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复习思考题答案.doc_第1页
《教育社会学》复习思考题答案.doc_第2页
《教育社会学》复习思考题答案.doc_第3页
《教育社会学》复习思考题答案.doc_第4页
《教育社会学》复习思考题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283)教育社会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教育社会现象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社会现象”。所谓“教育社会现象”是指学者们以一种把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的眼光所看到的“教育现象”,即把教育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2、教育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尤其以不同的教育形式划分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制度的体系:正规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制度,也称学制;非正规教育,或称学制外的教育;非正式的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确定的教育。 3、教育制度的文化功能 教育制度的文化功能是指教育通过传递优秀文化过程对文化进行传播、选择和发展的作用。教育制度的最根本的职能是传递社会的优秀文化,文化的载体有三类,体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4、文化模式研究文化的最小单位是文化特质,由若干种彼此相关的文化特质结合而成的形式就是文化模式。不同的文化模式对处于其中的社会成员的思想言行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属于文化因素的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同一种文化模式中,每种文化特质都与其他文化特质发生联系,构成了一定的独立性、自足性和持久性。 5、人口人口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和时间中的人的群体,人口的概念是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人口既有自然规定性又有社会规定性,生命是人口的自然规定性,生命包含人的物理属性、生物属性,没有生命的人类个体或群体不能称为人口。 6、教育结构 是一种社会分体结构,是指社会的教育活动的各种要素根据一定比例和秩序所构成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它反映了社会的教育需求和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也反映着社会成员的教育价值和追求。 7、社会化是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一般指人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全部过程。即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8、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社会学科,它应用教育学、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一种把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的眼光来研究“教育社会现象”,即研究学校教育的社会性因素、社会的教育性因素以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9、文化制度 文化制度是指为满足人们在社会文化领域中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规范和关系体系,它与教育制度的关系比较特殊,教育制度中既有属于社会的文化要素,但又有与文化制度不同的因素和结构。 10、学习化社会 是关于一个新型的社会发展模式的概念,学习化社会也是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的影响下的一种教育理念,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体系有着相同的目标和意义。 11、班级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又是一个一般社会次级群体。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班级是履行着学校组织的社会职能,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进行活动,有着一定社会关系结构的综合性群体。 12、教师的社会地位 是指教师职业在社会职业体系中所处位置的高度。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往往取决于它的社会职能和贡献,并通过社会和国家赋予的权利、待遇、评价加以体现。现代社会各行各业,是社会分工的历史结果。13、社会变迁社会学中的社会变迁,是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的结构方面发生的变化或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社会变迁的机制就是社会环境的压力与社会需要之间的不断相互作用,引起社会结构性变化。而影响社会变迁的原因主要有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科学技术和文化等四方面要素。 二、 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世界上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家(迪尔凯姆)_的教职原来就是“教育学和社会学教授”,他同时讲授教育学和社会学两个学科的课程。 2、关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它们是(教育学分支学科说)_、(交叉学科说)_(中介学科论)_。3、教育公平与非教育公平是一对范畴,是反映教育质的范畴,教育公平从本质上讲是维护公民的(平等的)_受教育权利, 4、社会流动概念的关键是个人的(社会地位)_的变化,与人口流动、人才流动有联系和区别。人口流动指是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或居住地的变化,与人口学的人口机械变动概念相同,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变动和人口质量的变化。 5、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有四个基本要素,即它有概念系统、(规则系统)_、(组织系统)_、设备系统等四方面要素。 6、所谓社区研究,就是应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特定社区的内部结构、社区因素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也称(区位研究)_或社区分析。7、(“网友”)_成为网络教育中新的交往群体,从而形成教育的(“网上社区”)_,呈现出交往主体的多元化。其次,从交往的关系看,交往的权威趋于模糊,交往关系更趋平等。8、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和相互关系模式,由夫妻之间姻缘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血缘关系、兄弟姐妹之间亲缘关系等所构成,它是家庭中的(代际结构)_和(人口结构)_的统一组合形式。9、学校组织的环境是由学校外部可能影响(学校目标)的机构和因素构成的,包括投资者、生源、竞争者、教育行政机构、社会公众群体等,对学校的运作有一定的影响制约作用,而学校在履行社会职能方面也有比较大自主权。10、自19世纪上半叶(孔德)_创立社会学以来,社会学家比较关注教育研究,一些社会学家从教育与社会进步的角度关心教育,一些社会学家是从解决社会问题角度关注教育。11、西方社会学中的社会分层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_首先提出,他认为一定社会成员必然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被分成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着社会地位的差别。12、社会流动概念的关键是个人的(社会地位)_的变化,与人口流动、人才流动有联系和区别。人口流动指是人口在(空间位置)_上的变动或居住地的变化,与人口学的人口机械变动概念相同,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变动和人口质量的变化。13、社会流动从流向上有(垂直流动)_和(水平流动)_。从参照系上有(代际流动)_和(代内流动)_。从规则上有(赞助性流动)_和(竞争性流动)_。14、(教育公平)_是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统一,比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更加广泛,涉及了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益两方面的关系。15、社会变迁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发生社会结构性变化的(社会革命)_和社会结构基本不变的(社会进化)_。16、社区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最早提出社区概念的是德国的社会学家(腾尼斯)_,按照他的说法,社区是一种礼俗社会,基于血缘和朋友关系的社会有机体,社区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意志的体现,而社会的本质是一种契约性的人的选择理性意志的体现。17、家庭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单位,社会学中研究的家庭,是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基本群体,一般的定义为具有(血缘和婚姻)_关系的人群集合体。18、学校组织的取向是指学校组织在对其组织成员、尤其是对学生进行控制、影响及同化的过程中所奉行的(“方向性原则”)_。19、在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中,分析社会分层对教育的影响往往是以受教育者的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_和(文化水平)_作为依据,以受教育者在教育制度中的机会、待遇和学业成就作为尺度,来考察社会教育资源的使用、教育利益的分配和个体的教育公平问题。20、美国社会学家艾雪莱等人参考其他的班级群体分类方法,将班级社会体系中师生互动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它们是(教师中心互动模式)_、(知识中心互动模式)_、(学生中心互动模式)_。三、判断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教育效率等于教育质量错误。教育效率不等于教育质量,教育质量主要是教育过程和教育工作对教育目标的达成程度,衡量的标准是教育在人的发展上的作用,包括知识、能力、品德和人格等精神要素。而教育效率是教育投入与教育效益的比值,与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的质量、教育创造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大小等有关,衡量的标准主要是教育经费的投入量、师生比、设备使用率、办学规模和效益、社会效应等。教育效率要求把有限的教育资源在配置的方式上更加科学,使有限的投入收到最大的成果,一方面提高社会整体产出,另一方面提高社会个体的收益。 2、教师的整体社会地位由社会权利、经济待遇、政治待遇和职业声望构成。正确。(1)社会权利是教师依法享有的专业权力和利益,教师的社会权利是社会地位的关键要素;(2)经济待遇是教师根据按劳取酬原则应得的工资和物质利益;(3)政治待遇是社会和国家赋予教师参政议政的权利;(4)职业声望是社会和国家的教师职业意义、价值和声誉的综合评价。在历史上,教师的社会地位有着波动,与社会政治背景和社会思潮有关,特别是教师职业的专门化程度及社会成员的选择职业的取向有关。现实中教师的整体社会地位并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不高和教育法制水平低是主要的内因。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3、教育应该产业化错误。我们认为,教育制度本质上是公益事业,同时也有生产性和产业性的属性,教育的效益不仅仅体现在收了学生多少学费,拉动了多少内需,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为社会培养了多少有用的人才,对社会发展作出了多大的贡献。教育服务的性质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要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学校是培养人的非盈利机构,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教育是不能完全产业化或市场化。 4、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正确。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肯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对正确理解现代学校教育的涵义和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是受到尊重的教育活动的主体,能够对教育影响进行自主的、能动的选择和内化,体现独立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一系列的权利和义务所规定的。学生的权利是在国家有关法律赋予未成人一般权利的基础上,根据学校教育和学生特点而规定的应该享有和受到保障的权力和利益。学生的义务是在公民义务的基础上,针对学校教育及学生的特点而规定的对学生行为的限制和要求。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与教育活动的主体性是一致的,只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社会地位,也才能实现教育活动的目标。 5、家庭教育的特点在于它的正规性和专门性。错误。从现代的教育理念来看,作为与学校教育相对的家庭教育,是属于非正规性和非专门性的教育,其涵义包括几个方面:(1)家庭教育的主体和对象是所有家庭成员,包括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家庭学习、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等。教育的任务由家庭的性质和功能决定,即以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潜能开发为目标,特别是对子女的社会性发展起关键作用。(2)家庭教育的内容多样化,包括常识、技能、品德、个性、社会性等方面,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但不是学校教育的代理或承包机构。(3)家庭教育的形式灵活和个别化,往往带有一定的情感性和权威性,教育过程有着隐蔽性和延伸性,教育效果也有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4)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家庭教育是教育系统大厦的基石,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6、影响人的社会化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群体系统。正确。首先,是作为个体社会化摇篮的家庭,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和长期的结构,父母承担社会文化的第一代理人,即为儿童社会化提供了模仿的榜样,又承担着终身教育和全方位培养的代表;由家庭成员所构成家庭关系、家庭气氛对儿童的社会化影响尤其重要和深刻,为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物质生活条件对儿童的社会交往、社会技能、独立性及社会适应能力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可以说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因素。由于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和儿童的身心特点,家庭无疑是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结构。其次,邻里和社区在规模上比家庭大,儿童的社会需要好多都在这里得到满足,他们对社会关系和社会规范的认识,初步的社会活动、社会交往、友伴群体等,以及对游戏角色、性别角色的认同都是在社区和邻里生活中获得。社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社会生活质量,也给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再次,大众传媒和游戏活动的影响,在儿童比较单纯的心理状况当中是一个不能忽视因素,与传统的人与人交流相比,大众传媒和游戏活动的生动形象、时代感和渗透力,对儿童社会化有着巨大的替代作用。许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都证明,传媒和游戏活动是儿童接触社会生活的主要渠道,传媒在现代家庭生活中普遍拥有一定地位,是实现社会信息交换、价值引导和行为指导的功能。游戏是儿童的角色活动,玩具代表社会现实事物,游戏规则模拟社会关系规范,因此,游戏活动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比较强的替代强化作用,是其他因素所无法代替的。最后,幼儿园和学校作为儿童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站,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结构。现在上幼儿园的人数越来越多,儿童呆在幼儿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幼儿园承担着教养和教育双层任务,因而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幼儿园和学校的教师能够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榜样和强化作用,而同伴交往则加速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三、 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教育制度的社会特征教育制度的社会特征有:1.系统性。制度化的教育规范是一个完整体系,即所有教育活动的规范围绕着教育关系和教育行为而确立起来,并且受到社会公认的整体规范。而不是个别的行为规范。2.公共性。教育制度确立是由一定的社会机构它是调整社会公众的教育行为的规范体系,从出发点到归宿都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核心。而不是以个人利益为尺度,3.供求平衡性。教育制度必须反映社会教育需求的状态,又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总体上保持供求的相对平衡。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2、教育制度的经济功能 主要表现在(1)把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受教育者引入生产领域,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2)通过培养大量的劳动者和专业人员,提高劳动生产率。(3)能为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提供咨询服务,通过科研和发明创造使科学知识增值。(4)教育具有产业性,具有拉动经济的作用3、教育制度的文化功能教育制度的文化功能表现在:(1)教育在传递人类优秀文化给下一代的同时,并且把这些文化传播到更加广泛的地方和更多的个体。(2)教育也是文化的选择机构,以教育价值为取向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新产生的文化进行筛选。(3)教育在传递、引进和交流文化的过程中,促进了文化的丰富、融合和创造,从而发展了社会文化。 4、教育权的基本内涵教育权事实上有三重内涵:其一,是教育共同体的权力结构;其二,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的教权;其三,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公民、学生的学习权、受教权。教育权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权利,是与行使教育权和享受学习权、受教权相互统一的,教育权包括法定的教育权利和依法行使的国家权力,实际上教育权已经包括受教育权。5、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特征学习化社会是一个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崭新的社会发展模式,由学习化社会的理念可以勾画出学习化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学习化社会是一个由终身学习的个体所构成的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化社会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社会。()学习化社会是一个无学习障碍的理想化社会。()学习化社会是一个学习开放性和网络化的社会。()学习化社会是一个学习平等化社会。6、社会变迁与教育的相关性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相当复杂,并且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国内的教育社会学学者一般认为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有几个观点。(1)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这是从教育制度对整体社会变迁的依存性角度而言,教育必然要反映整体社会变迁的要求并且作出结构性的调整和功能性的适应。(2)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之一,社会变迁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教育是对社会文化的传递和劳动力的培养的基本设施,为社会变迁提供了必要的人力和手段,它是与其他条件一道发挥着社会功能。(3)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特别是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方面,能够影响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知识、意志、动机和行为,推动社会变迁的实践过程。同时,教育又在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方面作为具有长效性和动力性的因素,为社会变迁的所有社会因素起着推动的作用。7、班级的社会特征班级具有如下几个社会特征:(1)班级社会群体具有较统一的目标。就班级群体成员而言,他们都是基于在一定空间的直接接触而结合到一起。成员所共有的某种文化上的同质性在于他们所追求的某些共同的目标,即完成预期的社会化,或者说是预期的社会化的目标把他们统一起来。尽管班级本身具有多种具体的目标,应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方面的要求,但这些具体目标之间是比较明确的和统一的。而且,社会化目标与每个学生的行为方式有较大的整合性,体现班级的半自治性质。(2)班级社会群体具有变化的群体结构。班级在形式上是比较正式群体,常常具有某些比较正式的分工和权力分配,领导也是通过一定程序形成的,成员分别扮演相互关联的角色。同时,由于这种初级群体规模比较大,成员关系密切且带有较浓的情感色彩,班级中存在许多非正式的群体,使班级中的分工和权力分配经常变化,并且带有不确定的、临时的和偶然的特征。班级比其他社会群体的结构更加复杂,角色分配和人际关系也具有更大的变动性。(3)班级社会群体互动方式具有双重性。学校的班级比其他社会初级群体具有更强的组织化特性,具有比较正式的班级纪律以及在行为方式上的统一性等。班级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是一种情感和理性的双重性的互动。教师通常是以理性为指导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往,教师作为群体成员,需要更多地以自己的人格力量与学生发生多样性的联系,将制度文化以一种道德的感召力以及情感制约班级的各项活动。而学生通常是以情感为途径,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教导和班级的规定,学生由于其心理和意识发展的程度尚不高,因而情感成为他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也是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基础。这种互动方式表现出情感与理性双重性的特点。 8、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国际向学习社会发展的潮流相应,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有几个特点:(1)社区教育在终身教育理念下逐渐与学校教育融合,终身学习成为主要的教育观。(2)社区教育的开放方式辐射到其他教育领域,社区与学校共同开办教育结构将越来越普遍。(3)社区教育的全方位网络将成为终身教育的基本架构,个性化教育被广泛接受。(4)社区教育为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提供有利条件,学习型社区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9、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第一, 对教育系统中的教育社会现象的研究。第二, 对社会系统中的教育社会现象的研究第三, 对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之关系的研究应该指出,上面三大研究领域的划分也是相当的,它们往往是交叉和重叠的。10、社会制度的特征社会制度作为一整套规范体系,具有几方面的特征:1.公认性。即必须被一定的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所认可,并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得到人们的共同遵守。2.强制性。即对社会成员的意志和行为有强制作用,违反或不遵守的会受到一定的谴责或惩罚。3.系统性。即所有规范都是围绕着同一个社会生活领域的社会关系和行为,并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职能范围而形成体系。4.相对稳定性。即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社会制度的影响力,为某个社会领域的正常活动秩序提供保障。 11、教育制度的社会化功能教育制度的社会化功能表现在几方面:一是个人通过教育过程了解和掌握社会规范和文化,接受和履行社会规范的要求。二是个体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地内化社会规范和社会知识,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社会性。三是个人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地扮演一定角色和体会角色规范,向正式的社会成员方向迈进。 12、“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1)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中所有其它修炼的基础,它主要是训练个人能以专注、真诚、主动、宽容及开放的心灵学习成长,使人有理想、耐心与毅力,从而培养个人生命的创造力和成熟的人格。(2)改善心智模式:就是要组织中的成员时时以开放与求真的态度将自己心里的想法、假设摊出来,认真而坦白地检验它的正确性,进而改善它们。(3)建立共同远景:学习必须要有方向和动机,共同的远景提供组织一个真正值得长期献身的目标及不断学习创造的动力。(4)团体学习:它必须植根于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和建立共同远景等修炼的基础上,组织成员才能以开放、真诚、整体为重的态度不断相互练习深度思考与求真的对话技术。(5)系统思考:是学习型组织中整体动态搭配能力的核心。它训练我们如何扩大思考的时间范围,将问题放回它所处的系统中来思考,以了解问题所在系统的全貌。 13、社会流动的形式按照社会流动的性质,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流动:结构性流动是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根本性的质变的过程,主要发生在社会基本矛盾比较尖锐的历史时期,社会利益的争夺转变为阶级斗争,并且运用非常的或暴力的手段推翻统治阶级,社会结构完全改变;非结构性流动是在社会基本阶级结构不变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各个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或角色发生升降的过程。现代社会学一般研究非结构性的社会流动,对社会流动的流向、流量、流动速度和频率进行研究,测定社会流动指标时通常用职业作为社会地位的变量,非结构性社会流动的具体形式有:(1)从流向上有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垂直流动指个人在社会地位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之间的上下流动。(2)从参照系上有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代内流动指个人在一生中社会地位的变动,是自己为参照系的上下或水平流动。(3)从规则上有赞助性流动和竞争性流动。14、简述社会分层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分层影响个体教育的三个方面:(1)影响受教育的机会。(2)影响受教育的取向。(3)影响教育的成就。14、班级的社会特征 班级具有如下几个社会特征:(1)班级社会群体具有较统一的目标。(2)班级社会群体具有变化的群体结构。(3)班级社会群体互动方式具有双重性。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1、结合实际论述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特征。学习化社会是一个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崭新的社会发展模式,由学习化社会的理念可以勾画出学习化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学习化社会是一个由终身学习的个体所构成的终身学习的社会。国家向公民提供终身教育的各种机会和资源,使愿意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人在时间、空间上均有机会可供利用,由一个个的终身学习的个体结合成为学习型组织,一系列的学习型组织构成了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社会。学习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学习者的主体性在社会中得到充分的尊重,把学习者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来设计教育目标、内容、方式和方法,改变了以教育者为中心和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学习化社会是一个无学习障碍的理想化社会。所有学习机会应公平地向所有有能力、有需要的人开放,消除在入学资格、学习空间和时间、教学形式和考试评价等方面的限制和障碍,社会的教育制度是支持和帮助每个人实现其学习愿望,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学习化社会是一个学习开放性和网络化的社会。开放性是学习化社会外在特点,开放性学习社会具体体现在教育时期开放、教育机构开放、教育场所开放、教育资源开放等方面,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和空间进行自由开放性的学习。网络的时代促进了社会信息化、全球信息化,网络把人们与全社会的信息资源联系在一起,将教育和学习变成跨越任何时间、空间和国界,网络化是学习化社会在方法、手段和技术上的特征。人们可以依据各自的需求,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地点、学习方式,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学习化社会是一个学习平等化社会。学习是所有人的基本权利,而不应该是少数人的特权,在学习化社会中主张所有学习机会应公平地向所有有能力、有需要的人开放,教育和学习机会均等是各级各类教育重要的活动原则,也是新型教育制度的体现。因此,学习化社会既是一种教育理想,又是一种社会理想,其中孕藏着深刻的文化和教育的革命。2、结合实际论述我国当前教育分流中存在的问题(1)解释教育分流教育分流是指教育系统根据社会和学生的需要,有计划、按比例地把学生分成不同的教育类型分别培养,并且帮助把他们分配到不同的社会岗位和社会角色。因此,教育分流实际上是教育资源的需求与供给和分配矛盾的产物,反映着社会教育资源供求关系。教育分流是教育领域一种涉及教育的公平和效率的现象,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历条件制约着教育分流的发展和变化。(2)存在的问题我国教育分流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资源的分配相当不平等,导致学校教育制度的分化。第二,教育分流的一次性机会,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强制性。第三,我国现行教育分流的流向较为单一,分流模式中缺乏沟通机制。 3、结合实际论述社会流动对教育的影响()社会流动影响教育的表现社会流动的模式制约着教育的价值和目标。从社会的结构特点和开放性程度而言,传统社会是比较保守和稳定的社会结构,社会权力集中于少数人的统治阶级手中,对社会地位的安排和控制非常严格,而且往往是通过一定的机制确定人们的社会地位。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奠定了等级分明的社会阶层系列,尽管中间有科举考试制度为贫庶阶层提供一点机会争取社会流动,但是,传统的“官本位”价值观和封闭的阶层体系根本主宰着社会流动的方向和规则,科举考试制度成为唯一的社会流动渠道,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理想起来,引导着人们向上流动的取向。对教育的目的和价值限制在狭隘的“学而优则士”之中,形成了万马奔向独木桥的教育格局。社会流动的模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既体现了社会制度性质,也反映了社会的主要价值倾向,通过社会的知识观、人才观影响统治阶级和社会各阶层,影响社会成员的发展动机和职业选择,从而对教育的目的和价值具有制约作用。社会流动的速度、数量和频率影响着教育的结构变化。在传统社会中由于社会流动的数量和规模都比较小,垂直流动的机会只有在极少数的生意人和读书人中,而水平流动相当于人口迁移,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几乎没有多少差别,赞助性流动是主要的模式,教育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大,教育结构相对简单和稳定。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分工的复杂化,社会结构具有开放性,特别是社会信息交流渠道畅通促使社会流动的速度加快,数量和规模也比较大,以获致地位为标志的竞争性流动成为社会流动的主要形式,使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巨大的改变,反映在通过教育改变社会地位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就增加了对教育的投资和参与,各级各类教育的扩展仍然未能满足社会的教育需求,一方面促使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职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加快了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使整个教育结构做出适应性调整。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逐渐扩大,社会流动的频率和速度提高,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对一般劳动者的文化素质适应能力,以及职业技能和培训要求也愈来愈高,这就需要在大力加强各种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也要大力加强各种非正规的社会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成为日益迫切的需要。()教育对社会流动的作用 从古代社会的教育等级化到现代社会的国民教育制度反映了教育的社会功能的逐步加强,使社会分层的标准从世袭的先赋性向后天的获致性转变,促进了社会流动规模的扩大。教育也成为社会选择的机制。教育影响社会流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教育是个体获得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和向上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教育制度与社会选择制度的配合,促进社会流动的合理化。教育制度在培养个体的社会性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教育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个体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其原因有:(1)学历和文凭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指标,也是个人向上升迁的主要标准。(2)个人的经济收入与其受教育的程度呈现正相关。(3)社会声望和职业都与个人的教育经验有关。教育与社会分层和社会选择的密切联系,能够促进社会流动的合理化。这是现代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的功能体现。教育对个体社会性发展及社会化过程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对职业选择和就业以及社会地位的获得是一种最佳的渠道。首先,教育通过提高个人的学历、知识、能力和个性,为就业提供基本条件,有利于保证职业结构合理及职业流动正常。其次,教育学历是就业和经济上成功的前提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