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仔猪黄白痢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doc_第1页
浅谈仔猪黄白痢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doc_第2页
浅谈仔猪黄白痢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doc_第3页
浅谈仔猪黄白痢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doc_第4页
浅谈仔猪黄白痢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仔猪黄白痢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 要 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对断奶前仔猪的危害很大,给生猪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笔者就近二年来对我区的二个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养殖档案无害化处理死亡的生猪死因分析结果表明,在统计死亡的1272头生猪中,断奶前死亡的为847头,其中仔猪黄痢死亡328头,占死亡总数的25.8%,占断奶前仔猪死亡总数的38.7%;仔猪白痢死亡519头,占死亡总数的40.8%,占断奶前仔猪死亡总数的61.3%。为此笔者就结合多年来对仔猪黄白痢防治心得,对其发病原因和病理变化以及仔猪黄白痢的预防治疗措施综述如下,以供养猪户参考。中国论文网 /8/view-3749188.htm 关键词 仔猪黄白痢 猪大肠杆菌病 预防 治疗 仔猪黄白痢是仔猪黄痢、白痢的简称,是一种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长期困扰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通常仔猪出生后一个月内发生的下痢,多数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这是在各集约化养猪场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且十分严重的传染病。常给一些猪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按仔猪的不同生长阶段和病原菌血清型的差异,此病可分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两种。黄痢为一周龄内仔猪发生的急性传染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白痢见于一月龄内,虽然本病发病率不一,死亡率较低,但严重影响仔猪生长发育。环境因素如场址选择不当、通风不良,管理因素如卫生条件差、消毒制度不落实,气候因素如阴冷潮湿、气温变化,机体状况如营养不良、弱仔、初乳不足等都是本病的诱因。 一、发病机理 动物在消化过程中,盐酸进入小肠后,可以促进胰液、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有一定的杀菌作用。致活胃蛋白原,提供胃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使蛋白质膨胀变性,便于被胃蛋白酶消化。胃蛋白酶由主细胞产生,初分泌出来时为不活动状态的胃蛋白酶原,在胃酸或在已被激活的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分裂出较小分子的多肽,进而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因此,在酸性环境中(pH值低于6),胃蛋白酶是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被致活和分解蛋白质的适宜pH值约为2,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分解。仔猪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带菌率高,据报道,对444头腹泻仔猪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发现,15日龄仔猪的分离率为53%,6日龄至断乳仔猪的分离率为14%。该病传染源主要是带菌母猪及患病仔猪。仔猪出生后,通过吸吮乳头或舔啃其他物体,环境中的致病性大肠杆菌经口进入消化道。由于初生幼畜胃腺发育尚不完善,胃液内胃酸缺乏,而且能使凝固的蛋白质分解为胨的胃蛋白酶含量也很少,加上有些仔猪缺乏初乳抗体的保护,从而使病原性大肠杆菌得以在肠道内定居、繁殖,并分泌毒素,引起仔猪腹泻,严重脱水、酸中毒而死亡。因此,如给仔猪饲喂一定量的稀盐酸,增加其胃内酸度,改变肠道内pH值,可达到预防和治疗该病的目的。同时,还可促进仔猪本身胃液的分泌和消化器官的发育,增强胃肠道抵抗疾病的能力。 二、发病原因 仔猪黄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发生于仔猪哺乳期不同龄的一种传染病。其发病原因是因为仔猪自身抵抗力差或外界致病因子相互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母猪胎次少,不重视清洁卫生 母猪胎次对仔猪患黄白痢有一定影响,母猪胎次增加,仔猪黄白痢发病减少,死亡率也较低,仔猪可以通过吮吸母乳而具备一定的抵抗力,主要是因为母猪自然感染有利于免疫应答的形成,母乳中具有母源抗体。猪肠道大肠杆菌多数为益生菌,是正常存在的菌群。但是由于许多原因,可导致菌群的致病力增强,如饲养管理不适宜、环境条件差、各种应激等。致病菌随粪便排出,会导致圈舍、饲料和母猪体表、乳头等污染,间接传播给仔猪。仔猪食入致病病菌,导致感染发生,继而引发仔猪黄白痢。 2.猪舍环境差 仔猪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因其自身机体调节机能尚未完善。如果猪舍环境差,遇气候突变而未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容易引起发病。猪舍阴雨潮湿、饮水卫生差、清洁消毒不彻底等,极易导致仔猪发生黄白痢,或者引起发病加重。 3.仔猪抵抗力差 仔猪发病与抵抗力和机体调节机能有关。初生仔猪分泌胃酸的能力差,其胃腺发育不完善,无法有效抑制和杀灭食入的致病菌,造成细菌在胃肠道大量繁殖而扰乱了仔猪的消化道机能,从而引发仔猪黄白痢等腹泻性疾病。 4.饲料选择不当,营养不足 由于产后母猪的饲养过程中饲料单一,缺乏必需的营养,导致母乳不足或者母乳质量较差,加之许多农户饲养时补饲不及时等,容易造成机体无法合成足够的蛋白质。仔猪的代谢性疾病也是发生黄白痢的诱因之一,如硒缺乏、缺铁性贫血、VE补充不足等,导致仔猪抵抗力较差,从而引发仔猪黄白痢。 三、临床症状及剖解变化 1.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临床特征是突发性的腹泻,病程56d,发病仔猪精神沉郁,日渐消瘦,粪便呈浆糊样,灰白或者乳白色,有时粪便较稀,有特殊腥臭味,带有气泡和血丝。仔猪被毛粗乱无光泽,食欲不振,怕冷,死亡率不高。剖解变化为肠黏膜充血,黏膜脱落,出血,胃底出血,肠壁有黄白色恶臭的粥状内容物,变薄。 2.仔猪黄痢 有的仔猪患黄痢潜伏期短,出生后12h即可发病,表现为不明病因的死亡。发病仔猪精神沉郁,拉臭稀粪,粪便含凝乳块且呈黄色浆状,仔猪迅速脱水、消瘦,不吃乳,最终导致衰竭死亡。剖解肠黏膜,尤其是十二指肠,呈急性、卡他性炎症或出血性炎症,肝、肾有实质病变或出血点,肠系膜有弥漫性小出血点,淋巴结肿大。 四、实验室诊断 取病料在三糖铁培养基斜面划线和底层穿刺,于37培养24h,整个培养基变黄,底层无黑色。取肠黏膜刮取物,分别在麦康凯平板上划线培养,在麦康凯平板上长成红色菌落。取肝、肾、肠黏膜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观察到细小、两端钝圆的红色小杆菌。生化试验表明,该菌不产生硫化氢,不能分解尿素,能发酵乳糖、甘露醇、半乳糖、葡萄糖、赖氨酸、木糖,不能发酵卫矛醇。依据流行病学、剖检病变及实验室诊断,确诊该病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 五、防治措施 根据多年来对仔猪黄白痢防治心得,我浅谈以下几个综合防治措施,以供养猪户参考。 猪场的卫生环境和饲养管理不当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原因,应从环境消毒和加强种猪饲养管理着手预防该病的发生,可采取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夏季加强通风降温等防暑措施,减少热应激;冬季加强圈舍保暖,勤换垫草,防止贼风侵袭等应激因素造成仔猪感冒而继发仔猪黄白痢。 1.加强消毒灭源工作 仔猪的病原常来自于母猪带毒和环境中的致病菌,因此要做好消毒工作。猪舍要封闭,严禁闲杂人员出入,定期进行消毒,并注意更换消毒药。每7d进行2次全舍带猪消毒,每批母猪、仔猪调走后对产床、围栏、料槽、地面等彻底冲洗后消毒。 2.加强母猪饲养管理 一是母猪怀孕期间的饲喂要营养全面,充分保证饲料品质,严禁喂霉变饲料。为了防止母猪奶汁浓度过高,产前7d注意减少精料饲喂量约15%,以此避免仔猪消化不良。二是产前清洁消毒。母猪产前5d,用1100的消毒威对猪圈消毒,不仅保证产圈卫生,还要清洗母猪阴部和乳房,挤掉少许乳汁,同时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擦洗乳房乳头,清除乳头孔的细菌和污物,尽量减少仔猪吃奶时引起感染。三是产后及时清扫粪便,保持圈舍干燥和清洁,每隔10d带猪消毒1次。 3.加强仔猪饲养管理 仔猪保温是提高仔猪成活率、预防黄白痢发生的关键措施,初生仔猪应加强保温措施,产房温度保持在1820。舍内设置仔猪保温箱,箱内吊250W的红外线灯,灯距箱底面40cm,在分娩后3d内,仔猪的适宜温度是3228;出生后47d,适宜温度为2825;出生后830d,适宜温度为2522。初生仔猪应尽早吃上初乳,使仔猪迅速获得母源抗体;仔猪出生23d,每头仔猪臀部肌肉注射牲血素100mg;5日龄给仔猪饮干净的水,7日龄补料,及早锻炼胃肠功能。 4.疫苗预防和药物治疗 4.1怀孕母猪产前40d和产前15d肌肉注射仔猪大肠埃希氏菌三价灭活疫苗,每次用量均为2mL。有条件的用药前要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防止产生耐药性,同时要考虑联合用药。 4.2仔猪的预防保健:7日龄肌肉注射长效土霉素0.5 mL,阉割完注射头孢0.5 mL,或做三针保健针;恩诺沙星3日龄肌肉注射0.5 mL,7日龄肌肉注射1 mL, 21日龄肌肉注射1.5mL。 4.3对患病的哺乳仔猪和断乳仔猪进行隔离治疗。选用恩诺沙星15mg/kg、安普霉素510mg/kg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d,或选用诺氟沙星1520mg/kg、黄连素0.1mL/kg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d。 4.4在仔猪吃奶前投服微生态制剂止痢宁(促菌生)、调剂生(8501)等,有较好的效果。在使用微生态制剂时,尽量不用或少用抗菌素,以免破坏肠道有益菌的产生和杀灭有益菌。 五是在发病期间,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素和氟哌酸,或口服葡萄糖生理盐水,葡萄糖生理盐水的配方:1000 mL水中加葡萄糖20克,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可补充电解质,防止仔猪脱水。 参考文献 1余骅.猪常发病的防控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2):130-131. 2杨亚飞,王晓梅,蔚长辽,等.浅析仔猪黄白痢发病的原因及防控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8):114-115. 3侯德华.仔猪黄白痢的防治技术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4):91. 4赵玉兰,魏晓军,刘卫疆.预防仔猪黄白痢的配套技术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1998(2):35-36. 5高占国,翟自涛.仔猪腹泻的诊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6):83-84. 6王相平,崔兰芝,张恒权,等.仔猪大肠杆菌病的诱因、诊断及防制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7(6):86-87. 浅谈仔猪黄白痢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 要 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对断奶前仔猪的危害很大,给生猪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笔者就近二年来对我区的二个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养殖档案无害化处理死亡的生猪死因分析结果表明,在统计死亡的1272头生猪中,断奶前死亡的为847头,其中仔猪黄痢死亡328头,占死亡总数的25.8%,占断奶前仔猪死亡总数的38.7%;仔猪白痢死亡519头,占死亡总数的40.8%,占断奶前仔猪死亡总数的61.3%。为此笔者就结合多年来对仔猪黄白痢防治心得,对其发病原因和病理变化以及仔猪黄白痢的预防治疗措施综述如下,以供养猪户参考。中国论文网 /8/view-3749188.htm关键词 仔猪黄白痢 猪大肠杆菌病 预防 治疗仔猪黄白痢是仔猪黄痢、白痢的简称,是一种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长期困扰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通常仔猪出生后一个月内发生的下痢,多数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这是在各集约化养猪场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且十分严重的传染病。常给一些猪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按仔猪的不同生长阶段和病原菌血清型的差异,此病可分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两种。黄痢为一周龄内仔猪发生的急性传染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白痢见于一月龄内,虽然本病发病率不一,死亡率较低,但严重影响仔猪生长发育。环境因素如场址选择不当、通风不良,管理因素如卫生条件差、消毒制度不落实,气候因素如阴冷潮湿、气温变化,机体状况如营养不良、弱仔、初乳不足等都是本病的诱因。一、发病机理动物在消化过程中,盐酸进入小肠后,可以促进胰液、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有一定的杀菌作用。致活胃蛋白原,提供胃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使蛋白质膨胀变性,便于被胃蛋白酶消化。胃蛋白酶由主细胞产生,初分泌出来时为不活动状态的胃蛋白酶原,在胃酸或在已被激活的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分裂出较小分子的多肽,进而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因此,在酸性环境中(pH值低于6),胃蛋白酶是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被致活和分解蛋白质的适宜pH值约为2,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分解。仔猪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带菌率高,据报道,对444头腹泻仔猪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发现,15日龄仔猪的分离率为53%,6日龄至断乳仔猪的分离率为14%。该病传染源主要是带菌母猪及患病仔猪。仔猪出生后,通过吸吮乳头或舔啃其他物体,环境中的致病性大肠杆菌经口进入消化道。由于初生幼畜胃腺发育尚不完善,胃液内胃酸缺乏,而且能使凝固的蛋白质分解为胨的胃蛋白酶含量也很少,加上有些仔猪缺乏初乳抗体的保护,从而使病原性大肠杆菌得以在肠道内定居、繁殖,并分泌毒素,引起仔猪腹泻,严重脱水、酸中毒而死亡。因此,如给仔猪饲喂一定量的稀盐酸,增加其胃内酸度,改变肠道内pH值,可达到预防和治疗该病的目的。同时,还可促进仔猪本身胃液的分泌和消化器官的发育,增强胃肠道抵抗疾病的能力。二、发病原因仔猪黄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发生于仔猪哺乳期不同龄的一种传染病。其发病原因是因为仔猪自身抵抗力差或外界致病因子相互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母猪胎次少,不重视清洁卫生母猪胎次对仔猪患黄白痢有一定影响,母猪胎次增加,仔猪黄白痢发病减少,死亡率也较低,仔猪可以通过吮吸母乳而具备一定的抵抗力,主要是因为母猪自然感染有利于免疫应答的形成,母乳中具有母源抗体。猪肠道大肠杆菌多数为益生菌,是正常存在的菌群。但是由于许多原因,可导致菌群的致病力增强,如饲养管理不适宜、环境条件差、各种应激等。致病菌随粪便排出,会导致圈舍、饲料和母猪体表、乳头等污染,间接传播给仔猪。仔猪食入致病病菌,导致感染发生,继而引发仔猪黄白痢。2.猪舍环境差仔猪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因其自身机体调节机能尚未完善。如果猪舍环境差,遇气候突变而未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容易引起发病。猪舍阴雨潮湿、饮水卫生差、清洁消毒不彻底等,极易导致仔猪发生黄白痢,或者引起发病加重。3.仔猪抵抗力差仔猪发病与抵抗力和机体调节机能有关。初生仔猪分泌胃酸的能力差,其胃腺发育不完善,无法有效抑制和杀灭食入的致病菌,造成细菌在胃肠道大量繁殖而扰乱了仔猪的消化道机能,从而引发仔猪黄白痢等腹泻性疾病。4.饲料选择不当,营养不足由于产后母猪的饲养过程中饲料单一,缺乏必需的营养,导致母乳不足或者母乳质量较差,加之许多农户饲养时补饲不及时等,容易造成机体无法合成足够的蛋白质。仔猪的代谢性疾病也是发生黄白痢的诱因之一,如硒缺乏、缺铁性贫血、VE补充不足等,导致仔猪抵抗力较差,从而引发仔猪黄白痢。三、临床症状及剖解变化1.仔猪白痢仔猪白痢临床特征是突发性的腹泻,病程56d,发病仔猪精神沉郁,日渐消瘦,粪便呈浆糊样,灰白或者乳白色,有时粪便较稀,有特殊腥臭味,带有气泡和血丝。仔猪被毛粗乱无光泽,食欲不振,怕冷,死亡率不高。剖解变化为肠黏膜充血,黏膜脱落,出血,胃底出血,肠壁有黄白色恶臭的粥状内容物,变薄。2.仔猪黄痢有的仔猪患黄痢潜伏期短,出生后12h即可发病,表现为不明病因的死亡。发病仔猪精神沉郁,拉臭稀粪,粪便含凝乳块且呈黄色浆状,仔猪迅速脱水、消瘦,不吃乳,最终导致衰竭死亡。剖解肠黏膜,尤其是十二指肠,呈急性、卡他性炎症或出血性炎症,肝、肾有实质病变或出血点,肠系膜有弥漫性小出血点,淋巴结肿大。四、实验室诊断取病料在三糖铁培养基斜面划线和底层穿刺,于37培养24h,整个培养基变黄,底层无黑色。取肠黏膜刮取物,分别在麦康凯平板上划线培养,在麦康凯平板上长成红色菌落。取肝、肾、肠黏膜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观察到细小、两端钝圆的红色小杆菌。生化试验表明,该菌不产生硫化氢,不能分解尿素,能发酵乳糖、甘露醇、半乳糖、葡萄糖、赖氨酸、木糖,不能发酵卫矛醇。依据流行病学、剖检病变及实验室诊断,确诊该病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五、防治措施根据多年来对仔猪黄白痢防治心得,我浅谈以下几个综合防治措施,以供养猪户参考。 猪场的卫生环境和饲养管理不当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原因,应从环境消毒和加强种猪饲养管理着手预防该病的发生,可采取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夏季加强通风降温等防暑措施,减少热应激;冬季加强圈舍保暖,勤换垫草,防止贼风侵袭等应激因素造成仔猪感冒而继发仔猪黄白痢。1.加强消毒灭源工作仔猪的病原常来自于母猪带毒和环境中的致病菌,因此要做好消毒工作。猪舍要封闭,严禁闲杂人员出入,定期进行消毒,并注意更换消毒药。每7d进行2次全舍带猪消毒,每批母猪、仔猪调走后对产床、围栏、料槽、地面等彻底冲洗后消毒。2.加强母猪饲养管理一是母猪怀孕期间的饲喂要营养全面,充分保证饲料品质,严禁喂霉变饲料。为了防止母猪奶汁浓度过高,产前7d注意减少精料饲喂量约15%,以此避免仔猪消化不良。二是产前清洁消毒。母猪产前5d,用1100的消毒威对猪圈消毒,不仅保证产圈卫生,还要清洗母猪阴部和乳房,挤掉少许乳汁,同时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擦洗乳房乳头,清除乳头孔的细菌和污物,尽量减少仔猪吃奶时引起感染。三是产后及时清扫粪便,保持圈舍干燥和清洁,每隔10d带猪消毒1次。3.加强仔猪饲养管理仔猪保温是提高仔猪成活率、预防黄白痢发生的关键措施,初生仔猪应加强保温措施,产房温度保持在1820。舍内设置仔猪保温箱,箱内吊250W的红外线灯,灯距箱底面40cm,在分娩后3d内,仔猪的适宜温度是3228;出生后47d,适宜温度为2825;出生后830d,适宜温度为2522。初生仔猪应尽早吃上初乳,使仔猪迅速获得母源抗体;仔猪出生23d,每头仔猪臀部肌肉注射牲血素100mg;5日龄给仔猪饮干净的水,7日龄补料,及早锻炼胃肠功能。4.疫苗预防和药物治疗4.1怀孕母猪产前40d和产前15d肌肉注射仔猪大肠埃希氏菌三价灭活疫苗,每次用量均为2mL。有条件的用药前要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防止产生耐药性,同时要考虑联合用药。4.2仔猪的预防保健:7日龄肌肉注射长效土霉素0.5 mL,阉割完注射头孢0.5 mL,或做三针保健针;恩诺沙星3日龄肌肉注射0.5 mL,7日龄肌肉注射1 mL, 21日龄肌肉注射1.5mL。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