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墅商铺规划文本单体设计说明.doc_第1页
别墅商铺规划文本单体设计说明.doc_第2页
别墅商铺规划文本单体设计说明.doc_第3页
别墅商铺规划文本单体设计说明.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台文瑞国际大酒店(二期)规划建筑设计方案说明建筑设计第一章 规划设计一、建筑项目名称:石台文瑞国际大酒店二期配套商业二、 项目概况基地面积14672.39平方米,现主要为居民用地。东为省道,西、南、北皆傍山。基地三面环山,交通条件便捷,自然条件良好。本设计充分结合地形地貌及周围环境条件,进行合理设计。建筑是以配套商业为主,商业顶部作为旅游家庭旅馆。三、 设计依据1、 规划局、土地局核准的红线图及实测地形图。2、 建设单位及酒店管理公司下达的规设计任务要求书。3、 国家及当地的有关法律法规。第二章 规划设计原则一、 强调山水景观的塑造基地西、南、北皆傍山,东为省道,山水景观的借取和塑造是本次设计规划的重要原则。规划形态上充分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同时延续原有风貌的肌理,尊重周边山水环境。规划中南北向步行景观轴以硬质铺地为主。规划中央步行带的景观设计,则与自然山体相结合,与中央主轴相辅相成。二、 富有现代中式风味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建筑立面设计,都体现了强烈的中式特征和地方建筑风韵,总体布局科学理性,景观设计运用了几何型和自然型两组界面,建筑布局合理又富有变化,体现了两组肌理的交融和渗透;空间设计的多样性体现了现代生活的多样性;此外,酒店中引进的新技术、新设备赋予整个酒店设计以时代性。三、 体现建筑环境的均好性强调绿地与生活的融合。利用绿地、硬地、小品等元素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活动的需求,将建筑群与绿化融为一体。中央的绿带面积适中,形状狭长,围绕环行车道又布置了相对分散的绿地,使每位客户都能享受到优美的绿化环境。基地内裙山环绕,叠嶂起伏,一泓碧水横陈其间,可谓青山绿水,景色宜人,为宾馆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水面不大,三面环山,从风水上说,是内敛聚气之所在,宾馆依山而筑,立面风格融会周边地域的传统建筑语言和符号,结合宾馆建筑的性格,错落有致,和山体互为呼应,仿佛从群山中生长出来一般,力求达到中国传统山水建筑天人合一的境地。第三章 设计构思和系统设计一总体布局本设计中最注重整体空间效果。不同的建筑、建筑组群,在整体的环境中遥相呼应,形成相互对话、交流的空间效果。本项目设计受到以下一些因素的制约。1、 对环境的尊重和对地形地貌的利用。2、 利用南北向起伏特殊地形,布置客房,满足客房层布局的平面经济性和四星级酒店的客房数量要求。3、 体型错落,采用庭院式围合而非塔楼式叠加方法,使得建筑体量舒展有致。建筑总体对交通组织进行了合理的规划: 1. 商铺采用宽9米的架空通道贯穿建筑东西和南北,形成引入人流的空间,同时可满足消防车驶入。2.商铺顶部的家庭旅馆采用南面临街的坡道引入商铺屋面,外来车流可直接驶至商铺屋面,同时满足紧急情况消防车上屋面的荷载和宽度二 单体设计:1、平面布局商铺呈棋盘式布局,四通八达,分四大块组团。分别为旅游商品,土特产,茶文化和美食文化组团。顶部旅馆在商铺四角设有楼梯,满足人员的上下交通同时避免和商业人流交叉,且在西北角设有一部无障碍电梯。2、立面设计建筑物立面造型元素来自于基地平面形态和当地历史文化的脉络发展,体量造型采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高低起伏。立面构成采用中国徽派民居的马头墙和坡顶构造,整体形态上虚下实,强调水面和山地的纵深感和空间层次。三 技术经济指标: 结构设计一、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安徽省石台,由二层配套商业和二层家庭旅馆组成二、 设计依据1、 建筑设计方案;安徽省的有关设计标准和规定。2、 设计规范和规程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砌体结构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3、 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抗震等级为三级。本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三、 主要活荷载(标准值) 餐厅 3.5 KN/厨房 4.0 KN/电梯机房 7.0 KN/上人屋面 2.0 KN/不上人屋面 0.5 KN/ 基本风压(50年一遇) 0.40 KN/四、 结构设计主楼为地上4层,局部5层,采用框架结构,楼盖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体系,屋盖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斜屋面;内庭院水池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由于平面较长采用伸缩缝断开。产权式酒店为6层采用框架结构。高档产权式酒店为二至三层,采用砖混结构。五、主要材料1、砼:选用C30砼。水池部分采用密实防水砼,抗渗等级S6。2、钢筋:采用热轧普通钢筋HRB400。3、墙体:采用煤矸石空心砖。给排水设计说明6.1 设计依据: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2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2005)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2009年)4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06)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6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50555-2010)7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 (GB 503642005)8建设单位提供的本工程外部给排水现状资料9投标书及建筑等专业提供的设计图纸及相关资料10国家现行的其它设计规范及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6.2 设计范围:1、单体内的给水、排水、消防给水设计。2、建筑红线范围内的给水、消防、排水管线及附属构筑物设计。6.3 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1、本工程包括下列系统:(1)、给水系统(2)、生活污(废)水系统(3)、雨水系统(4)、消防系统2、给水、室外消防设计:(1) 水源:本工程供水系统由市政压力供水,接自用地红线内市政给水管,供水压力为0.28Mpa。在用地红线内与地块外给水干管形成环网,供生活和室外消防用水。(2) 用水量:A、生活用水量:本栋楼地上一、二层为商业网点,建筑面积约11025m2,使用人数约1100人,用水定额58L/( m2.d),所以最高日用水量约为88.2 m3/d;地上三层及以上为别墅,共53户,使用人数约186人,用水定额200350L/(人.d),所以最高日用水量约为65.1m3/d;所以本栋楼最高日用水量约为153.3m3/d。B、消防用水量:室外消火栓用水量:30升/秒;室内消火栓用水量:15升/秒;自喷用水量:30升/秒。 (3) 消防系统:A、 室外消火栓系统,本工程室外消防采用低压给水系统,室外消防给水管网与生活给水管网共用,在用地红线内与地块外给水干管形成环状管网。B、本栋楼为新建综合楼,建筑物耐火等级为一级,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本建筑室内消防用水量为 15L/S,火灾延续时间按照2h考虑;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接自室外消火栓加压环网,系统竖向分为一个分区。消火栓箱设于走道楼梯间等公共部位,并保证同层有两股水柱能同时到达室内任何部位。屋顶消防水箱设于用地内最高楼屋顶,有效容积18m3,水箱由用地内生活市政给水补水。C、自动喷淋系统,根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084-2001(2005 年版) 要求,本工程为综合楼,按要求需设置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危险等级为中危险级,设计流量为30L/S,火灾延续时间为 1h,用水量为108m3。喷头设置范围:一、二层商业网点。喷头要求:有吊顶的房间采用装饰型68玻璃球洒水喷头,无吊顶的房间采用直立型68玻璃球喷头;厨房内喷头温度级别为93。本工程自喷系统分为1个区;报警阀统一设在消防水泵房内。D、灭火器配置: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本工程火灾危险等级为中危险级,火灾种类为A类火灾;每个设置点设MF/ABC3型手提式干粉(磷酸铵盐)灭火器2具,位置详见平面。3、排水设计:(1)、排水体制:本工程排水为生活污、废水,雨水两个系统。生活污水与废水合流,雨、污(废)分流。(2)、公共卫生间污(废)水: 经污水管收集排入室外化粪池,处理后再排入室外污水管网。(3)、公共卫生间卫生洁具选用:自闭式冲洗阀蹲便器,小便器采用感应式中浇阀壁挂式小便器,台式洗手盆采用感应龙头。(4)、雨水:A、参照芜湖市降雨强度计算公式进行雨水设计:计算公式为:q3345(1+0.78lgp)/(t+120.83(L/100m2.s)其中重现期:屋面雨水:P10年地面雨水:P1年(q3.19L/S.100m2),降雨历时:t10min三层大屋面采用虹吸压力流排水系统;其余屋面采用重力流排水系统。B、建筑红线内地面雨水设计:秒流量按下式计算:QqfF/100(L/s)其中q设计暴雨强度(L/s.100m2)F回水面积(m2)泾流系数本工程综合泾流系数0.61;屋面和道路0.9;绿地0.10。4、管材:(1)、生活给水管:室外埋地管DN200DN300,采用球墨铸铁管,承插连接,橡胶圈柔性接口;DN100DN150,采用PE管,热熔连接;DN100以下(不含100),采用PPR管,热熔连接。室内给水立管采用钢塑复合管,螺纹连接,横管采用PP-R给水管,热熔连接。(2)、生活污水(废水)雨水、空调冷凝水:采用建筑UPVC排水管,粘接。(3)、消火栓给水管:采用热镀锌钢管,给水管80均采用卡箍连接;80管段采用丝扣连接。5、环保、卫生防疫:(1)、排水系统设伸顶通气管,以保护水封,防止下水道内臭气进入室内。通气管顶部端口设于屋面之上(设通气帽)。(2)、采用水封深大于等于50mm且效果好的防反溢地漏,以降低水面蒸发对水封的不利影响。(3)、卫生洁具采用坐便器采用双档且6L的水箱,小便器采用感应式冲洗阀,洗手盆采用红外感应应式龙头,即避免交叉感染又节约用水。电气设计第一章 强电设计一、设计范围本设计包括电力、照明、消防报警系统,防雷、接地系统,其中供电设计分界线在高压进线开关柜处,高压进线电缆之前(包括进线及电缆头)为供电单位设计。二、设计依据1甲方提供的设想。2建筑、结构以及其他设备工种提供的设计资料。3有关的规范和标准。三、供电1.负荷情况: 主要负荷有:照明、空调、电梯、各弱电设备等。其中应急照明为二级负荷,其余为三级负荷,本工程总设备装机容量为2600kW,总计算视在功率为3058kVA。2.供电电源: 对三级负荷为一路电源供电;应急照明均为自带蓄电池,应急时间不小于90分钟。本工程商铺电表箱及住户电表箱电源均由附近变电所低压引入。 3供电系统:本建筑附近设置变电所,变电所内设变压器、高压配电、低压配电等,由总配电所引入高压电源后,经高压配电分别接至变压器,经变压器降压至380/220伏后配电至各用电负荷(其中50幢小别墅电源由宾馆主楼及配套设施建筑物的低压配电室就近引来)。每台变压器的低压侧母排设功率因数自动补偿装置,补偿后功率因数不低于0.9。四、照明电力供配电本工程一、二层商业分区域设置商铺电表箱,别墅部分按单元设置住户电表箱。电表箱至住户配电箱采用放射式配电。每户设置计量电表。五、照明1 各区域照度标准确定如下:商业: 300lx起居室: 100lx卧室: 75lx餐厅: 150lx卫生间: 100lx2 应急照明 本工程在各楼梯口、疏散口、疏散走廊均应设应急疏散照明。七、消防报警系统 于宾馆主楼一层设一消防报警和控制中心(与BAS中心及安保中心共用一间),该中心对整个宾馆及本建筑一、二层商业进行火灾自动报警。八、防雷、接地、保安措施1.防直接雷措施:本工程各单体建筑顶部均设避雷带作接闪器,利用柱子内主钢筋作引下线,利用桩和底板作接地极,组成一防直接雷系统。2.本工程低压采用TN-S系统,所有正常不带电之电气设备外壳均须可靠专用的PE线(接零)。 第二章 弱电设计 一、设计依据 1、现行的国家及地方设计规范、标准和要求: (1)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 (GBJ81) (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692) (3)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142000) (4)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 (5)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19894) (6)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 (7)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98) (8)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2011) (9)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2010) (10)国家有关设计规范 2、业主对该建筑使用功能、弱电设计标准的要求。 3、建筑工种提供的建筑平面图、总图及资料。二、设计范围 本次方案弱电设计内容为:电话系统、宽带网络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火灾报警、电视监控、防盗报警等有关系统。其余所列内容均为智能化系统设计,供业主参考。三、设计内容1、电话系统: 商铺及住宅每户设置一处多媒体信息箱,设置若干电话插座终端。 2、宽带网络系统:分区域在一层配电间设置网络配线架,商铺及住宅每户设置一处多媒体信息箱,设置若干网络插座终端。3、有线电视系统:有线电视系统设计考虑了用户终端的需求。系统为5860MHz双向有线电视传输系统。商铺及住宅每户设置一处多媒体信息箱,每户安装若干电视用户终端出线盒。4、警卫巡更系统:在公共楼梯口等场所均设置巡更记录点,供保安人员巡更视察时记录使用。5、紧急求助对讲系统:别墅每户预留紧急求助对讲装置出线盒。全站基槽均为机械开挖,同时为保持一个平整的施工现场,达到文明施工的要求,根据现场情况将所挖出的土、石方只要不是立即回填的,便站外租地存放。Subsequently, the Anhui Army military Special Branch, in Shanghais Central Intelligence Organization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rganization in Western Zhejiang Province, sent party backbone, respectively, went to Wu Jiangyan opened the Tomb, Tomb of heroic peopl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fear no sacrifice and persevering, goal of the anti-Japanese revolutionary struggle. (A) stationed in Taoyuan area (Tomb of) 1, the new arm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underground organization in September 1938, the CPC Zhuang Shaozhen (Zhuang Zhen, Nanxun people) by the Deputy Director of the political Department of the army on Deng Zihuis dispatch, operating from Jing County, Anhui Province, the Lake reached the Tomb, its tasks are: looking for reliable object, introduce them to the new, to expand the new team. Zhuang Shaozhen KMT-CPC cooperation as an opportunity, after classmates Yao Bi (Nanxun people, Ren Zhuxi force staff Director), introduced into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political team, and as a politi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