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课第三节 东汉的统治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黄巾起义与军阀割据混战。基本理论1 光武中兴的实质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2 党锢之禁、外戚与宦官的交替专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3 豪强地主势力的上升乃至于封建军阀割混战局面的出现,是中央集权的反动力,更是小农经济在政治领域的必然反映。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光武中兴”与西汉初年统治者“休养生息”政策的关系,培养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2通过分析豪强地主对东汉政治、经济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3分析宦官与外戚专权、豪强地主势力上升的原因,判断这两个局面出现的历史根源,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思想教育目标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巩固东汉统治,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促成“光武中兴”的出现。外戚宦官专权的黑暗政治和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和社会政局混乱的根源。本节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本节难点:豪强地主势力上升的原因分析。教具教法:文献资料,讲述与讨论相结合。教学要点一、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1东汉的建立2光武中兴二、外戚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2党锢之祸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四、东汉的名存实亡1东汉后期统治的腐朽2黄巾起义3割据势力的形成4军阀混战和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教学过程讲述本节前,教师应先联系前面与本节相关的知识:西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腐朽,导致王莽改制和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史实,使学生对东汉政权建立初期面临的社会问题有明确认识,从而将东汉建立的背景与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的原因有机联系在一起。然后,分别讲述、分析东汉初的“光武中兴”,东汉中期的黑暗政治与豪强地主势力发展,东汉后期至末年的黄巾起义和军阀割据,将东汉初、中、末三个时期发展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贯穿起来,说明整个东汉统治是建立在豪强地主统治这一基础之上的。导入新课 由王莽改制的背景与结局引入。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东汉建立。背景:提问西汉死亡的原因,说明西汉末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东汉政权就是建立在社会生产严重破坏,阶级矛盾尖锐激烈的背景下时间:25年人物:刘秀即光武帝,年号建武。国号:汉,史称东汉。定都:洛阳资料 刘秀,以“复高祖之业”,实为南阳地主,响应绿林军,至父亲辈时,家道中落,刘秀只身闯社会,进入太学,专心读尚书,回乡后经历生活磨难。上台后,简政以安民,进贤以励治,集权以统一。王莽时代,刘秀在长安上学,因用资不足,与同学凑钱买驴由从仆替人载物取值,也曾经理过叔父的诉讼,也曾有灾荒年代出卖谷物,为人精于计算,属中下级绅士。起义时,兄刘縯的声望为族兄刘玄妒忌而杀,他非但不为兄报仇,也不哭泣服丧,反亲见刘玄,表示并无芥蒂。2、光武中兴背景: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三大社会问题仍然存在,并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 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打击了地主阶级,光武帝吸取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调整统治政策,着手解决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既体现了农民战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也体现了统治者实行较正确的政策,在客观上有积极的作用指导思想:以安抚的方法,“柔道”治天下。主要措施。政治方面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剥夺武将实权任用贤能。扩大尚书台权力,加强监察。军权收于中央。经济方面恢复发展社会经济颁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解放了奴婢,对增加社会劳动力,缓和阶级矛盾有一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自耕农沦为奴隶的趋势,但其范围是有限的。(奴婢问题:秦西汉王莽东汉)恢复三十税一的田租制度;鼓励流民返乡垦荒;减并地方官衙;复员军队,让大批劳动力回乡从事生产。比较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与西汉统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原因: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措施:相同点:主要都是通过解决劳动力问题,并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不同点:光武帝的措施中增加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内容,避免西汉初年中央集权相对较弱的弊端,从而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在经济上,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在解决劳动力的同时部分抑制了豪强地主强迫贫民为奴的问题。奴婢问题是导致西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的根源之一,王莽试图解决而未果。光武帝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结果(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户口增加。史称“光武中兴”。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解决了两个(流民问题、奴婢问题),但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因为他本身就是出身于豪强地主这种情况和西汉前期从高祖到“文景之治”一样,形成封建社会前期的盛世。资料 光武中兴还体现于文治,核心是重视教育。秀本人精通诗书,也好谶纬。二外戚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禁。1、外戚交替宦官专权现象: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外戚宦官轮流控制朝政。东汉13位皇帝,除刘秀与明帝而外,不是弱冠登基就是从孩提时拉来凑数,且除最后一位献帝因禅位而享年54岁外,其它无一人活至40岁。四个皇帝都没有机会庆祝10岁的生日客观原因:外戚是豪强地主的代表之一,宦官是皇帝的贴身亲信,都是统治阶级中最腐朽的黑暗势力。光武帝和明帝时,由于皇权的强大,外戚与宦官的势力还有所约束。章帝以后,这两大势力交替专权,政治愈来愈黑暗。实质: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中后期政治上黑暗的突出表现。恶果:一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时都疯狂掠夺财富,欺压百姓,激起了黄巾大起义;二是下层豪强地主借外戚和宦官的矛盾和斗争,发展各自的实力,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最后导致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和各地军阀混战局面的出现。宦官、外戚、女后与朋党并不是促成汉瓦解的原因,他们只不过是造成事实的工具。2、党锢之禁。原因:东汉统治集团内部“鲠直派”官吏(一些正直的士大夫和官僚)对宦官专权的强烈不满,他们与外戚联合,抨击宦官势力,宦官在皇帝的支持下反击,大批官僚受到逮捕、禁锢、迁徙、镇压,概况:性质:这是统治阶级的内部的斗争,评价:但这些官僚与宦官的斗争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应该肯定具有进步性。宦官制造“党锢之祸”,对“党人”严酷镇压,这是封建统治者钳制舆论、加强专制统治的表现。三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背景:“累世公卿”集团形成。刘秀本为豪强地主出身,如“云台28将”。 豪强地主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到西汉后期有了较大发展,东汉时期势力迅速膨胀。东汉政权的基础就是豪强地主势力。刘秀本身是南阳大地主,其母舅樊宏在南阳广占田庄,绿林、赤眉起义时“与宗家亲属作营堑自守”。刘秀的功臣大将多为豪强地主,帮助刘秀夺取了政权。以后,“累世公卿”集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就构成了豪强地主政治上把持大权的特点。东汉初光武帝加强皇权,对豪强地主尚有一定约束力。汉元帝后,朝廷逐渐对豪强失去控制能力。东汉后期皇权削弱,其原因就是豪强地主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地方政权的结果。含义:又叫世族地主,是享有特权、拥有很大政治、经济势力的大地主,这是东汉的政治基础。广义上包括贵族、官僚地主、地方土豪。狭义的是指地方土豪形成过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西汉后期土地兼并集中,豪强地主势力逐渐增强,又较强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这是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膨胀的结果东汉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并成为东汉的阶级基础东汉后期豪强势力迅速发展,甚至把握中央政权或执掌地方政权,即使在宦官专权时,地方政权还是在豪强地主手中黄巾起义时,各地豪强地主武装在配合东汉军队镇压起义的过程中进一步膨胀东汉政权瓦解后,拥兵自重的豪强地主形成了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并相互混战,导致了社会的大分裂魏晋时期,豪强地主进而发展形成士族制度豪强地主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经济上,占有大量田地以及依附于土地的农民和武装,规模宏大,自成一体,豪强地主的田庄规模很大,能自给自足,且拥有大批“徒附”农民和奴婢;以农业为主,也经营手工业、牧业和副业生产,生产者是依附性较强的徒附,他们来源于破产的农民,没有人身自由;修筑坞堡、设立家兵,维护对农民的统治,又一定的割据性;田庄规模很大,又农业、手工业能够生产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资料,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豪强地主经济又很强的分散性和割据性,对中央集权存在潜在的威胁,一旦王权削弱,便会形成地方割据,这是汉末军阀割据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掌握中央(时代为公卿大官)和地方(掌握州郡县政权)政权,把持选举、垄断仕途、累世居高官,形成庞大的政治集团;拥有家兵,建立私人武装,筑有堡垒,不交租赋。实乃地方割据势力。在地方形成强大势力。对东汉统治的影响:地主武装的发展,逐渐转化为割据的武装力量,并于中央政权对抗,这是黄巾起义后出现群雄割据局面的经济和政治根源。东汉中后期出现的主要社会现象:外戚与宦官专权,黄巾起义,军阀割据混战,其源盖出于豪强地主势力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资料 限田限奴婢问题,最为棘手。度田时,洛阳与南阳阻力很大,光武帝批阅度田报告时,见陈留吏牍上写,“颖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诘问其故,官员答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四黄巾起义军阀割据混战背景: 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霸占大片土地,拥有大规模田庄,造成土地高度集中统治腐朽,东汉中后期政治黑暗,豪强地主势力加强搜刮无度,民不聊生。皇帝、权贵、宦官直接疯狂剥削压迫,搜刮无度,阶级矛盾尖锐,是导致黄巾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过程:时间: 人物:特点:这是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农民起义。反映斗争水平提高。这一特点的表现: 利用宗教形式。张角创立“太平道”,通过传教行医进行号召,组织群众反抗。 口号鲜明。明确了斗争目标和起义时间,统一了行动计划。 组织严密。这一特点是中国农民起义史上的首创。失败原因:东汉政府的镇压;豪强地主武装的镇压没有统一的指挥,被各个击破缺少作战经验流动作战,没有稳固的根据地评价:是中国史上第一次利用宗教形式有组织有准备的大规模农民战争。瓦解了东汉腐朽统治,打击了官僚地主,破坏了封建统治秩序,东汉名存实亡。冲击了豪强地主田庄,暂时缓和了土地兼并。2、军阀割据混战。源起:东汉政府号召豪强地主以私家武装助剿,豪强出任州郡长官,乘机扩充私家武装,积蓄力量,形成割据。官渡之战: 时间:200年 人物:曹操与袁绍目的:为争夺黄河流域统治权,决战官渡。特点:曹操以少胜多,影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这对结束群雄割据而过渡到三国鼎立起了推动作用。原因:曹操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恢复农业生产,使其势力不断壮大。存在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的趋势。点拨一下统一与分裂的辩证关系,为下面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这一主题的展开留下伏笔。课堂回顾提问 为什么东汉初年要采取减轻人民负担和廉政等措施?收到了哪些成效?从吸取西汉灭亡教训、针对王莽改制所要解决而又未能解决好的问题入手。讨论 东汉后期为什么会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如何看待霍光辅政的成绩?提示 从制度和法治化文化入手讨论。权力的来源是现代法理的重要依据。课后反馈资料和注释刘秀以“柔道”治天下刘秀称帝后自诩“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他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废止地方兵役制,兴修水利,裁并了四百多个县,精简官吏,并在中央加重尚书职权,在地方废除掌握军权的都尉,以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刘秀加强中央集权刘秀建立了一个比西汉还要专制的政权。他给功臣们以爵位和封地,但不给他们政治权力。他把原来在内廷处理文书的机构尚书台提高为皇帝直接指挥下的决策和发号施令的机构,设尚书六人,分掌全国政事。尚书官位低微,但“天下枢要,在于尚书”,职权极为重大。他撤销了西汉设立的丞相,而代之以没有多大实权的三公(司徒、司空、太尉) 。他又提高刺史的地位,使刺史对郡国的参劾,可以随时派员入奏,不经由三公的案验而直接由皇帝作出决定。尚书令尚书令是官名,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章奏文书。汉武帝以后职权渐重。东汉政务皆归尚书,尚书令成为直接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豪强地主战国以来,地主阶级中形成了发家致富的豪强地主。豪强地主,大体分两类,一类以经营土地为主,在朝廷有官爵,称为“上层豪强”;一类以经营工商业为主,兼营土地,被称为“下层豪强”。秦汉都不允许下层豪强做官,下层豪强在社会上也不被人尊重。西汉地主阶级分为无市籍与有市籍两部分。无市籍地主有做官吏的权利,有市籍地主不得做官吏甚至法律上不得占有田地。这两种地主虽然都有大小豪强,但从政治地位说来,无市籍豪强是上层豪强,它的最高级是贵族和大官僚;有市籍豪强是下层豪强,它的最高级是大商贾。政治上上层豪强排斥下层豪强。经济上两种豪强有相同之处,就是上层豪强也经营商业,下层豪强也兼并田地;他们又有相互联系之处,就是下层豪强向上层豪强纳贿取得政治上的保护。汉光武帝封功臣三百六十五人,封外戚四十五人,与宗室王侯合成一个豪强集团。朝廷用人,主要从这个集团中选取。东汉皇室宗室的男女嫁娶,大体也不出这个范围。皇后、皇太后的母家常是这个集团中最有势力的一家。东汉后期,政权常常落入外戚手中,外戚成为无市籍大地主,也就是上层豪强的政治代表。公元88年,汉章帝死,汉和帝继位,窦太后临朝,外戚窦宪总揽大权,事实上窦家掌握皇权,不取得豪强的默许是不行的。窦太后让出盐铁大利换取豪强对窦氏政权的默许,从此豪强实力大增,政治上的野心也随之加强。徒附东汉后期世家豪强属下的一种依附人口。后汉书仲长统传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注:“徒,众也;附,亲也。”材料原文: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疆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仲长统传释文:光武帝怨恨数代(皇帝)失落大权,气愤臣下窃取权利,以矫枉过正方法,行政大权不下放,虽然设置三公的位置,但国事都归尚书台。从此以后,三公的职位,只是备员而已。原文:防兄弟贵盛,奴婢各千人已上,资产巨亿,皆买京师膏腴美田。后汉书马援传附马防传释文:马防兄弟地位极盛,奴婢各有千人以上,资本财产多以亿计,都买京城大量肥沃田地。原文:(窦)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主逼畏,不敢计。后发觉,帝大怒,召宪切责,曰:“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后汉书窦融传释文:窦宪自恃在宫廷中的权势,用低贱的价值夺取沁水公主的田地。公主害怕,不敢与他争夺。后来,汉和帝发觉此事,极为愤怒,召窦宪痛加斥责,说:“你要深思以前过错,夺公主田地时,怎能超过赵高指鹿为马的手段?多想就使人感到害怕。现在尊贵的公主尚且受屈被夺,何况一般无权无势的人呢?”原文:黄巾既作,盗贼糜沸,郎中中山张钧上书曰:“窃惟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财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宜斩十常侍,悬头南郊,以谢百姓,又遣使者布告天下。可不须师旅而大寇自消。”后汉书张让传释文:黄巾起义开始后,参加者很多,郎中中山人张钧上书道:“我认为张角之所以能兴兵作乱,成千上万人乐于追随,其根源在于十常侍发派自己亲属党羽霸占各州郡官职,夺取钱财,侵害百姓,百姓的冤屈无处诉告,所以图谋违法,聚集造反。现在,应该斩十常侍,将其头悬挂示众,向百姓道歉。然后再派使者向天下公布。这样即可不派军队进剿,造反之事会自然消失。”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最大的特点是豪强地主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特权,由于这些势力的发展,造成东汉末年出现割据混战局面。这一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封建经济具有分散性。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经济从产生开始,就重农抑工商,生产的目的是以满足消费为主,不是社会商品生产,而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此具有较大的封闭性,这就使得统治阶级内部的贵族、官僚和地主,谁控制的土地多,劳动力多,谁就实力强大,就富有,很容易形成割据。当中央政权有力时,他们拥护统一,成为中央集权的支柱;当中央政权无力时,他们就会割据,就会争权夺利,直到破坏封建国家的统一。从西汉末年起,土地兼并严重,土地集中到地主、官僚和贵族手中,王莽改制并没有改变这一局面。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规模很大,农林牧渔和手工业生产都进行,很少进行商品交换。刘秀就是依靠他们来建立和巩固政权的,到东汉中后期,由于大多数皇帝年幼无能,豪强地主中最腐败的集团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政治异常黑暗。黄巾起义瓦解了东汉政权,这些势力的割据性则充分暴露出来,出现割据混战局面。上一章讲的西汉王国问题产生的根源也是由于封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天正cad考试试题及答案自考
- 2025年公需科目试题及参考答案(多选类)
- 胖东来门店管理办法
- 航天招投标管理办法
- OA系统文件管理办法
- 虚拟服饰库存管理办法
- 蔬菜代收点管理办法
- 仓储物资超市管理办法
- 血站样本保存管理办法
- 落实尽职免责管理办法
- 新能源发电技术 第2版 教学课件 8波浪能
- 摩托车行驶安全知识
- 多组学数据的整合与分析
- 四合院设计方案
- 档案管理基础知识大全
- 平曲线超高 超高缓和段上超高值的计算
- 国有集团“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附详细版事项清单及议事规则)模版
- 社会情感学习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施与效果研究
- 焊材发放与回收及焊条烘干记录记录表
- 前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 绝缘子更换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