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整式式教师教案【本次课内容介绍】教师在正式开课前,先把本次课程的内容简单概括一下:今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一 整式的基本功训练二 有关整式题型思路与“招数”破解适当调整运算顺序用公式;用字母代替较大的数字,代入进行计算,可以更容易发现式子的结构;巧配一项,然后用平方差公式。三 整式快速思维提高训练【教学目标】1掌握和复习整式的基本内容及易错点;2明确本章重难点以及中考考点涉及到本章内容;3掌握与考点相关的典型题型,掌握整式主要题型的解题几大技巧和招数;4逐步提高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课程时间的安排参考】1 教师简要概括整式的基本内容,大概20分钟。 2 教师总结中考考纲以及历年的中考题,大致分析中考考点涉及内容,大概15分钟3 教师将考点归类,用典型例题介绍基本解题思路和技巧,大概2小时 时间4 整式快速思维训练30分钟 【教师讲课要求】教案中的所有内容除了“课堂实践”是学生独立处理老师做点评,对于范例题都是教师讲演结合,直接进行思路引导讲解,要突出思路,最关键的是思路引导,同时给学生留出思考余地,可以适当提问,而不指定具体人回答所有讲解完,若时间允许,最好有个归纳总结,把今天讲的主要内容都重新快速串一遍,看大家到底收获了多少,特别地强调,老师要注意发问式总结。请教师认真备课第一部分:整式的基本功课堂预温【教学目标】作用:让学习抓住本章节的内容全貌,为讲下面的内容作课堂预温。【教师讲课要求】 带动课堂气氛。 内容概括生动趣味性情景设置:1.整式的概念什么是整式? 整式就是单项式和多项式。举例:代数式是多项式吗?判断一个代数式是不是单项式,是不是多项式,要根据意义去判断.因为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所以代数式是不是多项式,只需判断与是不是单项式。是数与字母a的积,由单项式的意义可知,是单项式,而是数2与a的商,所以不是单项式。因此代数式不是多项式。整式代表什么(列代数式)举例: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请你用代数式表示这首儿歌。答案:.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现在给大家讲4条关键点和应该注意的两个问题.列代数式的关键点:(1)列代数式 用含有数、字母和运算符号的式子把问题中与数量有关的词语表示出来,也就是列代数式.(2)在列代数式之前,对所给的问题要认真审读,仔细分析句子,理清数量关系,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弄清问题中的和(加)、差(减)、积(乘)、商(除)、大、小、多、少、倍、几分之几、倒数、平方、立方、增加了、减少了等关键词的意义及其关系.另外,还要知道实际问题中固有的数量关系.(3)理清运算顺序:对一些数量关系的运算顺序,通常是先读的运算在前,后读的运算居后.如“和的积”是“加在乘之前”,而“积的和”则是“乘在加之先”.(4)正确地运用括号,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小括号,后中括号,最后大括号在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时,要注意两个问题:(1)掌握实际问题中汉语与数学符号之间的关系,例如:“和”“总量”“增加”“大”“加”等词语,一般用“+”号表示;“差”“减少”“小”“少”等词语,一般用“-”号表示,“积”“倍数”“乘”等词语,一般用“”号表示,“商”“除”等词语,一般用“”号表示.(2)熟悉各类实际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工程问题中: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2.整式的加减运算 举例:化简结果是整式的加减运算实质上是去掉括号后合并同类项 。3.整式的乘除运算(1)基本计算法则 举例:判断下面计算正确吗?如果错了,那错在什么地方了?(a5)2a7,a5a2a10,3个式子都算错了。(a5)2a10,a5a2a7,(前提条件是a0)判断依据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a0)。其它的几项运算法则大家还记得吗?积的乘方,等于积中各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负指数次幂等于负指数绝对值幂的倒数。= (a0)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在把所得的积相加。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2)多项式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a+b)(a-b)=a2-b2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a-b)2=a2-2ab+b2立方和公式:(a+b)(a2-ab+b2)=a3+b3(补充讲解,在现行教材里已经不要求掌握,仅作了解)立方差公式: (a-b)(a2+ab+b2)=a3-b3(补充讲解,在现行教材里已经不要求掌握,仅作了解)在计算中,要学会灵活地运用公式,对一些整式的乘法进行简便地计算。【教师发问式总结】 通过上面的讲解,我们有什么收获呢?1.整式的概念。 我们要分清整式和非整式; 2.整式的计算法则; 不要再犯诸如这类错误:(a5)2a10,a5a2a7,x3+x2=x5.3.整式乘法公式的灵活运用,有些需要做一些变形才能用公式。例如计算:(a+b-c)(a-b+c),就要略作变形,(a+b-c)(a-b+c)=a+(b-c)a-(b-c)第二部分:整式题型思路与“招数”讲解【教学目标】简述中考考纲,提炼中考考点,强调中考考试方向。【内容提纲】考纲分析 考点提炼 真题演练【教师讲课要求】带动课堂气氛考纲分析整式部分在中考中要求中等,中考常直接以化简求值和因式分解直接考察。考点提炼根据中考考纲,整式的考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点:1.整式的判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2.整式的计算法则,常以选择题或者化简求值、因式分解的形式出现;3.乘法公式的应用,近年常以几何的形式,验证乘法公式的形式出现。4.整式作为一种工具,是学习其它章节如分式、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从考点看,几乎考查了整式的所有内容,所以学习整式这一章节务必做到:基础牢固,适当提高,能解综合题.真题演练(06海淀)计算:_。(05丰台)分解因式:(05西城)一种药品经过两次降价,由每盒60元调至52元,若设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为x,则可列出关于x的方程为 ( )(A)60(1-2x)52 (B) (C) (D)【教师发问式总结】从这三题看,整式考察的内容非常明确的,要做到中考中十足把握,我们下面开始对考点进行专项训练和提高训练,做到胸有成竹!二、基本方法和绝招分下面几个部分训练:第一组题:幂的大小比较第一组基础题范例1:.如,则P、Q的大小关系是( )A. PQD. 无法确定讲解:=1,所以二者相等,故选B.【教师总结】两正数比较大小,两数相除,看商大于1还是小于1,若商大于1,则分子大,反之分母大。范例2:已知a355,b444,c533,则有( ) AabcBcbaCcabDacb讲解:a(35)1124311,b(44)1125611,c(53)1112511因为125243256所以cab故应选C【教师总结】应将待比较的项指数统一,然后比较底数,底数越大,数的值数越大。范例3:已知a,b,c,d,e,则a、b、c、d、e的大小关系是( )(A)abdec (B)abdec(C)edcba (D)ecdba讲解:a,b,c,d,ee ,d,a,b 底数相同,指数越大,该数越大,edba b=(bcc=d=7299512cdedcba故应选(C)【教师发问式总结】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比较幂的大小?小结:幂的大小比较方法。常用的比较方法是作商法。绝招:同底比幂,同幂比底。初中范围内的比较大小仅限于底数大于1的比较。学会了这些方法,基本上对于幂的大小比较这类问题,就没什么问题了。第一组提高题【设计目的】本组题目设计的目的是要求学员灵活掌握幂的运算法则。范例1:比较与的大小讲解:将两式作商,=1范例2:满足的最大整数n是多少?讲解:需要先统一下指数或者底数,结合题目形式,我们应该先统一指数。,n253=125112125【教师总结】本题底数无法化成相同,应将待比较的项指数统一,然后比较底数,底数越大,数的值数越大。课堂实践2:比较与的大小讲解:指数有最大公因数25,所以可以统一指数。2100=(24)25=1625=(33)25=272516252725 第二组题目:掌握公式,简化计算第二组基础题范例1: 讲解:原式= =3()2()=6(-)【教师总结】提出公因式后凑出平方差公式。范例2:(a-)2(a2+)2(a+)2;讲解:原式=(a-)(a+)2(a2+)2=(a2+)(a2+)2 =a8-a4+;【教师总结】先两次平方差,后完全平方公式。【设计目的】本组题目设计的目的是要求学员灵活掌握幂的运算法则。范例3:(a-2b+3c)(a+2b-3c);讲解:原式=a+(2b-3c)a-(2b-3c)=a2-(2b-3c)2=a2-4b2+12bc-9c2【教师总结】有时类似平方差公式的,表面上看不可以用平方差公式,把式子变一下形就可以了。范例4 (a-)2(a2+)2(a+)2讲解:第一个括号和第三个括号里的式子结合起来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因此有必要根据交换律和结合律先调整一下计算顺序。原式=(a-)2(a2+)2(a+)2=(a-)2(a+)2 (a2+)2=(a-)(a+)2 (a2+)2=(a2-)2(a2+)2=(a2-)(a2+)2=a4-2= a8-a4+【教师发问式总结】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简化计算了?适当地调整计算顺序,可以简化计算。小结:有些多项式的乘法表面上看,不可以用乘法公式,但是适当地变形后就可以利用公式。常用的变形方法有:1. 提符号,有些多项式,提出一个负号后,就可以看出可以用公式了;2. 提系数,有些多项式的某些项提出一个一个系数后,就可以用公式了;3. 把一部分项看成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就可以用公式了。第二组 提高题【设计目的】本组题目设计的目的是要求学员灵活掌握乘法公式的应用。范例1:计算 (2+1)(22+1)(24+1)(28+1)+1讲解:好像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补一项就可以用平方差公式了。原式=(2-1)(2+1)(22+1)(24+1)(28+1)+1=(22-1)(22+1)(24+1)(28+1)+1=(24-1) (24+1)(28+1)+1=(28-1) (28+1)+1=216-1+1=216【教师总结】直接计算,难度较大,妙配一项,就引发了连锁反应。范例2:计算讲解:每一项都是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先用平方差公式看看。原式= =【教师总结】使用平方差公式后,相邻两项的乘积为1。范例3:计算 讲解:数字太大,观察不太方便,我们不妨令=a,原式可以变为: a2+(a+1+a)=a2+2a+1=(a+1)2=()2=102n【教师总结】当题目中数字较大时,用字母代替数字可以更加方便地观察式子的结构,然后考虑能否用公式。范例4:化简讲解:令20042003=a,原式可变为:=【教师发问式总结】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较复杂的乘法算式怎么化简呢?小结:较复杂的乘法算式,适当处理后可以用乘法公式。常用的处理方法有:1. 类似平方差公式形式的,配一项后用平方差公式,引起连锁反应;2. 题中的数字较大时,可以用字母代替数字,代入计算,更易发现式子的结构,便于用公式。下面请同学们实践一下。课堂实践课堂实践1:(x-y)(-y-x);讲解:原式=-【教师总结】提出负号后凑出平方差公式。课堂实践2: 6059; 讲解:原式=(60+)(60-)=602-=3600=课堂实践3: 10496讲解:两个数都接近整数100,把这两个数都做一下拆分,104=100+4,96=100-4。原式=(100+4)(100-4) =9984【教师总结】分析一下因式的结构特征,两式相乘,且两因式接近一整数(常为十的整数倍或百的整数倍),且二者与该整数的差值的绝对值相等。这种情况下,常可以用平方差公式简化计算。课堂实践4: 计算 992讲解:99接近整数100,可以写成99=100-1。然后用完全平方公式。原式=(100-1)2=1002-200+1=9801课堂实践5:20012-20022000讲解:比较一下题中的3个数,200020012002,因此我们把2000,2002分别表示成2001-1和2001+1.原式=20012-(2001+1)(2001-1)=1【教师总结】第二项两个因式较为接近。课堂实践6:计算19982-19983994+19972讲解:观察式子的特点就可以发现,第一个式子和第三个式子都是平方的形式。考虑逆用完全平方公式。 原式=19982-219981997+19972=(1998-1997)2=1课堂实践7:讲解:观察式子的特点就可以发现,第一个式子和第三个式子都是平方的形式。考虑逆用完全平方公式。 原式=(1.2345+0.7655)2=4课堂实践8:讲解:原式每相邻两项构成一组平方差的形式,先逆用平方差公式看看。原式=(1990+1989)(1990-1989)+(1988+1987)(1988-1987)+(2+1)(2-1)=1990+1989+1988+1987+2+1=(1990+1)+(1989+2)+(996+995)=1991+1991+1991 (995个1991)=1981045课堂实践9:若 ,比较P、Q、R的大小关系。讲解:先把P、Q、R 化简再比较大小。= = =显然P=RQ课堂实践10: (2a-b)2 (2a+b)2讲解:明显地可以用平方差公式。然后再用完全平方公式。 原式=(2a-b)(2a+b)2=4a2-b22=16a4-8a2b2+b4课堂实践11:3517257讲解:观察式子的特点,3=22-1,5=22+1,17=42+1,65=82+1,257=162+1。 原式=(22-1)(22+1)(42+1)(162+1)=(42-1)(42+1)(162+1)=(162-1)(162+1)=(162-1)(162+1)=2562-1课堂实践12:=(1000-1)(1000+1)(10006+1)=(106-1)(106+1)=1012-1第三组题目:整式求值问题第三组基础题【设计目的】整式求值是考试中常见的一类题型,常见的方法有以下三种。需要同学们熟练掌握。看题目 已知x-11,求x4+11x3+x2+11x+1的值。讲解:x=-11,x+11=0,从x4+11x3+x2+11x+1配出x+11来,得到含0的因式,与其它因式相乘得0。原式=x3(x+11)+x(x+11)+1x30+x0+11【教师总结】经过巧妙地变形,我们得到了x+11这1项。把0代进去,极大地简化了计算。看题目 已知a,求a4+a3-a2+a+1的值。讲解:将a的值直接代入显然“繁透”了,怎么办呢?从上一题受到启发,若能得到类似于“x+110”的式子就好办了不妨试试看由a,得到2a=-1,即2a+1=.两边平方得:4a2+4a+1=5,a2+a-1=0a4+a3-a2+a+1=a2(a2+a-1)+a+1=0+a+1=看题目 那么=_。讲解:x14的次数太高,得设法把它降下来。x2= -x-1, x3=x2.x=(-x-1)x=-x2-x=1=x12.x2+x= (x3)4x2+x= x2+x =-1范例4 已知a=1999x+2003,b=1999x+2004,c=1999x+2005求多项式a2+b2+c2-ab-bc-ac的值.讲解:如果直接计算,数字大得可怕,但进一步发现,a,b,c之间的差值却很小,类似完全平方式,想办法变成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原式=2a2+2b2+2c2-2ab-2bc-2ac=(a2 -2ab+b2)+(b2-2bc+c2)+(a2-2ac+c2)=(a-b)2+(b-c)2+(a-c)2=12+12+22=3【教师总结】通过把整个式子乘以2,然后除以2,得到三个完全平方式的和。已知x+y=7,xy=8,求x2+y2的值讲解:由条件和要求的问题,联想到了完全平方式。x2+y2=(x+y)2-2xy=72-16=33【教师总结】x+y(x-y),xy,x2+y2,是3个兄弟,出现其中两个便可以求出另外一个。第三组提高题【设计目的】整式求值是考试中常见的一类题型,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掌握整式求值的常见方法。已知,求的值。讲解:先将待求的整式变形,=(x2+y2)2-4x2y2,需要求出xy的值出来。(x+y)2-(x2+y2)=2xy=4-2=2=(x2+y2)2-4x2y2=4-4=0看题目已知x=+,求x6-x5-x4+x3-x2+2x-2的值。讲解:根据前面几题的经验,我们需要得到原式中和的项。由x=+,得(*)将(*)代入原式得:原式=x6-(x2-1)x4-x4+x3-(x2+1)x+2x-2=x6-x6+x4-x4+x3-x3-x+2x-2=x-2=+-2【教师总结】通过把x和x代换成不含根号的式子,大大简化了计算。【教师发问式总结】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较复杂的乘法算式怎么化简呢?小结:整式的化简求值常见的处理方法有以下三种:零项降次法:利用零项降次。实际上就是配出含0的因式出来;代换法:通常根据几项之间的关系式,不断代入,化繁为简;公式法:常见的是完全平方公式中根据x与y的和或者差,求出x2+y2等的值。下面请同学们实践一下。第三组实践题【教师要求】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可以在课堂实践题中抽取部分放入讲题部分讲题,如果学生掌握很好,这部分可适当抽取让学生课堂完成。若,则的值是?讲解:原式=m2+mn+n2若,求x2001的值。讲解:由,得x2=x-1,x3=x2x=(x-1)x=x2-x=-1x2001=(x3)667=-1,求的值.讲解:由,得,即-1+x6=0,x6=1,求的值。讲解: =(1+x+x2+x3+x4)+x5(1+x+x2+x3+x4)+ x10(1+x+x2+x3+x4)+ x1995(1+x+x2+x3+x4)(共400组)=0+0+0=0第四组题目:整式列式,找规律第四组基础题【设计目的】列代数式是学习代数的基本功。需要注意区分平方差,差的平方等说法的区别。看题目 用代数式表示:(1)x、y的和的平方与x、y平方的差的积;(平方差与差的平方相同吗?)(2)x除y的商与x乘y的积的差;(3)x除以y的商与x的倒数的和;(4)x除y的商与a的差的2倍大1的数.讲解:(1)(x+y)2(x2-y2);(2)【教师发问式总结】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列代数式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小结:列代数时,需要注意题中一些字眼的区别。 在列代数式时,必须把握有关概念的含义,如“除”与“除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3除5”也就是“5除以3”.诸如和的平方与平方的和。差的平方与平方的差。看题目2 经过技术改造,某工厂在进入2002年后月产量逐月提高,成本逐月下降.(1)如果产量平均每月增长5%,第一个月的产量是m件,则第二个月的产量是多少?(2)如果成本每月下降2%,第一个月的成本为n万元,则第二个月的成本是多少?答案:(1)第二个月的产量是(m+5%m)件;(2)第二个月的成本是(n-2%n)万元.看题目3 如图,为了绿化校园,学校决定修建一块长方形草坪,草坪长30米,宽20米,并在草坪上修建如图所示的十字路,小路宽x米,用代数式表示:(注意重叠部分要减去)(1)修建的小路面积为多少平方米?(2)草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答案:(1)20x+30x-x2 (2)600-50x-x2看题目4 甲、乙二人从同一地点出发,甲每小时走x千米,乙每小时走y千米(yx),则:(1)反向行走t小时,两人相距多少千米?(2)同向行走t小时,两人相距多少千米?(3)反向行走,甲比乙迟出发m小时,乙走n小时(nm)时,两人相距多少千米?(4)同向行走,甲比乙早出发m小时,乙走n小时时,两人相距多少千米?答案:(1)t(x+y) (2)t(x-y) (3)ny+(n-m)x (4)(m+n)x-ny为了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我国进口关税近年来有两次大幅度的下调,第一次降低了40%,第二次又在第一次的基础上降低了30%,求(1)若未降低钱某种进口商品的税款为S万美元,用代数式表示现在的实际税款为多少?(2)若S=1000,求现在的实际纳税款是多少?讲解:需要注意一点的是,第二次降低关税是在第一次的基础上降低的,(1) S(1-40%)(1-30%)=0.42S (2)把S=10000.42=420(万)【教师总结】连续两次的降低的百分比,可不能直接减去两个百分比。前不久,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发起了“保护母亲河”行动,捐赠办法中有一种是5元捐植一棵树,某初一两个班共115名学生积极参与,踊跃捐款,已知甲班的的学生每人捐了10元,乙班的的学生每人捐了10元,两个班其余学生每人捐了5元,设甲班有学生x人,试用代数式表示两班捐款的总额,并进行简化。讲解:第五组题目:分解因式第四组基础题【设计目的】分解因式是学习数学的一项基本功,在分式、一元二次方程等章节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分解因式常有以下几种方法:(1)提公因式法(2)公式法(3)分组分解法(4)十字交叉相乘法(5)换元法。其中十字交叉法在新教材中已经不做要求,仅作了解。换元法通常用于式子较长的因式分解中,换元后式子结构更为清晰,常结合其它方法使用。因此同学们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分解因式的方法。看题目 分解因式21a3b-35a2b3讲解:易发现公因式是原式=7a2b(3a-5b2)分解因式-4a3b26a2b-2ab=原式-(4a3b2-6a2b2ab)-(2ab2a2b-2ab3a2ab1)-2ab(2a2b-3a1)【教师总结】这题很多同学容易把括号里面的1漏掉。看题目 分解因式 (a-2b)(3a+4b)+(2a-4b)(2a-3b)讲解: 表面看没有公因式。把后面的(2a-4b)(2a-3b)提出一个系数2后就发现有一个公因式(a-2b)。原式=(a-2b)(3a+4b)+2(a-2b)(2a-3b)=(a-2b)3a+4b+2(2a-3b)=(a-2b)(7a-2b)【教师发问式总结】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怎么确定公因式呢? 小结:公因式一般是这样确定的:第一步:找系数,公因式的系数是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提符号,通常要提出负号,使括号内首项系数为正。第二步:找字母及指数,字母是各项中相同的字母,指数取相同字母中指数最低的。看题目:9(x-y)2+12(x2-y2)+4(x+y)2因式分解讲解:难点在于把(x-y),(x+y)看成整体,是3项多项式分解,考虑完全平方式!原式=3(x-y)2+23(x+y)2(x-y)+2(x+y)2 =3(x-y)+2(x+y)2=(5x-y)2看题目:讲解:表面上看无法用公式,我们先把这个多项式处理一下,然后再看怎样分解因式。原式=(x2-2x+1)2=(x-1)22 =(x-1)4【教师发问式总结】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怎么确定用什么公式呢? 小结:确定用哪个公式呢,一般根据项数来确定。 1. 看项数,对于2项式的分解可以考虑用平方差公式,对于3项式的分解就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2. 看结构,2项式以平方差的形式出现,考虑用平方差公式;三项式有两项平方式,一项是交叉相乘的2倍,考虑用完全平方式。看题目:ab-a-b+1 分组后提取公因式讲解:1)4项式的分解,不能直接提公因式或用公式!2)但是,前两项结合有公因式,后两项结合有公因式,所以分组3)得到公因式b-1,再利用提取公因式。会了吧?原式=a(b-1)-(b-1) =(b-1)(a-1)看题目: m2-a2+4ab-4b2分解因式讲解:点出分组的项不一定挨着,有时需换次序,因此有时尝试不同的分法是必要的,分组的分法是试出来的,往往不是一眼就看出来的。原式=m2-(a2-4ab+b2)=m2-(a-2b)2=(m+a-2b)(m-a+2b)看题目: 讲解:没法直接分解因式,先把括号打开,然后分组。原式=y2-2y-m2+1 =(y-1)2-m2 =(y-1+m)(y-1-m)看题目:讲解:有时,直接分组还无法分解因式,这时要把其中的某些项拆分。= =(x2+3)(x2+x+1)【教师发问式总结】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怎么分组呢? 小结:分组的分法多样,因此要试一试。分组后的方向有两种,一是提取公因式,主要根据系数分组;二是用公式。看题目:a、b、c是ABC的三条边,且,则ABC是怎样的三角形?讲解:判断ABC的形状,需要判断出三边的关系。=(a-b)2+(b-c)2+(c-a)2=0a=b=c讲解:原式=5am(a-3)+3bm(a-3) =m(a-3)(5a+3b)讲解:无法直接因式分解,先展开,再因式分解。原式=a2-c2+b2-2ab=(a2-2ab+b2)-c2=(a-b)2-c2=(a-b+c)(a-b-c)分解因式:讲解:原式=(a2-2ab+b2)-(c2+2c+1) =(a-b)2-(c+1)2 =(a-b+c+1)(a-b-c-1)已知,求a+b的值.讲解:显然,需要把这个多项式变成两个独立的方程,结合式子的结构,考虑变成两个完全平方式的形式。a2-4a+4+b2+6b+9=(a-2)2+(b+3)2=0 a=2,b=-3a+b=-1分解因式原式=a2-4a+4-1=(a-2)2-1=(a-2+1)(a-2-1)=(a-1)(a-3) 分解因式原式=x4+4x2+4-x2=(x2+2)2-x2=(x2+2+x)(x2+2-x)=(x2+x+2)(x2-x+2)第四组提高题看题目 分解因式 讲解:原式=3x(x2-4xy+4y2)=3x(x-2y)2计算(1)2919.997219.991319.99-19.9914(2)3937-1334讲解:(1)原式=19.99(29+72+13-14) =19.99(29+72+13-14) =1999 (2)原式=13337-1381=13101-1381=13(111-81)=1330 =390设n是奇数,试证:n2-1 能被8整除。讲解:要点出能被8整除,一定是分解后能够含2的因子超过3个。对于整除问题,分解因式一个极有效的招。设n=2k-1,则n2-1= (2k-1)2-1=4k2-4k=4k(k-1),则k与k-1必有一个偶数。看题目:已知a、b、c分别为ABC的三边,求证:拓展(标、A)看题目:已知:,求证:a、b、c三数中至少有两个数相等.讲解:证明三个数中,至少有两个数相等,基本方向是变成(a-b)(b-c)(a-c)=0的形式。原式左边可以化为:ab-ab+bc-ac+c(a-b)=ab(a-b)+c(b-a)+c(a-b)=ab(a-b)-c(a+b)(a-b)+c(a-b)=(a-b)(ab-ac-bc+c)=(a-b)(c-b)(c-a)=0显然至少有两个数相等,上式才能等于0。实践:讲解:原式=(abc-bc)-(a-1)-(ac-c)+(ab-b) =bc(a-1)-(a-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测控仪器设计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地铁检修应急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考试题库模拟试题及答案
- 应急-预案-省-医院
- 吊篮室应急预案
- 暴雪大风应急预案
- 2025年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长期影响
- 2025年气候变化对极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机制
- 2025年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的预测技术
- 2025年气候变化对冰川的影响研究
- 信任评估模型构建-深度研究
- 尼康数码照相机D5600使用说明书
- 第八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2024版研究生新中特教材课件
-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4风电齿轮箱润滑油生物基滤芯
- 工业互联网技术基础 课件 第4、5章 PaaS层与工业大数据治理、应用层与工业APP开发
- 消化内科护士进修汇报
- 2024年4月自考00840第二外语(日语)试题
- 《只有一个地球》完整
- 管路清灰施工方案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全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