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好资料2011年教师招聘-《教育学》知识重点义.doc_第1页
免费好资料2011年教师招聘-《教育学》知识重点义.doc_第2页
免费好资料2011年教师招聘-《教育学》知识重点义.doc_第3页
免费好资料2011年教师招聘-《教育学》知识重点义.doc_第4页
免费好资料2011年教师招聘-《教育学》知识重点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年招教考试教育学考试重点考点讲义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重点:学校教育制度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的概念:广义:知识,技能,影响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学校教育:知识-心体力-身社会要求教育者(期望)-受教育者(身心)目的 计划 组织学校教育制度:1.前制度化:孔子的教育2.制度化教育:标志:近代学校系统(体系) 的形成中国:清末“废科举,兴学校”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 校的围墙之内”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简答)(重点)学前教育加强并与小学教育衔接强化义务教育,延长年限。义务教育的定义 两头扩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中间加强高等教育的类型多样化 内外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教育的发展过程:古代教育中国:夏-校商-序周-痒西周:礼,乐,射,御,书,数。隋唐:科举制度印度:婆罗门教:森严的等级制佛教:关心大众埃及:宫廷学校:皇子皇孙与贵族职官学校:贵族文士学校:奴隶主以吏为师,以僧为师,以法为教雅典:文化修养,政治家,商人。重商主义斯巴达:体育训练与政治道德灌输。培养军人。西欧的中世纪:宗教占主要地位,培养僧侣,神学和七艺古代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德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近代教育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加强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20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 多元化, 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学(定义)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所有的人都应该受教育科目:诗,书,礼,易,乐,春秋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墨子:兼爱,非功,亲知,闻知,说知。-推理得到的才是真实的知识老子:一切回归自然学记教育与政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 课业。藏:修。息:游。君子之教,喻也。-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 -启发。学不躐等:超越-循序渐进。西方古代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 理想国理性-智慧-哲学家意志-勇敢-军人情感-节制-劳动者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哲学家亚里士多得德:教育最高目的,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政治学)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萌芽: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的自然性 。卢梭 爱弥尔 自然教育思想。康德 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裴斯泰洛齐 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德智体全面发展。洛克 白板说 教育漫话,培养绅士。建立: (标志)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杜威: (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民本主义与教育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 以儿童为中心。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将社会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本章重点:教育相对于政治与经济的独立性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与教育(简答)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都与人有关)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有自身的规律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人才,舆论力量,促进民主)教育与生产力规模和速度,结构的变化,内容和手段 (与人无关)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知识:人力资本理论:(土地,劳动,资本)舒尔茨,提出教育对经济的贡献教育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动力作用(教育者的观念,数量和质量,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科技知识再生产,科学的体制化,科学研究的功能,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信息技术与教育:(重点)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教育与文化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文化:定义核心: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最具决定作用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学校文化的特性: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方化,传递文化传统的已任,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定义,分类,核心: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学生文化:成因(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相互作用,家庭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特征(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本章重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论述,简答)少年时期的年龄特征个人身心发展概念:特殊性: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具有能动性发展动因:内发论:内在需要外铄论:外在力量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重点)顺序性阶段性:表现出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不平衡性:两个方面互补性个别差异性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概念: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意义:前提,提供可能性,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不能忽视。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提供了可能与限制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分类:影响: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不是消极被动的。学校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作用:对个体的发展的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不仅仅有即时价值而且有延时价值,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最近发展区:已达到:未达到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三个层次;生理,心理,社会实践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对人的潜力的发掘对人的力量的发挥对人个性的发展中学教育的特殊任务少年时代和初中教育:危险期和心理断乳期-帮助少年起飞青年时代和高中教育:成熟-理想与未来两种误区:过分欣赏自己和心理失衡以自我为中心和只求生存第四章 教育目的本章重点我国教育目的的层次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基本精神(简答)素质教育思想(简答)教育目的的定义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的期望;希望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意义:出发点,落脚点,指导意义作用:导向,激励,评价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的层次和依据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体现了教育思想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基本精神(重点)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者和接班人-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道德与知识)德智体全面发展,脑力和体力和谐发展(脑力和体力)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个性与创造)素质教育(重点)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五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本章重点:儿童权利公约等法律法规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专业素养(简答,论述)第一节:学生学生是人生阶段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有可能性和可塑性(转换的现实性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的社会地位:儿童权利公约,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节:教师教师的概念:教师职业角色特点:(多样化)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教师的职业专业化的条件(专业素养)(重点)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基础)(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横向)(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纵向)(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深度)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选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第三节: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授受关系人格上-平等关系(重点)(师道尊严)社会道德-相互促进第六章:课程本章重点:课程的分类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三个基本特征课程具体的三个表现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的概念:广义: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课程分类: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按课程任务分类(重点)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角度: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社会中心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第二节:课程目标教育目的:高度概括,不具体,要具体化,要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根据教育目的制定,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课程目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结果。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第三节: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计划:我国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教学计划的构成:(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学大纲的构成)第四节: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概念:课程实施的结构: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第五节: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概念: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基础: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 上形成的。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评价重点由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第七章:教学(上)本章重点:教学的一般任务(简答)教学的过程的结构(简答)教学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简答)教学原则和方法(论述)第一节:教育工作的意义和工作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意义: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一般任务1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知识)2 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发展能力)3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培养品德)4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关注个性)第二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基础,智力发展是重要条件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1 引起学习动机2 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3 巩固知识4 运用知识5 检查知识教学原则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第八章:教学(下)本章重点:备课上课的基本要求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一,备课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二,上课课的类型:根据教学任务/根据完成任务的类型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进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试题类型:供答题与选答题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和结构。个别教学法:古代的教学法班级授课制:仍是基本组织形式优点:有效,教师主导,集体教学作用分组教学制:外部分组:按能力或成绩编班内部分组:在年龄编班内再按能力和成绩分第三节: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概念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主要类型:内容型策略: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形式化策略: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方法型策略: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综合型策略: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第九章:德育德育过程规律德育原则德育模式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义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德育的意义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第二节:德育过程概念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的规律1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德育途径1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2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 劳动4 共青团活动5 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的基本任务)德育的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第四节:德育模式一,认知模式由皮亚杰提出,由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道德问题及其设计认知模式的评论二,体谅模式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的创特征理论假设:教育即学会关心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三,社会模仿模式由班杜拉创立第十章:班级管理本章重点: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简答)怎样建立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简答)设计一个班会(论述)第一节:班级管理的意义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功能1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一 常规管理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二 平行管理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三 民主管理四 目标管理第三节: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 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二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第四节:班级集体的形成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明确的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班集体的形成和培养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第五节: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一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1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职权影响力和个性影响力3 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1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如果你真的下决心做一件事,那全世界都会给予你帮助。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半途而废。2010年河南招教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讲解汇总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1、识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2、理解教育和教育学发展各阶段的特点3、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二、教育的职能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三、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线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四、教育发展过程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的新特点(5点)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论语的有关思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学记中国及世界最早的教育著作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教育学第一章 练习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2、简述现代教育的新特点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评价目标1、识记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与教育的基本关系2、理解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3、运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分析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的权力决定教育目的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影响政治的舆论力量可以促进民主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人力资本理论(美国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三、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IT)对教育的影响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可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二、学校文化1、学校文化的界说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2、学校文化的特性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3、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规章制度角色规范4、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第二章 练习1、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2、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评价目标1、识记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及相关概念2、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3、会运用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作用的基本原理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 三种观点1、内发论 2、外铄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一、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二、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三、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四、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13、14-16、17岁少年期称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少年期也是学生成功起飞时期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青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第三章 练习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2、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第四章 教育目的评价目标1、识记教育目的等概念2、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及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3、运用素质教育观念分析教育现象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概念和意义1、概念广义 狭义2、意义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决定教育工作并指导教育活动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三、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1957年 1982年 1985年 1995年 1999年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第四章 练习1、简述教育目的的重要意义2、怎样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评价目标1、识记学生的基本权利和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2、理解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理解教师职业有多种角色的涵义3、运用师生关系的理论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第一节 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二、学生的社会地位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种社会权利第二节 教师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1、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职业的特点传道者 授业、解惑者 示范者 管理者 朋友 研究者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1、师生在教学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接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第五章 练习1、简述教师职业的特点2、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第六章 课程评价目标1、识记有关课程的概念及类型2、理解课程设计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3、运用课程评价理论进行课程评价第一节 课程概述一、课程的一般概念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进程的总和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二、课程的分类1、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基础性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第一节 课程概述2、根据课程制定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学校课程又称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功能设计等第二节 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二、课程目标的依据1、对学生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第三节 课程设计一、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1、教学计划(又称课程计划)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三个特征强制性、普通性、基础性教学计划的构成2、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3、教科书设计第四节 课程评价一、课程评价的重要地位在整个课程系统中既是终点又是起点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以目标为中心20世纪初形式泰勒的评价理论基础上形成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美国斯克里文提出评价重点“课程计划实际效果”3、CIPP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第六章 练习1、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是什么?2、常见的课程评价的模式有哪些?第七章 教学(上)评价目标1、识记教学、教学的一般任务和教学过程的概念2、理解教学的意义和教学过程的本质3、运用教学原则分析教学现象,正确运用教学方法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过程二、教学的意义三、教学的一般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和审美情趣,奠立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第二节 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又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活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第二节 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的结构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我国中学常见教学原则及运用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的“产婆术”3、巩固性原则“温故而知新”4、循序渐进原则学记中的“学不躐等” “不陵节而施”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二、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设备、条件教师个性特点3、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演示法 练习法 实验法第七章(上) 练习1、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有哪些?2、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的规律3、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第八章 教学评价目标1、识记课的类型、课的结构、班级授课制等概念2、理解教学工作的程序以及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3、运用上好课的要求评价一节课的好坏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一、备课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二、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1、课的类型单一课和综合课2、课的结构组织教学 检查复习 讲授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 布置课外作业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3、一堂好课的标准时间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得当 表达清晰 气氛热烈三、作业检查与批改四、课外辅导五、学业成绩考察与评定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一、个别教学古代社会的学校二、班级授课制伴随着大工业生产而出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三、分组教学第三节 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 可操作性 灵活性二、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1、内容型策略 2、形式型策略 3、方法型策略 4、综合型策略第八章 练习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哪些?2、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第九章 德育评价目标1、识记德育的概念、目标和内容2、理解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3、运用德育模式展开德育实践活动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二、德育的意义三、德育目标四、德育内容第二节 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1、结构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要素2、德育过程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第三节 德育过程三、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知”是基础,“行”是关键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3、学生思想内部素质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第四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概念贯彻要求二、德育的途径各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三、德育的方法说服法 榜样法 锻炼法 陶冶法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第四节 德育模式一、认知模式美国学者科尔伯格发展的二、体谅模式英国彼得?麦克费尔创立的三、社会模仿模式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第九章 练习1、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2、常见的德育方法有哪些3、案例分析(违背了哪条原则,如何改进)第十章 班级管理评价目标1、识记班级、班级管理的内涵及班集体的作用2、理解班集体形成与培养的意义,班主任工作内容3、分析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意义一、班级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二、班级管理1、概念2、功能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一、常规管理规章制度的管理二、平行管理利用集体教育个人,又用个人教育集体三、民主管理参与式班级管理四、目标管理利用制定目标进行的管理目标管理是美国的德鲁克首先提出第三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式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第五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一、班主任的特殊作用二、班主任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第十章 练习1、结合实际谈谈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2010年招教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小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复习提要本章概括地介绍了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知识点梳理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的特征。二次大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在西方,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以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苏格拉底以问答法著名。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