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陕西特产.doc_第1页
宣传陕西特产.doc_第2页
宣传陕西特产.doc_第3页
宣传陕西特产.doc_第4页
宣传陕西特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旧石器时代习题真题:直立人(1993、1994) 北京猿人(1995) 山顶洞人(1996) 汤山人(1999)南方古猿(2001) 莫维斯线(2001) 三棱大尖状器(2002) 细石器(2003) 石器拼合(2004) 奥杜威技术(2007) 水洞沟(2008、2010)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主要人类化石(1993)答题思路:1、根据笔记提出旧石器时代早、中、晚的分期; 2、根据早中晚的发现的人类化石分期分区分别作答;注:有一些意义重大的人类化石需要写的详细一些。在写完每期的人类化石以后,应该稍带总结一下每期的人类特点、文化特点、生计等。 3、意义阐释:从这些人类化石的连续发展以及石器文化的特点提出中国旧石器文化中的“区域渐进理论”。同时应进一步阐释这些发现对于人类起源研究和现代人起源研究的意义。简答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异同(2000)自1920年在甘肃庆阳首次发现旧石器以来的70多年中,中国旧石器考古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步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在这样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对中国旧石器文化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使我们有可能就中国旧石器文化的总体特征作进一步的探索。一般说来,石器作为开发环境的工具,同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及可利用的资源密切相关,而不同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导致不同的经济类型的产生。故石器的制作技术、形体大小及类别方面的差异,往往是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文化类型的反映。大体说来,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中国旧石器文化可分为两大主要技术系统,即华北地区的石片石器刮削器系统和华南地区的砾石石器砍砸器系统: 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国北方地区,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最主要的分布区域之一。这一文化区域华北区为中心,包括甘肃东部、宁夏和内蒙古南部、陕西、山西、河南中部和北部、河北、山东等省区。华北区地处中纬地带、暖温带区域,气候温和半湿润,更新世时大部分地方的植被属疏林草原或灌丛草原。更新世时,几次全球性的气候剧烈变化,对这一地区影响较大,特别是更新世晚期的末次冰期的巨大影响,加速了黄土堆积和植被草原化过程。与人类共生的动物主要是马、牛、羊、鹿等草原性动物。 依据考古发现和自然环境特征,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主要分布在桑干河流域、周口店地区、晋豫陕交界地带、渭水流域等个区域内。从旧石器时代早期起,在河北、山西北部的桑干河流域就孕育出以小型石片石器为主要特征的小长梁文化;北京猿人文化也以中小型石器为主。旧石器时代中期的许家窑文化,中小型石器占了绝大多数。一般认为,以刮削器和小尖状器为主的小型石片石器系统文化,主要是一种适应草原或以草原环境为主的文化类型。刮削器和小尖状器等轻型工具主要用于切割和刮削等,反映的是草原环境下的采集与狩猎活动,其中狩猎经济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石片石器 刮削器系统的石器文化,应主要是在适应草原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 反映的应是草原环境的采集与狩猎经济。 这一系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石片和用石片制作的石片石器在全部石制品中占有重要比例,石核和砾石石器相对较少;各种石器以单面加工为主;石器的基本类型是刮削器、尖状器和砍砸器,其中以刮削器为主,尖状器也具有重要地位,砍砸器数量较少。如在泥河湾盆地的东谷坨地点中,刮削器占 86.5% ,尖状器 11% ,砍砸器仅占 2% 。一方面,这一系统的石器文化从早到晚是连续发展的,不同时期的石器在基本特征大体一致的前提下,既随着时间的推移, 石器的制作技术不断进步,类型由简单向复杂、由粗糙向精细演化,最终演化出细石器并过渡到新石器时代。 由于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方面差异,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华北北部和南部的旧石器文化又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地域性差别。如晋、豫、陕交界地区同桑干河流域的旧石器文化就有明显的不同。似乎可细分为两个不同的文化区系。一是以山西和河北北部的桑干河流域为中心,北京周口店等地的华北北部文化区。这一文化区地处暖温带的北部,气候相对干凉,自然植被以草原为主。从更新世早期开始,就孕育出以小型石器为主要特征的旧石器文化。代表性文化遗存有河北桑干河流域的阳原马圈沟、小长梁、东谷坨、飞梁、岑家湾旧石器、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文化、周口店第 15 地点、阳高许家窑遗址、朔县峙峪遗址和阳原虎头梁遗址等。中更新世晚期以后,其影响可波及到东北南部的辽宁营口金牛山、喀左鸽子洞等。石器的特点是:打片以砸击法为显著特色, 锤击法也是经常使用的重要方法,少见碰砧法,石器以中、小型者居多,类型也较为复杂,主要器形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锥等。同其它文化区相比也存在显著的区别,如刮削器占绝对优势,小型尖状器亦居于重要地位,并有一定数量的雕刻器,砍砸器的数量较少,缺乏三棱大尖状器等。 二是以晋、豫、陕交界地区为中心包括汾河中、下游等地区在内的华北南部文化区。 这一文化区地处暖温带的南部的河谷和丘陵地带,气候相对暖湿,自然植被中森林居多。此区地处中国南、北两大文化区的交界地带,受南方文化因素的影响较多。从旧石器时代初期开始,就形成了以大型石器为特色的旧石器文化体系。代表性文化遗存有山西芮城西侯度和匼河,陕西蓝田公王岭、蓝田陈家窝和锡水洞、潼关张家湾和卧龙铺石器,山西襄汾丁村旧石器(中期)、垣曲南海峪、平陆庙后、万荣西马鞍梁、侯马南梁(中期),河南三门峡水沟和兴会沟、陕县张家湾、灵宝谢家坡等。石器的特点是:打片多用碰砧法,石片多较粗大,器形较为简单而形体相对较大,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小尖状器和石球等。同华北北部文化区相比确有较大的差别,如石器的器型一般较大, 砍砸器的比例较高,三棱大尖状器器形特殊,基本不见雕刻器等,较早阶段有少量的砾石石器等。特别是砾石石器的存在,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秦岭南、北两侧有着一定程度较多的交流与联系。 可以看出,上述两个文化区及其特征,至少在旧石器时代早、中期是比较明显的。分布于不同区域的这两个文化系统,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 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黄土高原的形成,整个华北地区的气候逐渐向干凉的方向发展,植被也逐渐草原化。在这种环境气候的影响下,小型石器系统文化逐渐向南扩散,并在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两种类型的旧石器文化渐趋统一而向细小化发展,使得文化样相更趋复杂,最终演化出典型的细石器。 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中国南部地区,也是我国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考古发现与古生物学研究表明,这一地区的更新世时期,与人类化石伴生的动物化石种类,以喜温暧、习惯于栖息于森林的动物为主,并以“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最具代表性。反映出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环境是,多森林、多水流、兼有草原的自然景观,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华南地区不仅发现有丰富的古猿化石, 而且也是我国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依据环境和人类文化特征,南方旧石器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长江中下游、岭南及云贵地区等。 古环境研究表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和岭南一带,更新世以来的大多数时间里,多为暖湿的热带或亚热带气候,森林广布,植被繁盛。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大量的砍伐工具是必不可少的。旧石器时代,主要流行用于劈砍、砸击、挖掘的大型砍砸器和大尖状器等粗大砾石石器,小型工具少见或不见。这类以重型工具为主的文化,反映的是一种森林环境的采集狩猎经济,其中森林采集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砾石石器 砍砸器系统的石器文化,应是适应森林环境而产生和发展的,反映的应是森林环境下的采集与狩猎经济。 这一系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用砾石和石核制作的石器在全部石制品中占主要成分,石片石器相对较少;各类石器以单面加工为主,许多石器不经修理一次成形;在石器组合中以砍砸器占主要成分,其次是尖状器,刮削器较少。近年来发现的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旧石器地点群,广西百色旧石器地点群,陕西汉水上游梁山旧石器地点群,安徽水阳江旧石器地点群等石器均具有共同特征。如以砾石石器为主;各类石器中砍砸器数量最多(陕西南郑龙岗寺 41.7 ,安徽水阳江 30 ,湖南沅水 60 ),刮削器很少;工具的总体特征是大而厚重。南方地区至今未发现旧石器时代的细石器遗存。 南方地区不同地方的旧石器文化也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如西南云贵高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观音洞文化中,石片石器和中、小型石器所占比例较多,刮削器数量较多。旧石器时代晚期(贵州普定穿洞和兴义猫猫洞等),流行“锐棱砸击法”剥片和反向加工(由背面向劈裂面打击)技术。这种技术大约出现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贵州水城硝灰洞石器中,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发展起来,一直流行到新石器时代乃至更晚(三峡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遗存中有大量锐棱砸击石片)。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 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的旧石器文化中,以砾石、小石块或石核为原料加工的各类石器较多。如四川富林的石器中,用小石块或小石核制作的石器占石器总数的 56 。在有些石器组合中,砍砸器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如 四川铜梁的石器组合中,砍砸器所占比例达 33 。石器工业的主体面貌与云贵高原者相去甚远,而与南方的砾石石器系统文化较为接近。上述中国两大技术系统的旧石文化,在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既相对独立, 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中国旧石器文化的主体和基本格局; 从而表现出环境与人类文化发展的密切关系和不同自然环境差异造成的文化特色。试述华北两大旧石器文化两大系统说的内容及意义(2001)华北旧石器文化发展两大系统说的提出,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早在50年代丁村文化发现之时,人们就已开始意识到在华北地区还有与周口店发现不同的旧石器文化存在。进入60年代以后,随着考古发现继续增多,华北地区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旧石器文化的事实变的越来越清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贾兰坡先生等在1972年提出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至少有两个系统。华北的旧石器在技术上至少存在两大传统:一是“匼河丁村系”,或称为“大石片砍砸器三棱大尖状器”与另一个“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或称为“船头状刮削器雕刻器传统”。属于前一传统的有蓝田猿人遗址、匼河文化丁村文化等,属于后一传统的则有周口店第一地点(北京人遗址)、第15地点、许家窑文化、萨拉乌苏文化、峙峪文化、小南海等石器文化。 两大传统在打制技术和石器类型上各具特色,在“匼河丁村系”中,碰砧法在打片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用砾石加工的石器较多,用交互方法打制的石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石器的基本类型有砍斫器、三棱大尖状器、手斧、石球和刮削器等;其中以砍斫器最多。在“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中,砸击法在打片中使用较普遍,石器多用石片加工而成,单面打击的石器占有主要地位。石器的基本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砍斫器等;其中刮削器数量最多,式样也最丰富。 上述两个传统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中、后阶段已经形成。而在早期最早阶段的3个地点中已见端倪,西侯度石器和“匼河丁村系”的关系比较密切,小长梁和东谷坨的石器十分可能是“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的先驱。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小型石器传统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属于这个传统的遗存遍布于华北各地,相反,大型石器传统的影响在缩小,其分布范围似乎限于汾河流域。另一方面,则出现了一些风格上和上述两大传统不大一样的文化。突出的例子之一是水洞沟文化。另外,下川文化的石器虽然也是以小型为主,但普遍采用了间接打片和用压制法修理石器的新技术,别具特点。对于日益增多的考古发现进行概括总结,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展的必然趋势。两大系统说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其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从单个遗址与简单器物的描述分类提高到区域性文化与技术传统的综合研究层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大系统说的提出在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不能不看到,从两大系统说一开始提出,不同的看法已存在。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与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两大系统说的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出来。因此有学者认为,在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各异、古人类生活历史长达百万年以上的华北地区,仅仅以大、小石器两个传统来概括,是难以全面反映旧石器文化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简述莫维斯线和自己对这一命题的认识(2002)19371938年,美国考古学家莫维斯( H.L.Movius )考察了东南亚上缅甸的安雅特文化和印度尼西亚的巴吉丹文化之后,认为这两种文化同巴基斯坦的索安文化及中国的北京猿文化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它们一起代表着一个与西方阿舍利文化平行发展的独立文化传统。40 年代,莫维斯提出了旧大陆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存在着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区:一个是东方的砍砸器文化传统,另一个是西方的手斧文化传统。“这两个多多少少同时代的石核工具传统 . 能够被定义如下 : 西方的典型特征是双刃、两面(修整)的切割工具或手斧;东方的典型特征是单刃的切割工具或砍砸器”( Movius , 1948 )。 对于莫维斯的学说,中国学者们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中国有没有手斧?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早在 50 年代,贾兰坡先生就认为,在周口店 15地点和丁村等地存在着手斧;裴文中先生等也发表了在距丁村不远的沙女沟发现了“似手斧”。之后,手斧的发现陆续有所报道,至今为止,据有的学者统计,在中国发现的被认为是手斧的标本共69件。上述“手斧”主要分布在广西的百色盆地,长江中下游的汉水上游、湖南澧水流域和安徽水阳江流域,黄河中游的晋豫陕交界地区。其中,长江流域及其发南地区占了绝大多数,如广西百色盆地共发现了38件,占已知总数的 55% 。80 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手斧问题及莫维斯理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戴尔俭认为:中国境内的旧石器分布较广,发现地点与数量较多, 面貌上有一定差异的文化也较丰富多样,因此在东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较广的代表性。 中国的情况表明,是明显地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的。在这里,数量上占优势,应用上广泛多样的是各种类型的石片工具,砍砸器工业始终是很突出的,这是东方砍砸器文化的显著特征。因此,实际上应称砍砸器石片石器工业,并构成一个砍砸器石片石器文化系统。中国虽然发现有“手斧”(蓝田、匼河、丁村等),但其数量微乎其微, 似乎没有理由说,这些零星的手斧能标志着来自西方的影响。因此,与其把这些寥若晨星的“手斧”与西方的手斧相提并论,不如看成是两面工具中的一种较为特殊的类型。就世界范围而论,砍砸器工业无疑是最早发展和最有生命力的,它几乎遍及古人类所占领过的所有地区,并最长久地绵延于旧石器时代以至更晚,而手斧文化却未能远及东南亚和中国。 黄慰文论述了在陕西蓝田涝池河和平梁、乾县、汉中梁山,山西丁村、沙女沟,河南三门峡,广西百色盆地等地发现的9件中更新世初期以来的手斧。认为中国不缺少手斧,在材料比较充分的丁村、梁山和百色的石器中,都以砍砸器、石球、大尖状器、手斧等大型工具为主,刮削器等小型工具只占次要地位。东亚、南亚其他地区也不缺少手斧,在朝鲜半岛的全谷里,巴基斯坦的索安文化,马来半岛的淡边文化中,也都发现有手斧。中国及东亚、东南亚其他地区存在一批含手斧的、工具组合与欧非手斧文化相似的石器工业的事实,表明旧石器初期存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可能性。手斧在这里某些旧石器初期工业中扮演着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东亚手斧的发现逐步填平东西文化上的“鸿沟”,表明两大地区文化交流早在旧石器初期可能已经存在。因此,把旧石器初期世界划分成两截然不同的文化圈的观点不符合事实。林圣龙认为,在中国手斧研究中,一个问题是缺乏关于手斧的严格鉴别特征或标准。人们常常只是根据器物的形态的相似性和是否两面修整来判断的,故而产生不同的意见。综合国外专家们的认识,他将手斧的鉴别特征归纳为:手斧是一种大型切割工具,一般长在 100 毫米以上;通常两侧对称,围绕器物的周边有连续规整锋利的刃(有时跟部例外);截面比较薄,纵截面和横截面通常成稍稍扁平的双凸或透镜体形,或是比较薄的平凸形;制作典型或比较精致的手斧,先粗制成雏形,然后进行去薄和最后成型,器物的两面三刀面广泛修整。依据上述鉴别特征,林圣龙对黄慰文等讨论的涝池河、平梁、乾县、梁山,丁村、沙女沟、三门峡、百色等地发现的 9 件标本进行了再研究,认为这些标本中没有可靠的手斧。稍后,他又对百色的 28 件标本进行了研究,认为有 4 件应归入砍砸器, 1 件可能是似镐石器,其余 23 件似应定为石核斧。 据此,林圣龙认为:这也许能证明,在中国旧石器文化中,手斧即使不是完全缺乏,也是极为稀少的。因此,就中国的材料而言,莫维斯的理论仍然是适用的。 从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方面考察,由于第四纪青藏高原的隆起,在旧大陆的东、西方之间形成了天然屏障,使东亚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又由于横亘中国南北的秦岭的上升,南方成为的别于华北的自然地理单元。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和岭南一带,更新世的大部分时间内处于较为稳定的暖湿的热带、亚热带森林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以适应森林中劈砍、挖掘的各种类型的大型砍砸器、尖状器为主体的砾石石器,作为稳定的传统相对独立地发展、演变,一直持续到更新世结束乃至更晚,期间看不出来自旧大陆西侧的多少影响。中国所谓的“手斧”,主要分布在南方砾石石器文化中,华北的南部虽有少量分布,但已属这类遗存分布的边缘地区。尽管学者们对这类石器的定名、功用乃至所反映的文化现象有不同的看法。但就总体而言,无视大量的作为主体特征的石器的存在,仅仅用这些极少量的两面加工石器(“手斧”)试图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无疑会遇到许多困难。 (王幼平老师的观点,比较重要)区域渐进理论的形成(参考书P188P189)1.1导言民族考古学:是近年兴起的一个考古学分支学科,萌芽较早,但作为有自己理论和方法的边缘学科,是20世纪六十年代才出现的。从考古观点对活着的社会研究,民族考古学家研究这样的社会目的是进一步了解考古学发现的物质遗存,特别是在物质文化模式和社会其他方面建立起系统的关系,就是民族志材料和考古学材料的比较研究。河套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化石,由桑志华和德日进在萨拉乌苏发现,裴文中将其命名为“河套人”,发现23件,体质特征已经很趋向于现代人,但仍保留一些原始性状,如头骨壁较厚,骨髓腔很小,古缝较简单,属于晚期智人,河套人为铲形门齿,枕麟上方有顶间骨,这些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种相似,未著名的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腊玛古猿: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早期代表,距今14001000万年,最早于1932年发现与印度。迄今为止,化石地点集中在亚洲西南部,欧洲西南部和非洲肯尼亚一带,特征是下颌骨较小,较浅,牙齿咬合面的皱纹简单,面部较短,可以直立行走。南方古猿(2001):从上新世延续到更新世的一大类形态接近猿类的早期人科化石。最早与1924年发现与南非的汤恩小儿。南方古猿身材比现代短,颌骨和牙齿都大,平均脑容量500ml,直立行走。发现数量较多,主要代表个体350个以上,年代距今400至100万年,分布在南亚和东非,一属三种,有阿尔法种、非洲种、粗壮种,生活在稀疏草原环境,杂食、素食群体协作,是早期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直立人(1993、1994):人类发展第二阶段的代表,是一类形态特征比能人进步但比智人原始的古人类。距今约300万年到2030万年,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考古分期属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还可细分为早期直立人和晚期直立人。直立人保留了较多的猿类体质特征,如头盖骨低平,眉骨脊粗壮,颌部突出,下颏部后缩,牙齿较现代人略大等,其上下肢同现代人相近,能直立行走等特点反映了他们的进步性。直立人主要以洞穴位居住地,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0年发现于印度尼西亚的爪洼,现称人属直立种。以后发现地点不断增多,直立人化石在亚洲、非洲、欧洲都有发现,尤以我国发现最多,主要包括蓝田人、北京人、巫山人、元谋人等。莫维斯线(2001):20世纪4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考古学者莫维斯就提出两个文化圈得假说,用来描述东西方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差别。莫维斯提出了旧大陆旧石器时代早期,以印度北部为界,存在着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区,一是东方的砍砸器文化传统,典型特征为单刃的切割工具或砍砸器,另一个是西方的手斧文化传统,典型特征为双刃、两面的切割工具和手斧。莫维斯线真正的学术意义在于它提出了这样一个理念,即旧石器时代文化中存在东西方文化发展和石器技术工艺的差别。只是,对这种文化差别的定义没有建立在对东亚旧石器文化传统的全面认识的基础之上。奥杜威文化(2007):距今约200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一种石器制作传统,典型是与初级产品共生的简陋的石核制品(例如砍砸器、多面体石器、盘状器),并常有随意修整的石片(刮削器和石锥),没有标准化的器型。这类石器以石英、石英岩或玄武岩为原料,使用硬锤打击、砸击技术和碰占技术,打造成一种简单而粗糙、多用途的石器,用以砍砸、刮削和切割。在欧洲这个阶段称为“前舍利文化”。阿舍利文化:非洲、西欧、西亚和印度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法国亚眠市郊的圣阿舍尔而得名。年代距今150万年20万年到10万年,一般认为该文化的石制品是由直立人制造的,但较晚的阿舍利文化已与早期智人共存。阿舍利文化的代表性石器为手斧和薄刃斧,一组比较简单的石核制品以及经过修整的石片,使用硬锤技术、碰占技术,而在稍晚的阿舍利工业中使用了软锤打击技术,这种技术以前被称为“舍利文化”,而较粗糙的两面器归入“阿布维利文化”,特点是器身薄,制作时留下的石片疤痕较浅,刃缘规整,左右对称 ,器形有扁桃形、卵圆形、心形等。遗址发现有洞穴、岩棚遗址和湖边居住遗址。莫斯特文化:欧洲、西亚、中亚和东北非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于15万年前,盛行于8万3.5万年前,共存的人类化石是尼安德特人。其典型的特征是使用修理石核技术(勒瓦娄瓦和盘状石核技术),典型器物是用石片精心制作的边刮器和三角形尖状器,还有凹缺刮器、石球、手斧等。狩猎技术发展较快,遗址数量多,多为洞穴遗址,有少量原始装饰和艺术品,有埋葬习俗。细石器文化(2003):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文化,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存。石器原料有石髓、玛瑙、燧石等。有多角锥状石核、细小石片、小石片等。已出现复合工具,广泛使用弓箭。盛行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细石器技术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技术发展的最高峰,它的出现应当与狩猎经济的高度发达密切相关。细石器: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文化中使用的石器类型,原料主要是燧石,又以黑燧石为最多,灰、白、紫、绿次之,其他原料如脉石英、水晶、石英岩等均很少。剥片方法有锤击法和间接打击法两种,但修理方法均采用间接打击法,细石叶和石叶的数量很多,均为间接打击法打制,其特点是长而薄,台面很小,背面有长远的石片疤,其横断面呈三角形或梯形。石核分为锥状、楔状、柱状、漏斗状等多种。石叶技术:也成为旧石器晚期技术,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在北非和近东常常称为“upperpaleolithic”,在撒哈拉以南地区,这种技术少见,但发现于中石器时代和晚期石器时代的技术组合中。典型器物是石叶工业,共生的石器有端刮器、雕刻器和石锥等。可能存在两面加工的尖状器和一批骨角器,典型地使用硬锤、软锤和间接打击法以及压片法,这时期已有了投矛器,可能也已使用弓箭,水洞沟文化是中国目前唯一发现的典型石叶文化。三棱大尖状器(2002):旧石器时代代表性石器的一种,用以挖掘根茎类植物的工具,一般个体较为粗大,多用巨厚石片制成,从平坦的一面向背面加工,使背部成棱脊或高背状。这类器物在距今180万年前的西侯度地点和距今约7080万年前的匼河遗址已经发现,以丁村遗址的的三棱大尖状器为典型。著名中国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教授称其为匼河丁村文化系统的代表石器,并认为此类器物是确定这种文化系统的重要依据。手斧:旧石器考古学研究中,手斧是众多文化遗物中关注度最高的一类器物,作为一种重型工具,它通常由大石片或扁平砾石经过两面(或单面)修理加工而成,形态固定,两侧对称、长宽比例稳定,一般被认为兼有砍砸、屠宰、切割等多种用途。这种器物类型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中就已出现,主要出土于旧大陆西侧的不同地区,大致由距今一百六十万年延续至二十五万年。手斧以其制作工艺复杂、形状美观而成为远古人类石器工业发展的一个显著文化标志,具有手斧的文化一般被称为阿舍利(Acheulian)文化,莫维斯线(the Movius Line)理论的提出将手斧研究提到了一个新的起点。石器拼合:把石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副产品,如石核、废片、断块与碎屑等遗物按照剥片的顺序,依次拼对回到石料原来的状况,这个过程就是所称的石器拼合。目前石器拼合研究工作除了对石器技术关注以外,更注重通过对拼合所提供的线索,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即操作链的复原,确定遗址功能,辨别石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形成以及埋藏特点等。第二章 旧石器时代早期元谋人: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绝对年代距今约170万年左右或者6070万年左右。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门齿、两枚牙齿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属直立人。石制品几件,使用石英岩石料,剥片方法采用锤击法,石器类型以刮削器为主,形体不大,第二步加工以复向加工为主,其伴出的动物群地层有争议巫山人:发现与重庆巫山龙骨坡一处垂直型溶洞,更新世初期地层中发现1件人类化石左侧下颌骨,后又发现1枚人类化石和3件石制品,遗址出土最多的是各类脊椎动物化石,应为直立人化石,而牙齿为晚期人类。蓝田人:中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一般是指陕西蓝田公王岭的直立人头盖骨与陈家窝下颌骨化石。陈家窝距今65万年,公王岭则要早到115120万年。公王岭人类化石与北京人有相似之处,又有显著特点,头骨高度小、脑量小、头骨壁较厚,眶上圆枕极为粗壮,牙齿硕大,比北京人原始,最新研究表明为40岁女性,为东亚地区可以确定的最早的直立人头骨化石。石器类型有砍砸器、石球与大尖状器、刮削器,动物群有南方色彩。西侯度:位于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村,为目前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经发掘出土的动物化石为早更新世,古地磁测年距今180万年。石器出土数量不多,主要以石英岩为原料,类型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状器。泥河湾盆地:位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村,此处堆积有较厚的湖相沉积,有沙、淤泥、粉沙、粘土,成为地质学家了解地层的好地方。1924年,美国地质学家在泥河湾村发现了一套含动物化石的地层,称为泥河湾层,含有更新世早期动物群,作为更新世早期的标准地点,1935年布日耶首先发现了人工打制的石制品,1972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现旧石器晚期的人类活动遗址,从早到晚每个时期均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长梁:最早发现的早更新世泥河湾湖相地层,基本为原地埋藏,以燧石为原料,锤击法剥片,石制品有大量的石核、石片、少量刮削器等年代距今130多万年。东谷坨:小长梁东北不足2千米,时代相近,石器原料与技术也相近,但精制品数量很多,还有定型石核,采用石锤打击法,发现“东谷坨定型石核”10件,距今130万年。岑家湾:2次发掘1000多件石制品,可拼合者非常之高,拼合率为14.6%,首次进行拼合研究的地点,石器工业面貌,与前两者相同,距今97万年。马圈沟:东谷坨遗址西北仅数百米,泥河湾层下部,目前是层位最低者,发现有石制品、动物骨骼、大象,并且有屠宰痕迹,石器特征与小长梁近,很少经过二次加工。为可以确定的最早的旧石器文化。150万年或更早。四个地点为中国与东亚最早的旧石器遗址之一。北京猿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属直立人,年代距今50万年至20万年,发现与北京周口店的龙骨山的洞穴堆积中,1921年发现了两颗北京猿人牙齿揭开了北京猿人发现的序幕,1929、1936年裴文中和贾兰坡分别发现北京猿人的头盖骨,后又陆续发现牙齿、头骨,原始特征突出,头骨低平,眉饥粗壮,上颌骨突出,牙齿粗大,脑容量比现代人偏小,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石制品、骨器和用火遗迹,石制品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雕刻器等。北京人的发现具有重大意义,肯定了直立人的存在,是从猿到人的有力证据。金牛山人:中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发现与辽宁营口县天屯村附近的金牛山,共有四个地点。A地点还发现了人类化石,B地点发现了动物化石,A、C两地点均有石制品,铀系测年为28万年,化石有较完整的头骨、肢骨及其他骨50多件。属一个刚成年的女性个体,脑量已达1320ml,与北京猿人同时,比北京猿人进步。石制品用脉石英制成,用锤击法和砸击法打制,石器有刮削器和尖状器,地层中发现有厚约30cm的灰烬层,还有两处圆形灰堆,内有烧骨,动物化石十分丰富。发现意义重大,有力的说明了人类并非单线进化。庙后山人:中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洞穴,位于辽宁省本溪县山城子乡村东庙后山南坡,系一洞穴堆积。发现有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及人类化石,下层属于中更新世,铀系测年距今10万多年到20多万年间,动物化石与周口店动物群大体相当,人类化石包括一枚犬齿和一段幼儿股骨。文化遗存主要是石制品,共64件。石器类型有刮削器、砍砸器和尖状器,刮削器数量占2/3,石器体型多大型,石器工业特点较为突出。匼河文化: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遗址位于山西芮城匼河村附近,石制品石料来源绝大部分为石英岩,剥片技术以锤击法为主,种类有砍砸器、刮削器、大尖状器、小尖状器与石球,年代早于北京猿人或相当,晚于西侯度文化而早于丁村文化,在文化发展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性质。以三棱大尖状器为特色,它是华北旧石器两大传统之一的“匼河丁村系”的重要代表。洛南盆地:陕西秦岭南坡洛南县,发现300多处露天旧石器地点,并系统发掘了洛南城北3公里的龙牙洞洞穴遗址,露天地点调查采集上千件石制品,地层关系确切,出自中更新世离石黄土堆积,石制品以附近河滩砾石为原料,种类有石核、石片与各类石器,石器有砍砸器、大尖状器、石球和手斧等。龙牙洞出土石制品数达万件,同时还有动物化石发现,烧骨、烧石与灰烬层的存在是早期人类在洞穴内用火的证据,石制品原料也是采用河滩砾石,石制品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等。两者关系耐人寻味,洛南盆地地处中国南北方的过渡地带,对于认识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发展以及南北方文化的关系都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观音洞: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现与贵州省黔西县沙中的观音洞,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铀系法测年19万年4至5万年,从旧石器时代早期一直延续到中期,是南方地区最早发现、规模最大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获得石制品3000多件和哺乳动物化石20多种。石器种类包括刮削器、端刮器、凹缺刮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及砍砸器等。刮削器占82%,多采用锤击法剥片,形成以刮削器等中、小型石器为主的旧石器工业。观音洞文化与北京猿人文化分别是中国南方和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有代表性的文化,揭开了南方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序幕。盘县大洞:中国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是90年代初期有项目计划,学术目的明确的工作。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的盘县大洞,年代尚不能确定,从早到晚有较长的时间跨度,动物化石种类已发现43个,发现2000件石制品,原料庞杂,采用石锤直接打击法剥取石片,边刮器、钻具、锯齿刃器、端刮器、砍砸器、手斧、手镐等。大洞重型工具比例极低,边刮器是主要工具,钻具的比例高于已知的其他石片工业,大洞还有两枚早期人类的牙齿化石,有与北京猿人相似的特征,也由与早期智人相似之处,为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发展与人类演化问题提供了更有益的资料。汉中盆地:中国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位于陕西汉中盆地,多在汉水及其支流的三级阶地上发现,石器原料以石英为主,以锤击法为主,是其中砍砸器、大尖状器,重型刮削器的数量占50%,双面加工者为手斧,为典型的砾石石器工业。郧县人:中国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位于湖北省郧县,地质年代属于早更新世晚期,距今8387万年。郧县人文化遗存包括人类化石、石制品和动物、,人类化石包括2个头骨,大而厚重,眉脊粗壮,前额低平,脑量较大,应属直立人,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与大尖状器三大类,属于华南的砾石石器工业,动物化石数量较多,非常古老,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重要一环。和县人:中国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1980年发现于安徽和县陶店镇王家山北坡的龙潭洞,其与人类化石共生的哺乳动物群时代属于更新世中期,铀系19-15万年。和县人头骨化石较为完整,头骨较大而厚重,眉脊和枕脊比较发达,具有直立人的典型特征,为中国境内直立人的形态与变异提供了证据,和县人是中国已经发现的年代最晚的直立人。南京人:中国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发现与南京江宁县汤山镇雷公山葫芦洞内。人类化石有两件头骨,南京人化石的额骨低平,且明显向后倾斜,框上圆枕横直,左右脊相连“一”字型,并有明显的圆枕上沟,颅骨较厚,南京人与北京人化石的特征很相似,应处于相同的演化阶段,即时代较晚的直立人。南京人化石地点还出土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已鉴定出的15个种类,包括棕熊、虎、豹等属于更新世中期,铀系法测年为距今35万年,未发现文化遗物等人类活动遗留下的痕迹,南京人的发现为深入研究直立人的体制特征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巢县人:又称银山人,中国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发现于安徽省巢湖市银屏区银山村附近的洞穴堆积中。仅发现枕骨和上颌骨各一块,其化石形态属于早期智人。铀系法测年距今20至16万年,年代相近,体质特征属于不同类型的人类化石发现在同一地区的现象,向已有的人类进化模式提出了疑问。百色盆地:发现于广西西部的百色盆地,广泛分布在长约90公里、宽15公里的百色盆地右江河谷的高阶地上,已发现的遗址或地点达几十多处。80年代末已经发现了4000余件,这些石制品绝大部分是考古调查时采集的,有砍砸器、大尖状器、刮削器几大类。05、06年又发现了12个地点,176件手斧,发现与网纹红土中,155件玻璃陨石处于同一层,指出百色旧石器是一个含手斧的石器工业,近些年找到了石器的原生层,时代应不晚于中更新世,这一研究成果对莫维士理论提出了挑战。第三章:旧石器时代中期许家窑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化石,属于早期智人,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早期,铀系法测年距今1012.5万年。发现于山西阳高县许家窑村和河北省阳原县侯家窑村之间。人类化石材料包括顶骨、枕骨、上颌骨及零星的牙齿等,分别属于十多个个体的早期智人化石。体质特征头骨壁相当厚,上颌骨粗壮,牙齿巨大等特征。石制品获数万件,原料主要是石英、燧石,使用锤击法和砸击法两种方法剥取石片,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砍砸器和石球六大类。许家窑人石器工业的突出特点十一刮削器为主的小石器工业并兼有大量石球,继承北京猿人文化发展而来,是联结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动物化石20余种,有晚更新世的典型种类。鸽子洞:中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位于辽宁省西部,是一处洞穴遗存,遗存有用火遗迹,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石器原料以石英岩为主,石器组合以刮削器为主,仅有几件大型的砍砸器,石器的素材主要是不规则形石片。加工石器以锤击法为主,反映了它和北方旧石器工业传统的密切关系,动物化石较多为华北晚更新世动物群的种类。丁村文化: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代表,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的汾河3级阶地,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早期,古地磁测年12万年。丁村人类化石包括了3枚牙齿和右顶骨后部骨片,体质特征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过渡类型。文化遗物主要是石制品,共3000余件,以角页岩为主,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大尖状器、石球、小尖状器和刮削器等。丁村旧石器以大型为多,并以三棱大尖状器为典型器物,分为石核石器与石片石器两大类。大荔人:中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智人化石。发现与陕西省大荔县解放村洛河的4级阶地中。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早期,但铀系法测年为距今20万年左右。大荔人化石为一个保存良好的不足30岁得男性头骨,从总体上看,头骨相当低矮,粗大的眉脊,小的眶上裂,很显著的矢状脊,很厚的骨壁,脑量1120毫升。说明大荔人处于直立人到早期智人的过渡时期,显示出中国境内人类化石在进化方面的连续性。发现有石制品500件,原料多为石英岩和燧石,打片主要是锤击法,石器多为小型者,组合以刮削器为主,尖状器次之,还有石锥个雕刻器等。马坝人:中国东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化石,伴生大熊猫、貘、剑齿象,地质年代属于晚更新世早期,铀系测年距今12万年左右。1958年在广东曲江马坝乡狮子山的一个溶洞中发现的,包括额骨和部分顶骨,属一中年男性个体,头骨特征眉脊粗壮,颅骨的骨壁较薄,脑量可能大于北京猿人,表现出和直立人累死的原始性质,代表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环节,属于早期智人,是中国人类进化系统上的一环。长阳人:中国华中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化石,属早期智人。1956年发现于湖北省长阳县西南的一个称为“龙洞”的石灰岩洞穴中。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早期,发现的人类化石材料主要有上颌骨残块和牙齿,颌前倾角度不如北京猿人显著,与现代人相近。齿冠较低,牙根很长,动物化石有最后属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长阳人及动物群的发现,提供了洞穴和阶地的对比资料,解决了长江各阶地形成的时代问题,为南方的地层划分提供依据,铀系法测年19.5万年。鸡公山遗址:中国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湖北荆州古城东北约5公里,长江左岸上下两个文化层,下文化层为主要文化层,地址时代属于中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初,即距今大约2010万年之间。上文化层晚于夏文化层,下文化层发现了数以万计的石制品,还有一个面积近五百平方米生活面。下文化层石制品属于典型的砾石石器工业,石器种类有大尖状器、砍砸器、原手斧、石球、刮削器等,最具特色的是大尖状器,上文化层属于细小石器工业,鸡公山遗址反映了中国南方旧石器文化发展道路的特殊性。第四章: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化石的代表,处于更新世晚期,年代2.7万年至3.4万年左右。发现了丰富的人类化石材料,来自8个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包括了3个完整的头骨,一些残破的头骨碎片、下颌骨和零星的牙齿,以及部分躯干骨,脑量增大、前额隆起,矢状脊消失,骨壁较薄,牙齿细小,属于典型的晚期智人类型。山顶洞人的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骨角制品与装饰品,石器原料以石英为主,采用砸击技术,仅刮削器和尖状器两种,还出现了目前中国最早的墓葬。萨拉乌苏:位于陕西靖边小镇到内蒙古乌审旗的大沟湾一带,有一套厚达十米的互相堆积,1922年桑志华、德日进找到了含动物化石的地点,并在地表采集了3件人类化石,这次共发现了200多件石制品,种类包括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多为细小的石制品,动物化石丰富,人类化石为签署的一枚九岁儿童门齿(河套人)和地表采集的三件肢骨。从50年代开始,经过多次考察与发掘工作,已发现石制品的总数达500多件,人类化石的数量为23件,动物化石的种类增至45种。萨拉乌苏石器工业的突出特点是细小,边刮器为最主要的工具,形式也较复杂,可分为直刃、凹刃和复刃等,打片和修理主要应用的是锤击法,加工石器的毛坯主要从石英岩或硅质岩砾石上直接剥取的小石片,石器的修理痕迹非常小,有些与压制技术的特征很相似,不过并没有发现间接打击法生产的细石叶和细石核。铀系测年4-5万年,C14测年3.5万年左右,有学者认为它较多的继承了周口店第一地点及许家窑等北方地区早、中期小石器工业传统的文化因素。峙峪文化: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位于山西朔县峙峪村,属于晚更新世晚期,C14测年为距今2.9万年左右。文化遗物主要为15000件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砾石、石英,石器组合有刮削器、尖状器、端刮器、雕刻器、石锯等,刮削器数量最多,装饰品1件,动物化石与萨拉乌苏动物群的性质较为接近,还发现有少量的烧石、烧骨和大量人工打击的碎骨及各类动物的牙齿达5000多枚,并有1件人类枕骨化石发现,峙峪遗址文化堆积清楚,文化遗物丰富,存在着灰烬层和周围的石块所构成的遗迹现象。下川遗址: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位于山西省泌水县下川而得名,属于晚更新世晚期,C14测年距今2.51万年。下川的石器工业以细小石器为主,粗大石器仅占5%,细石器中的锥状、柱状、楔状石核以及细石叶、短身刮削器、尖状器、石镞等,都是中国典型细石器工业的代表性器物。琢背小刀、石核式石器、三棱尖状器等则是其的特色石器类型。下川文化的发现,表明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华北地区的细石器工艺已经成熟。下川文化的细石器代表了旧石器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对于探究细石器工艺传统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虎头梁遗址: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位于冀西北泥河湾盆地的虎头梁村,距今1.41.1万年,与文化遗物共存的有野马、野驴、鹿等十多种动物化石。石制品非常丰富,原料以石英岩为主,石核有契装、柱状、预制契形石核技术稳定。石器组合以端刮器为主,各类尖状器、边刮器、雕刻器等。还发现有13件装饰品,以及三个呈“品”字形分布的炉灶坑,虎头梁地点群丰富的文化遗物,特别是不同地点遗物、遗迹的平面分布,在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狩猎人群的活动方式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大窑石器制造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东郊的大青山地带,文化遗存为大量石制品以及赤鹿与普氏羚羊化石。大窑石器制造场发现有开采石料、打制石片与加工石器等不同生产阶段的遗物、遗迹。这里发现的石制品包括大量的石核、石片,其中还有可以拼合的标本,这可能是中国旧石器考古中最早发现的拼合标本,石器组合中砍砸器数量众多的龟脊状刮削器、石球、宽身与尖状器亦具有自己的特点。水洞沟(2008,2010):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水洞沟附近,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1923年桑志华、德日进在水洞沟附近发现5个旧石器地点,首次证明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存在,也是目前唯一发现的典型石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