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汉墓室壁画内容世俗化的转向原因(发表于09年第6期《丝绸之路》).doc_第1页
试析汉墓室壁画内容世俗化的转向原因(发表于09年第6期《丝绸之路》).doc_第2页
试析汉墓室壁画内容世俗化的转向原因(发表于09年第6期《丝绸之路》).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析汉墓室壁画内容世俗化的转向原因张莉莉1 陈长田2作者简介:张莉莉(1980.8.),女,汉族,山东德州人,硕士,德州学院美术系助教。研究方向:壁画。陈长田(1979.2.),男,汉族,山东临沂人,硕士,德州学院美术系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史与艺术美学。地址:德州学院美术系办公室,张莉莉(收)邮编:253023电话E-mail:。摘要:两汉墓室壁画的发展,在所描绘的内容上有从“仙界”到“人间”的世俗化转向趋势。文章按历史顺序简要梳理了两汉时期几个代表性墓室壁画内容的演变:世俗化的转向及世俗化主导地位的确立。提出并分析了促使汉墓室壁画内容世俗化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儒家丧葬观念的影响。关键词:汉;墓室壁画;世俗化;原因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为河南洛阳八里台墓的空心砖壁画,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这是有关西汉墓室壁画的首次重要发现。迄今为止,发现的汉墓室壁画已有三十余处,分布在河南、辽宁、河北、山东等十余省。这些墓室壁画在发展阶段上,大体可划分为西汉前期、西汉后期、新莽时期、东汉前期、东汉后期等五个阶段。在这五个阶段中,墓室壁画所表现的内容出现了世俗化的转向趋势,前期的升仙、志怪题材逐渐被现实生活题材代替。西汉前、后期墓室壁画的题材主要是升仙。1988年发现于河南永城柿园的梁王墓和1983年发现于广州象岗山的南越王墓壁画是西汉前期墓室壁画的代表。梁王墓内绘有青龙、白虎等方位神,还绘有灵芝、云朵等图案;南越王墓则有朱墨彩绘的卷云纹。这两处墓室壁画表现了想象中的天堂景象,鲜明的体现出了升仙的题旨。河南洛阳出土的卜千秋墓壁画是西汉后期墓室壁画的代表。由20块空心砖砌筑的主室脊顶,描绘了男墓主持弓乘龙,女墓主捧鸟乘三头凤,在持节方士与仙女的导引下,由仙禽神兽护卫升仙的景象。新莽时期的壁画内容仍以神仙志怪为主,但描绘现实生活的画面初露端倪。已发现的新莽时期的墓室壁画有洛阳金谷园、偃师辛村、山西平陆、陕西千阳、咸阳龚家湾五处。墓内题材大多仍是仙人神灵,奇禽异兽。但在平陆和千阳的两处壁画中,出现了庄园坞壁,牛耕牧畜等画面;偃师辛村新莽墓主室左右两侧壁画,则绘有庖厨、宴饮、观舞等世俗生活场面。东汉前期墓室壁画题材仍沿袭西汉早期以来的传统,主要以日月天象,方位神以及祝祷升天为主,但世俗题材明显增多,出现了更多的门卒属吏、车骑出行,家居宴饮等内容。如“梁山后银山东汉墓除墓顶绘天象外,壁画所绘都以死者生前事迹为题材,西汉流行的灵魂升仙内容已经消失,尘世的威仪和享乐压倒了死后升仙的幻象。”1墓的前壁和左右壁画通过一定的重楼都亭和大树等背景道具和榜题文字,表现死者生前的官位和威仪,另外还出现了车骑出行场面。东汉后期的墓室壁画发现较多,迄今发现有二十多处。壁画题材主要是标榜墓主人生前地位的属吏与出行车马仪卫、官邸,墓主人的宴饮观乐舞,以及描绘庄园农牧生产等。升仙、日月天象及神禽瑞兽已退居次要地位。著名的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是此一时期的代表。墓内保存壁画画面超过100平方米,整个墓室壁画由50多幅彩画组成,内容围绕墓主人的经历而展开,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的功业,尘世的幸福。壁画着意突出了墓主人从“举孝廉”,为“郎”到出任“两河长吏”,“行上郡属国都尉”,“繁阳令”而止于“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的一系列仕途生活情景。墓主任官期间所经府县的市景城貌,墓主升迁出行的庞大车骑队列,观鱼、宴饮、百戏、迎宾、庖厨等生活场面,幕府、门廊、谷仓、弩库等建筑及其中的人物活动,有农耕、畜牧、蚕桑、渔猎、粮食加工和手工业生产等劳动场景。“和林格尔墓室壁画在表现从仙界返回人间的审美旨趣方面达到了高峰。”2汉代墓室壁画在新莽时期开始出现由虚幻的升仙主题向现实的人间生活旨趣转换的趋势。画面由“天上”向“地上”、从“仙界”向“人间”的转换,这种趋势在东汉墓室壁画中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示和张扬。一种世俗化的审美文化题材逐渐成为东汉墓室壁画的主流。这一世俗性转变的原因由艺术发展的自律性来解释将不会起任何作用。对墓室壁画世俗化转向的原因分析需要借助于情境研究方法,即将艺术放到与之相关的两汉大背景中加以考察,从思想观念、宗教、哲学和文学史以及政治、经济诸因素来探讨和研究。笔者尝试从两汉社会背景下的儒家丧葬观念出发,探析了两汉墓室壁画世俗性转变的原因:儒家丧葬观念的影响,在此时达到了一个高峰,表现为“厚葬”风俗的盛行,这为墓室壁画的世俗化转变提供了观念上的引导。儒家对传统丧葬观念的影响,根本在一个“孝”字。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仁”是孔子思想的根本,而“孝”又为“仁”的根本,由此可见“孝”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和意义。在礼记卷五十二中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如何做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呢?荀子给出了解答:“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荀子礼论)就是说丧礼要给死者布置一个与生前一样,甚至比生前还要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场所,使死者的魂魄感到死后跟生前没什么大的区别,在阴间仍然享受着阳世那样的福祉。在历史上汉代是一个尤重“孝道”的时代,皇帝谥号多冠一“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等,至东汉孝经被奉为儒家“七经”之一。东汉实行的选拔人才的举“孝廉”制度中,“孝”即为“孝子”。在这样的上好下行的社会风气下,对死者的最终归宿地墓室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事死如事生”的孝道观念,便成了衡量一个人“孝道”的重要观念。拥有大田庄的豪强地主为先人修墓,都极力经营墓室,埋珍宝、人俑、车马,用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加以装饰,使墓室与死者生前房屋居室一致,在墓室形制结构上就形成一种家居化、日用化、世俗化的构造样式。西汉末年开始流行的以整齐的石块垒砌,格局仿照现实生活中梁柱结构的住宅的“石室墓”在东汉得到了广泛发展。如徐州汉墓在形制、功能的设计上就几乎像世间居所一样,有前后室、中堂、耳室,还有侧室、御府、武库、厕所、仓房、浴间、柴房、水井等。作为整个墓室组成部分的墓室壁画,在两汉有着“出世”与“入世”的二元性,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入世”性逐渐占了主导地位。西汉时,原始道教发生后,升仙思想逐渐成为了人们普遍的幻想,墓室壁画多表现的是人们对超乎日常物质世界的不朽仙界的向往。东汉时儒家最高伦理道德的确立,“孝道”观念中“孝”的最高准则“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在社会风俗中的影响,使人们相信死者灵魂最快乐的住所是以往的家园,人们心目中,人间的、此世的、世俗的生活才是人心所系,灵魂所归。于是,壁画艺术往往“把死后的世界描绘成死者原有生活的延续,或表现为对现实生活的理想升华。”3那些豪强地主生前所拥有的高楼连阁、陂池灌注、竹木成林的田庄,居住的有坞壁,藏甲兵的城池,享受的宴饮、娱乐的生活成为了墓室壁画描绘的对象。对现实生活理想的升华,“使死者可以获得生前所不曾拥有过的一切:死者可以在装饰华美的厅堂上受到仆从的服侍,享用山珍海味的盛筵,观赏五光十色的表演。”4儒家丧葬观念的影响促使了东汉审美文化的世间性、伦理性、风俗性的转向。它是汉代墓室壁画审美旨趣由“天上”到“地上”、从“仙界”到“人间”的世俗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