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陂泥塑”劳务品牌及产业开发前景分析近几年来,“打工经济”异军突起,不但成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也是二、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打工经济”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带领我国广大农民迈向共同小康社会。 黄陂区在“打工经济”的热潮中,已逐步凸现出其特有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黄陂区是湖北省农村劳动力大区。农村劳动力达46万多人,相当于1个中等县农村总人口,2009年初在外打工的农民工达到了27万多人。二是“打工经济”历史悠久。“无陂不成镇”,确立了黄陂是我国打工经济主要发源地之一的历史地位。在中国商业发达的城镇必有黄陂人,黄陂是湖北省第一台乡、第二侨乡。三是劳务品牌知名度高。在历史上黄陂的“九佬十八匠”为国人最先知晓的劳务品牌之一,这为黄陂打造“打工经济”强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湖北省农村调查总队2005年抽样调查显示,黄陂区农民人均打工收入位列湖北省各县、市、区第一位。为了巩固“打工经济”强区,黄陂正着力打造传统劳务品牌黄陂泥塑,使之成为湖北劳务市场知名品牌。 一、黄陂泥塑具有悠久的历史 黄陂人杰地灵,地域文化特色浓厚,素以“楚剧之乡、泥塑之乡”闻名,同时也是“匠人之乡”。 “九佬十八匠”是黄陂能工巧匠的俗称。流传于汉口开埠之时,黄陂的“九佬”指的是阄猪、杀猪、骟牛、打墙、打榨、剃头、补锅、修脚、吹鼓手这九个行当。“十八匠”包括:金匠、银匠、铜匠、锡匠、石匠、木匠(锯匠已在内)、雕匠、画匠、弹匠、篾匠、瓦匠、垒匠、鼓匠、椅匠、伞匠、漆匠、皮匠。可以说金、木、水、火、土各个行当应有。正是有大量的“九佬十八匠”在外谋生,故形成了“无陂不成镇”的格局。在“九佬十八匠”中的许多佼佼者所创造的品牌,如高洪泰铜锣,曹正兴菜刀,谈炎记水饺都是享誉三镇的名品。在“九佬十八匠”中,雕塑是个行业。而名闻遐尔的黄陂泥塑膏塑,堪称黄陂民俗文化中一个璀璨的明珠。历史上的代表人物有王煜父子,其代表作有汉阳归元寺五百罗汉。 据史载:“先有上古,后有归元”。所谓上古,即指黄陂泡桐境内的矿山巅峰之寺庙。闻名于世的汉阳归元寺于清顺治(公元16441667)年间修建,耗时十七年,清道光(1821)年后始建罗汉堂,通过张榜招聘雕塑师,唯黄陂王煜父子二人手艺高强而受聘。历经九年而塑成五百罗汉。归元寺的五百罗汉是以南岳衡山祝圣寺的五百罗汉石刻拓本为依据,进行加工提炼,创造而成的。工艺上采用“脱胎漆塑”,又称“金身托沙塑像”。先用泥胎塑成模型,然后用葛布生漆逐层沾贴套塑,称为“漆布空塑”,最后饰以金粉。它的特点是抗潮湿,防虫蛀,经久不变。两百年间罗汉堂几次受水灾侵袭,罗汉满堂漂,但水退后罗汉仍完好无损,可见雕塑工艺之高超。据传说,五百罗汉中,第四百三十尊和第五百尊为王氏父子面目的自塑像,父像一手擎日,子像一手托月。 文革中,身为监院的昌明法师为了保护归元寺五百罗汉等文物,于1968年4月6日上书周恩来总理,信中写道:“罗汉堂中的五百罗汉塑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是湖北省黄陂县两个农民用九年时间塑造成功的。”周总理对此十分重视,批示“根据曹昌明(昌明法师原名)的来信,归元寺搞得很乱,各级党委要按保护国家名胜古迹的政策加以保护”。正由于周总理的英明指示,归元寺才得以完全保障。从昌明法师的上书中也旁证了归元寺五百罗汉的塑造者正是黄陂两个农民王煜父子无疑。 从王煜父子雕塑归元寺五百罗汉开始,黄陂雕塑名声大振,人才辈出。清未泡桐老泥塑艺人官志武,曾在湖北武当山、木兰山、河南鸡公山、洛阳白马寺等地,雕塑了许多大佛像,民国时期,黄陂各湾村建庙修泥菩萨风行一时,泡桐杵师后裔继承人用木雕、泥塑、油漆制作佛像,装修神龛,殿堂绘画,创作了大量作品。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黄陂泥塑工艺走向现实,服务政治,村村户户都建有泥塑宣传陈列室,黄陂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泥塑之乡”。在当今湖北美术界(包含泥塑、膏塑)最有成就而具权威的几位专家中,有四人为黄陂人,他们是陈育村教授、项金国教授、李三汉教授、付中望教授。他们撑起了湖北美术界一片天。 二、黄陂泥塑得到继承和发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黄陂泥塑进入了有组织、有一定规模的产品生产阶段。1975年,首先组建成立了泡桐泥塑厂,原材料由传统的泥巴为石膏、玻璃钢、铸铜等。产品也由圆塑发展到组塑、浮雕,品种向多样化、艺术化方向发展。主要产品有奔马、飞鹰、人物、佛像等。1976年“泡桐”泥塑厂产品被外贸公司推介到国外,出口欧美和东南亚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泡桐泥塑厂兴旺时期在厂职工达500多人,年销售额300余万元,是七十年代黄陂规模较大效益最好的乡镇企业。黄陂泥塑产品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才真正从艺术品转为商品进入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黄陂泥塑工艺开始了创新发展的新阶段。1983年,武汉市黄陂泥塑工艺厂正式组建,由湖北美术学院专家(多为黄陂籍人士)设计,引进新型工艺,即以泥造型、理化制模,石膏为原料,通过翻制,喷漆彩绘等流水线,投入大批量生产,使之成为当时为数不多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特产,年产量达400万件,产品行销29个省、市、区,远销亚、欧、美等17个国家。 黄陂泥塑艺人的精湛手艺,曾享有“泥塑照相机”美誉。1982年,新西兰著名政治活动家路易爱尼参观黄陂泥塑厂后,要求塑一个半身像。一位泡桐艺人,现场仔细端详,手托泥坯揉捏,仅40分钟,就为她塑制出了一尊形象逼真的半身像。1983年,路易爱尼带来了摄影师,摄制了中国黄陂泥塑电视纪录片,此后,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国际友人,带着对黄陂泥塑的神奇向往,相继造访泡桐这个中国内陆小镇。1985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到泡桐摄制了中国黄陂泥塑大型纪录片,同时著名雕塑艺术家钱绍武、刘开渠,漫画家华君武等人都亲临泥塑厂,现场指导。1993年,为改变我国旅游商品生产技术落后、资金缺乏、设备陈旧的状况,国务院决定,由国家旅游局牵头,会同轻工部、商业部、纺织部等部门,在全国选出一些生产旅游商品厂家,作为全国旅游商品的定点生产企业,重点给予扶持。按照条件,国家对各地申报的513个厂家进行认真审议,确定其中的123个厂家作为首批“全国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湖北当时仅有两家企业上榜,而武汉市黄陂泥塑工艺厂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黄陂泥塑工艺人才开始大量外流创业,为推动我国泥塑工艺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见下表,黄陂泥塑工艺技术人员在外创办泥塑企业统计表创办人公司名称厂址职工人数年销售额(元)王启新、王启顺、王启专武汉哥特公司武汉2000人1亿魏华清华清建筑装饰公司云南500人700多万张汉勤欧特装饰材料公司云南400人500多万许惠清园林设计公司云南300人1000多万董红兵西安100人150万马守钟本地100人80万梅乐山云南100人50万李守烈云南80人80万彭国旗武汉200人100万合 计3780人13780万 武汉哥特公司王启新兄弟则是他们的突出代表。八十年代初,王氏兄弟创办武汉哥特公司。该公司为集模具和产业开发、生产、建筑施工和技术转让一体的民营企业,发展至今总资产已达到数亿元,年销售额超过亿元。据统计,象武汉哥特这样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武汉市境内还有8家,年总销售额达3780万元。走在泡桐的大街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泥塑的小作坊,他们以制模和制作一些建筑小构件为主,年纯收一般四、五万元。据不完全统计,整个黄陂泥塑产业总的年销售额在一亿五千万左右。泡桐地区泥塑及相关企业统计表创办人经营项目在厂职工(人)年销售额(万元)彭自华模具制作630魏四清建筑构件520石传周建筑构件430杨文学建筑装饰315江传喜石膏线条1060黄大贵石膏线条850 据有关人士统计,近几年来,泡桐有200多名身怀绝技的艺人走往全国各地,以黄陂泡桐泥塑艺人为技术核心,支撑起来的全国各地雕塑、建材企业,有着不下200亿元的产值。 黄陂泥塑人才辈出与黄陂注重泥塑人才培训是分不开的。黄陂人思想开明,古时艺人收徒既注重血源关系也注重品德和才智。从泥塑始祖王煜父子开始,广收徒弟,代代传、帮、带,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泥塑工艺技术人才队伍。黄陂泥塑职业教育从1998年开始酝酿,1999年初,泡桐二中兴建泥塑基地,并开始投产。生产项目涉及石膏、玻璃钢等,不同材质、大中小规格的制品。同时泥塑作为职业课初步纳入了课程表。学校开设职业技术课的基础是建立在实习基地之上的,因此,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他们开设泥塑课的宗旨。学生在进行专业技术教育时,一方面要学习课程,一方面要在基地进行劳动实践。初一、二年级的理论与实践比例是1:1,初三年级职教分流班的比例是1:3。从此黄陂泥塑人才培训走向了正规化、系统化、科技化。这为黄陂创立“泥塑之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黄陂泥塑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黄陂泥塑产业发展最辉煌的时期,进入九十年后,黄陂泥塑在当地开始走下坡路,泥塑企业纷纷倒闭,人才几乎都外流他乡创业谋生。黄陂泥塑在当地从辉煌走向沉寂的主要原因在哪里呢?我们到泡桐采访了多位当年泥塑厂的员工,他们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当时的企业领导思想不够解放,观念陈旧,没有开拓创新精神,对泥塑产业没有进行有效的拓展。 二是工厂管理松弛,经营不善,经营与管理没有面向市场进行行之有效的深化改革。 三是精美的产品源于工匠、艺人的手工劳动。他们的辛勤高技术含量的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造成人才的外流。 四是当时国际市场的优胜劣汰,国内产品竞争日趋激烈,黄陂泥塑产品缺乏科技创新优质品牌产品,市场经营日益困难。 十年前的黄陂泥塑,走进了生活,走进了家庭,在当地却没有泥塑企业和产品闯进市场,就这样抱着一块金字招牌走向了没落。但是墙内开花墙外香,300多名身怀绝技的黄陂泥塑高级人才,在全国各地继续他们的泥塑事业,他们似火种一样,将黄陂泥塑在更广阔的天地发扬光大。 四、黄陂泥塑劳务品牌及产业发展的思考。 在中国泥塑产业中,黄陂泡桐仍声名显赫。但是,显赫的声誉和效益是在黄陂境外创立的。如今在泡桐,走在街道上,实在无法看出这是一个当年火红的“泥塑之乡”,窄窄巷落里走出的泥塑精英们,塑成了他乡的辉煌,故里十年如一日的冷清,仅有几家家庭式作坊在断断续续中生产,多少留下了一点“泥塑之乡”的影子。或许这将是泡桐泥塑重显辉煌的种子。“泥塑之乡”,不缺泥塑人才,据不完成统计,泡桐地区有三之一的成年人曾从事与泥塑相关行业,其中,有近300人仍然是我国泥塑技术骨干人才。因此,只要下决心,方法措施得当,重建黄陂泥塑劳务品牌及产业的辉煌是有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制订优惠政策法规吸引能人回归创业。政策法规是产业发展的根本,人才是产业兴旺的基础。要借鉴黄陂旅游产业开发的成功经验,制订出黄陂泥塑产业开发的优惠政策法规,从征用土地,资金扶持、人才培训,减免税费、社会服务等全方位出台优惠政策法规,吸引泥塑人才特别是黄陂外流他乡而又有事业成就的老板回乡创业。出台的优惠政策法规,要切实让这些回乡创业的老板能真正感受到“优惠”,而且其“优惠”的内涵要超过他们在他乡创业所在地的优惠扶持条款。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能人回归。能人的回归,是当前实现黄陂泥塑产业重显辉煌的最有效的根本途径。 二是打造品牌。首先要打造劳务品牌,要利用国家当前重视职教的机遇组建泥塑技术培训学校。泥塑技术培训学校可以依托泡桐二中,利用他们已有的师资力量和实习设备,重点培训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采取校企对接的方式向全国各地泥塑企业特别是黄陂外流人才兴办的泥塑企业输送,打造泥塑产业后备军。泥塑技术培训学校可以与湖北美院等武汉高校联合兴教,联合科学研究等工作,在打造劳务品牌的同时,聚合黄陂的传统优势,以泥塑技术培训学校为中心进行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工作,重新开发黄陂泥塑的新产品。打造精品品牌,是当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区书记发言稿
- 规划建设管理培训大纲
- 教师语言行为培训
- 脚手架安全培训
- 2025版建筑工程用方木材料采购合同
- 2025版LED户外广告新媒体营销活动策划与执行合同
- 2025版钢结构场地租赁合同(含仓储、装卸及搬运服务)
- 2025版电商平台电商人员保密协议与竞业禁止合同
- 2025版木材行业信息化建设与技术支持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商铺租赁合同范本解读
- 《中国慢性便秘临床诊断与治疗规范(2024)》解读
- 水果联营合同协议
- 2024智能船舶规范
- 资料员笔试试题及答案
- 幼儿园晨间活动教研培训
- 浙江省建设工程检测技术人员(建筑材料及构配件)认证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农村土地墓地买卖合同
- 《上海地区公共数据分类分级指南》
- 建筑施工现场消防安全培训课件
-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分析
- 煤矿培训课件:煤矿自救互救知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