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 专业术语.doc_第1页
核心期刊 专业术语.doc_第2页
核心期刊 专业术语.doc_第3页
核心期刊 专业术语.doc_第4页
核心期刊 专业术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技术学核心期刊国内教育技术期刊:1. 中国电化教育中国电化教育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月刊,每月18日出刊。杂志创刊于1980年,全国发行,主要栏目有:专家访谈、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教育软件、技术设备、远程教育、各地动态、国际之窗、产品信息等;全面报道:中国教育技术理论、课堂电化教学实践、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育、网络教育、教育软件与资源、技术与设备的最新成果与动态、国外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国内统一刊号:ISSN1006-9860/CN11-3792/G4 邮发代号:2-107 联系方式:北京复兴门内大街160号,电教大楼312信箱 邮编:100031联系电话传真:网址: E-mail:2.电化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国家级刊物,月刊,每月20日出刊,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由我国著名电教专家南国农教授主编。电化教育研究杂志关注国内外电教理论的最新发展、电化教育研究的最新动态、全国各地电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小学电化教育实验的最新成果。主要栏目有:电教理论探讨、网络教育、教学研究、软件开发、电教技术、中小学电教。刊号:ISSN1003-1553/ CN62-1022/G4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805号西北师范大学内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 邮编:730070电话传真-mail:3.中国远程教育中国远程教育杂志是服务于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中央级刊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3年中国远程教育将改为半月刊、分为综合版、资讯版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将继续努力宣传国家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方针政策,全方位反映中国现代远程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展示国内外远程开放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主要栏目:本刊专稿、远教论坛、国际远教论坛、实践探索、教学研究、开放教育、新视点、技术应用、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远教广角、信息库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坚持关注市场、服务市场的办刊思路,内容上做到引领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潮流,触摸行业发展脉搏,分析行业发展现状,促进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与应用。主要栏目:封面专题、产业动态、远教观察、专家论坛、专家顾问、人物专访、新产品/新技术、市场报告、商业模式、企业应用、管理者视点、培训课堂邮发代号:2-353国外代号:M4359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88号现代城D座2211电话85806057 传真8888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60号 邮编:100031电话66413790 传真09174.远程教育杂志电大教学更名为远程教育杂志远程教育杂志国内统一刊号:;国际标准刊号:;邮发代号:。杂志社社址:杭州市教工路号;邮编:310012;电话:(0571)88822392;:。杂志栏目设置理念 对远程教育发展有概括性和指导性的新思维 海外 翻译评介国外远程教育和国外远程教育专家的文章 实践 远程教育具体实施环节中的好思路、好方法 课件 提供课件制作的新方法、新思路 资源 提供远程教育分类资源和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理念 管理 远程教育、教学管理方式、方法研究 技术 能够为远程教育实践提供支持的具体实施方案 服务 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的探索 学习 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进行的分析和调查报告 导学 教师在远程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好思路、好方法 媒体 计算机及网络媒体在教育传播中的作用和应用研究 硬件 推介与远程教育相关的最新设备 软件 推介与远程教育相关的最新软件 网络 网络与教育关系和网络文化建设阐述 5. 开放教育研究6. 教育技术通讯教育技术通讯是一个基于因特网的免费在线杂志,主要面向大中专院校的教育技术工作者、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者,重点介绍教育技术领域内最新发展动向、重大事件、最新教育产品信息等。本杂志的编辑方针是:学术性、创新性、权威性、指导性、服务性和交流性,重点在于为教育技术工作者提供一个便捷的交流思想、展示工作成果的园地。/7.教育技术研究合肥市黄山路451号;邮政编码:230031;电话:05515760857;传真:05515561059;E-mail:8. 教育信息化9. 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杂志是由清华大学主办、中国电教协会工科专业委员会承办的学术性刊物,创刊于1991年,现为季刊。杂志编辑部设在清华大学电教中心,每月15日出刊。杂志以网络和远程教育研究为主题,全面反映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突出学术性和前沿性。主要栏目有:基本理论、网络与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教学环境与技术、软件技术应用等。刊号:ISSN 1009-8097/CN 11-/N联系电话010-62792534 传真址:/chn/cbw/index.htm E-mail:10. 电化教育通讯11. 教育技术12. 电教世界13. 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杂志是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广东省电化教育馆主办、教育信息技术杂志社编辑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期刊。该刊中国标准刊号:ISSN 1671-3176,CN 44-1529/G4;国内邮发代号:46-255;国外邮发代号:M1659。 全面报道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技能及教育信息,是教师教学实践的园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的良师,掌握现代教育信息的窗口,学习教育信息技术的好帮手。 重点报道学校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成功经验和教学新模式。 主要栏目:课题研究、网络教育、信息技术课堂、远程教育、教学研究、教学实践、课件制作、实验校风采、教学点滴、软件园、技术园和电教信息等。 欢迎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积极投稿(请发电子邮件;若邮寄务必随稿件附上软盘)。教育信息技术杂志为月刊,大16开本,每月20日出版,每期4.00元,全年48.00元。全国各地邮局(所)均可订阅,也可汇款至该刊杂志社订购。杂志社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江南大道中路233号;邮政编码:510245;联系人:段荣生、许曙、赵婉霞;联系电话:(020)84409806;传真:(020)84414645;E-mail:/。14. 北京电化教育15. 江苏电化教育16. 湖南电教17. 天津电教18. 上海电教19. 湖北电化教育20. 内蒙古电化教育21.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杂志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信息技术教育教研刊物,月刊,每月1日出版,主要栏目有:课程整合、课件制作、教育广角、信息技术教育等。刊号:ISSN 1672-1241 CN 11-4993/TP邮发代号:82-676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华威南路华辉苑1号楼1306室 邮编:100021电话传真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中央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课程整合的教研刊物。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确定为“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杂志面向全国发行(包括我国香港地区),覆盖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信息化部门、教育厅(教委)、教育科研机构、电教馆以及全国主要中小学校。发行量达到35000份,得到了我国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好评,并被“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确定为指定刊物公司联系方式:公司名称: 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 广告采编:8010公司传真:8003 编 辑 部:8017发 行 部:8038信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华威南路华辉苑1号楼1306室 邮政编码: 100021 公司网址: 主编邮箱: 广告邮箱: 站长信箱: 22. 浙江现代教育技术浙江现代教育技术是由浙江省电化教育馆、浙江省教育信息中心主办,有印刷版和网络版(网址:/xdjyjs/)两种形式。本刊主要面向基础教育,兼顾各级各类教育,为广大关心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实践的读者提供探讨问题、交流经验、获取信息的园地,为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展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成果的窗口,欢迎广大教育工作者投稿。浙江现代教育技术欢迎有关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的稿件。近期重点征集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作用方面的稿件。包括:(1)对环境建设、资源开发、师资培训、教学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问题的探讨和实践体会。要求主题集中、深刻,内容实。(2)新课程教学设计及案例。要求体现课程改革的思想、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经过实践检验。“教学设计”要求包含下述要素: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现代教育资源和工具的应用、教学过程,并尽可能附有课后反思或教学评析。“教学案例”应通过对新课程实施中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总结、分析,得出新认识、新观念、新规律、新方法。要求包含案例描述和课后反思两个要素。浙江现代教育技术编辑部E-mail: 电话地址:杭州市保俶北路58号浙江省电化教育馆 邮编:310012 23. 中小学电教中小学电教杂志由吉林省教育厅主办、吉林省电化教育馆出版,1978年创刊,是国内最早公开发行,影响面很大的一份中小学的教育技术刊物。主要栏目有:网络建设、资源建设、网络教学、实验研究、教学研究、教学设计、软件研制、教学随笔刊号:ISSN1671-7503 CN22-1044 邮发代号:12-85地址:长春市湖园路1号 邮编:130022电话传真箱:24. 外语电化教学外语电化教学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的技术类刊物,双月刊,主要栏目有:视听说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应用、经验交流、技术与产品。每双月20日出版。刊号:ISSN1001-5795/CN31-1036/G4地址:上海大连西路550号上海外国语大学511信箱 邮编:200083电话传真-mail 25. 网络科技时代26. 教育传播与技术 2005年新版教育传播与技术杂志是面向全国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术季刊,它是上海电教的再版。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上海市教育技术协会主办,侧重报道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教育软件与资源建设、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教育技术设备与产品、国际教育技术等多方面研究成果和动态,是广大教师、教育行政管理者和教育技术工作者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良师益友。地址:上海市大连路1541号 邮编:200086 电话:02165834121联系人:鲍根发 传真:(021)65834118 65834113;银行帐号:076444-04291200225(户名:上海市电化教育馆,开户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杨浦支行)南汇区联系人:江晓 电话:58006060教育传播与技术杂志2005年组稿重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央电教馆和市级立项课题结题报告教育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教育技术的本质、发展趋势、研究领域、当前面临的困惑和问题)对教育技术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文化、哲学思潮(知识工程、绩效技术、多元智能理论、后现代主义等)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协作学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专题研究信息化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研究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育管理绩效的模式各区县推进本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方法策略、经验和实践探索远程教育和中小学网络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小学网络教育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源建设学习资源的效益和评价教学资源库、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管理经验网络课件、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与中小学教学相关的软件应用技巧介绍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中的典型经验介绍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及案例分析信息技术在校本课程开发、校本培训中的应用与数字技术发展相关的研究:1.校园网、城域网、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的典型案例2.新一代网络、无线通讯、网络安全技术注:以上各项为中国教育技术领域2005年重点报道方向27电化教育资讯杂志电化教育资讯杂志,月刊,每月15日出版,主要栏目有:业界前尚、校校通、教育动态、一线扫描、推介时空、企业广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盛地写字楼A座309室 邮编:100083电话传真-mail:28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主办,月刊,是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前沿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期刊。注重权威性、前沿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力求使本刊成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喜闻乐见的刊物是我们的追求。国内刊号:CN11-4860/G4 ISSN1671-7384邮发代号:2-103电话传真箱: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文学馆路45号B座310室邮政编码:100029 29远程教育杂志远程教育杂志是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目前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份新兴的刊物,内容以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教学设计理论,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等为主,发表了一批高质量文章,引起了国内教育技术界关注。刊号:ISSN 1672-0008邮发代号:32-126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教工路42号邮政编码:310012联系电话址:E-mail: 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词汇1、CSCL: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Learning,简称CSCL,译为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传统合作学习的延伸和发展。由于它是建立在CMC(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译为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机制上的一种学习方式,优点众多,倍受关注和青睐。相关术语还有CollaborativeLearning(协作学习)。2、IT ineducation: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e-Education)。还有一个缩略语叫ICT,Informationand CommunicationsTechnology,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不同于传统通信概念,其产生的背景是行业间的融合以及对信息社会的强烈诉求。ICT作为信息通信技术的全面表述更能准确地反映支撑信息社会发展的通信方式,同时也反映了电信在信息时代自身职能和使命的演进。3、InformationLiteracy:信息素养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等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相关词汇还有ComputerLiterracy,计算机文化素养。4、LearningContract:学习契约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时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或依据,在学生件签订的一种类似于契约的协议,形似异义的词有contact(接触)、contrast(对比)、constant(常数,不变的)、content(内容,满意)、context(上下文,背景,来龙去脉)、contest(竞赛,辩论)。5、Problem-BasedLearning(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指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6、ConceptMaps:概念图用以指示课、单元或知识领域的组织形态的一种图表。思维导图(ThinkingMaps)整合了思维技能和地图技术,使用该种学习技术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书写能力。该技术也能使学习者掌握终生学习的技能。有CicleMap、Bubble Map、Double Bubble Map、Tree Map、Brace Map、FlowMap、Multi-Flow Map、Bridge Map,可参见http:/www.nhcs.k12.nc.us/htree/Curriculum/ThinkingMaps.html#CM。7、E-learningPortfolio:电子学档指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运用信息手段表现和展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关于学习目的、活动成果、业绩、付出、进步以及关于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的有关学习的一种集合体,主要内容有学习作品、学习参与、学习选择、学习策略、学习反思等材料。8、EPSS:Electronic PerformanceSupport System,电子绩效支持系统产生于1991年,是GloriaGery首先提出:一种整合了多种技术的电子环境,通过它,每个员工可以方便地对各种信息、软件、指导、建议和帮助、数据、图像、工具、评价以及监视系统进行即时的、个性化的在线访问,从而实现以最低的成本,最少的人员介入来完成工作。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具有及时的信息传递、经验共享、以学习者为中心、智能性等特点。9、tacitknowledge:隐性知识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explictknowledge),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也就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10、PerformanceAssessment:绩效评估在信息化教学中,学生个人或小组针对某一主题,独立完成任务,并以过程中各阶段性成果(如电子作品、方案研究报告、实物等)方式来展示绩效的评估方式。11、Knowledgemanagement:知识管理对知识进行规范管理,以利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在教育领域,知识管理就是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具有网状联系的规范知识集合体,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式管理,以实现知识的产生、利用和共享。12、Knowledge EvolutionTheory:知识进化理论知识的进化观是关于知识的哲学思考,是研究知识的存在及其本质性和规律性的问题,属于哲学上的本体论范畴。我国学者林启者、张际平认为知识进化观引导我们进入一个以知识为独特产生要素、以知识为工具、知识产业化的时代。知识具有阶段性,分别是纯粹知识、应用知识和生产知识三个阶段。同时,还需指出:“教育技术学不能满足于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更不要放弃对知识现象、本质与规律的研究”。13、Blendedlearning:混合学习根据美国Learning circuits的解释,Blendedlearning被认为是在线学习和面授相结合的学习方式。(Learningevents that combine aspects of online and face-to-faceinstruction)。从本质上来讲,Blendedlearning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或学习理念,它是指在E-learning和企业培训中,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和绩效方法,恰当结合传统学习手段和在线学习手段的学习方式。其目标是使学习更容易、更便利,从而实现最好的学习效果,它的依据是企业和组织的学习绩效指标。但随着人们对正式学习(FormalLearning)与非正式学习(InformalLearning)的深入认识,对Blended的界定也更为宽泛了,现在我们可以给BlendedLearning一个更为恰当的定义:“整合式学习”,它的定义是:为达成最佳的学习目标,以最合适的学习方式,于正确的时间,应用恰当的学习技术,将正确的知识及技能传递给所有人。14、AuthenticAssessment:真实性评价指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评价学生的表现,真实性评价任务都是学习过程中有意义,有价值的重要的努力。15、Virtual Learning CompanionSystem:虚拟学伴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计算机来模拟教师和同级学习者的行为。 16、Web based TeacherCommunity:基于网络的教师社群一种利用网络进行支持和互助的教师学习社群。可以在现代教师教育的基础上,将学校教师教育和继续教育结合起来。17、Virtual LearningCommunity:虚拟学习社区虚拟学习社区有很多名称,例如电子学习空间、虚拟校园、在线学习社区、电子学习社区、网上学习社区或虚拟学习社区等。网上学习社区(OnlineLearning Community,简写OLC)。网上学习社区定义为“一个采用某些技术手段来协调其成员和集体在学习方面需要的组织。”18、IntegratedWare:积件指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积件系统由积件库和组合平台构成,包括教学信息资源、教学信息处理策略与工作环境。积件有“搭建积木”的意思。积件库是教学资料和表达方式的集合,可将大量的知识素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由使用。19、GroupWare:群件华东师大张际平教授认为群件是指能支撑群体或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课件类型。其概念的提出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中的应用。群件是一种新型的课件类型,或者叫做协作型课件。它是介于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之间。在技术方法上,群件的结构和形式与通常的个别号或课堂教学的课件是完全不同的。其重点是放在小组学习过程的控制、管理、学生之间的通信、以及友好学习界面的设计等主要方面。20、ScaffoldLearning:“支架式”学习原苏联学者维果茨基(Vygotsky,1978)认为,我们真正需要评价的,并不是孩子靠自己做或者说已经具备的能力有多少,而是要看孩子在其他人的帮助下的表现及学习的潜力。他提出“最近发展区”(ZPD)概念:“介于独自解决问题所显示的实际发展程度,与经成人指导(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显示的潜在发展程度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Zoneof ProximalDevelopment)”。“支架”这个名称由布鲁纳(J.S.Bruner)等人于1976年提出,原意是指架设在建筑物外部,用以帮助施工的一种设施,俗称“脚手架”。把“支架”的概念应用于教育,可以认为教师的教学就应该像“支架”。从概念上讲,“支架”是一种的教学技术,它基于一种首先提出学习策略和任务、然后逐渐把学习的责任转移给学生的教学模式。也有学者把“支架”定义为:“提供符合学习者认知层次的支持、导引和协助,以帮助学习者由需要协助而逐渐能够独立完成某一任务,进而使其由低阶的能力水准发展到高阶的能力水准。”在什么时候,我们才需要搭建“支架”?BernieDodge提出在学习过程的三个特定点需要采用“支架”。如下图所示。第一,当学生从WebQustt的各种资源里收集必要的信息时,需要使用一种“接受支架”(ReceptionScaffold);第二,当学生阅读他们获取的信息后,反思并发现它们的意义时,需要一种“转换支架”(TransformationScaffold);第三,当学生准备制造某项作品,或者表达他们学习的结果时,需要一种“产品支架”(ProductionScaffold)。21、Webquest:网络探究课程一种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学习者使用的多数信息来源于Web,也可采用视频录像等学习资源。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相对于收集信息而言,Webquest关注的重点是信息的使用,用来支持学生在“分析、综合和评价”级别上的思考。WebQuest课程是1995年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伯尼道格(Bernie.Dodge)和汤姆马奇(Tom.March)创立这种学习模式,至少有两种不同水平的WebQuest:(1)短期WebQuest探究学习指的是13课时单元的学习,其主要目标是知识的获取和整合。某一次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够获得大量有用的新信息,并获得探究体验和感受;(2)长期WebQuest探究学习的学习目标是扩展和提炼知识,时间在一周到一个月之间。一次探究学习结束后,学生应该学会分析某一主题的深入知识,学会将知识进行转换和迁移,并且要求他们提供某些体现他们理解能力的作品,如网页或模型等,以帮助他人进行学习。多数WebQuest探究活动应该以小组形式组织,也不排除个人独自探究学习的方式。探究活动也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方式组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扮演科学家、侦探、记者,或者模拟一个特定的工作场景等等。WebQuest探究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单学科,也可以是交叉学科,设计一种多学科综合探究课,要比设计单一学科的挑战性更大,设计者可以从单一学科开始入手,然后向综合科目迈进。22、MultipleQuotient(MQ)或 MultipleIntelligence(MI):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HowardGardner提出。加德纳教授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一共有八种:(1)言语语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inteligence)(2)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Thythnlicintelligence)(3)逻辑数理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4)视觉空间智能(Visual一Spatialinteligence)(5)身体动觉智能(Bodily一Kinestheticintelligence)(6)自知自省智能(lntrapersonalinteligence)(7)交往交流智能(Interpsonalintelligence)(8)识别自然观察智能(Nattlralistintelligence)对多元智能的理解,具体包含如下涵义:1)每一个体的智能各具特点;2)个体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3)智能强调的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4)多元智能理论重视的是多维地看待智能问题的视角,即这八种智能所代替的八种能力是同等重要的;在现代学习观下,多元智能带给我们的启示:向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智能领域,并注意鉴别并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帮助其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别的智能领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23、Digital Game Based onLearning:基于学习的数字化游戏教育内容和数字化游戏的结合,就是将各种形式的教育内容,通过传统的学习方法与计算机游戏和视频游戏结合起来,来达到一种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学游戏是能够实现教学与游戏双重功能的计算机软件包,目的就是以游戏化的形式增强学习过程的娱乐性,使游戏者(学习者)参与到竞争与协作、学习与娱乐并存的游戏场景中,在各游戏要素的直接刺激下,完成游戏任务的同时达到学科知识学习的目的,实现学习的目标。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教学游戏中,学习者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游戏而学习,学习的过程转变为游戏的过程,学习的动力转变为游戏的动力,游戏即学习。其特征包括:(1)学习过程的情境化:教学内容整合于游戏故事情节中,在游戏过程中,通过感受游戏中的情境、情节、情感等完成体验式学习,这是一种知识的自我建构、认知能力的自我发展;(2)学习过程的虚拟化:各种游戏情境是一个虚拟环境。学习者通过选择自己希望扮演的角色进行人机交互,获得在教材、课堂上无法获得的建构知识的生动体验;(3)学习过程的趣味化:游戏的趣味性会引发学习这学习的自发性、自愿性。使学习者在愉悦中完成学习任务;(4)学习过程的多样化:在游戏的设计上会根据游戏的类型来设置各种游戏的玩法,每一种游戏的玩法代表了一种学习形式,这样学习者可以根据游戏所提供的学习路径来选择学习的形式;(5)学习过程的自主化:根据自身能力来控制游戏的进度以及可学习的内容,同时可以自由的选择学习的地点、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方式,自主的安排学习时间和进度,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要求,更有利于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6)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可跟踪化:可以对于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跟踪,便于对学习效果和学习需求的分析。基于数字化游戏自主学习的模式有:自学辅导模式、操作练习模式、问题解决模式、情境探究模式。这里还引出另一个概念:数字化教学游戏。此概念最早出现在娱教技术(EDUTAIMENT),是教育与娱乐两个词汇的缩写。数字化教学游戏就是以数字化游戏的形式呈现学科学习内容,产生一个带有竞争性的虚拟学习情境的计算机软件。数字化教学游戏是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较好的切入点。按照游戏的动机分为:(1)探索性游戏(ExploreGame):如角色扮演型(RPG)游戏、冒险类游戏(2)创造性游戏(CreativeGame):如角色扮演型(RPG)游戏、策略类游戏(3)娱乐性游戏(DivertiveGame):如策略类游戏、益智类游戏(4)模拟性游戏(MimeticGame):如运动类游戏、模拟类游戏按照游戏的学习目的分类:学科学习型、知识巩固型、训练型、考试型。在开发此类教学游戏中应考虑:(1)学习者进入游戏的起点设计以及简明的游戏规则;(2)把知识点难度和游戏难度级别结合起来;(3)明确游戏环节的教学目标;(4)游戏单元与教学单元的一致性;(5)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和奖惩;(6)适当的帮助与提示等方面的问题。开发的技术难点:(1)虚拟现实游戏较少,大部分三维游戏中见到的3D场景,常常只达到了“虚拟”的层次,与“现实”的境界还有相当的距离。由于教学游戏的特殊性,因此数字化教学游戏中对于虚拟现实的应用还比较少。(2)游戏中的人工智能可以增加游戏的体验性并改善游戏的可玩性,非玩家角色(NPC)不必依赖于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群便可以使的单人游戏的实现成为可能,并改善多人游戏的真实感。 24、MobileLearning:移动学习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和e-learning的交汇点。移动教育是指在移动的学习场所或利用移动的学习工具所实施的教育。用于支持移动学习的移动设备主要指的是:手机、PDA、笔记本电脑、混合设备(指混合了移动电话的语音功能和PDA的数据处理功能的设备,SmartPhone、PocketPCPhone等),实现移动学习的终端设备具有可携带性(portability)、无限性(wirless)、移动性(mobility,在移动过程中也可较好地使用)。下图是欧盟的移动学习系统Mobilearn功能分层模型(OMAF):移动学习除具备了数字化学习的所有特征,其独一无二的特征是:学习者自由自在、随时随地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其学习环境和参与人员都是移动的。对目前移动学习现状的研究表明:(1)PDA和WAP手机等移动设备只是目前学习手段的一种扩展,不能替代现有学习工具。也并不是任何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都适合使用移动设备;(2)移动学习资源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学习者无法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在设计学习模块时应从时间上加以把握;(3)移动短消息(SMS)服务可用于学习者的日常交流,还可以被用于课业信息、日程安排、重要教学通知的发布;(4)WAP教育站点的建设对移动学习的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5)移动学习是教学媒体技术上的一次革命,而其可以承载许多学习形式,例如,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终身学习和协作学习。25、UbiquitousLearning:泛在学习概念是伴随着泛在计算技术应用于教育逐步提出来的。泛在计算(UbiquitousComputing),也叫普适计算(PervasiveComputing)但其移动性不够。最早由施乐公司前首席科学家MarkWeiser在1988年提出,他认为泛在计算强调计算和环境融为一体,而计算机本身则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在泛在计算环境中,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而这个过程是在高度自动化的计算设备的帮助下完成的。泛在计算的目标是通过物理环境的多个计算机的协作以增强计算机的使用性,同时对于使用者来说这些发挥作用的机器本身不可见。“不可见”是泛在计算的最低目标,其最高要求是“深层嵌入的,合适的,自然的,以至于我们在使用时并不考虑设备的存在”。如果说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营造了一个“逼真的世界”,那么,泛在计算技术则是努力将信息整合到真实世界之中。前者要求虚拟环境与真实环境的分离,后者要求信息与环境的融合。随着计算机硬件的迅速研发,我们经历了分布式计算、移动计算到普适计算的计算技术演进。其中分布计算(DistributedComputing)是由远程通信与信息访问、分布式安全性等技术发展而来的,网格计算(GridComputing)是分布计算的最新发展。继而分布计算发展为移动计算(MobileComputing),泛在计算是移动计算中加入嵌入式系统、智能空间等技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也就是说,移动计算为普适计算提供了位置移动性,极大地扩大了信息服务的范围。但是移动计算不可能包含泛在计算或普适计算,因为后者需要以人为中心的智能计算技术。有人也把泛在计算成为嵌入式计算(EmbededComputing)。所谓泛在学习,简单理解就是学习活动无所不在,即3A(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它是泛在计算应用的一个分支。这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学习本身就是无处不在的,该学习方式代表了一种新的学习服务观。从基于桌面计算环境的学习(E-Learning)到移动学习(M-Learning),再到泛在学习(U-Learning),人类学习的程度在逐步深入,学习的地域在逐步扩大。泛在学习创造智能化的环境让学生充分获取学习信息,其目标是创造让学生随时随地,不受资源限制,利用任何终端进行学习的教育环境,实现更有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泛在学习的特点是:(1)宏观上看有永久性(学习进度跟踪)(2)微观上看有遂发性(即时性)(3)交互性(协作性)(4)教学活动回归到生活(5)自适应性(6)资源的智能推送(Push)其优势: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是一种自然或自发的行为。学习者可以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习者所关注的将是学习任务和目标本身,淡化了外围学习工具的因素,使学习回到其本来面目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的过程。另一个优势是计算设备便携先进。促进非正式学习的效果。U-Learning关键技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学习资源建设:建设标准化、智能化、真实化学习资源;(2)学习终端开发:终端多样化,注重高性能、大容量、易输入、小视力负担的终端开发;(3)支撑网络建设:“三网”融合(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广播网络),传感器网络(U-Senser);(4)服务导向方面:提供随时随地接入学习,智能化、个性化、感性化学习服务。目前以基于位置感知的泛在学习为研究热点。我国清华大学的智能教实,就是典型的普适计算应用产品。26、Learning from media vs. Learning withmedia:“用媒体来学”与“在媒体中学”概念之争克拉克的“学媒无关论”和考兹玛的“学媒相关论”,这场媒体功效比较的论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他们各自的相反观点是:(1)“学媒无关论”强调作为教学传播工具的媒体本身对学习结果没有任何影响,影响学习结果的直接因素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独立于媒体而单独存在。从该观点中能够找到许多行为主义的身影,刺激行为的条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行为发生了变化,克拉克站在学习结果的立场上判断媒体发挥的作用,他一直倡导在各种媒体刺激中寻求共性的教学方法。(2)“学媒相关论”强调媒体与方法是共同作用于学习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并不是只有教学方法才会影响到学习。教学方法的实现需要借助媒体,而各具体的媒体应发挥其特长。学媒相关论受到建构主义的影响,学习者只有与媒体所创建的环境(媒体本身也是一种环境)进行有意义的交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