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和提高听力的方法与策略.doc_第1页
练习和提高听力的方法与策略.doc_第2页
练习和提高听力的方法与策略.doc_第3页
练习和提高听力的方法与策略.doc_第4页
练习和提高听力的方法与策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练习听力的方法1、重要信息捕捉重要信息捕捉策略是学习者在听力理解中分辨冗余信息、选择主要信息、从整体上理解语篇大意的重要手段。听懂一个语篇并不表示要听懂每个单词和句子。事实上,由于快速语流中的语音变化,通常听者只有通过抓住一些重要的语言信息才能形成对整个材料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情节的整体认知。其手段主要有:(1)抓住语篇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指思想表达中具有实质内容的词语,通常是句子的主干成分。例如,在“When you listen to a person speaking your own language, in many situations you can be one step ahead of the speaker.”这样一串语流中,关键词应包括:“you”,“listen to”,“person”,“one step ahead”和“speaker”。(2)根据语篇文体类型,把握主题句,并掌握语篇发展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大意。如听议论文,应根据议论文的篇章模式特点,注意听清楚语篇和段落开头或结尾处的主题句;故事性的短文,则要注意以解答“who,where,when,what,why”这五个问题为思路来概括短文大意。(3)按照英语句子的“句末重心(end-weight principle)和句末中心(end-focus principle)”原则,重点理解句子结构末端的核心信息。例如,在“We should not put off until tomorrow what we can do today.”中,句末部分“what we can do today”通常被视为该句的信息核心,包含了句子的重要信息。(4)利用说话人的语音、语调和语气的变化,从整体上来推测话语的主要含义。例如,在对话“A: Just look what Ive got. B: Let me see. Fifty pounds! Where on earth did you get it?”中,B的惊讶语调表明这笔钱出乎他的意料并暗示他很想得到这样一笔钱。显然,捕捉重要信息的听力策略建立在牢固掌握语言知识基础之上。因此,学生对语言知识掌握不牢就很难分清句子或语篇主干,从庞杂的语言信息中抓住关键的有效内容。2、记忆记忆与听力理解紧密相连。心理语言学认为,听力理解中信息加工的记忆过程由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组成,信息加工主要依赖于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人们的思维凭着这种记忆去分析和辨认语言信号,以达到理解的目的。由于产生的记忆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因此记忆在脑中保留的时间非常短,容量也非常有限。针对记忆的这些特点,听力练习中必须注意采取科学的记忆方法,进行记忆策略的训练。为加强听力记忆的效果,学习者一方面,应设法简化记忆单位,减轻大脑记忆负担。例如,注意以词块(词组或短语)方式而不是单词形式进行记忆;紧扣话题,善于抓住主题句,或借助语篇中的逻辑联系语,从宏观上记忆听力材料的内容。在听力过程中,即使是听力理解能力很强的学习者,如果不采取一定的策略,也难以记住长段文章或会话中的全部细节,诸如年、月、日、星期、钟点、年龄、价格、人名和地点等,这无疑会影响听者对所听材料的正确理解。听力强的学习者,一般在听音过程中都善于利用英语特有的呼吸停顿、节奏,抓住有利时机快速记下有用信息。必要时,通过笔记即刻激起已有记忆,使音、义、形快速联系,从而对语篇作出正确的理解。而听力差的学习者则不善于作笔记,他们不知道应该记下哪些词句,而且常常抓不住作笔记的有利时机,听时不能写,写时不能听,两者不能兼顾。即使是有时力图作笔记,也由于速度过慢而顾此失彼。建议每日练习小段听写练习,文章可以是不同的题材,这样可以培养听写的技能。3、速读显现信息 快速浏览一下练习题中所提供的显现信息,对于训练听者选择要点的策略是很有帮助的。这是因为它能启发听者的思维,使他能准确地预测要听到的内容和所涉及的问题,进而正确地理解口头语篇。对于这一策略的训练,学习者可以在听音前抢读选择项,并根据选择项所提供的信息,对即将听到的问题作出预测。通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后,学习者能够学会依据选择项中提供的时间、地点、人名、价格 、频度、原因等分别预测出问题可能会是以When, Where,Who,How much,How often,Why等疑问词开头的问句。对于较长的选择项,可以通过分析比较,去领会选择项之间意义上的差别,这样在听完录音后就能迅速作出正确的答案。 4、详细描述 详细描述策略是把新信息同先前的知识或同新信息中的其它思想相联系的策略。它是一 种有助于理解和记忆的高级策略,听力强的学习者善于把新信息同先前的知识相结合。他不仅能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填补另一信息,而且还能通过把新信息与先前的知识类比来推测不熟悉的单词或词组的意义。此外,听力强的学习者还善于运用个人经验,对新信息作出评论性的判断。而听力差的学习者则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现有知识,对新材料缺乏细致的体会,因此也就不能把新信息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 5、推理 推理策略是运用已有知识和口语课文中的新信息猜测意义或补充失去概念的策略。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大量信息的获得,不是单靠简单的输入词句结构就可实现,而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利用现有知识联想讲话的具体环境和讲话者之间的关系等隐含线索对输入的新信息进行逻辑推理来实现。这项策略与上面所列举的几种策略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者可以借助非语言信息进行推理,例如,根据背景、声音、说话者的语气、语调、态度等线索去推测谈话发生的地点及说话者之间的关系等。另外,听音材料的内容往往涉及英、美等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以及生活常识,因此,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可以减少听者对具体语音的依赖,增强推理策略能力,进而正确地理解听音材料。例如,在听一篇关于“Thanksgiving Day”的材料时,如果学生了解感恩节的相关知识,那么这篇听力材料就比较容易理解了。6、预测和猜测能力 听力理解的预测是根据已获得的信息和已理解的内容,通过联想其他有关的信息,预测出后续信息。这包括题材、语言和内容三方面预测。题材预测就是尽可能早地估计听力材料的题材,从思想上作准备。如听一个对话,听了一两句后就要猜准这个对话是有关于问路的,还是看病的,还是住旅馆的,如果是一个 passage,听了前面几句话后要能猜到是关于政治方面,还是关于经济方面,还是关于住房问题。语言预测就是要围绕题材调集常用词汇,常用表达方式来主动迎接信号。如果是一个问路的对话,除了在思想上准备好口语句型,口语语法结构外,还调集street,direction,block,straight ahead,corner,this way,that way等词汇。由于有了准备,就能提高反应速度。 内容预测就是紧跟听力材料的思路,对下文作合乎情景,合乎逻辑的猜测,使自己能更准确的对声音作出反应。作这种预测,有时只要具有一般的常识即可,有时要具有比较专门知识才行。猜测能力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指在集中精力紧跟听力材料捕捉基本事实的自然过程中,用后续听懂的信息弥补前面遗漏的内容;二是在听完所规定的内容后,以获得全部听力信息和与之相关的一切联想为线索根据,正确地推测出未听懂的内容,从而达到对全文语篇理解。 7、听写法听写是培养听力策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听与写相结合的统一体,在语言的测试中,是一个常用而行之有效的办法。在听力练习中,可以选择听写一些音相近的单词,一些含有同化、强弱读、连读、失去爆破或包含否定的句子;听写有数字、人名、地名、年龄、尺码的对话和短文。或者通过听写一些意义连贯的短小文章,不仅有助于培养学习者处理长篇文章把握全文关键的能力,而且还会使他们有机会注意以意群形式听出语段,以便在需要快速处理语言时,能迅速而准确地抓住时机,对输入的新信息作短期记忆处理,进而更好地理解所听内容。实践证明,听写训练能增强听者记忆和切分话语的能力。听写时要注意提高听写的速度,因为听记速度反映着思维的敏捷度。听第一遍时,可只记下每词的首字母,待听第二、第三遍时再补全单词,熟练、准确地完成全部内容。在听写过程中,不但要抓住大意,而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对整句、整段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力求将听、理解、记忆、书写融为一体。通过一个阶段的听写训练,学习者会发现自己的听力精确度和听写的速度有所提高,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巩固语法知识。8、代码速记法面对稍纵即逝的句子或语篇,如何才能够尽可能多、快、准地掌握新的信息并加以记忆呢?代码速记法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手段,学习者在作记录时,对关键性的词及连接手段,可采用数学代号、缩略语、头字语或一些其它符号来代替。甚至有时还可画简图和简表来记录语篇意义。我们建议学生在作记录时,对关键性的词及连接手段,可采用数学代号(, +, -,等)、缩略语、头字语(S.t=street Gdns=gardens, Sq=square, Pk=park,Ave=avenue, Rd=road, i. e. = in otherwords等等)或一些其它符号(&=and, =a,t=Female,=Male,=up or north,=down or south等等),甚至自己可以创造符号来代替。有时还可画简图(例如,在一篇“Giving directions”的材料里,“Get of fat Boots the chemists on the corner, two stops after the railway bridge. Turn right and walk on until you come to the second set of traffic lights then turn right into Hartington Road.”,学习者就可以通过画简图来帮助记忆)和简表(chart family tree)等来记录语篇意义。例如,在听一篇介绍“Newspaper editors”的材料时,要把握篇章的主脉,学习者可以用chart来帮助记忆信息,“at the top of the chart”是“Executive Editor,,Editor of the paper, Deputy Editor& Managing Editor”,“Level 2”是“three Assistant Editors, Five heads of five department& Night editor”,“Level 3”是“Reporters, Specialists, Sub editors and Secretarial backup”。9、视听说结合心理学对人类记忆特点的研究表明:单靠视觉记忆,其效率为27% ;单靠听觉记忆,其效率为16%,视听并用其效率为 66% ,而不是二者简单地相加。所以视听相结合的能力既可以检验听力的效果,又可以提高听力水平。学习者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去看英文电视节目,以及流行或具有文化背景的原版电影来监控自己的听力过程,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手段,同时通过视听结合,可以弥补对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的缺乏,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另外,听与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说能促进听, 听能带动说。为了说得出, 必须听得懂; 只有听懂了, 才能接着说。因此,学习者可以利用课内外一切机会说英语, 用英语来表达自己。10、扩充知识法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听者对语声的依赖,增强其描述策略能力和推理策略能力,进而正确地理解听音材料。听音材料的内容往往涉及英、美等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以及生活常识。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者博览群书,用心去了解、掌握、积累多方面的背景知识,以增加对所听材料的熟悉度,进而更准确地理解所听内容。听力是许多同学的薄弱环节,单靠每周的几节课是远远不够的,自己课下还要训练。可以把课堂上的材料进一步精听,也可以泛听其他材料,如走遍美国(Family Album of USA),走向未来(LOOK AHEAD)等。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随意听,即在休闲娱乐甚至是休息时听一些英语歌曲、英语节目、电影录音剪辑等,这样耳熟能详,不知不觉琅琅上口,语感增强了,听说能力也提高了。有时可能感觉收益不大,但这只是暂时的,其长期效益是显著的。11、用英语思维法用英语思维在听力理解中极为重要,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翻译后再理解是来不及的,特别是当两种语言相互矛盾或涉及到抽象思维时。听音过程中,有些同学总想把自己听到的英语译成汉语,认为这样才能把握英语的含义,其实这样做干扰了正常的听音状态。因为在正常语速情况下根本没有翻译的时间,产生英译汉的心理过程就会跟不上声音的信号而听不全所听的内容,另外总有汉语的干扰,不利于养成语感和直接英语思维的习惯。听的时候尽量避免将每个单词和句子翻译成汉语,这样做一是浪费时间,二是影响理解, 因为两种语言的结构和思维不尽相同,不是所有的英语都有相对等的汉语。在短暂的时间内,既要听,又要理解、翻译,还要进行综合判断,这是不太可能的,而且还会影响听力理解。最好的办法是在听力过程中注意逐渐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不但可以节约时间还可以提高理解力。二、英语听力必备的相关知识A、语音外语学习者普遍存在语音的问题:一方面,既不重视语音,又没有经过正规的语音训练,时间长了,便在脑子里形成了错误的听力形象;另一方面,缺乏语音知识,不熟悉快速语流中的音变现象,这样就干扰了听力理解。因为说话或朗读时,我们不以单词作单位,而是以短语或句子作单位,所以音在连贯性的说话或朗读中有时会有些变化。这种情况被称为音的同化(assimilation),指一个音因为受了另外一个邻音影响发成了这个音之外的第三个音。连读,指的是在连贯的说话或朗读时,短语或句子中相邻的词如果前一个词的末尾是辅音,后一个词首是元音时,就要连读。音的同化、失去爆破、连读都属于语音的变化,如果不了解这些语言知识,就会形成听力的障碍。另外,如果对语音辨别不清,也会造成听力困难,甚至引起语意上的误解。语音中的每个因素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果辨别不清,就会听不清楚或造成听力困难,甚至引起误解。如有些学生长音和短音音标i: i分不清楚,有些学生分不清轻辅音和浊辅音s和z,就会影响听力理解。另外,英美语音的差异也是严重影响听力效果的。英音与美音的差异:我国的英语教育本上遵循了公认的标准英语发音RP (received pronunciation)语音体系,而考试中的听力理解部分采用了美国普通话GA (general pronunciation)语音体系,由于二者的差异,学生的听力考试成绩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除有些词词形不同以外,读音上也有很大差别。这是因为两个国家不同的地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造成的。如:美国人把第一层楼叫 first floor,但 first floor 在英国英语中却是第二层楼。如果不理解这些差异,听不同国家的听力材料时就很容易出错。在语调方面,处理重读音节的读音和句子重读时,英国人加强重读,而对非重读的词或词组常常一带而过,而美国人不象英国人那样加强重读词与词组。因此,对于语音方面学习者可以练习辨别音素,用一定的时间学习音标,纠正自己的音标,另外了解一定的语音知识,以便尽早摆脱错误,尽快养成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说话习惯。可以让老师帮助或自己挑选一些典型的日常用语,琅琅上口的绕口令,反复揣摩,仔细体会相近或相似的音素的区别,掌握正确的轻重音、连读、同化、失去爆破的语音变化,然后通过跟读、模仿、朗读等方法完全掌握语音、语调。B、词汇听力理解中的每一个对话、语段、语篇都是由句子构成的,而句子的基本单位正是词与词组,在听的过程中,我们能分辨所输入的音素,但不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便无法把其与所代表的符号一一联系起来,也就无法得知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任何人都不可能听懂那种满篇生词的文章,听力水平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词汇量大小的制约。一个生词往往会影响对一个句子的理解,而多个生词必将影响对整个对话或篇章的理解,生词严重影响学习者听力水平的提高。学习者应尽可能多听,多记新单词,丰富自己的听力词汇量。如不知道scanner是扫描仪的意思,就无法知道could you lend me your canner?这句话中的对话人想要借什么东西。另外,如果对某些词只知其常用词意,而不知其其它词意,也很容易理解错误。现在有一些行业术语和专业术语,以缩略语的形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对这些词汇也应该多多掌握。如WTO(世界贸易组织),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而对于习语和惯用语,学习者在听篇章和对话时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能听懂逐个的单词,却不能理解句子与篇章的意义。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短语、惯用语掌握不好。对于听力的词汇障碍,学习者要努力做到尽可能全面地掌握词汇,一方面要记住单词的多种含义,另一方面,记住与词汇相关的习语及惯用词,将这些词汇的惯用语等固化在记忆中,这样有助于缩减听力过程中的思维时间。例如:当听到Youd better这样的短语时,我们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do的内容。在听力过程中,遇到不熟悉的词汇、短语,学习者可以训练自己的猜测能力。推测词义可以根据构词法借助词缀与构词规则。还可以根据定义,较偏的词与专业术语后面往往都会有个解释性的句子或短语。C、语法知识语法是规范语言表达的法则。每一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不同,语言法则也就不同。如果搞不清语法,就不明白句子。利用构建法,即使能听懂句子中每一个单词的意思,但也会因搞不清句子的逻辑关系和语法层次而造成误解。语法在听力理解中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它能帮助你理解词与词的语法关系,有效把握输入的信息。例如:虚拟语气句型:Q:Did you go to see the film yesterday evening?A:I wish I had stayed at home.如果学习者了解wish这个词的用法,就应该做出正确的答案。但是如果这种句型不了解,就很难正确理解听力材料。学习者在做英语练习时应注意积累一些常用的特殊语法知识,以便帮助正确理解听力的内容,这样,听力理解与语法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D、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学习是语言学习,当然离不开文化。听力理解作为英语学习的一部分,指听者在熟知语言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对语言材料进行意义上的构建,其中包括运用文化方面知识推测、判断说话者的意图。学生听到的听力材料,不论内容,还是题材都是应有尽有,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学习者如果只注重了语音、语法和词汇意义的字面理解,而忽视了语言传递的重要内涵信息。文化知识,是很难真正理解原材料内容,说话者的语气、态度和真正意图。做题时也多是瞎猜乱碰,不知所以然。如果学习者背景知识欠缺,即使听清楚了材料中的词与句子,也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词汇的文化内涵:词汇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风俗习惯,以及各种文化背景知识。语篇的背景知识:语篇的背景知识也是极其重要的。以听天气预报为例,能否正确取得理解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听者的基本的地理知识、天文知识,甚至一些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比如这个地方到底使用的是华氏还是摄氏,这些都决定了能否对输入信息正确处理的关键。又如:Customer(顾客)购物时,Saleswoman(售货员)要求其出具 drivers licence(驾驶证)。有些同学听到此背景下的词意时,非常困惑,不知为什么 Saleswoman(售货员)要看drivers licence(驾驶证),在中国只有交警看这种证件,买东西时根本不需要。这就是缺乏背景知识造成的困难。这其中暗含了英语国家的法律文化。在美国,drivers licence 和ID card(身份证)都具有法律效力,它们几乎是同样重要,是证明一个人身份的合法证件, 它包括一个人的姓名、年龄、住址、职业等各种重要信息。由此看来,Saleswoman要求Customer 出示drivers licence 的真正意图是想确认其支票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所以,不了解与语言密不可分的文化知识,是不会理解其中的道理的。因此,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有必要积累文化知识,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加强对中外文化差异的了解与认识。E、心理因素是听力理解的助推器人的心理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过程的非智力因素,通常指注意力、记忆力、兴趣与情绪等,这些因素尽管不直接介入具体的学习过程,但对学习效果意义重大。a、注意力注意力分散到别处,“走神”、“思想开小差”,形成“假听”(fake listening),这属于一种潜意识的行为;注意力过度集中,就是指有意识会注意听的过程,过分注意听的过程,打乱了“已经习得的活动和行为习惯”,造成心里紊乱,影响各方面正常发挥。我们要在平时有意识的遏制住“假听”与注意力过分集中的习惯,才能提高听的效果。b、记忆力听是一个主动积极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过程,从外部信息到内部听觉理解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听觉器官进行辨音;第二,将辨出的句子或片段“留住”短时记忆;最后,经过辨认与联系的原语句以高度浓缩形式形成意义储入记忆长时记忆,理解完成。因此,听力理解与记忆密切相关,没有良好的记忆力难以完成对材料的理解。因此,我们为了防止遗忘,要养成快速处理语言并及时做出反应或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这可以使听话人的注意力纳入讲话的思路,有助于记忆所听材料的内容。三、英语听力策略的培养(1)培养语言知识和技能策略听力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单词正确的发音基础上。当学习者自身语言发音有问题时,往往对输入的正确语音产生辨音错误,影响听力理解;由于快速的语流和句子重音、节奏的影响,句子中的单词常常受到邻近单词的影响而产生音变,非常普遍。学习者必须重视语音知识,掌握单词的正确发音,能正确区分单词的重读、弱读、爆破及失去爆破、同化、省音等。同时,为了准确捕获输入的信息,学习者必须掌握好基本的音变规律,学会辨别句子的连读、节奏以及语调的变化.在听力练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有意识的创造一个目的语环境,“模仿”和“大声朗读”不失为两种初学者采用的好方法。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语法、词汇的学习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为目标.词汇不再是长长的、孤立的单词表,而是在语义情境中具有实在语义的交际语言。语法的学习则是句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相结合,语法学习缺少任何一方都是不完整的。因此,要实现特定的交际功能正确而又得体地运用这些语言形式。我们认为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策略,注重培养自己的语言知识是有必要的。同时,听力能力的提高也依赖于一定的技能的培养。心理实验表明,听音者对不同长度的信号在反应时间上并无明显的区别,一个意群被感知的速度不会低于音素被感知的速度。因此,学习者要应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把口头话语切分成尽可能长的意群,而切分的依据是讲话者的语调和停顿,这是有意识地对切分话语技能的应用。而这是因为不论什么样的讲话都要依据语段和意义进行停顿,如果听者的切分能与讲话者停顿相吻合,就会大大地缩短听者对语言符号反应的时间,使听者有效地利用讲话者的停顿,对语段作出更准确的理解。在语篇的听力中,听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整个单词或单句听得很清楚,因此学习者要训练自己在听语篇时善于通过预测选择要点,他往往能根据选择项推知听音材料大致涉及什么内容;会出现哪类专有名词;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样他便可争取主动,对即将听到的语篇做到心中有数,解题时也就得心应手了。此外,段首句和过渡性词语也是学习者应该捕捉的对象。这是因为段首句大都是表达段落中心思想的主题句,它简明扼要地告诉听者段落的内容,而过渡性词语则表现出出题人的思路、时间和空间、举例和例证、对照和比较、引申和转折、推论和总结等逻辑关系,它对整个语篇的理解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诸如以上这些对技能的培养,都对提高学习者的听力水平有很大效果。(2)背景知识输入策略图式理论认为听力理解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运用已有的图式对所听到的内容解码,然后进行筛选、过滤、整理、分类的过程。如果我们大脑中的图式丰富,就能较容易地准确地对听力内容解码。因此,丰富大脑中的图式,是帮助学习者快速建立与听力内容相连接的桥梁。在听前活动阶段学习者可以根据已有的信息,联想与听力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听者对听力的依赖,增强其描述策略能力和推理策略能力,从而正确地理解听音材料。根据图式理论,听力练习中,应该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又使用自下而上的模式。自下而上的听指听者利用所掌握的语言系统的知识对听到的语言信号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理解话语。自上而下就是学生在听之前和听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大脑中己有的知识即图式,从整体上理解听力材料的中心思想,掌握大意,而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材料,不要因为一个词或短语听不懂而停滞不前,影响更多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听音材料的内容往往涉及英、美等国的政治、 经济、文化、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以及生活常识。所以学生应该博览群书,用心去了解、掌握、积累多方面的背景知识,以增加对所听材料的熟悉度,进而更准确地理解所听内容。(3)长短记忆交错策略人们的记忆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识别语言表层的命题意义,它的特点是所能处理的信息量较小,所存的信息停留的时期较短。短时记忆是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和加工器。长时记忆是人们一生经历中所获得的全部语言和非语言性信息的永久性仓库。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听者得到的语言信息必须借助长时记忆中的非语言性信息才能得到理解。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关系是密切的,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从认知角度上看,它们是表象与概念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又有相互制约的一面。因此,长时记忆能力的积累与贮存,对促进短时记忆机能,提高短时记忆容量是很有帮助的。心理语言学家们研究了记忆对听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记忆是影响听力的关键因素。人的记忆广度具有“升降升”的模式。听者对听力材料开头部分的注意力最集中,记忆往往最准确;结尾部分内容最新,后面没有新信息出现,又有足够的时间对信息进行处理,因而记忆也很准确,只有中间部分,大脑既要对前面的信息进行处理,又要听取后面的新信息,注意力很难集中,准确记忆较困难。因此,在听力练习中学习者要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