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与王国维文脉承续一见.pdf_第1页
龚自珍与王国维文脉承续一见.pdf_第2页
龚自珍与王国维文脉承续一见.pdf_第3页
龚自珍与王国维文脉承续一见.pdf_第4页
龚自珍与王国维文脉承续一见.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龚自珍 20世纪诗词研究 无法绕行的话题 很难说 20世纪诗词或诗学思想到底受哪方的影响 大 但新诗受到日本 印度 美国 英国等国家的影响 乃是 文学史家近乎公认的事实 而在旧体诗词领域 就渊源上 而言 显然要旁逸于这种 西学东渐 的风气之外的 如果 只是简单上溯至同光以来的宋诗派 宋词派 当然可以将 脉络理得很顺 然而就创作思想来说 这种前后相承 只是 时间上的单纯延长而已 若求近代以来诗词创作精神的新 变因子 我认为应该将视域向前延伸 这其中 龚自珍就是 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 龚自珍卒于1841年 史学意义上的 近代 刚刚启幕 但精神的影响恰恰很少有即时产生的 或者说 即时的影 响终归是有限的 但在经过数十年的接受之后 当真正内 蕴着的带有前瞻性意义的东西被抉发出来之后 就会衍变 成一种强势的理论或精神 从而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就龚 自珍而言 他的 侧身天地本孤绝 矧乃气悍心肝淳 十 月廿夜 大风不寐 起而书怀 的傲岸性格 他的 故物人 寰少 犹蒙忧患惧 赋忧患 的忧生忧世之念 他的 玉 树坚牢不病身 耻为娇喘与轻颦 天花岂用铃幡护 活色生 香五百春 己亥杂诗 的坚强品性 都在20世纪的一些 重要诗人如王国维 郁达夫 詹安泰等人身上留有清晰的 痕迹 而他主张向 苍茫 的杜诗风格学习 主张 下笔情深 不自持 己卯杂诗 感慨如麻卷中见 秋夜听俞秋 圃弹琵琶赋诗 书诸老辈赠诗册子尾 的寄托情怀 他对 庄子 屈原 李白等人格或诗风的仰慕 使他自己的诗风也 带着瑰奇的色彩 也因此 20世纪诗坛上的许多风云人物 如康有为 黄遵宪 柳亚子 高旭 鲁迅等 都比较明显地受 到龚自珍的影响 唐弢 鲁迅全集补遗编后记 更是特别强 调鲁迅 先生好定庵诗 的事实 在填词领域 龚自珍著有 无著词选 怀人馆词选 庚子雅词 等词集多种 段玉裁 怀人馆词序 曾评价其词 云 龚自珍词 造意造言 几如韩 李之文章 银碗盛雪 明月藏鹭 中有异境 注意到龚自珍对传统词境的开拓意 义 20世纪30年代初 由朱祖谋 叶恭绰主事的 全清词 钞 开始启动 至50年代竣事 龚自珍在清代词史上的地 位也因此得到重视 叶恭绰 全清词钞序 对清初顺治 康 熙以迄乾隆中叶词坛忽略胸襟 意境 情感 气韵 骨力等 甚为不满 他认为清词真正意义上的中兴应该是乾隆中期 以后才开始的 其中龚自珍的地位完全可以与张惠言 周 济等人相提并论 他在 全清词钞序 中说 及乾 嘉 以还 张惠言 周济 龚自珍等创意内言外之旨 力尊词体 探源诗骚 推崇比兴 于是论词者渐明诗和词系一贯的东 西 无所谓诗馀 因此上推及于 诗三百篇 和楚辞 乐府 下沿及南北曲杂剧 一切声歌韵语可以融为一体 词之领 域愈廓 包孕亦愈宏深 其所见殆在宋元人上矣 虽当时所 收稿日期 2009 05 11 作者简介 彭玉平 1964 男 江苏溧阳人 文学博士 中山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龚自珍与王国维文脉承续一见 彭玉平 中山大学中文系 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 龚自珍的诗词不仅独具风格 而且其身当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 其所承载的内心世界和试图担荷的历史责任交叉 甚至矛盾地共存着 王国维 静庵藏书目 记有六本 龚定庵全集 其对龚自珍文学 学术思想的涵泳应是情理中事 以龚自珍 对王国维的影响为基本线索 从两者共同大量使用 人间 一词 揭示了王国维可能的语源所在及其两者的思想差异 龚自珍的 尊情与王国维境界说所强调的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自然表达之间 有着明显的理论呼应 龚自珍对 完 的解读其实正是王国维 解读屈原作品的基本准则 在王国维接受龚自珍的若干思想中 曾校辑 定庵文集 编撰 定庵先生年谱 的吴昌绶起了重要的 桥梁作用 从王国维身上 可以大致窥见龚自珍对于20世纪诗词创作和诗学思想影响之一斑 关键词 龚自珍 王国维 人间 尊情 观物 吴昌绶 中图分类号 I 206 0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 4225 2009 05 0005 06 郑惠生论朱光潜先生 谈美书简 的局限性第1期郑惠生论朱光潜先生 谈美书简 的局限性第1期郑惠生论朱光潜先生 谈美书简 的局限性第1期 汕头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25卷第5期SHANTOU UNIVERSITY JOURNAL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BIMONTHLY Vol 25 No 5 2009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25卷2009 年 作 是否能悉如所论 仍是问题 但途径既开 大家可以竞 驰 这实在是词之中兴光大时代 从总体上而言 叶恭绰 所论颇具学理 不过晚清民国词学 恰恰是浙西 常州派融 合之时 所以张惠言 周济的影响实际上渐趋渐弱 而龚自 珍因为其在流派上的模糊性 反而得以比较充分地认知和 认同 所以论及20世纪诗词 龚自珍乃是不容忽视的 二 人间 从庄子 龚自珍到王国维 王国维著有 人间词甲稿 人间词乙稿 人间词 话 人间嗜好之研究 等以 人间 为名的论著 赵万里 王静安先生年谱 认为是因为王国维词中多用 人间 一 词 乃拈以为名 上世纪70年代中期 日本学者榎一雄在 日本东洋文库发现一批王国维批校词曲书 在若干跋文中 有数处自署 人间 之例 则王国维曾自号 人间 的事实得 以确认 其实早在 1936年 罗振常之女罗庄即曾迻录王 国维若干词集的校记 题名 人间校词札记 刊 国立北平 图书馆馆刊 第十卷第一号 1936年 其中所录柳永 乐 章集 跋文即自署 人间 了 只是罗庄所转录这一 人间 之号未为学者所重视耳 差不多与罗庄迻录王国维校词札 记同时 罗振常合编王国维诗词为 观堂诗词汇编 蟫隐 庐刊本 罗振常亦作专文说明以 人间 名词集 确因王国 维反复使用 人间 一词 因为友朋建议以此名集 并戏称 其为 人间 在王国维后来赴清廷任职学部后 此一时期 与罗振玉 吴昌绶之通信 王国维也多有被称为 人间先 生 之例 然 人间 一词使用频繁 不过乃语言之表征而已 至 王国维何以大量使用这一词汇 或者说 人间 一词在王 国维语境中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 则形成了不少争议 陈 鸿祥引用学报本 人间词话 第25则论 忧生 忧世 一 则 并总结他对 人间 的看法说 把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以来 近三千年的诗词 更广而言之 是文学之对人 生的反映 概括为 忧生 与 忧世 这就是王国维所称 人 间 的本意 就是他命名其词话为 人间 的最简明而清晰 的自我概括 也是他自填词中反复吟咏的 人间 二字的主 题所在 1 而周一平则认为 我们认为 人间 二字是王 国维早年生活 社会遭遇以及厌世 出世哲学思想的概括 和反映 又说 这些词写出了人间一片纷浊 充满痛 苦 做人间的人真可怜 还是和人间诀别 不必再管人间的 凉与热了 这说明用 人间 命名词 是王国维用以表明对 人间的厌倦 对超脱人间的向往 2 这些意见当然自蕴 其理 值得重视 但这种生活 遭遇以及哲学思想为何要以 频繁出现的 人间 来表达 陈鸿祥和周一平的分析似乎是 疏忽了其中的必然性 而李庆 人间词话 的 人间 考 一 文则认为王国维使用的 人间 一词侧重在日本语中 人 间 义项的意思 强调一种个人化的人生内涵 与中国语境 中的 人间 侧重表现 人世 的意思不同 李庆并认为这与 王国维之时日语词汇多输入中国的背景有关 然李庆也同 样忽略了一个事实 王国维虽然在 论新学语之输入 中主 张多直接借用日本翻译之新学语 但这是就学术概念和范 畴而言 若 人间 一词当然不属此范围 则以此从日语中 寻绎 人间 之义 也似可不必 但李庆注意到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 庄子 中就有 人 间世 一篇 顾易生亦云 盖先生以 人间 名其词集与词 话 并曾以为别号 或有取于 庄子 之 人间世 而自明其 写作旨趣也 但顾 李二位先生均未由此展开分析 在对 人间 的看法上 庄子与王国维等无二致 人间世 所展 示的无非是权力纷争 战争频仍 生灵涂炭 危机四伏 君 臣异心的残酷局面 而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在这种 人间 变得无可避免 庄子生活在 桀宋 统治之下 无力反抗 只 有寻求自处之道 这种自处之道固然可以丰富内心 提升 心灵的境界 但并不能消解人间种种灾难和困惑 对照 人 间词 甲乙稿中 人间 一词的内涵 王国维对庄子思想的 认同乃是昭然可见的事实 所以从思想上追溯远源 庄 子 人间世 确实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源头 而从语言上溯其近源 笔者认为龚自珍是一个值得注 意的人物 虽然在 人间词话 中 龚自珍在惟一出现的场 合是遭致王国维批评的 人间词话 手稿本第102则云 读 会真记 者 恶张生之薄幸 而恕其奸非 读 水浒传 者 恕宋江之横暴 而责其深险 此人人之 所同也 故艳词可作 唯万不可作儇薄语 龚定庵诗 云 偶赋凌云偶倦飞 偶然闲慕遂初衣 偶逢锦瑟佳 人问 便说寻春为汝归 其人之凉薄无行 跃然纸墨 间 余辈读耆卿 伯可词 亦有此感 视永叔 希文小 榎一雄在文章中说 以前人们在探究 人间词话 为何以 人间 题名时 曾以为这是因为王国维所撰词中多有 人间 一词出现的缘故 现在看来是不确的 其实 如果把 人间 看作是王国维的一个号 王氏为何把自作之词集及所撰 人间词 与 词话 题为 人间词 话 就容易理解了 榎一雄 王国维手钞手校词曲书二十五种 东洋文库所藏特殊本 载 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 第3辑 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318 319页 这段文字最后似有错乱 正确的语序应该是 把自作之词集题为 人间词 与所撰 词话 题为 人 间词话 不知是榎一雄原文舛误 还是译者之误 李庆 人间词话 的 人间 考 一文有 汉语的 人间 一词 最早见于 庄子 有 人间世 篇 之句 李文刊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1年第 1 期 顾易生 人间词话 手稿影印本 序 刊 出版史料 2005年第4期 此序亦见吴德健 虞坤林校订 人间词话 手稿本 中国档案出版 社 2005年版 6 彭玉平龚自珍与王国维文脉承续一见第5期 词何如耶 王国维这里提到的龚自珍诗出自其 己亥杂诗 王 国维责其人之 凉薄无行 自然是出语近苛 因为龚自珍 己亥杂诗中本就多有愤极而嘲戏之作 不细察其创作动 因 而概以 儇薄语 视之 不免出语仓促了 不过 龚自珍 确乎是王国维仔细研读过的人物 人间词话 手稿本后附 录之 静庵藏书目 其中就有六册本 龚定庵全集 在 除 了这一则明确提到龚自珍之名之外 还有暗承龚自珍理论 之处 如 人间词话 手稿本第117则云 诗人对自然人生 须入乎其内 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 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 故能观之 入乎其 内 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 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 出 白石以降 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出入 之说 除了明显受到周济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 论 刘熙载 游艺约言 之影响之外 窃以为龚自珍也是可 能的理论渊源之一 龚自珍 尊史 一文即从治史的角度提 出了 善入 与 善出 的问题 其语云 史之尊非其职语言 司谤誉之谓 尊其心也 心 何如而尊 善入 何者善入 天下山川形势 人心风 气 土所宜 姓所贵 皆知之 国之祖宗之令 下逮吏 胥之所守 皆知之 其于言礼 言兵 言政 言狱 言掌 故 言文体 言人贤否 如其言家事 可谓入矣 又如 何而尊 善出 何者善出 天下山川形势 人心风气 土所宜 姓所贵 国之祖宗之令 下逮吏胥之所守 皆 有联事焉 皆非所专官 其于言礼 言兵 言政 言狱 言掌故 言文体 言人贤否 如优人在堂下号舞歌 哀乐万千 堂上观者 肃然踞坐 眄睐而指点焉 可谓 出矣 不善入者 非实录 垣外之耳 乌能治堂中之优 也耶 则史之言 必有余喘 不善出者 必无高情至 论 优人哀乐万千 手口沸羹 彼岂复能自言其哀乐 也耶 则史之言 必有余喘 引文较长 为完整语境之故也 尊史贵在尊心 而尊 心就要涉及到 善出 与 善入 的问题了 龚自珍的善入是 为了对历史史实 人物言行 政治事件等进行实录 明悉如 同自家之事 而善出则是从整个朝代 彼此联系 超越具体 的高度来进行评说是非 不为具体哀乐所惑 把 皆有联 事 与 皆非专官 结合起来 心地明晰而超越 故能有高情 至论 龚自珍的这一番 出入 之论 批评的是 有余寱 有余喘 的史官及相关著述 他希望的史官 毋寱毋喘 自 尊其心 因为心尊方能官尊 言尊 其人亦尊 在尊史的基 础上从而臻至 出乎史 入乎道 的所谓 大出入 王国维 出入说 不仅在话语上与龚自珍有承传之痕迹 而且在基 本理念上 与龚自珍有相似之处 不过是立足于文学而已 龚自珍此论 未在 人间词话 中露出痕迹 不过 龚自珍既 然是王国维熟读的人物 而 尊史 篇又是龚自珍的名作 王国维关注此篇 似是情理中事 我们固然不必确指这一 种渊源 但王国维既然使用了 出入 这样的话语 则对这 一话语进行历史考察时 忽略龚自珍 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明乎王国维对龚自珍相关学说的斟酌吸收及评骘 我 们可以回到 人间 的话题上来 以笔者有限的阅读 发觉 龚自珍在诗词创作中使用 人间 一词之频繁 也是十分突 出的 兹分诗词两类引录如下 1 诗之例 15 贵人相讯老相护 莫作人间清议看 杂诗 己 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 得十四首 因缘指点当如是 救得人间薄命花 城北废园 将起屋 作救花偈示舍人 人间汉砖有五凤 广陵尚书色为动 周信之明 经 赋小诗报之 郎君座上谈何易 此事人间有正声 吴市得旧 本制举之文 忽然有感 书其端 忽向人间老 老阅风霜亦枯槁 汉朝儒生行 为儒为仙无滓尘 万古只似人间寅 辨仙行 一双仙犬无 人间儒派方狺狺 辨仙行 须知一点通灵福 岂食人间烟火来 题红禅室 诗尾 且摺三千本 赠与人间存 自春徂秋 偶有感 触 拉杂书之 漫不诠次 得十五首 抛却湖山一笛秋 人间无地署无愁 梦中作四 截句 水落终古在人间 那得与云翔紫极 寓苏园五 日 郎中属题水流云在卷子二首 白云出处从无例 独往人间竟独远 己亥杂 诗 祗今旷劫重生后 尚识人间七体书 己亥杂 诗 不看人间顷刻花 他年管领风云色 己亥杂 诗 梅魂菊影商量遍 忍作人间花草看 己亥杂 诗 2 词之例 16 一身云影堕人间 休认彩鸾看 太常行 飘忽 长风吹急 竟天上人间了隔 霓裳中序 第一 银汉茫茫入夜流 人间无尽愁 长相思 天仙偶厌住琼楼 乞得人间一度游 天仙子 笑人间儿女聪明 倒写成双名字 瑶华 7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25卷2009 年 参见王国维 列子之学说 原刊 教育世界 第131 132 号 1906年 转载于佛雏校辑 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第106 122页 此文初刊未署名 经佛雏考订 实为王国维所作 笔者赞同此说 本是花宫么凤 降作人间情种 浪淘沙 不愿住人间 分付药炉烟送 浪淘沙 作人间病凤啼鸾 原输鸥鹭 莺啼序 料素娥今夕无人间 裙袂生寒 忆瑶姬 不是人间话 何缘世上知 梦玉人引 人间世 便居然愿作 长命鸳鸯 瑶台第一 层 人间无奈 玉钗冷落 金钏凄凉 瑶台第一 层 逢君一笑 人间无此欢喜 百字令 冶蓝活翠沉沉碧 人间无此消魂色 菩萨蛮 江东猿鹤 识人间花事 洞仙歌 也称人间帝王宫殿 也称斜阳萧寺 台城路 这些使用 人间 一词的例子 也许放在龚自珍众多的 诗词中并不是特别突出 但如果加上诗词中使用 世间 人生 尘寰 等类似词语 也大体可以考量出龚自珍诗 词对于人生 人间的关注程度 使用比例不如王国维 这当 然也可以理解为何王国维的词集名 人间词 而龚自珍的 却不是的原因所在 但龚自珍使用的30多例 人间 确实 对王国维填词创作产生过倾向性的影响 王国维藏有 龚定庵全集 六册 其对龚自珍诗词的涵 泳自是情理之中的事 王国维的忧患意识 忧生忧世情怀 与龚自珍如出一辙 龚自珍 赋忧患 诗云 故物人寰少 犹蒙忧患俱 春深恒作伴 宵梦亦先驱 不逐年华改 难同 逝水徂 多情谁似汝 未肯托禳巫 寒月吟 之 忧患吾故 物 我生受之天 哀乐恒过人 己亥杂诗 之 侧身天地 我磋跎 类似的情感 我们在 人间词 静安诗稿 中很 容易看到 王国维 侧身天地苦拘挛 杂感 哀乐偏于 我辈深 登狼山支云塔 的感觉 使我们恍然看到龚自 珍的影子 另外王国维诗词中常常表达一种陡然惊醒的感 觉 如 陡觉宵来情绪恶 新月生时 黯黯伤离索 蝶恋 花 踏青挑菜都过却 陡忆今朝 又失湔裙约 醉落 魄 绛蜡红梅竞作花 客中惊又度年华 鹧鸪天 梦里惊疑 何况醒时际 苏幕遮 举首忽惊明月冷 月里依稀 认得山河影 蝶恋花 蓦回头宫阙峥嵘 红 墙隔雾未分明 临江仙 睡也还醒 醉也还醒 忽听孤 鸿三两声 采桑子 归来惊看西窗上 翠竹影交加 少年游 猛然记得别伊时 正今夕邮亭天气 鹊桥 仙 蓦然深省 起踏中庭千个影 减字木兰花 这种 陡 惊 蓦 忽 猛的感觉 其实反映了王国维脆弱 敏感而 极不安定的心理状况 这种状况 我们在龚自珍身上同样可 以感受得到 其 鹊桥仙 小序既 惊其心之多感 也在词中 说 少年三五等闲看 算谁更惊心似我 这种朝代更替 世 事变幻之际的惊恐心理 使他们容易形成更多的共鸣 不过 从对 人间 内涵的理解上 龚自珍只是在泛称 人世或表达人间愁情的基本内涵上 与王国维颇为相似之 外 其他诸如对 庄子 人间世 的受容 则显然是并不充分 的 这一方面与龚自珍更多地钻研佛教的经历有关 另一 方面则与他对 庄子 的评价不高有关 龚自珍曾在 最录 列子 中说 列与庄异趣 庄子知生之无足乐 而未有术以 胜生死也 乃曰 死者休 何容易哉 列子知内观矣 庄子 欲陶铸尧舜 而托言神人 列子知西方有圣人 其曰 以耳 视 以目听 曰 视听不以耳目 于圣人六根互用之法 六识 之用 庶几近之 皆非庄子所知者 求之庄 未可以措手足 求之列 手有扪而足有藉也 庄子见道十三四 列子见道十 七八 3 248 249龚自珍对庄 列的比较当然只是他个人的 看法 其偏颇显然可见 但起码可以看出他对庄子的看轻 也因此在使用 人间 一词时也许并未意识到庄子及庄子 语境的存在 但有可能的是 龚自珍的 人间 对王国维产 生了作用 而王国维又将其置于庄子的语境中来认知并使 用 所以同样是 人间 在龚自珍和王国维笔下 其实所呈 现的是大体不同的内涵 沿着列子的话题 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王国维对龚 自珍相关观念的接受 王国维比较多地受到庄子的影响 此既见上述之分析 而王国维对于列子 其实也是甚为重 视的 就篇幅而言 王国维在所撰诸子学说之介绍中 列 子之学说 是仅次于 孔子之学说 的长篇论说 虽然龚自 珍没有 最录 庄子 王国维也没有撰写 庄子之学说 但两人论说列子 其实也都是结合庄子而进行的 这其中 当然与列子 大归同于老庄 属辞引类 特与庄子相似 张 湛 列子序 的特点有关 但更有意味的是 似乎龚自珍对 庄 列异同的分析也部分地影响到王国维在比较老 庄 列 三人思想时的基本理路 虽然王国维侧重在比较老子与列 子学说之异同 但从更广阔的思想背景来看 老庄乃是一 个思想的整体 所以其比较老子与列子 也就不能不让庄 子时时出场 王国维用较多的篇幅去比较老子 列子 大体 在 似同实异 处用力 认为列子基本上是将老子的自然 虚静之说导向极端 同时又将老子积极而隐微的一面予以 抹杀 这是王国维将老子与列子思想置于似同实异的基点 原因所在 不过在涉及庄子时 王国维更多地看到的是两 者的相同 譬如他认为列子在知识论上所抱持的怀疑论 以此抹杀万物之间的差别 即与 庄子 齐物论 相同 而列 子偏于个人解脱的思想与庄子也堪称殊途同归 这大概 也可以视为王国维对龚自珍学说的修订和补充 而就庄 子 列子的关系而言 王国维的论说要更契合事实 8 三 尊情与观物 龚自珍与王国维诗学思想的契合点 在诗学观念上 王国维之所谓 境界 乃以真感情 真 景物为基础 这与龚自珍的 尊情 之说同样是彼此呼应 的 龚自珍在 长短言自序 中说 情之为物也 亦尝有意 乎锄之矣 锄之不能 而反宥之 宥之不已 而反尊之 龚子 之为 长短言 何为者耶 其殆尊情者耶 情孰为尊 无住 为尊 无寄为尊 无境而有境为尊 无指而有指为尊 无哀 乐而有哀乐为尊 情孰为畅 畅于声音 声音如何 消瞀 以终之 如之何其消瞀以终之 曰 先小咽之 乃小飞之 又 大挫之 乃大飞之 始孤盘之 闷闷以柔之 空阔以纵游之 而极于哀 哀而极于瞀 则散矣毕矣 人之闲居也 泊然以 和 顽然以无恩仇 闻是声也 忽然而起 非乐非怨 上九 天 下九渊 将使巫求之 而卒不自喻其所以然 3 232龚 自珍在这里提到的尊情 畅情 与王国维提倡境界在感情和 景物方面的真实自然 其本质上是一致的 而所谓小咽 小 飞 大挫 大飞的说法 确实不免于玄 但这与王国维所说的 词之为体 要眇宜修 的文体理念是彼此呼应的 而 极于 哀 云云 以及龚自珍在 袁通长短言序 中所说的 以怨为 轨 以恨为旆 以无如何为归墟 等等 其实与王国维强调 词的悲情内涵 堪称是暗渡陈仓 如此而言 在诗学理念 审 美趣味上 王国维与龚自珍确实颇多前后承传之处 不遑说 无境而有境 一语 容易让人联想到王国维的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王国维说无我之境的特点是 以物 观物 实际上侧重于通过写景来表现情感 而且致力于表 现普遍性的情感 其受到庄子的影响乃是昭然的事实 而 关于这一点 龚自珍似乎已经导夫前路了 龚自珍 金孺人 画山水序 云 尝以后世一切之言皆出于经 独至穷山川 之幽灵 嗟叹草木之华实 文人思女 或名其家 或以寄其 不齐乎凡民之心 至一往而不可止 是不知其所出 尝以叩 吾客 客曰 是出于老庄耳 老庄以逍遥虚无为宗 以养神 气为用 故一变而为山水草木家言 3 204将侧重写山川 草木的思想渊源归诸老庄的回归自然 这当然是符合实际 的 譬如魏晋玄言诗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 即与以老庄 为核心的玄学的昌盛有关 龚自珍并非提出了多么惊人的 创见 而是将山川草木中所寄寓的 不齐乎凡民之心 与老 庄相结合 其实是从山川草木所蕴含的普遍性情感来将观 物的主体等同于一物 如此 非以物观物 则断难达到这一 目的 就这一意义而言 龚自珍与王国维在对 无我之境 的理解上 还是十分接近的 关于人在天地之中的身份问题 龚自珍有自己独特的 看法 他写过一篇 释风 的短文 大意谓 风 当从 虫 之 义 释风 云 万状而无状 万形而无形 风之本义也有然 客曰 从虫之义 可得闻乎 曰 不从虫 则余无 以知之矣 且吾与子何物 固曰 倮虫 文积虫曰虫 天地至顽也 得倮虫而灵 天地至凝也 得倮虫而散 然天地至老寿也 得倮虫而死 天地犹旋转簸荡于 虫 矧虫之自为旋转而簸荡者哉 微夫 可怖乎 客 曰 谓天地之有死 疑者半焉 谓天地古今之续为虫 之为 平心察之 弗夺也 许慎曰 风生百虫 故从 虫 庄周曰 夔怜蛉 蛉怜蛇 蛇怜风 风怜目 二 者孰长 告之曰 许之言则倒置者也 庄之言则横行 者也 道家者流 又言无形么虫万亿 昼夜啮人肤 肤 觉者亿之一耳 是故有老死病 是说也 予亦信之 要 皆臣仆吾说 3 128 129 至顽之天地 因为倮虫 人 而变得富有灵机 也使得原本 凝聚的天地而逐渐散发开来 倮虫的价值和意义由此而得 以彰显 龚自珍的这一理论显然是综合了许慎和庄子的意 思 不过无论龚自珍强调其与许慎和庄子的主仆关系如 何 要皆视人为一虫一物 则是本质上相同的 将龚自珍的 这一番意思与前述老庄归诸山川草木相联系 就能理解 当从哲学的意义上将人等同于一倮虫之时 寄其不齐乎凡 民之心才有可能 因为物性只有在物性的眼光中才能被看 透 才能被尽致表现 龚自珍曾写过一组以各种动物 昆虫 来比拟人类的寓言 如 捕蜮第一 即将妒贤嫉能 玩弄权 术之人拟之为蜮 捕熊羆鸱鸮豺狼第二 将以怨报德 以 强凌柔之人拟之为熊羆鸱鸮豺狼 捕狗蝇蚂蚁蚤蜰蚊虻 第三 将嗜血成性的害人者拟之如狗蝇蚂蚁蚤蜰蚊虻 虽 然就文体而言 这些比拟不过是寓言而已 但与其 释风 一篇所云 实可对勘 倮虫作为一种特殊的 物 也在这种 寓言中可以略窥其特质一二 龚自珍从哲学的角度将人等同于一物 但他并没有从 美学角度将观物理论向前推进 这才有了王国维的以我观 物 以物观物之分类 当然王国维这一理论之受庄子 邵雍 相关理论的影响乃是不可否认的 只是将人作为倮虫 以 形而下的方式将人与物的关系作如此形象的对应 则是龚 自珍值得注意的创获 或者可以说 龚自珍的这一说法 使 王国维在构建无我之境的理论之时 有了更为直接而形象 的哲学意义上的支持 四 龚自珍眼中的汤海秋 与王国维眼中的屈原 王国维先期发表的 文学小言 曾有多则在后来撰述 的 人间词话 中得以保留或修订 如其论三种境界 文体 盛衰等皆是 但其中三则论及屈原及相关创作特点的 小 言 窃以为与龚自珍之说也可略作对应 文学小言 云 屈子感自己之感 言自己之言者也 宋玉 景差 彭玉平龚自珍与王国维文脉承续一见第5期 9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25卷2009 年 关于龚自珍年谱的编订 似以程秉剑为初创 曾创稿数十事 之后因病未能卒业 后将未完稿年谱交付龚自珍姻亲陈昌绅 陈复为之补 充若干事 吴昌绶在程秉剑 陈昌绅的基础上补辑十之七而最终完成 参见吴昌绶编 定庵先生年谱 龚自珍全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 第628 页 如他既批评龚自珍之治金文 好强作解事 又在 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 中认为龚自珍与魏源之学虽然不及清初及乾嘉二派之昌盛 但 也认为是沈曾植之前的重要过渡人物 张尔田致黄节信云 彼 指王国维 最不满意者 为庄葆琛 龚自珍之治金文 以其强作解事也 张尔田信收入 雁塔寒音 书札六通 刊 文字同盟 第4 号 1927年7月15 日 1 陈鸿祥 人间词话 三考 J 文艺理论研究 1981 2 2 周一平 王国维的号 人间 辨析 J 近代史研究 1985 4 311 313 3 龚自珍 龚自珍全集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 4 孙钦善选注 龚自珍诗文选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404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 翁奕波 感屈子之所感 而言其所言 然亲见屈子之境遇与屈 子之人格 故其所言 亦殆与言自己之言无异 贾谊 刘向其遇略与屈子同 而才则逊矣 王叔师以下 但 袭其貌而无真情以济之 此后人之所以不复为楚人 之词者也 第10 则 屈子之后 文学上之雄者 渊明其尤也 韦 柳之 视渊明 其如贾 刘之视屈子乎 彼感他人之所感 而 言他人之所言 宜其不如李 杜也 第11 则 宋以后之能感自己之感 言自己之言者 其唯东 坡乎 山谷可谓能言其言矣 未可谓能感所感也 遗 山以下亦然 若国朝之新城 岂徒言一人之言已哉 所谓 莺偷百鸟声 者也 第12 则 这三则小言顺序相连 王国维藉此相对集中地阐述了自己 对于思想情感和语言的创造问题 屈原之所以一直在王国 维心目中高居文学家的首席地位 简言之 即在于其创作 上的 感自己之感 言自己之言 因为王国维同时提到了 屈原的境遇问题 实际上对于 感 的内涵当偏于穷愁一路 的 这一层意思在 文学小言 中未暇拈出 而在此后写成 的 屈子文学之精神 和 人间词话 等著作中 则有了清晰 的表述 由王国维的这一番述论 很自然联想而及龚自珍的 书汤海秋诗集后 其文曰 人以诗名 诗尤以人名 唐大家若李 杜 韩及昌 谷 玉溪 及宋元眉山 涪陵 遗山 当代吴娄东 皆诗 与人一 人外无诗 诗外无人 其面目也完 何以 谓之完也 海秋心迹尽在是 所欲言者在是 所不欲 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 所不欲言而竟不言 于所不言 求其言亦在是 要不肯他人之言以为己言 任举 一篇 无论识与不识 曰 此汤海秋之诗 4 汤海秋之诗能否当得起龚自珍此评 当然是另一问 题 龚自珍提出的 完 其实就是指诗人与诗歌在精神意 趣上的高度密合 它不仅求真 而且求全 只有真和全的结 合 才有可能是达致 完 的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 龚自珍的 完 其实还包含着强烈的创作个性的内涵 其评价汤海秋 要不肯撏撦他人之言以为己言 正是后来王国维所谓 言自己之言 之意 而既然追求人与诗一 则作为生命个 体的 人 也必然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 所以在 言自己之 言 的语境中 自然也应该包括 感自己之感 的内容在内 如此龚自珍与王国维的理论关联也是隐约可明了 五 吴昌绶 连接龚自珍与王国维的纽带人物 龚自珍是浙江仁和人 在龚自珍去世不到60年后 同 为仁和人的吴昌绶 1867 1924 不仅校辑 定庵全集 而且 在光绪庚子 1900 年仲秋即编订 定庵先生年谱 告竣 其 对龚自珍人格 文学 学术之敬仰 追怀乡贤之衷迹 堪称 脉息可闻 王国维是浙江海宁人 其在罗振玉荐举下至清 廷学部任职后 与吴昌绶交往甚密 并对这位年长10岁的 同籍浙江的前辈显然是有崇拜之意的 不仅称其为 丝纶 手 而且 新词飞寄舍人家 鹧鸪天 庚申除夕和吴伯宛 舍人 其手钞 人间词 即送呈吴昌绶审订删定 即可见 其信任之心态 王国维的 词录 其实也是在吴昌绶 宋金 元词集见存卷目 的基础上向前溯至唐五代 向后延长至 清代增补而成 此 词录 序例 言之甚明 偶得仁和吴昌 绶 伯宛 所作 宋金元现存词目 叹其搜罗之勤 因思仿 朱竹垞 经义考 之例 存佚并录 勒为一书 内中词集版 本也从吴昌绶处所录副本甚多 因此吴昌绶对王国维词学 的影响乃是不言而喻的事实 其中吴昌绶对龚自珍的私 衷 想来会影响到王国维的态度 静庵藏书目 中的六本 龚定庵全集 王国维没有注明版本 但吴昌绶校刻本 定 庵文集 乃是当时最为详备 最为流行之本 则以王国维与 吴昌绶的交情 吴昌绶赠送一部于王国维 也不是没有可能 的 王国维涵泳其间 斟酌取舍 虽然 人间词话 仅见的一 处涉及龚自珍的文字是以批评的角度来立论的 但这仅是 文字之表象而已 实际上 王国维吸收 融合龚自珍之说之 处 还是颇见其痕迹的 则仅从王国维一端 已可大致见出 龚自珍对于20世纪诗词创作及诗学思想影响之一斑了 10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25卷2009 年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of Major Articles Wang Guowei and Gong Zizhen PENG Yu p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Sun Yat 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Abstract The poems and Ci of Gong Zizhen are unique in style Besides situated in the Chinese transitional stage the internal world that his works carried and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ies his works assumed co existed paradoxically The six volume Gongding an quanji edited by Wang Guowei was thus logically influential on Wang s literature and academic practice This paper has Gong Zizhen s influence on Wang Guowei as the basic thread with the large number of uses of renjian human world by both and exposes their likely common deriva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ere is strongly theoretical co relation between Gong Zizhen s zunqing respect of emotion and the natural expression of the real scenes and real feelings stressed in Wang Guowei s Jingjieshuo theory of state Wan 完 illustrated by Gong Zizhen was actually the basic principle on which Wang Guowei interpreted the works of Qu Yuan In the process in which Wang Guowei absorbed some of the thoughts of Gong Zizhen Wu Changshou who edited Ding an wenji Anthology of Ding an and compiled Ding an xiansheng nianpu Chronicle of Mr Ding a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From Wang Guowei some of the influence of Gong Zizhen on the creation of poetry and poetic thoughts in the 20th century can be seen Key words Gong Zizhen Wang Guowei renjian respect of emotion observation of material Wu Changshou Cases of Erring Proofreading and Erring Revision in Luoyinji Edited by Yong Wenhua LI Ding guang WENG A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hantou University Shantou Guangdong 515063 Abstract Luoyinji edited by Yong Wenhua published by Zhonghua shuju in 1983 is considered as the best edition of Luoyinji However there exist many problems in it In addition to the incomplete collection lack of identification of true or false and inaccurate proofreading the biggest problem is the large amount of erring proofreading and erring revision Consequently it cannot be the best version for the study of Luoyinji and it needs rectification Key words Zhonghua shuju Luoyinji edited by Yong Wenhua erring proofreading and revision Ridiculous Mistakes in Academic Achievement Sponsored by Natio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Funding A Criticism of From Literature Belief Age to Age of Loss of Belief in Literature by Professor Huang Hao ZHENG Hui sheng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Department Shantou Polytechnic Shantou Guangdong 515041 Abstract The so called literature belief age which has been holy from birth to adulthood does not exist actually The statement does not hold water that people have lost belief in literature The article From Literature Belief Age to Age of Loss of Belief in Literature has many problems Its major points are partial and extreme and also the supporting process has errors here and there What is worse it is filled with emotion arousing claims speculative statements absolute languages and illogical presentation This article sponsored by Natio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Funding and supposed to represent the national level in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s surprisingly worrying Key words academic criticism natio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funding program academic achievements literature religion academic quality On Academic Titles Being Returned to Academic Starting Points ZHENG Do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55049 Ab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