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育不再成为美丽的空壳《职教通讯》02.12.doc_第1页
让美育不再成为美丽的空壳《职教通讯》02.12.doc_第2页
让美育不再成为美丽的空壳《职教通讯》02.12.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职教语文中的美育杨海清 吴亚萍有专家说,智育一旦走向极端,只能生产出毫无个性的机器人。美育的价值就在于激活人丰富多彩的个体感性,培养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有效地避免“单面人”的出现。许多有识之士也在大声疾呼,希望通过语文教育的审美功能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职教语文教学已经剔除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试因素,完全可以遵循美育的规律来丰富学生的课堂,美化学生的心灵,张扬学生的个性。美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都是美育的主要阵地,语文课堂则是实施美育最直观、最理想的殿堂。一、 语文教材应蕴含丰富的审美因素语文教育,实际就是一种精神培植。语文教材要选编那些利于学生提高自身文化品位的“精品”,淡化“阶级斗争为纲”选文意识,注重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和文化内涵。关雎、氓、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罗密欧与朱丽叶、再别康桥等歌咏人世至爱真情的篇章应多多入选,目的就是要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提升生命的美学价值。新编高中语文教科书已经重视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为提高学生审美眼光和文化品位,还编入了一大批文化内涵丰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如钱钟书、朱光潜、王力、梁思成、杨震宁、汪曾祺、余秋雨等著名学者的文章也有了一席之地,学者们厚重的作品、深邃的思想及其独具魅力的人文情怀,尤其适合对当代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更利于教师利用范文致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一信息是职教学校中语文教师和学生的福音。二、 语文教师应当是美的使者语文教师自身体现的美较为复杂,有外在的,有内在的。从形象到本质,从心灵到行为,都应该是美的,即使是着装、言谈、举止、生活习惯等。在学生眼里,只有近乎完美的教师才是可钦敬的。 具体讲,语文教师自身美感体现在语言美、心灵美、仪态美等方面。教师的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语言。语文教师的语言必须清晰、悦耳,一字一词,语音和谐。语文教学只有伴随着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才能使得课堂教学形成和谐的乐章。语音上,发音规范、咬字正确,做到“字正腔圆”;语调上,轻重缓急、有高有低,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富于审美感,学生体验到旋律一样的美;语速上,流利畅达、快慢适中,既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又符合学生处理信息的速度;语气上,感情充沛、情绪饱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给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师的心灵美就是兢兢业业,以苦为乐,热爱学生。特别在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普遍下降的情况下更应如此。如果一个教师对学生有着赤诚而持久的爱,同时又有较高的语文教学能力,便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业成绩的提高,品德情操的陶冶,审美能力的形成诸方面产生种种影响。而影响的大小与教师心灵美的程度有关。学生对语文学习有兴趣,与该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教学能力强,但教学不认真,或对学生态度欠佳,学生就不会对语文课程感到美,就产生不了对语文课的兴趣。相反,语文教师能力强,教学认真,诲人不倦,学生就会乐于接受。事实证明,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意以自己的心灵美去陶冶、感染学生,使之潜移默化。语文教师的仪态指风度仪表,包括容貌、姿态、衣着、举止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风度仪表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称职的教师,内在的学识品德和外在的仪表姿态都是学生的表率。教师除了用语言传授知识外,还要调动表情、动作等手段。例如,在讲授过程中,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教师通过动作、表情的示意,学生就会心中有数,这比中断课堂教学训斥几句要好。教师工整的板书、端正的仪表、稳重的步履、优雅的风度,通过视觉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学生对老师油然产生敬意,从而专心致志,认真听讲,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三、 语文课堂要创设审美情景 从接受美育角度看,任何一个作品本身都存在着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创造主体,创造潜能的发挥是有极大空间的。教师应遵循接受的规律,为学生成为作品的“最后完成者”创造广阔的空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语文教学应留给学生“悟”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应把语文课上成“绿色创造教学”课。因为我们期待着:凡是自然的,就应充满着绿色;有教学,就应有创造。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和途径达到唤起学生进入感知美、欣赏美的境界。学生在教师情感的滋润下,穿越时空隧道,多方面多层次地用心灵去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即便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内容,教师也要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欣赏那行文的风采和气势,品味那更细微、更深刻的意味。如讲授朱自清先生的绿一文时,教师可以采用以审美教育为纲,以作者的感情线索为经,以景物描写为纬的整体结构,将教学内容组合成一幅优美的图画:激发审美欲望一一以色彩为触点;明确审美对象梅雨潭的绿;创设审美情境诗情画意的“瀑”和“潭”;导入审美中介以“潭”为立足点;进行审美体验由“实”到“虚”的情感升华;培养审美能力进行审美迁移训练。由“绿”迁移到深秋的红、早春的垂柳、巍峨的雪山、丰收的田野、浩瀚的大海等一系列生活图景。这一过程就是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语文教师不妨在这一审美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文章作品的特点,创设适合自己风格的审美情景教学,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趣、鲜活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