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形成与文化考察.doc_第1页
清明节的形成与文化考察.doc_第2页
清明节的形成与文化考察.doc_第3页
清明节的形成与文化考察.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明节的形成与文化考察历史文化学院中国文化史姬娟 学号81064摘要:清明节是我国传统习俗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岁时节日, 它既是节气, 又是节日自唐代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的有关风俗后, 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禁火寒食、扫墓上坟、踏青郊游等一系列风俗活动。关键词:上巳节 寒食节 清明节清明节又称鬼节,冥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一词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训篇中,云“春分后十五日,到指乙,为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说:“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在岁时百问中,也有类似的句子:“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是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标志着春耕的到来, 故有“清明前后, 点瓜种豆”、“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的农谚。我国传统农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 按气候变化, 分五天为“一候”, 三候为“一气”, 共二十四气, 俗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客观上反映了四季中天象、物候的变化, 成为了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安排生产生活的主要依据。节气虽然不等于节日, 但节气使一批常日被特别地突出出来, 为节日的产生准备了条件。”清明节就是由最初的节气“清明”演变来的传统岁时节日。就像端午节最初并不是祭祀屈原、禁火的寒食早先与介子推无关一样,清明节有它自己的发展演变。一, 寒食节与清明节寒食节,又称冷节、禁烟节。它晚于上巳节又早于清明节。荆楚岁时记说:“去冬节(按指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可见寒食节的主要特征是禁用火。因为禁用火,人们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事先预备好的冷饭寒食,故名其节为寒食。寒食节由来甚久,盖源于先秦时期有关用火的禁令。在周礼秋官司烜氏中就有了寒食节的信息,云: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疏曰:夫遂阳遂也者,以其日者太阳之精,取火与日,故名阳遂;取火于木,为木遂者也。注曰:为季春将出火也。这大意是说周代司烜氏这个官是管理取火与禁火的官,仲春时他拿着木铎通知人们开始禁火,季春时再生火。可见,古代统治者对于用火管制甚严。究其原因,火既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所必须,又容易造成灾难或不幸,因此应当严加管理。而这种管理,因为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也是人们所愿意遵从的。这样,一种制度相沿行久而成俗,到了天干物燥的季节,人们自觉地以禁火来相互提醒,注意用火防火,因此就有了寒食节。故清代学者惠士奇在礼说中说:“夏官掌火,冬禁焚莱。后世因之,而莫知其由。遂莫敢烟爨,每冬中辄一月寒食。”惠士奇的话清楚地说明了周代有关火的禁令对于寒食节形成的。关于寒食节的由来,有源于纪念介子推之说, 且十分盛行。大意说,晋公子重耳因晋国内乱而流亡在外,长达十九年。跟随重耳流亡的晋国之臣中就有介子推。在流亡途中,有一次缺乏食物,介子推竟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烧了给重耳吃,这就是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但文公在封赏跟从他流亡是就背着他的母亲隐居到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 。后来晋文公发现了自己的失误,便派人到绵山去找介子推,可怎么也找不到。于是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下山来。然而大火过后,仍不见介子推。文公再度派人去搜山,却发现他们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被烧死了。文公十分悲伤,为了纪念介子推,便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然而这种说法是没有史实根据的。关于介子推隐居绵山的事,最早的记载见于左传僖公廿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乎! 下义其罪, 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 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 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 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史记晋史家亦有关于介子推事迹的记载,内容与左传略同,惟记介子推之隐在重耳渡河回到晋国之前为异。然不论左传还是史记的记载,都没有介子推“割股啖君”和被焚于绵山的事。 将寒食节的产生附会到介子推的故事上,应是在寒食节出现之后。古人对于一种民俗的形成,在不可能对其作出科学解释的情况下,往往喜欢根据自己的善良愿望和心理,来对其加以理解、想象并作出解释。这种理解或想象因为符合了当时人们的普遍社会心理而被迅速传播,并在传播中被精雕细刻,日益加工完善。关于寒食节产生原因的说法,大约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古人不能从西周时期有关火禁的旧制与民俗之间关系的角度去解释寒食节的形成,中国人又自古就有做人应当知恩图报的思想,而春秋中期晋国历史上出现的介子推这个人物,则正好为人们提供了根据自己的愿望和心理对寒食节产生的原因加以附会想象的材料。人们想象介子推对晋文公如何有功,便有了“割股啖君”情节。因为寒食节要禁火,便想象出介子推被焚而死,死后为神而不喜欢火,所以便在他的忌日为他禁火。而通过对晋文公为此事如何悲哀、后悔、自责的想象,则道出了凡人都当知恩图报的心理。这里还必须特别说明的是,古代社会由于信息的不透明,人们也很难知道事情的真相,这就是导致一种猜测、想象或编造的故事,只要符合人们的普遍社会心理,就会不胫而走、迅速传播,并具有越来越强的社会公信力的重要。到了战国时期,这种寒食节源于介子推的说法已广为流传,并深入人心了。例如屈原九章惜往日中就有这样的诗句:“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清人蒋骥注云:“介子名推,晋文公出奔,子推从,道乏食,割股肉以食之。文公得国,赏从行者,不及子推。子推入绵上山中。文寤而求之,子推不出,因烧其山。子推焚死。遂封绵上之山,禁民樵采,号曰介山,使奉推祀,又变服而哭之。“汉代以后,介子推的故事更是广为诗文所征引,且与寒食节联系起来。后汉书及曹操禁绝火令的材料都可以说明这一点。至晋朝,人们才开始把寒食定在清明前一日。陆翙在邺中记有载:“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今糗是也。”一直到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官方才将方才将寒食扫墓列入五礼之中。此后,寒食、清明祭扫、出游的习俗也就合二为一了。二、上巳节与清明节三月上巳节,在我国形成于春秋末期。荆楚岁时记注云:“孔子暮春浴乎,则水滨禊祓,由来远矣。”诗经郑风溱洧云:“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韩诗注曰:“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又,周礼春官女巫云:“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谓:“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根据以上征引,我们可以发现,先秦至汉代的三月上巳节,大致有三个方面的节俗内容:,春嬉男女青年到野外踏青,自由择偶,并发生非常随意的性关系。,祓禊到河边,水畔去洗浴,以祓除过去一年中积下的污秽和各种不祥的因素。,招魂续魄在野外或水边,召唤死去的亲人的亡魂,同时也召唤自己魂魄的回归。在上古先民的头脑中,一年四季的转换及自然景象的变化,尤其是冬天的到来和春天的降临,植物的抽枝,发芽和冬天的枯萎,凋零,意味着某一个主宰生命的大神的死亡与复活,先民以为自己在一年也存在着这么一种生与死,魂魄离去又归来的转换过程,所以,就有为实际上活着的自己招魂续魄的必要。由于三月上巳节是由以上三个方面的活动内容所构成的,这使得上巳节的节日性质与气氛具有双重性,其一是尽情地嬉戏,春游,其二是肃穆地祓禊洗浴和悲哀地招魂续魄。到了东汉时期,上巳节的传统活动内容主要就只有春游这一项依存下来。临水祓禊变成临水饮酒会,成了春游的一个附属事项,仅在饮酒的深层意味中还保留了祓禊的因子,如后汉书。礼仪志云:“三月上巳,官民并禊饮于东流水上。”魏晋以将,该节日由孟春首旬的巳日固定为三日,也就是三月三日。荆楚岁时记载云:“三月三日,四民并处江渚池沼间,临青流,为流杯曲水之饮。”可知,魏晋以将三月三的节庆内容已比较单纯,在其内容单纯化的过程中,作为早期上巳节主要内容的春嬉,祓禊,和招魂续魄活动,分别转型为各种节令游戏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等和扫墓祭祖。唐代极其以后,三月上巳节的禊灾,祓除,招魂续魄等活动,海域寒食节的禁火,祭介子推等活动相结合,产生了另外一些节日风俗变体。如东京梦华录记宋代于清明,寒食节前用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入门楣。这种面粉,枣泥捏成的燕子俗称“子推燕”,将它插在门上是用来召唤介子推的灵魂的。此种习俗,显然就是由寒食禁火,祭介子推与三月上巳的招魂续魄习俗混融而成的。如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云:“唐中宗三月三日赐伺臣细柳圈,戴之可免虿毒。”岁时记云:“唐朝于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顺阳气也。”梦梁录云:“清明日家家以柳条插门上。”上引文献记载表明,寒食,清明的插柳习俗,也是由寒食禁火与三月三上巳的避邪,祓除混融而成,其深层含义就是三月三上巳的祓除。上巳节招魂续魄习俗的功能与意义之一是招引,呼唤已逝亲人和祖先的亡魄。由这一习俗发展的直接变体就是扫墓。扫墓习俗后来迁移到寒食,清明节中,并且成为后世清明节的最主要活动内容。扫墓的深层含义,乃是呼唤亲人和祖先亡灵的复活和回归。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六记:“近世湖北监利“清明祀先祖,绮纨角胜,歌哭迭应,槠饯满陌,更以纸幡标龙头。”龙,在中国上古时代,是生命和生命之神的象征。从春秋后期到战国时期,出国的墓葬中出土了为数众多的木雕镇墓兽,它的造型就是龙。这种木雕龙的文化,民俗意味之一是代表死者的亡灵,之二是期望死者凭借这种生命的象征形式死而复活。近世湖北监利清明祀先祖时,“以纸幡标龙头”,很明显地含有为死者招魂的意味。上巳节招魂续魄的功能与意义之二是招引,呼唤生者魂魄的回归。此种意味也在清明节习俗有着对应的遗存形式。如据韩盈 韩盈:节令风俗故事,第44页先生介绍:“江南农村里还有一个特有的风俗,就是在做清明艾团子时,用艾团粉捏成牛,羊,鸡等十二生肖的艾像,看家里的人什么属相就做什么,蒸熟以后,就挂在窗口让风阴干,直到立夏那天才捣碎了加水炖来吃,说是吃了人就不会蛀夏。”我们直到做“子推燕”的目的是招引介子推的灵魂,希望他像燕子回归一样地复活,同理,为人做生肖像,目的也是为了召唤生人的魂魄。虽然上巳招魂续魄,呼唤已逝亲人和祖先的亡魄这一习俗发展的直接变体就是扫墓祭祖,但这一习俗真正见于实践则是埋葬死者游乐起坟的习俗之后,因上巳节与寒食节仅差几日,且附会了介子推之传说,扫墓的习俗也逐渐融入寒食节,随后融入清明节。从唐以后,清明节逐渐成了一个融合寒食节与上巳节习俗的重要民俗节日。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一诗中说:“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是上巳、寒食、清明三者融合一体的有力佐证。到宋代以至明清,清明节发展到最盛行的时期,其后延绵不绝。三、小结综上所述,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同在阴历三月且仅隔几天,如果说清明与寒食节之间的关系主要为置代的话,那么,清明与三月的上巳节之间,则既有节期的置代关系也有节俗内容上的继承关系。三者在唐朝逐渐融为一体。三者融为一体并最终选择以清明命名,也并非偶然,它寄予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人们期待着现实的政治能像“清明”节那样清洁而明净。宋代长卷清明上河图并 不是春光,比如,画中人物带扇子的达十余人,有几个孩子光着屁股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