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我们心中的“爱”讨论话题.doc_第1页
了解我们心中的“爱”讨论话题.doc_第2页
了解我们心中的“爱”讨论话题.doc_第3页
了解我们心中的“爱”讨论话题.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了解我们心中的爱”讨论话题阅读材料:让心灵交流不再受阻来源:中国教育报 2008年11月29日,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学校长德育论坛”北方交大附中分论坛上,参会的100余位中学校长和教师在论坛发言人、市青少年心理与法律咨询中心主任宗春山的带领下,做了一个心理游戏-当一个人看到自己面对着一群面戴面具人的时候,心中是何感受。游戏的目的是要告诉与会者,在师生交流中,老师不要戴有“面具”,而应敞开心扉。 教师戴“面具”感受心灵的距离是一幅独具匠心的摄影图片,给人以心灵的触动。从视觉上讲,这张图片拍摄得过于平实和随意,似乎没有什么提炼,但是它抓人眼球的地方却是那张张相同又不同的“面孔”,看了让人感觉很不舒服。这本该是西方“万圣节”上出现的场景,现在却是由百余位校长和教师所为。当然,这只是在“中学校长德育论坛”上的一个“体验游戏”。试想,任何一个人,生活在都戴着面具的一群人之中时,心中一定会产生恐惧甚至让人毛骨悚然。从这个场景所折射出的,是面具背后隐藏的、值得深刻反思的教育问题。这幅图片上表现的是游戏中的面具,然而在现实中,还有许多心灵深处的“面具”,时常徘徊在真实与虚假之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人与人之间,难道非要戴上“面具”才能进行交流吗?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如果戴上这样的面具,那在学生面前就如同把自己伪装起来一样,用千人一面的面孔,去面对千变万化的事物。这样的教育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隔阂,让人和人的关系渐行渐远;让师与生的心理距离越拉越大。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教师最大的悲哀是培养出具有双重人格的人。教师是学生心中的一面镜子,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无论以怎样的情态出现,都会在学生心中留下鲜明的印象。如果教师总是以“面具式”的冷面孔对待人,学生也将会形成对人对事的冷漠态度,这对他们未来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如今,在一些学校的教育中呈现出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那就是追求完美的不许犯错误的“教育”。为了追求教育的结果,有的教师时常用冷冰冰的面孔教训学生,而忽略了必要的教育过程。有的教师一看到学生犯错,心里就不能容忍,或者用刻薄的语言训斥,或者用无端的理由责难,好似急风暴雨一般。既没有耐心地去倾听,也不容学生主观申诉。这样做的结果,势必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众所周知,自古“天地君亲师”,教师地位高高在上,“师道尊严”也就不足为奇。然而,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教师也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要用更开放的心态,去引领年轻的一代。人们喜欢把青少年比作花朵,而花朵的培育,是需要园丁施以爱的阳光的。没有阳光照耀的花草,会枯萎无华;没有爱的滋润的教育,青少年的成长就会萎靡不前。而爱是真实的、是灿烂的。用爱浇灌心灵,一定会绽放出人类最美的花朵。敞开心扉,希望教师们用真实的面孔面对学生,用真心的爱对待学生,用温情的目光凝视学生,用广博的学识培育学生,用超前的眼光引领学生。教师们定会看到一片神奇的天地,也会收获沉甸甸的硕果。(作者系人民教育杂志管理室主任)教育的期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肖川在德育工作的日常管理中,不少德育工作者对学生的管理习惯用批评、责罚、处分等手段。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其它的好方法?如何得心应手地运用好方法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肖川教授的这篇文章,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刊发此文,希望与读者一同关注并探讨这个问题。教育的方向和效果更多地取决于我们的信念和期待。良好的教育必定有一个价值预设:人性向善。基于这一价值预设,良好的教育更多的应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我们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而往往漠视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存在着的宝贵的“善端”,因而我们就往往少了一份对人的信任与由衷的尊重。在我们的教育实际中,在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待那些暂时在某些方面后进的学生,有着太多的轻蔑、讥讽、责罚和制裁。笔者看来,更多地给予学生温暖的感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唤醒、激活他们心中潜藏着的对于美好生活与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与对人性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相联系的。因而,人性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是与我们日常的教育行为密切相关的问题。人性的问题,不是一个实证科学或经验科学的问题,而是一个人文世界中的价值预设。在道德、教育领域,作“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是道德与教育的内在特征所要求的。笔者看来,肯定人的精神自我、精神生命、精神需要的存在,是对人的独特价值和人的尊严的肯定;是对人性中光明与正义的乐观的祈盼。“人性向善”不是一个需要去证明的事实,而是一种价值承诺,一种有待实践的理想;是教育信念确定的基础和前提。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世界的美好,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丑陋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的阴暗。在道德教育中,“人性向善”的价值预设就好像要制造一种产品,原材料必须具备可加工成这种产品的性能一样。“人性向善”是说在人性中先验地存在着各种道德萌芽,因而造就道德性的个体只需“培养”,使这种种子发扬光大。人性既然是善的,那么造就道德的个体就是可能的。在教育中,进而在道德教育中,只有作“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我们才可能对教育的结果作乐观与光明的期待,才能确立起对人的信心、对教育的信心。这种期待,也就是教育人类学所谓的“教育的意向性”。道德教育必须对人类自身的道德潜能予以充分的信任,否则,道德教育就不可避免地沦为防范、惩罚与模塑的同义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真正具有“道德”意义的道德教育,不是把社会现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个“美德的集合体”,而是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道德理想,领悟人生真义。而“启发”和“唤醒”学生道理自觉和道德良心之所以可能,是要以个体人性中先验地存在着“向善性”为前提的。在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的理论建构中,把“人性本善”作为其价值预设,其目的就是在于导引出一条现实途径:那就是通过激活、唤醒等方式来发掘、弘扬人的潜能中积极的、美好的、建设性的、善良的因素。“如果认为人的内心深处基本上天生是恶的,那么必然意味着压抑性统治、不信任、控制和警戒。”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一片森林,如果没有一点空隙,阳光怎么能照进来呢?人先验在存在着的“向善性”就如同森林中的空隙,这空隙才是阳光得以照进去的先决条件。真正的道德教育基于一种肯定超越性和趋向于普遍义理的自觉性作为人的本质特性的人性论。换言之,它建基于对人的道德自觉与向善性的无限乐观的期许。以“人性向善”为价值预设的教育力图引导受教育者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建构坚实、丰富、光明的精神世界,引导年轻的心灵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作深切的体认,引导人生对世俗功利和有限性的超越,唤醒、弘扬、提升人性深处对正义与光明的期待。因为,千百年的人类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心中有一缕阳光,它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