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创巴仁波切《动中修行》.doc_第1页
秋阳创巴仁波切《动中修行》.doc_第2页
秋阳创巴仁波切《动中修行》.doc_第3页
秋阳创巴仁波切《动中修行》.doc_第4页
秋阳创巴仁波切《动中修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秋阳创巴仁波切动中修行 动中修行 序 一、从佛陀的故事说起 离家出走的王子 真理,必须是实际的体验 正念与自律 我执,最大的魔考 自然的慈悲 沟通,在言语之前就开始了二、菩提田中的经验之肥 小心!别走进死胡同 总有办法证悟 习气是修行的燃料 别被自我的旧把戏骗了 每个念头都是转心的肥料 要播种,也要除杂草 勇敢一点!别害怕向内看 答案躲在想象之中 三、传法 其实我们不懂上师的心 接法不过如此而巳 四、布施 从戒律窄道通往慈悲大道 只想单纯为你付出 悭贪是最强劲的敌人 谛聪明地舍弃持有 随时随地清空心灵垃圾 教学相长是大布施 你给出的不只是东西 五、安忍 跟勉强忍耐不一样 接受不要,才能到达想要 假装,只会导致崩溃六、禅定 只需看着它就好 看见天空般辽阔的心 学会不刻意去做些什么 问答录 七、智慧 听闻学习是智慧的开端 谢绝对自己的发现上瘾 思考是实证智慧的利器 请练习什么都不做 全然开放的接纳一切 中文版序世界动得太快,人们似乎被生命的潮流困住,永不止息的思绪和欲望不断产生,精神生活和日常生活好像是截然不同的事,如何才能产生菩提证悟的心?每一众生都能成为证悟的觉者。创巴仁波切说,法教永远是开放、简单、普通的,法教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基本上情况是永远相同的我们必须接受任何可能发生的情况,只要我们对任何情况都不退缩,情况就永远是可供利用的工具。本书集结佛陀的生平与榜样、菩提田中的经验之肥、传法、安忍、布施、禅定、智慧七篇开示,引领人们取得个人修行的第一手经验。开卷有益,听闻法教更是无比殊胜,希望藉由创巴仁波切的醍醐灌顶,读者都能萌发菩提种子。众生文化出版有限公司谨识一九九八年八月 传法经过所有的准备工作之后,你终于可以生出菩提了。下一步就是去找一位上师,请他开示你证悟之境,像是他保有你的财产就像你的东西在别人那里,你去请他归还一样。不过,虽然事实就是这么一回事,但你却必须透过一套仪式程序。一旦你向上师求教,他会指导你该如何做,这就是所谓的传法。传法(transmission,梵文abhisheka)一词专用于金刚乘与佛教瑜伽的传教中,在藏传佛教与禅宗中使用最多。传法并非指上师将他的知识或心得分给弟子那是不可能的,甚至佛陀也无法办到重点在于,我们必须停止收集更多东西,反而应将已有的设法出清才是。为了避免收集更多、为了避免继续对自我充电,是有必要去向某位外人讨点什么,以使你感觉那东西是他给你的。如此一来,你就不觉得那是他将你的财产还给你,而认为是他给了你他的珍贵之物,你对上师也会因而心怀感激。这对于自我也具有保护作用,因为你不将它视为是自身之内的发现,而是别人给予你的是上师送给你这分礼物。虽然实际上像我们刚才所说,“传法”并非将某件东西给予你,而只是你本身之内的发现。上师所能做的不过是制造适当的情况,而情况与环境可使弟子的心达到适当的状态,因为弟子已到达那里。就像我们去戏院看戏一样,一切都已为你预备妥当,诸如座位、舞台之类,因此你去戏院的事实就令你自动地感觉到自己是在参与某一特殊事件。每当我们去到某处或参与某事时,我们都成为它的一部分,因为环境已经造成。就“传法”而言,情况或许有所不同,不过仍然有一个特定的环境上师可能根本一言不发,也可能长篇大论地解说一番,或许他会举行某种仪典,他也可能做些相当荒谬的事。有一则关于印度的大学者那洛巴(Naropa)在那澜陀大学(University of Nalanta)的故事。在佛学史上,他是那一时期四位最伟大的学者之一,在当世,他以印度最伟大的学者闻名就全世界而言也是如此。他能背诵所有的经文、熟谙所有哲学及一切,但他对自己却并不满意,自觉不过是将所学再发挥出来,然而并未能真正学得箇中精奥。有一天,当那洛巴在大学的骑楼散步时,听到一羣乞丐在校门口谈话,他们说有一位名叫帝洛巴(Tilopa)的瑜伽大士他一听到这个名字,就确定此人即是他的根本上师,因此决定前往寻访。他送食物给乞丐们,并向他们打探帝洛巴的居处,他们告诉他该往何处寻找。但即使如此,他仍花费了大约一年的时间找寻,每次以为找对了地方,又有人告诉他要去别处。最后,他来到一座小渔村,向人打听瑜伽大士帝洛巴的消息。一位渔夫说:“我不知道什么瑜伽大士,不过倒是有个叫帝洛巴的住在下游河边上。但此人奇懒无比,连鱼也不肯捉,只靠渔夫们丢弃的鱼头、鱼肠肚糊口。”那洛巴依他指的方向走去。当他走到那里,只见一个很不起眼、看起来连话都不会说的叫化子。无论如何,那洛巴仍趋前礼拜,并向他求法。帝洛巴一连三日不发一言,但最后终于点了点头,那洛巴当作是表示接受他作为弟子的意思。然后帝洛巴说:“跟我来!”于是,那洛巴一跟就跟了他漫长的十二个年头,在这期间备受磨难,饱尝艰辛。有一次,帝洛巴说他很饿(我提出这个,是因为这就是“传法”的一部分。你看,他正在制造适当的环境),要那洛巴去找食物,但那洛巴是位文人雅士他出生在婆罗门(Brahmin,译者按:印度四大阶级中最高者)家庭如今却要跟著帝洛巴过这种生活!无论如何,他还是到村子里去。当时村中正在举行婚宴或某种特别的节庆,刚开始他试著乞讨食物,但是节庆日是禁止乞讨的;最后,他爬进厨房,偷了一碗汤逃出来,拿给他的上师。帝洛巴看起来很开心,事实上,那洛巴还是第一次看到帝洛巴脸上露出这种美妙、微笑的表情,他心想:“这实在太好了,我应该再去弄一碗来!”帝洛巴也表示同意地说还想再喝一碗。然而这一次那洛巴却被捉了,他被打得皮开肉绽,手脚也被打断了,然后丢下他垂死地躺在地上。数日之后,帝洛巴来了,对他说:“你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一直没有回来?”他似乎很生气。那洛巴说:“我要死了!”然而他的上师却对他说:“起来!你死不了的,你还得跟我好几年呢!”那洛巴站起来了,并不觉得怎么样,事实上,他什么毛病也没有。又有一次,他们来到一条水中生满蚂蝗的运河边,帝洛巴说他要过河,并要那洛巴躺下来当桥让他走过去,于是那洛巴就躺到河里去了。等到帝洛巴踩著他的身体过了河之后,他发现数百只蚂蝗爬满了他一身,就这样,他又被留在河里半死不活地躺了几天。类似的事情层出不穷,直到第十二年的最后一个月,有一天,帝洛巴坐在那洛巴身边,突然脱下脚上的凉鞋对准他的脸抽了一记,刹那间,大手印(mahamudra)的法教像电光般闪过那洛巴的心他达到了证悟。接着,举行了盛大的庆典,帝洛巴对他说:“所有能让你看的都看过了,我全部的法教如今都已传授给你了,将来任何要修学大手印的人,必得向那洛巴求教并接受他的指导那洛巴就如同继承我的第二位国王一样。”此后,帝洛巴才对他仔细解说法教。这是“传法”的一个实例。当然,在那个时代,人们比较有耐心,可以付出,也准备付出这么长的时间。但是重点在于,那洛巴并非只在鞋子击中他的头的那一刻才领受到法教,而是在他追随上师的十二个年头中随时随地都在受教,他所经历的所有艰辛与不同阶段都是“传法”的一部分那是个需要一点点加强以营造气氛的问题。同样地,某些“传法”仪式也是营造气氛之过程的一部分,包括场所、人物以及所以要说:“三天之后,我将开导你,到时传法。”以这方式,弟子可以在精神上将自己敞开。当他敞开自己时,上师会说几句可能并无重大意义的话,也或许上师什么都不会说,重要的是,上师与弟子双方面都营造出适当的情境。一旦适当的情境产生,突然上师与弟子都不在那里了。上师充当一扇门,弟子是另一扇门,当两扇门同时打开时,即产生全然的虚空,二者全然地合一,这在禅宗的术语中称为“二心交会”。当你终于参透最后的禅机时,双方都不出声,禅师不会说“你对了”或“如今你悟了”,他哑口无言,弟子也不说话,这时有片刻的寂静,这就是传法制造适宜的情境。上师所能做的不过如此,你所能做的也只此而已。传法原只是双方面完全敞开,毫不保留地开放。如果一个人能够如此打开自己,即使只是短暂的数秒钟,也具有重大意义,虽然并不表示这个人已经开悟,但至少对“真实”有了惊鸿一瞥。这并非特别令人振奋或恐慌的事,也不一定是多么感人的经验某个东西刚开启了,有一道闪光出现,如此而已,虽然我们在书中看到用“大乐”、“大手印”、“心的觉醒”或“悟”等种种称呼与名字加以描述,但在实际发生的时刻却是非常简单、非常直接的,那只不过是两心交会、两心合一罢了。 菩提田中的经验之肥菩提证悟的心如何才能诞生?当我们不知该如何开始,又似乎永远被困在生命的潮流中的时候,总会忍不住感到深沈的困惑,永不歇止的思绪、妄想、惑乱所造成的压力以及各种欲望,接连不断地产生。如果就针对街上的某个人来说,他似乎一点机会也没有,因为他从未向内审视过自己;也或许他读过某些这方面的书,并且有心想要开始过有纪律的生活,但即使如此,他似乎仍毫无机会,且不知该从何开始。人们习惯将精神生活与日常生活看作是截然不同的事,他们会将一个人贴上“世俗的”或“灵性的”标签、一般而言,他们会很快地就可以将一个人归类。如果我们谈到禅坐、觉知与了解之类的问题,未曾听过这类字眼的人会很明显地表现出对它的全无概念,他很可能甚至没有足够的兴趣聆听下去。由于这种画分,使他感到无法继续走下一步,以致于他永远无法以这种方式真正与自己或他人沟通。法教、指导以及经典著作等,都可能是相当深奥的,但他却无法穿透并加以理解,如同走进死巷子般。一个人要么是富灵性的,要么就是世俗的,两者之间的鸿沟似乎无法跨越,而我认为这是妨害菩提产生的大障碍之一。也有已经走上佛道的人,他们心生疑惑想要放弃,以为如果自己放弃学佛,仍旧做一个不可知论者,或许会更快乐些。所以,一定是有什么事不大顺畅我们没能将一件事与另一件事的关系理清楚,这就是为什么菩提未能产生的原因。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加以推究,必须提供一些线索给街上那个人,譬如从何找起的方法及某些他可以了解的概念,而这类线索依然与他的生活相关,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当然,并没有什么魔法或神通可以将他的心突然改变。我们但愿只须说几个字就能够使一个人开悟,不过,像耶稣或佛陀这样伟大的导师也不能让这种奇迹出现,他们总是得找合适的机会,并制造合适的情境。如果从检视这个人的性格以及他的各种问题著手,那将令我们愈陷愈深,因为那无疑是想解开一个已经存在、须花上经年累月的时间才能彻底解除的纠结与混乱。因此,我们必须从另一个角度切入:首先,接受这个人的性格他可能是个十足的大俗人,然后我们选择他的活动或心态的某一特殊层面,以它做为一个梯子、一个泊船的锚或是一辆车,使这位街上的普通人也能生出菩提来。我们说到佛陀是位证悟的学者,只要他的精神与法教宇宙的真理徧满一切,就如同他永远活在世间一般。我们谈到僧侣,他们是最高、最开放的团体,这一切都很不错,不过大多数民众依然想都不会想到要朝这方面来寻求依止。因此,我们必须找出正确的方式我们总可以找出每个人内在的特质。一个人可能被大家认为既无才智又缺乏坚毅的性格,然而,事实上他必有他独具的特质他可能非常残暴,或是懒惰无比,但我们应该将这些视为是他的特质,而不一定要认为那是他的缺点或障碍,因为那是他已具有的菩提,是已播下的种子;或者,更适切地说:是产生菩提的完整潜能。正如某部经中说:“因佛性徧法界,故无不能成佛者。”这部经是在佛涅盘之后写成的。当时在天神与人界当中,每一位都开始怀疑佛陀的法教是否能够保存下来,因为如今伟大的导师已经不在了,留下来的只是一羣托钵僧,并且看起来他们似乎没做多少事或许是没本事做。佛陀的一个弟子非常悲痛地说:“如今满载贪婪、欲望、仇恨与迷惑波涛的裟婆世界,将永无休止的一日,我们再也无法聆听佛陀的法教与指导,又将堕入黑暗之中,我们该怎么办呢?正当他哀恸的时候,答案来到了他的心中:佛陀从未死去,他的法教一直与我们同在,佛陀的生与死只是一个概念、一种想法而已。事实上,毫无例外地,一切有情任何具有意识、任何具有心智(mind)或无意识心智(unconscious mind)的众生,皆可成佛,每一众生都能成为证悟的觉者。从这方面看来,不可能有“秘密教法”只为少数几个人的教导的存在。就教法而言,它永远是开放的。事实上,因为教法是如此地开放、普通、简单,以致它根本就包含在那个特定人的个性当中他可能酗酒或经常很残暴,但那种个性即是他的潜能。为了帮助他生出菩提,首先我们必须尊重他的个性,对他的残暴敞开我们的心,然后必须完全走入他、尊敬他,这样,他那暴力有劲、富活力的一面将可转成精神修持的能源。以这种方式,那么第一步踏出去了,同时第一个环结也接上了。也许一个人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或有什么事不如意,因而感到非常不快乐;他也许觉得自己有很大的难题须要解决却解决不了,或在他寻求解答的过程中,以其他的活动代替了原本要做的事。因此,是经由那个人心中或行为中的某些简单、直接、普通的事,使他可以达到对于心的证悟之境的认识。当然,我们不能将此做一般性的应用。向在那种情况下的人说道理,或试图解释哲学理念是没有用的,我们必须针对在那特定一刻的那个人、在那瞬间的当下来研究永远可以找到某一个火花或某一处空隙。他的性格不只是单纯的一件东西,他会有积极的行为,然后是消极的,再又是积极的,如此不停地变化,由前一刻而产生下一刻。因此,在两个时段中间总会有空隙,而那也正是我们必须把握的起点。也许我们必须以某种理论为开端,因为如果我们不尊重轮回迷惑的娑婆世界那么,我们将永远没有办法发现心的觉醒状态涅盘。因为轮回正是涅盘的入口,是载我们抵达涅盘的车子。因此,我们应该说暴力是好的、奇妙的、是具有正面意义的。然后,他开始了解到这一点,虽然一开始他或许会感到困惑,怀疑暴力究竟有什么好,但是一旦超越最初的迷惑之后,他开始感到高兴,因为开始认识自己不仅只是个“罪人”,同时也具有某些非常正面的东西。这正与我们修习禅定的情况完全相同。一个人可能开始觉察到自己的弱点,虽然可能不是什么严重的情况,譬如心中生起妄想或盘算自己的未来等等,但紧接着,特定的事情开始出现,好象我们坐在那里不是打坐而是专门为想这些事情似的。透过这种方式使我们发现了某些特定的事,这是非常珍贵的,它提供给我们非常好的机会。佛经中时常提到:少了理论、少了概念,我们根本无从开始,因此,我们由概念开始进而建立理论,然后,我们将理论用尽了而逐渐代之以智慧、直觉的知识,而终于知识可以与实相连接起来。因此,在开始时,我们必须对事情包容,而不是加以反对。譬如,如果我们想帮助一个人,可以有两种做法:其一是,你想帮他是因为想要他有所改变,想依照你的想法去塑造他,让他亦步亦趋地跟着你那仍然是有自我的慈悲、有目的的慈悲、结果使自己也获益的慈悲,却还算不上是真正的慈悲。这种助人的计划可能是善的,但是情绪化想要拯救世界、促进和平尚嫌不足,还需要其他的,还须要更有深度些。因此,我们必须以尊敬概念为基石来加以营建。虽然佛教的教导一般都将概念视为障碍,然而,障碍并非意指它会阻止任何事。它是障碍,同时也是工具它可以什么都是,因此我们必须特别重视概念。我想大概是在楞伽经(Lankavatara Sutra)中有这样的说法:笨拙的农夫会将自己的垃圾丢弃,而向其他的农夫买肥料;干练的农夫会忍受恶臭及脏污,收集自家的垃圾做成堆肥,到时候再将它播撒在自己的土地上以滋养庄稼这就是善巧的方法。正像这样,佛陀说:笨拙的人会去区分洁与不洁,他们想丢弃轮回而追寻涅盘;但善巧的菩萨不会丢弃欲望、贪爱等,会先将它们收集起来。这个意思是说,我们应先认识、承认它们,然后加以研究并将它们导至证悟。因此,善巧的菩萨会承认并接受所有负面的东西,此时,他可以真正了解自己身上居然有这么多可怕的东西,虽然处理起来既困难又不卫生,可是却非从此处下手不可,之后,他就可以将它们播撒在菩提田中了。对于这些概念与负面的东西经过一番研究之后,一旦时机成熟,他就不再保留它们,而将它们作为肥料撒出去。因此,由这些不洁净的东西,证悟的种子得以生出,也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生出种子。我们认为概念不好,或这个、那个不好的想法,使我们将整个东西分割了,结果是不剩下任何可由我们处理的东西。在那种情形下,要么你完美无缺,不然你就得跟所有这些东西奋战到底,试图将它们个个击破。但是当你想以敌对的态度制伏这些东西时,你每打垮一个,就会有另一个冒出来;你再把它打垮,又有另一个从别处冒出来,这是自我惯耍的没完没了的把戏。当你想解开绳子上某处的结时,你必须拉绳子,但这样会使别处的绳子更紧,如此使你继续陷于死结之中。所以重点在于:放弃战斗,别试著把坏的都拣掉只成就好的,而是要去尊重它们、认识它们。所以说,理论与概念是非常好的,像奇妙的粪肥一样。我们从成千上万的生物那里收集了大批废物,如今这些粪肥成了我们的好财富。粪肥含有各种养分,再好用不过了,丢弃实在可惜。如果你真的将它们丢弃的话,你的前生加上此生直到今日,也许二十年、三十年或四十年,就等于白活了;不仅如此,还有无穷无尽的生命也跟着白白浪费了,你会感觉到挫败。所有的奋斗与累积全部前功尽弃,你又得一切从头开始,你将感到无比失望,那会是任何获得也无法补偿的惨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这种连续的模式。我们可能脱离了原点,中间也可能有各种事情发生,这些不一定是特别好的事,它们更可能是惹人厌或是负面的。在现阶段,会有好的也有坏的,其中包含有好的伪装成坏的,也有坏的伪装成好的。对于自己所有过去以及此生直到今日,那如流水般变化的图样,我们应该心怀敬意其中的图样异常美妙。在许多溪流汇聚的山谷中,已经有强大的水流,对于这条水源丰沛的大河,我们不该想要试图去堵塞它,而应加入这条钜流并善用它。这并非意谓我们要一再去收集这些东西,会这样做的人表示他缺乏觉知与智慧,他完全误解了收集粪肥的意义。他可以将它收集起来,并且知道那是怎么回事,而经由这分认知,他会了解这批肥料在什么时机可以使用。密续的教法中有一则关于两位追求真理的好朋友的故事。这两个人一同去见一位大师,大师说:“不要舍弃任何东西,要接受一切;一旦接受了,在正确地使用它。”第一个人心想:“这真是太好了,我可以继续照我原来的一样去做!”因此他开了数百家妓院、数百家肉店以及数百家酒馆这些在当时的印度都是社会低阶层的人所从事的行业。他开始经营这些庞大的生意,并认为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另一方面,他的朋友却觉得这样做不太对,并开始自我检讨,之后,他得到的结论是:自己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已经足够,毋须多求。他并未做任何特殊的禅修,单凭知道自己已拥有许多,他就开悟了,或至少达到某种程度的证悟。之后,有一天他们碰了面,二人交谈并比较各自的经历。第一个人丝毫未觉悟,他仍然在继续挣扎、收集、做所有这类的事,但事实上,他已堕入了更糟的陷阱,甚至连自我检讨都还没有开始做。可是这两个人都自以为做得很对,于是他们决定再去请教老师。老师对那位做生意的人说:“我怕是你的做法不对了!”那个人失望至极,拔出剑来将老师当场刺死。有这两种可能的做法,而二者之间或许存有令人迷惑之处。不过,如果一个人够善巧的话不必要很聪明,只要够善巧,同时有足够的耐心将自己的垃圾仔细筛选并彻底研究,他一定可以加以利用。现在,我们再回到概念这个题目,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例子,其中的涵义是让我们扩展正面的人生观并认识自己所拥有的大量财富。认识自己的概念与想法之后,我们还须进一步去培养它们。我们常会试图将它们放弃或扔掉,不过我们应该做的是设法使它们滋长。这不是指要读更多的书,或参与更多讨论与哲学性的争辩那就变成另一种做法,如同那位做生意的朋友的做法了而是简单地将自己已有的财富清点一下。就好象一个人要去买东西之前,得先查看自己手上有多少钱一样;或者像是翻看老日记,回味自己不同阶段的成长;或是到阁楼上翻箱倒柜,找出你三岁时得到的布偶玩具,一面仔细检视,一面重温昔日的种种,这使你得以完全了解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比不断地创造要重要得多。证悟的意义并非只是试著去了解觉醒的状态而假装不懂另一面,那就变成自我欺骗了。要知道,你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最亲密的朋友、最理想的伙伴,我们知道自己的弱点与自相矛盾的地方、知道自己做过多少错事,一切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因此,假装不知道或试著不去想它而只想好的一面,对我们毫无帮助那表示我们仍然在贮藏自己的垃圾;同时,如果你一直那样藏著,就不会有足够的肥料撒在美妙的菩提田里种庄稼了。所以,你甚至应该从自己的童年开始做仔细的回顾;当然,如果你有回溯到自己过去世的能力,也该试著对自己的过去世有所了解。另外,有一则关于梵天(Brahma,译者按:音译婆罗贺摩,乃印度神学中一切众生之父)的故事。有一天,他前来聆听佛陀说法,佛陀问他:“你是谁呀?”梵天首次检视、审查自己(梵天化身为自我),而当他首次检查自己时,他感到无法忍受。他说:“我是梵天伟大的梵天,至尊的梵天!”佛陀又问:“你为何来此听我说法?”梵天回答:“我不知道。”佛陀又对他说:“现在,仔细回顾你的过去。”梵天于是用他的神通回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