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心理问题.doc_第1页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doc_第2页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doc_第3页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doc_第4页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父母状态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我们很多家长都会说孩子这不好,那不好。但是,孩子的心理问题从哪儿来?除了孩子先天的生理素质外,我们父母的心理素质、教养方式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心理发展方向。我相信,我们父母总是以我们认为的最好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但是,由于我们自己的性格特征以及我们自己的父母的影响,于有意无意中,却给了孩子不是那么好的感觉,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临床的研究与实践证明,青少年的人格、情绪特点、行为方式等都与其父母的自身的特点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在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两方面的内容,希望能够对父母们有所帮助: 1、父母自身的哪些特点容易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 2、父母的哪些教养方式容易导致问题。一、容易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父母自身的一些特点1、父母自身的紧张焦虑或悲观情绪会传给孩子。 如有一些带孩子来看心理医生的父母自身是很焦虑的。再如我们一起参加心理成长小组训练时,有一个小组成员的比较自卑,难以接受正面的表扬,追溯起来,是因为他的母亲的消极思维,当别人夸她身体好的时候她就会担心一夸就会生病。2、父母的过分挑剔、完美主义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 例如:自从进入高中后,琳琳觉得学习比以前更紧张了,可是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却是要将家里所有的东西进行整理、归类。做完了这些事后,才能集中思想做作业。有时放好的东西又会再拿出来重新放。这样的事总要重复几次,最终必须做到全部让自己认可,才终止这一行为。这花费了琳琳许多宝贵的时间,为此她感到很烦恼,但她表示,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二、容易导致子女的心理问题的一些教养方式主要有专制型(支配型)、否定型、溺爱型、保护型(限制型)、放任型(忽略型)、不协调型page1、专制型(支配型) 家长教育孩子态度生硬,言语粗鲁,方法简单;只从父母的主观意志出发,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愿望。 这种教养方式使子女容易发展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的能力;或是走向另一极端,强烈反抗、冷酷、残暴。这样教养出来的孩子学习被动,成绩很差。发展下去容易导致抑郁症、网络成瘾甚至杀人等。 这是我接触过的一个案例正在上二年级的小锦对姥姥说:“活着真没意思,还得写作业,我真想死掉。”姥姥有些害怕,老问我怎么办。我问:“她的学习成绩如何?” 回答:“很好呀!一年级还是三好学生呢!现在成绩也不错。” 我又问:“作业多吗?” 回答:“不多。她也能完成,做得挺好,只是不爱做,老想玩。” 我又问:“孩子任性吗?” 回答:“很任性。” 我再问:“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学了很多东西吗?” 回答:“参加过几种学习班。哭着喊着不爱去,她妈妈逼着,只好去了。都没坚持下来。有一回她妈妈一次就给她报了舞蹈、书法、美术三个班。她妈妈说:我好容易排了半天队,多报几个班!”page2、溺爱型(顺从型) 多见于独生子女家庭。把孩子摆在高于父母的不恰当位置,过多的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包办孩子的一切,帮助孩子解决各种问题。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子女常表现为幼稚、依赖、懦弱、任性、自私、骄傲、情绪不稳定、无责任感。这样的孩子往往在社会上到处碰壁。这种个性心理特征熄灭了孩子的创造欲望,处处需要别人的指点与帮助,没有开拓精神,智力发展也受到限制。 长春市有一个13岁的少年,因要求得不到满足,以死威胁家长,一周内竟3次服药自杀,幸被及时发现,抢救脱险。 据男孩的父亲詹先生讲,1999年4月30日,男孩向爸爸要500元钱,说“五一”跟同学去旅游,詹先生考虑儿子年龄太小,不放心,没答应他,儿子当即表示不想活了,詹先生没注意。夜里,他发现儿子说胡话,推了半天,也不清醒。经追问,男孩说吃了一大把安眠药,其父迅速将其送人医院,经治疗于5月2日出院。没想到当晚又住了进来,这一回是因为他擅自将家里的一台进口照相机借给了同学,爸爸说了他几句,他又吃了20片安眠药。送到医院时,他的瞳孔已经缩小,抢救了两天才苏醒。这次出院后,爸爸将他送回了奶奶家。7日中午,他再一次住院。医生说,他吃了20片治疗糖尿病的优降糖,服药原因还是要求得不到满足。page3、保护型(限制型) 过分保护型的家庭比例比较高,保护型就是父母过分限制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定调调,孩子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 子女性格表现缺乏主见、脆弱、依赖性很强,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独立性差,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社会适应能力差。【案例1】一位15岁的独生女喝下农药,过早地辞别了人世。在她最后几天的日记里写了这样一段话:“我绝望了。老师和爸爸告诉我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但是这个世界并不是那么美好。可为什么无人来告诉我这世界还有丑,还有恶,还有这难为人理解的一切。谁来告诉我呀,谁来告诉我?”过度保护使孩子们了解的是片面的世界,一旦步人复杂、立体的社会,他们只会感到痛苦、迷茫,应付困难。【案例2】小悦是个好学上进、听话的学生,可上初中一年级后,仅因为换了班主任,并被新班主任批评了一次,竟出现焦虑不安、失眠等症状,无法继续学习,于是求助于心理咨询。她告诉我,她是独生女,在家里很受宠爱,。两岁多时,晓悦不小心把额头碰了个大口子,从此,家里人就再也不让她一个人出门玩耍。她除了读书、做作业和玩,从来不用做家务事。小学五年级,她到中心小学寄宿,样样事情都要自己做,很难适应,被同学们讥笑为“笨蛋”。为此她经常暗暗哭泣,老想回家,性格也变得孤僻、胆小,总是提心吊胆。随着年龄增长,她总是拿自己和别人对比,发现别人比自己强,心里就不安。到了初中后,虽然成绩很好,但她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评价的那么好。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她必须时时处处掩饰自己的短处,远离同学,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看着别的同学三五成群在一起叽叽喳喳,开心的笑闹,她也很羡慕,并为此常常感到痛苦、忧郁和焦虑。 分析:现在的许多独生子女不是生活在真实、现实的社会环境中,而是生活在父母为他们特意精心设置和安排的虚假、远离现实的天地里。父母用自己的身体为子女挡住了外部的风雨,用自己的心智为子女撑托起外界的压力。这种生活环境,除了家庭以外,其他地方不会存在。所以当孩子们不得不面临现实社会生活时;当他们遇到未曾料到的打击和挫折时;当他们碰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时,便显得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和应付能力。在现实生活远非尽善尽美的今天,这种做法有可能反倒毁了他们。page4、放任型(忽视型) 父母只顾自己的工作学习,孩子从小缺乏教育和关心,有的甚至放任自流。 这种教养方式培养下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对人冷淡,情绪消沉,兴趣狭窄,缺乏理想和追求。孩子极易受到不良人群的影响而误入歧途。 在心理门诊中,我发现有这样的现象,当父母带有情绪忧郁的孩子来咨询时,孩子的妈妈通常是化了妆的,穿着也比较讲究;有的做父亲的也陪同来了,他们常常是很神气、很帅气的。与父母潇洒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的孩子却显得很弱小,就像忧郁、枯萎、焦渴的禾苗一样,急待雨露的滋润。 小丽是一名14岁的女孩,长得样子很可爱,留着蓬松的童花头,穿着一身鲜艳的运动服。其母亲留着披肩长发,穿着时髦的长裙和风衣。精心的化妆和修饰,使他显得十分年轻。小丽的父亲穿着皮夹克,瘦高的身材,十分潇洒精悍。这一对夫妻主要说,小丽从小乖巧听话,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性格越来越内向。尽管家中生活条件不错,可是她很少表现出天真和愉快,仿佛总是心事重重,特别爱流泪,但又不能向父母说心里话。他们很着急,但又不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当医生单独与小丽交谈时,她轻声细语地说出了以下一番话: 我知道爸妈不喜欢我。我没妈妈长得漂亮,学习成绩也不够好。可是我对学习很努力,我不贪玩,老师们还是常表扬我的,就是我不太聪明。 不,你很聪明,你不是在班上还当了学习委员吗? 你父母做什么工作?你喜欢他们吗? 我父母在部工作,他们经常出国。我妈妈说英语可棒了,她有许多外国朋友,经常来我家。所以妈妈总是天天要化妆得很漂亮。我不喜欢妈妈,她跟我同学的妈妈不一样。同学们的妈妈很少有天天化妆的。我不爱看妈妈化妆,她好像戴着一副美丽的假面具。她一化了妆,我就觉得她很陌生,像电视上做广告的女人一样。她有时间招待各种客人,可是没有时间跟我说话。我总是感到很孤单、寂寞。page5、不协调型这种教养方式一种表现形式是教育态度缺乏一致性,连续性,随心所欲,以家长的情绪为转移,教育方式多变。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家庭中父母双方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不一致。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家庭内部缺乏稳定感,孩子情绪不稳定,容易恐惧、焦虑、急躁、多疑、自卑,容易发展不良行为和心理疾病。青少年期心理问题的直接来源: 青少年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从其直接来源来看,主要有三方面:(1)发展不平衡 A、身心发展不平衡。 进入青春期前后的青少年,其身体发育很快,可能在半年内就长得和父母亲一样高或更高。其心理发展开始放弃小孩的依赖心理,图示自立;开始崇尚理论,喜欢判断批评;对异性和兴趣也大大增加,准备进入成人阶段。唯其在成长发育中,其身心各方面发展快速而不平衡,也不稳定,比如,有时热心与同学们一起高谈政治或哲学,但一回头又与弟妹吵着吃点心,显得很幼稚;对异性朋友有兴趣,但碰到异性朋友却又脸红心跳,显得不知所措。有的躯体已壮如成人,但说话办事仍像小孩所为;这种因身心发展不平衡而呈现在心理与行为上的问题,一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减少或消失。 所有青少年,其身心发展不一定都是整齐划一的,有的较早熟,有的则比较迟缓晚熟。若过份的早或晚,会因其偏差大而呈现异常。如,大多数大、中学生离开家而住入学生宿舍,过上集体生活;可是难免有不习惯,还得依赖他人,也极想家。一般来说,十几岁的初中生,大多不会去尝试喝酒、抽烟或逗女孩子,可是总是有个别早熟的,会做出与其年龄不相符的突出行动来。假如偏差不大,随年龄的增长,自然会变得正常;但有时偏差太大,便值得关心和作适当处理了。 B、人格发展的紊乱无结构倾向。 在人格发展过程中,青少年期有一个特点,即其价格要从已建有初步秩序和结构的孩童期,变为组织紊乱无结构的过渡期,以便于重新组合,建立起更高一级秩序与结构的成人人格。所以,处于“孩童与成人期”之间的青少年,其人格上有紊乱无结构的倾向。这种现象可表现在日常生活里,比如,在孩童期已学会把衣服穿得干干净净,把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进入青春期以后,反而穿着既不整齐也不干净;本来早睡早起,生活有规律的小孩子,却变得晚睡晚起,生活无干规律,令父母老师担心。这种现象都是发展过程中的过渡现象。通常说来,随着进入成人期以后,会再次恢复其有序的生活方式,以便适应现实社会。 总之,青少年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会面临许多从前未曾遇到过的新问题,诸如如何减少依赖,割断“脐带”,学习自立;如何应付与日渐增的对省事的兴趣与欲望;如何与同辈朋友相处;如何寻找自己的兴趣,建立自己成长的方向等。一般年轻人大致都能处理应付此类问题。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常要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了解,并判明问题的本质。 (2)社会适应不良 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多会敏感而脆弱。对生活环境的变化或挫折,很容易引起情绪反应而出现心理问题,这种挫折反应常常是暂的,养活或消除后,其心理问题多会随之消失或改善。比如,家庭父母失和,家人生病,都可影响青少年的情绪。假如换了环境,过不惯集体生活,也容易产生心理反应。因此,是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与异性朋友相处时,是否被欢迎或被不理会,都可以引起心理上的冲突。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反应,也是一种适应问题。 (3)精神疾患的早期症状 有些儿童患上儿童特有的精神疾患,如“儿童孤独症”、“注意缺陷障碍”,但青少年期并没有其特殊的精神疾患。只是有些成人所患的精神疾患,在青春期就开始呈现。如过分的孤独畏缩、思考奇异、感觉古怪等,有时是“精神分裂症”的初期病症。假如情绪过分兴奋或低沉,且周期性变化,就要考虑是否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早期现象。有许多神经症,如焦虑症、强迫症、癔症等都可能在青少年期发生,特别是神经衰弱发病率最高,宜由精神科临床专家来诊断,并做出治疗上的建议。没有距离就没有朋友 没有距离就没有朋友有人说,最亲近的关系总是最脆弱的,朋友之间的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一种,虽没有骨肉血脉的相连,但却有一种亲情无法替换的东西,也许在生活中的某个瞬间你会发现,身边最好的朋友在那时就像一个翻版的你自己,让你有一种心灵互动的感觉,但也有这样的时候,你认为你的好朋友对你了如指掌,有许多事不该对你有所隐瞒,甚至从某一天开始他突然疏远你而让你感到莫名其妙,或许有时你会替他做许多事,但他却不太领情朋友之间互相关心是无需置疑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如果任何事都不分你我的话,是不是也会使友情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呢?真朋友就像凉白开与甜蜜的爱情相比,友情显得平淡无奇;与温馨的亲情相比,友情难免索然寡味。爱情如美酒,亲情似浓汤,友情只能是凉白开。可是口干唇燥的人,最需要的莫过于一杯沁润心肺的水;当一个人苦闷不堪的时候,朋友伸过来的手往往胜过恋人的热吻和亲人的慰藉。水是生命的主要元素,朋友是人生的基本支柱。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无须背负海枯石烂的誓言,不用防备“朝三暮四”的变迁,不必讲究嘘寒问暖的客套,也不用顾忌牵肠挂肚的担心,朋友就是那个愿意做你听众、却不让你内心不安的人。煲电话粥也罢,促膝谈心直到东方发白也罢,烦闷与苦恼尽可以和盘托出。你感激他的耐心,他感谢你的信任,然后互道珍重各走各的路。都市中人个个如刺猬一般,朋友间相处应该既能感受到对方的温暖又免于相互的伤害,大可不必认准一个好友跟你分担所有的欢喜悲忧。愉快地相互欣赏,忙的时候放在一边,有空的时候搞个聚会,需要的时候打个招呼,朋友就是这么简单。每个人都需要自由的空间心理学家霍尔认为,人际交往中双方所保持的空间距离是人际关系的表现,研究发现,亲密关系(父母和子女、情人、夫妻间)的距离为18英寸,个人关系(朋友、熟人间)的距离一般为1.54英尺,社会关系(一般认识者之间)一般为412英尺,公共关系(陌生人、上下级之间)的距离为1225英尺。说出这个理论,并不是我也认可与朋友、熟人交往要把距离控制在1.54英尺之间这么精确,但我赞同人际互动中的距离的确是人对事物在态度上的一种表现。朋友、熟人往往是通过沟通,在思想、情趣等方面因为相通或互补而建立了比较亲密的类似于战友般的情谊,在他们面前,我既不会刻意隐瞒自己的恶习,也不会坦诚地倾诉自己所有的缺点,因此,朋友、熟人能够介入且只能介入的也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而在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的父母、爱人一定了解我是否早起刷牙,是否睡前洗脚等一系列的生活细节,所以,他们介入我生活的程度更深,这样的亲密是任何一个朋友不能比拟和替代的。对我而言,如果把自己看作一个集合,把上面的两类人想象成另外两个集合,则这两个集合都与我有交集,两个集合既不包含我也不与我重合,我自己与他们永远都不相交的部分,这是我的私人空间,它只属于我,是我最个性化的部分。无论对朋友还是父母,我的私人空间永远都不会敞开,他们可以远远地欣赏,因为那里虽然隐秘但不肮脏,虽然是很小的一个空间,但我需要并且一定要用自由填满,其实,这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总会有不喜欢朋友打扰的时候我把自己的朋友大致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最要好的,彼此非常了解对方,并确认能够同甘共苦的,属于患难之交。第二类是比较好的,在某一个特定的场合条件下认识的,是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的朋友。第三类属于萍水相逢的朋友。我愿意把朋友这个称呼定义为我的第一类朋友,因为我们最贴近,最投缘,真正是无话不谈,我们都会尽可能为对方着想,但我不欢迎我的朋友介入我的私人生活,也许更多时候朋友是出于关心你的目的,怕你受到伤害才无意识地介入的,如果你不喜欢,最好是先给他暗示,但如果他仍不明白,可以约他出来聊一聊,把自己的意思恰当地表达出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