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改革春风 铸就林业辉煌.doc_第1页
沐浴改革春风 铸就林业辉煌.doc_第2页
沐浴改革春风 铸就林业辉煌.doc_第3页
沐浴改革春风 铸就林业辉煌.doc_第4页
沐浴改革春风 铸就林业辉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沐浴改革春风 铸就林业辉煌市林业局党委副书记、局长 李伟庆阳市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梁峁相间,川塬交错,海拔8852082米之间,年平均温度710,年降水量410620毫米,无霜期143165天。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生态问题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路线的实施,生态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不论从指导思想、战略布局和投资规模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庆阳林业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国家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为目标,狠抓“五大工程”建设和“四大产业”开发,使全市的林业事业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时期,取得的显著的成效。截止2007年底,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893万亩,比1978年的544.33万亩增长了39 %,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692万立方米,比1978年的1054.48 万立方米增长了37.7 %,林果业产业总产值达到6.89亿元,是1978年的13.9倍,森林覆盖率达到25%,比1978年11.3%增长了13.7个百分点。林业组织机构日益健全,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全市生态状况明显好转,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保障。一、生态工程建设促进了造林绿化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和改革开放同步进行的,随着1978年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全面启动。我市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并依托这三大工程建设,实施了绿色通道工程和优质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1978年以来生态工程营造林1294.54万亩,平均每年生态工程造林达到43.15万亩。这些工程的相继实施,不仅为我市生态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建设资金,而且从根本上促进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改善我市脆弱的生态环境,改善林分质量,促进林业跨越式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促进我市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按照工程总体规划,我市八县(区)四个林业总场均属工程范围内,工程建设期限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我市从1978年开始实施,本着立足实际,合理布局,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规模治理,整流域推进,强化领导,靠实责任,使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达到了“高产、优质、高效”的要求,累计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791.47万亩,人工林存面积639.99万亩。(二)天然林保护工程.我市天然林保护工程以1998年10月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为标志,于2000年正式启动实施。工程实施以来,我们坚持以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和恢复为中心,以发展森林资源和振兴工程区经济为建设目标,大力开展公益林建设,有效保护天然林资源,切实加大后续产业开发,妥善安置富余职工,较好地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截止2007年底,中央共投资天保工程建设资金19912.9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14452万元,国债专项5460.91万元。完成公益林建设95.46万亩,其中封山育林55.71万亩,飞播造林39.75万亩。有效保护森林资源713.3万亩。(三)退耕还林工程。我市退耕还林工程从1999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工程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退耕还林工程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长期重要工作来抓,及时成立管理机构,健全管理制度,严格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强化监督检查,落实各项管护措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截止2007年底,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407.61万亩,其中退耕地167.71万亩,荒山造林231.9万亩,封山育林8万亩。已累计争取中央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22.96亿元,其中已到位15.6亿元。工程涉及全市8个县(区)、4个林业总场,21.9万农户,95.8万农民。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推进了生态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椐统计,退耕农户平均每户获得补助资金7123.3元,这些补助约占退耕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7%,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开展实现了由部门办林业向社会办林业的巨大转变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植树节”,1981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此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全民植树运动,1982年4月,原庆阳地委、行署发布了关于全区开展义务植树运动的意见,要求全区每个适龄公民每年义务植树5-8株,同时,地、县相继成立了绿化委员会,组织各机关、社会团体和适龄公民开展义务植树工作,各级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积极营造“团员林”、“三八林”等纪念林,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创建绿化点,每年植树都在700万株以上。同时坚持放宽政策,活化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国土绿化的积极性。近年来,根据中央和省上有关文件精神,市政府制定了十多项促进林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坚持谁造谁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落实林木权属,大力发展非公林业,鼓励社会各界采取多种形式发展绿色产业,从而掀起了全市动员、全民动手,开展绿化美化环境的新高潮,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植绿、护绿、爱绿的新风尚,极大的加快了城乡绿化建设步伐。三、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了林业发展的实力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林业产业建设作为强市富民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全市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的总体思路,以大地增绿、职工增收、农民致富为目标,深入开展了以林果、种苗花卉、子午岭种养加和森林旅游为主的“四大产业”开发,使林业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7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6.89 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1.86%。(一)经济林基地规模稳步扩大,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我市发展经济林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国家区划的优质果品生产区,我们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经济林,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止2007年底,全市各类果树总面积达到171.77万亩,是1978年的15.5倍。其中苹果116.35万亩,杏40.26万亩,其它15.16万亩.果品总产量28.91万吨,其中苹果21.53万吨,杏4.77万吨,其它2,61万吨,总产值3.75亿元.初步形成了以红富士苹果、曹杏、晋枣为主的具有一定区位优势的优质果品生产区。随着经济林规模的扩大,果品贮运和加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全市现有果品贮藏库3615个,贮藏能力10万吨以上,1000吨以上气调库、冷藏库25个;有果品加工企业87个,年加工产品30022吨,加工产值达16996万元;有果品公司及运销企业99家,每年参与运销人数逾万人,许多乡、村、户依靠发展经济林走上了致富路。(二)种苗花卉产业向基地化、产业化发展,成为全市林业建设的一项主导产业。随着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加大,全市苗木生产呈现出基地化、规模化、产业花的发展趋势,苗木种类不断增加,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目前全市有固定育苗基地 1.93万亩,建设各类采种(条)基地1.85万 亩,花卉生产面积4.9万亩,花卉企业83家,花卉市场12 个,年交易额2000万元以上。国有林场充分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把发展苗木产业放在突出位置来抓,2007年共育苗1.63万亩,收入370.68 万元。同时开展大苗定植,承揽社会造林绿化工程,既提到了造林质量,又增加了集体和职工收入。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国有场圃为龙头,乡村集体苗圃为骨干,个体育苗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合营一齐上,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苗木花卉产业化发展格局。(三)子午岭种养加产业不断调整结构,拓宽领域,成为林区职工增收的主渠道。国有林场坚持“以林为主、合理开发、综合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种植业由粮食作物为主的单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作物三元结构转化,粮经比例达到1:1,加大了中药材、香紫苏、豆类的种植比例,注重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养殖业突出特色,由传统放牧向舍饲圈养转变,由普通种类向特种养殖转变。特种养殖以梅花鹿、生态鸡、野猪、獭兔等为主,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以前林场第三产业主要以国有运输业为主,随着改革的深入,职工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个体经济迅速发展到运输、餐饮、住宿、商业、诊所等各个行业。2007年子午岭多种经营纯收入达到了506.08万元,承包职工收入人均年收入达到12832元。(四)森林旅游开发步伐加快,成为振兴林业经济的新亮点。目前全市建有庆城县周祖陵、环县老爷山、华池县双塔寺、镇原潜夫山、子午岭调令关等7处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收入753.6万元。子午岭国有林场充分利用林区资源,迎合现代人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和潮流,修建了了望台、蒙古包及窑洞宾馆,大力发展休闲垂钓和观光旅游业,带动了林区餐饮、住宿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2007年子午岭林区第三产业收入达到151万元。四、森林资源保护的高度重视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对生态问题的高度关注,国家对林业的定位经历了由“以木材生产为主的基础产业”向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的巨大转变。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国家对林业的主导需求。市委、市政府为了加强我市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地方性法规文件,建立健全各级护林组织,划分林界,清理林权,制止毁林,加强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工作。1982年5月成立了子午岭林业公安局、庆阳林区基层法院和子午岭林区人民检察院,使森林管护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实施以来,为了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市上进一步加强了各级管护组织的建设,成立了子午岭自然保护区,发布了在全市实行封山禁牧的决定,使森林资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特别是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的实施,标志着林业经营管理和发展模式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森林的生态效益由无偿使用向有偿使用的转变,使国家与林业经营者、生态环境建设者和受益者之间利益关系得到彻底调整,也为森林资源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稳定的资金来源。我市自2004年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实施以来,已纳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重点公益林387.6万亩,累计争取到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6766.4万元。五、基础设施的改善夯实了林业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林业的快速发展,林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林业基层组织机构进一步健全,办公和生产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特别是近年来,子午岭林区各林场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显著的变化。一是积极争取天保工程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250万元,完成了林区短波通讯网络及护林防火设施建设,基本解决了林区通讯问题,极大地方便了林区护林防火及其它工作。二是动员职工集资,林场补贴,全力进行了职工住宅小区建设。20032007年子午岭林区共投资4808万元,使林区90%的职工告别了破窑洞和土木结构危房,住进了砖瓦房或楼房。三是加快林场办公业务用房改造步伐。子午岭国有林场办公业务用房大部分建于60年代,多为土木结构瓦房,年久失修,危房率达到60%以上,给林场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为切实解决林场办公业务用房困难,我们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分年度解决,至2007年基本解决了2个总场机关、19个林场(林科所)的办公业务用房。四是加强林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以工代赈资金515万元,完成林区道路维修422.08公里,架设农电线路21.5公里,建人畜饮水工程12处,上水灌溉工程8处。林区职工的生活质量和居住条件显著改善,为建设社会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