历史阶段 通过对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 进的历史考察发现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发展是连续渐 第一作者简介 苏黎 女 1 9 6 4 年出生 辽宁葫芦岛人 研究员 博士 主要从事技术哲学与S T S的研究 曾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 二等奖2 项 发表学术论文2 O 余篇 通信地址 1 1 0 1 6 1辽宁沈阳东陵区东陵路8 4 号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E m a i l z u n s u 1 6 3 t o m 通讯作者 陈凡 男 1 9 5 4出生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技术哲学与 S T S 收稿日 期 2 0 0 8 0 2 0 1 修回日期 2 0 0 8 一 O 2 一 O 1 维普资讯 中国患擘c 至 擅 第 2 4卷 第4期 2 0 0 8年 4月 h t t p www e a s b o r g c n 4 7 3 进和局部跃迁的统一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 的发展是一 个 自我生长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 化的社会建构多重性特征 是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的外 部动力和成 因 1 中国传统 农业 技术 演化 的渐进 累 积 借鉴国内外学者对技术要素研究的经验 笔者将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要素划分为三种类型 经验 技能型 农业技术要素 实体型农业技术要素和知识型农业技 术要素 按照技术要素在技术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传 统农业技术结构可划分为经验型技术结构 实体型技 术结构和知识型技术结构三种类型 1 1经验型农业技 术的积 累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演化以继承为前提 其过程 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一性到多样性的累积过程 肥料制造技术和用地养地技术的发展过程是中国传统 农业经验型技术累积的典例 原始农业时期 人们实行刀耕火种 利用天然林木 或杂草焚烧后的灰烬作废料 虽然还没有形成施肥的 概念 但人们从这些经验中得到启示 懂得将 田间杂草 除掉或烧掉可 以用来肥 田 后来人们逐渐把施肥和改 良土壤 培肥地力联系起来 先秦时期 除施用草木灰外 更为普遍使用的肥料 是 熟粪 这一 时 期还 出现 了土化之 法 能够 根据 不 同性质 的土 壤 选 用 不 同 的肥 料 加 以改 良 并称之 为 粪 种 粪种 的出现 导致 了西汉时期 溲种 2 1 技术 的发明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人工制造的草粪 随着耕作技术和种植技术的进步 以及对土壤肥料作 用认识的提高 宋代末 出现了豆 麦等越冬作物使用 火粪 发展到元朝 人们对肥料技术有了更多的累 积 在 饪 祯农书 中就提到了普遍使用 的四种肥料类 型 苗粪 草粪 火粪 和泥粪 此后 肥料技术在持续累 积中不断发展创新 一种 以棉籽饼 脂麻饼 豆饼 桕 饼 麻饼 楂饼等为原料的新型肥料一饼肥诞生了 这 是在中国古代有机肥料制造技术上的一次飞跃 它标 志着中国古代有机肥料制造技术上一个新时代的开 始 饼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 是农家肥中高效型肥料 饼肥的使用与推广 对于土壤改良 及地力提高都有重 要作用 明代中期 积肥作为农事活动的头等大事 在 施肥技术上人们强调多施肥 认为 农家首务 先要粪 多 4 1 有机肥料技术经过长期连续的累积 继承和发 展 到清代在 知本提纲 书中已将有机肥种类归结为 十大类 并总结 出了 酿造粪 壤 之十法 5 1 可见 从先 秦至明清 肥料制造技术的发展过程呈现出渐进累积 的演化规律 见表 1 表 1 先 秦一 清代 肥料技术 渐进累积一览表 1 2 实体 型 农业技 术 的积 渐 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许多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都是 源于经验的累积 以 铁犁 为代表 的实体型农业技术 的产生 标志着原有技术要素构成的技术结构的平衡 被打破 导致了主体技术要素的转移 实现了技术结构 由经验 技能形态向实体形态的演化 在原始农业初期 出现了 未耜 之类的耕具 用未耜挖坑来进行播种 这 一 时期还没有耕作技术 耕作仅仅凭借经验来完成 此 后 随着耕作经验的不断积累 逐渐发明了一种靠人力 牵引破碎泥土的 木犁 这就是犁的雏形 但还称不上 是耕具 发展到良渚文化时期 不同用途的石制农具不 断增加 石犁也随之出现 石犁的出现是在木犁基础上 进一步改进的 表明了土壤耕作由凭借最初的经验 技 能技术逐步转向以耕具为主导的实体技术 体现了经 验 技能形态技术要素逐渐向实体形态技术要素转化 的过程 随着耕作技能的提高 在距今 3 0 0 0 年前 人们在 原有的犁上安装了一个锐利 犁铧和底板 形成了现 代犁的基本形态 并被称之为 石铧 犁铧和底板 的 设置是古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对耕作技术和耕 具认识的逐步深入的结果 自商代开始使用了耕牛拉 犁 铜犁也开始出现 铜犁的出现是源于耕牛拉犁时 石铧 的寿命低下所致 到了战国时期 人们又在木犁铧上套上了V形铁 刃 即铁犁的出现 此外 将犁架变小 又发明了犁镜 使犁轻便灵活 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铁犁的出现 从生 维普资讯 4 7 4 Ch i n e s e Ag ri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Bu l l e t i n Vo 1 2 4 No 4 2 0 0 8 Ap r i l h t t 1 www c a s b o r g c n 产工具上看 铁犁 比耒耜锋利多了 从耕作动力上看 发生了由人力耕作到畜力耕作的演变 耕作的动力加 大 了 从而为深耕细作奠定 了基础 汉代 发明了犁壁 从而将耕作水平又向前推进 了一大步 其后 随着耕具 的不断改革 耕作 的质量不断提高 因此 从未耜到铁犁 从人耕到牛耕 农具 的发展 促进了耕作技术的演化 耕作技术是耕作经验 技能和 农具的结合体 体现了经验 技能形态 的技术要素和实 体形态技术要素的结合 铁犁的形成 代表了中国传统 农业初期实体形态的农业技术要素的形成 1 3 知识 型农业技 术 的积久 人类在漫长的农业生产过程 中 积累了丰富的实 践经验 早期农业技术是靠 口手相传 一代一代 向前发 展 此时的经验技术体现的是 怎么做 的方法 手段 途径 当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积累到相当程度 并且有了 文字记载 人们运用抽象思维 开始寻找农业技术中有 规律性的东西 从而达到逐步深入的理论概括 由此形 成较为系统的农业知识和理论概念 这时的技术回答 的是 为什么 问题 以土壤学理论为象征的知识型农业技术正是经验 型农业技术的渐进累积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系统的农学 理论 在原始农业时代人们只知道向土地索取自然果 实 那时采取的是休耕制 此后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 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土壤对农业的重要性 并开始对土 壤进行分类 大约在战国至秦汉之间 产生了 自然土 壤和农业土壤的概念 农史学家郭文韬先生认为 把 土壤分为以 万物自生 为特点的自然土壤和以 耕而 树艺 为特点的农业土壤有其深刻的含义 自然土壤 具有 自然肥力 而农业土壤则是 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的结合 6 1 这是土壤学开始建立的萌芽期 在此基础 上 对土壤改造 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而不 同时期对土壤 的改造能力是不同的 对于土壤改造能力的不断提高 的过程也是对土壤学内容的补充和完善过程 用地与养地的关系也是土壤学中的重要内容 人 们发现在土壤变肥变瘦问题上关键因素在于能否正确 处理用地和养地的关系 充分用地 积极养地 用养结 合 就能使土壤变肥 反之 土壤变瘦 宋代是土壤学理 论形成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 用地养地 内容更加丰富 和多样化 用地养地技术不断发展 并逐渐趋于完善 陈薯农书 对此做了总结 或谓土敞则草木不长 气 衰则生物不遂 凡田土地种三五年 其力 已乏 斯语殆 不然也 是未深思也 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 以粪治之 则益精熟肥美 其力当常新壮矣 抑何弊何衰之有 地力常新 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 吕氏春秋 中 的 地可使肥 的思想 指出了地力衰退的原因和防止 地力衰退的办法 它将人工培肥地力 变薄地为 良田的 辩证的思想纳入了土壤学体系中 丰富了土壤学的内 涵 使土壤学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同时 也为中 国的用地养地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后 明代 农说 和清代 知本提纲 都继承和发展 了 地力常新 理论 如 农说 中说 禾苗资土以生 土力乏则衰 沃之所 以 助土力之乏 知本提纲 中说 产频气衰 生物之 性不遂 粪沃肥滋 大地之力常新 还有 明清时期的 三宜 施肥原则 表明当时的施 肥技术 已发展到相当的程度 在时宜 土宣和物宜上 分别有 寒热不 同 各应其候 土脉不一 随土用粪 和 物性不齐 当随其情 等施肥原则 可见 土脉 风 气 星 象 物 候 等 因素 被 纳入 土 壤学 的范畴之 中 因而 完善 了中国古代的土壤学理论 形成了中国古代独具 特色的土壤学知识形态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 对于土壤的认识从开始对土地的索取 到用地养地 从对自 然土壤向农业土壤的认识的转变 从对土壤的单一分类到将土脉 风气 星象 物候等因 素纳入其中 其认识过程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 级 从不完善到完善 这种理性认识的不断上升和自我 发展趋向 代表 了土壤学理论这一知识形态技术体系 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的间断均衡 2 1 实体 型农业技 术 演化 的周期 兴衰 技术演变过程从 时间纬度上展现为技术生命周 期 即技术发展经历着一个从开始孕育一快速发展一 成熟完善一稳定并趋于退化的生命周期 中国传统农 具技术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呈现 有生有灭 有兴有衰的生命周期发展规律 中国的农具从距今七 八千年之久黄河流域的仰韶 文化时期的石斧 石铲 石镰 直到公元前 3 0 0 0 2 2 0 0 年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石 木 骨 蚌农具 经历 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农具在种类和制作技术不断丰富 和提高 这一时期是农具技术演变的萌芽期 在从原始农业向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 业过渡的商周时期 出现了青铜农具 青铜农具的出现 在中国农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提高了农业生 产力 也为以后铁制农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在春秋战 国早期 伴随冶铁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强大动力 铁 制农具开始出现 但数量极少 难以形成对传统农业生 产发展的推动力量 直至春秋战国晚期 铁制农具逐渐 增多 并逐步成为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 铁犁的出现有 效地推动了 牛耕技术 的迅速发展 牛耕的出现将畜 维普资讯 中国麈学c 薹 擅 第 2 4卷 第4期 2 0 0 8年 4月 h 郇 a s b 唱 4 7 5 力引入农业生产中来 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 由此开 始了中国农具史上的飞跃发展时期 汉代是北方旱作 农具的改进并系列化的重要时期 耧车 就是汉代耕 作农具发展进程 中最光辉的成就之一 它可 同时完成 播种和覆土等项耕地作业 大大提高了耕地的效率 此 外 耧车 的出现为 代 田法和 区田法 这一先进 的耕作 技术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曲辕犁发明于唐代后期 长江三角洲一带 曲辕犁的发 明在世界农具史上 占有 重要的地位 因此 汉代 以来至唐代这一时期是农具技 术演变的快速成长期 北宋时期 江南地区出现了一种更为先进的耕作 农具 铁搭 它是中国南方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耕 作农具 元朝时期又出现了一种利于中耕除草的高效 耕具 耧锄 铁搭 耧锄 等农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 藤 餐 期 图 1 一 农具技术周期性演变过程 曲线 2 2 实体型农业技术演化的局部跃迁 中国传统农具经由原始农业的石器农具 青铜农 具 逐步演化到传统农业的铁制农具 经历了几千年的 演化历程 按照农具材质的不同 中国农具的发展被划 分为三个不同历史时期 即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和铁器 时代 农具发展的不同时期反映了农业生产力发展水 平的不同 从农具技术发展的连续性来看 可以说 在 新石器时代的后期 已经出现了部分青铜农具 而在青 铜时代的后期 已经出现了部分铁制农具 这是农具发 展的连续性的体现 同时 农具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明显 的阶段性 表现在某一个历史时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铜制农具取代石器农具 铁制农具取代铜制农具 表明 农具在材料上由石器一 铜器一 铁器 在结构上由简单 到复杂 在功用上由通用到特殊 中国传统农具每一阶 段的技术跃迁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促进了 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 中国传统农具演变的过程反映 了农具不同发展阶段的质变过程 体现了农具发展的 传统农具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根据 王祯农书 的记载 当时的农具已达 1 0 5 种之多 这一时期是农具技术演 化 的成熟期 明清时期 农具技术发展缓慢 农具种类也随着耕 作技术的进步而减少 这一时期是农具技术演化的衰 退期 上述农具技术的演变过程可以用 s曲线加以描 述 即农具技术的演变是一个包括了萌芽期 成长期 成熟期及衰退期四个阶段的 s曲线 商周之前农具技 术发展处于积累阶段 发展速度缓慢 春秋时期是农具 发展转折时期 即铁制农具出现 汉代至唐代是农具技 术发展的快速成长阶段 宋元时期农具技术趋于成熟 进入成熟阶段 明清后农具技术日趋饱和 是技术发展 的衰退时期 见图 1 榛 餐 时期 图 2 一 农具技术阶段性演变过程 曲线 突变性和飞跃性 农具技术发展的每一个循环的起点 就是一次技术间断 即一次突破性的创新 它推动农具 发展中有代表性的技术上升到一个新的等级 是一个 新时期到来的开拓性标志 如铜制农具的出现为铁制 农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标志着铁制牛耕时代的来临 铁制牛耕的出现又奠定了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 直接导致了中国原始农业的消亡和传统农业的开始 可见 传统农业技术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从每一个阶 段来看 是符合生命周期规律的 技术发展是渐进 积 累性的 而从阶段的不断升级来看 技术发展是间断 跳跃性的 从长期来看 一系列技术生命周期 s曲线的 递进构成了农业技术的发展轨迹 见图2 3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的 自主性 关于技术 自主性问题的研究 法国社会学家埃吕 尔认为 技术 自我产生 自我决定 自 我满足 并具有 自 己特殊的规律和决定 技术 自身的内在需要是决定性 的翻 美国技术哲学家兰登 温纳的技术 自主观强调 维普资讯 4 7 6 Chi ne s e Ag r i c ul t u r a l Sc i e n c e Bu l l e t i n Vo 1 2 4 No 4 2 0 08 Apr i l h t t p www c a s b o r g c n 技术处于人类控制之外 技术在本质上是中性的 是为 一 定 目的所采取的手段 中国学者陈昌曙认为 技术 的发展有其相对独立的 自我增长特 点 一方面社会需 求推动了技术的起源和生成 另一方面 技术又有其 自 我发育的内在机制和根据 总的说来 中国传统农业 技术是有其 自身演化规律的 中国传统耕作技术的发 展可看作是技术 自主演化过程 的一个缩影 夏商周之前 农业耕作制度是 生荒耕作制 没有 成型 的耕作技术 夏商周之后 随着人 口的逐步增加 实行 了 熟荒耕作制 并开始采用 火耕 技术 l 2 西周 到春秋时期 人 口有 了进一步的增长 原有的 火耕 技 术与 以增加土地利用年限为 目标的新的耕作技术需求 之间的矛盾 推动 了原始农业的熟荒耕作制向传统农 业的 休闲耕作制 的转变 由此 先进的 耦耕 技术取 代了 火耕技术 1 l 3 1 发展到先秦 时期 随着人 口的进一 步增加 一种更为先进的 轮作连作制 替代了 休闲耕 作制 这一时期 由于铁制农具的出现 耕作手段迅速 提高 促使耕作技术进一步发展 又一新的耕作技术 垄作法 出现并很快取代 了 耦耕 技术 垄作法的产 生标志中国传统农业的真正开始 先秦 吕氏春秋 任 地 篇中指出 上田弃歆 下田弃田 J Il 五耕五耨 必审以 尽 例 这是最早对垄作耕法 的理论描述 西汉初期 黄 河流域 内涝积水状态得到治理和改善 垄作耕法 的 防涝排水功能已不再重要 新的防旱抗旱 问题上升为 主要矛盾 这一时期冶金业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促进 了先进耕作农具 耧犁 的出现和牛耕技术的发展及 耕 耙 耢 等耕作技术规范的进一步完善 由于先进 的技术手段和原有耕作技术规范的不相适应 促使耕 作技术 由 垄作法 演化成更为先进 的 代田法 捌 西 汉晚期 代 田法 又被 区 田法 所取代 因为 代 田 法 耕作技术对农具和牛耕有更高的要求 更适合于较 大规模的耕种 而区田法以它自 身独有的技术特点 符 合 以小农分散经营为主的中国传统 农业发展模式 也 更符合耕作技术的目的需求 区田法的出现是对耕具 和牛耕技术要素的制约和小农经济模式的推动 宋元 时期 农具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当时耕作手段的进步速 度远远超过了耕作技术的发展速度 由此带来的农业 技术结构和技术功能的矛盾推动耕作技术进入了水早 耕作并行发展的新时期 南方水田的耕作技术 逐步形 成 了水早轮作 水耕与旱耕结合的技术体系 明清时 期 区田法在先进的耕具和人口增长的双重机制推动 下逐步 自我发展和完善 演化戍 亲 田法 此后 随 着肥料技术的进步及人们对用地养地认 识的深入 亲 田法又不断的自我发展成为技术更为复杂的土地 复 种轮作 耕作技术 这一 时期 人们开始对耕作技术提 出 深耕细作 新的技术规范 由此 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技术的演变可以概括为 火耕法一耦耕法一垄作法一代 田法 和区 田法一 亲 田 法一复种轮作法 从耕作技术演变轨迹看 每一次耕作 技术的发展进步都与新的耕作技术发展的内在需求 农具进步等与之相关 的技术要素有着密切 的关系 而 不是单纯地受到社会需求的制约和朝代更替的影响 相反 耕作技术 的发展进步为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提供了客观需求和物质保证 可见 中国传统农业耕作 技术演化有其 自我发育的内在机制和根据 表现 出相 对独立的 自主演化特征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 自主演化 的直接动力源于技术 目的和技术手段及相关技术要素 间的矛盾运动 社会的发展需求是传统农业技术 自主 演化的外部推动力 4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的社会建构 多重性 技术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它的 发展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 从社会建构论的角度看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演化并不是单纯按照其 自身的内 在逻辑发展 同时还受到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 和影响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的社会建构多重性表 现在土地制度 国家政权 人多地少局面 小农经济模 式和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 4 1 国家政 权 的导 引功 能 在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 国家政权对农业 技术的发展往往有着更为直接 更为强烈的影响 垄作法 的推行是 国家政权影响农业技术发展的 最典型案例 先秦时期 中央集权政府极其重视传统农 业的发展 推行一种先进 垄作法 的耕作技术 并迅速 在黄河流域推广 此后又 出资修建水利工程 促使传统 农业生产全方位的发展 促进 了各地区 各民族农业文 化的交流 极大推动了传统农业技术的发展 使得北方 早农精耕细作技术体系逐步形成 汉武帝曾在全国范围内倡导新技术和新农具的采 用 大力推广犁耕和新的耕作方法代田法和区田法 使 这一耕作技术成为当时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技术发展的 主流 曾被称为 用力少而得谷多 的耕作技术 推行 土地耕作的 代田法和区田法 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政 府 出面在全国推动农业生产方法的转变 从而在短期 内普及了新技术 并迅速提高了农业产量 使中国农业 生产就此走上精耕细作的道路 随着 代田法和区田 法 耕 作技术的发展 土地 的 精耕细作 技术也逐渐向 多劳集约型 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方 向发展 并越来越 占据优势 在以后的多个朝代中也是由国家出资修建 维普资讯 中国赡学通报 第 2 4卷 第 4期 2 0 0 8年 4月 h t t p www c a s b o r g c n 4 7 7 大型水利工程 制造水利灌溉设备和改造农具制造技 术 以此适应 多劳集 约型 传统农业技术的发展 可 见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发展也是在 国家政权的干预 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4 2 土地 制度 的助推 作 用 土地所有制 是农业 生产 中的一切经济关 系 的基 础 因为农业生产不仅是人与 自然的关系 同时也体现 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 土地作为一种 自然条件 必然是导 致某种经济关系的因素之一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 种土地所有制 土地国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和 自 耕农 土地所有制 春秋以前 盛行土地国有制 到了战国时 期 随着政治上的大变革和社会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 各国都先后进行变法 废除井田制 取而代之形成土地 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 春秋战国时期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伴随着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 已经确立 在政治上 自耕农首先体现有一 定的自由性 先秦 吕氏春 中的上农篇中的 农 便 是指 自耕农 其次 由于 自耕农诞生于原始农业经济 中 同时作为封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受到封建社 会各种关系的制约 因而 自 耕农的经济又是脆弱且不 稳定的 由于 自耕农的土地属于个人私有 而且 自耕 农 掌握的私有权又不稳定 因而 自耕农总是尽可能在有 限土地上投入更多的劳动和成本 以便能打出更多的 粮食 这样 自耕农就有可能通过提高耕作技术和改良 农具来获得最大收获量 因此 自耕农经济是推动中国 传统农业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4 3 小农经济模 式的载体角色 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经营 传统农业的模式就是小农经济的模式 传统农业主要 使用人畜力 使用比较简陋的农具和农家肥 农业生态 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一种内循环 因此 传统农业技术的 演化也是围绕小农经济模式进行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 的历史上 小农经济 曾发挥其优 越性 创造性 为农业生产和社会 经济 的进步与发展做 出过重大贡献 由于地主制下 的小农经济有较大的独 立 自主性 家庭经营本身又有极大 的灵活性 所 以非常 适合农业的发展 尤其是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需要 可 以说 精耕细作技术的产生离不开小农经济的支持和 推动 反过来 精耕细作技术也促进了小农经济独立性 的形成 小农经济模式导致了传统农业向 精耕细作 多劳 集约 试农业生产方向发展 人口增长与耕地有限的矛 盾造成了狭小的耕地面积上拥有众多的劳动力 从而 劳动集约性耕作形式得以确立 在中国封建地主制下 小农经营的规模更小 而且有越来越小的趋势 这与人 口增长有关 亦与地主制下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有关 中国传统农业的辉煌历史也是源于小农经济模式 的支持和推动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中的豆谷轮作 中耕 除草 优选 良种 施用有机肥 生物防治病虫害 保持生 态环境 农业立体经营技术等都是围绕着小农经济模 式进行演化的 可 以看 出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是中国特 有小农经济模式下的必然产物 4 4 人 口增 长与 迁移 的客 观影 响 中国幅员辽阔 地形复杂 多高山峻岭 并有大片 荒漠和半荒漠地带 天然宜于耕种的土地不多 又由于 种种原因 中国的人 口逐渐增 多 可以说 中国长期 以 来一直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 在这样特殊条件 下 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逐步走上了精耕细作 提高单产的道路 反过来 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也 为 中国人 口的快速增长提供 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中 国传统农业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与人多地少局面的逐 步形成是分不开的 中国历史上 由于战争 灾害 饥荒等影响而出现过 多次大规模人 口迁移 每一次的人 口迁移都促进了农 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比如宋金对峙时期的人口大迁 移不仅为江南农业 的飞速发展准 备 了大量劳动力资 源 同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随之迁移 促使了南方 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 因此 人口的增长 迁移对 农业技术 的发展是有重大影响的 4 5 中国古代重农 思想的主观促进 农业是关系 国计 民生的大事 以农为本 重农抑 商 的思想在中国古代长期占居主导地位 因此历代统 治者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稳定农业 促进农业生产的制 度和措施 推动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技术的发展 春秋到战国时期 是社会发生大变革时期 重农思 想伴 随土地私有化的发展 日益成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 治家和思想家们 的共 同主张 战国时期政治家李悝提 出 尽地力之教 治田勤谨 9 的主张 强调提高农业 生产力 加强农业生产 商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 政治改革家 他 的重农思想集 中反映在 农战政策 上 在他看来 农业是社会财富的源泉 农战就是重农 并 指出 田荒而国贫 例 战国末期 韩非提出了 农本工 商末 u 的口号 魏晋南北朝时期 宋文帝提出了 国以 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瞄 l的重农理论 唐代唐太宗李世 民颁发了 国以民为本 人以食为天 侧的劝农诏 宋代 农学家陈薯对重农思想也有过深刻的阐述 生民之 本 衣食为先 而王化之源 保暖为务也 24 1 上述这些 重本抑末 重农抑商的政策 成为中国后世历代王朝治 维普资讯 4 7 8 Ch i n e s e A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B u l l e t i n Vo 1 2 4 No 4 2 0 0 8 Ap r i l h t t p www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