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基础知识过关演练6.doc_第1页
2014高考历史基础知识过关演练6.doc_第2页
2014高考历史基础知识过关演练6.doc_第3页
2014高考历史基础知识过关演练6.doc_第4页
2014高考历史基础知识过关演练6.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高考历史基础知识过关演练6 一.单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男子最通行的服饰是A长袍马褂 B西装革履 C休闲服饰D中山装 2下列近代中国的几种人中最先穿上西服的有可能是 A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 B内地学校里的生员 C乡下的土财主 D洋行里的职员 3戊戌变法运动时期,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做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这反映了 A.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 B.不缠足运动风糜全社会 C.结辫陋习被彻底革除 D.社会风俗改革之风悄然兴起 4“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爱华兕兴,女兕灭”上述现象大规模出现始于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 D.新中国成立后5.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旗袍 中山装 京剧 里弄住宅A B C D6.中国内地一个极普通的农家女子能够经常到城里去品尝西餐,挑选服装。这种现象应该发生在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辛亥革命后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 7.右图服饰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 B C D8改变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婚姻依据,倡导婚姻自主,婚姻礼俗删繁就简,是近代婚姻礼仪变化的方向。这种变化开始于 B A清朝同光年间 B清末民初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 9. 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反映了当时年轻人的一种婚姻观念是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C提倡节俭的婚礼 D举行一种具有西方特点的婚礼 10影响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因素很多,包括 西方的侵略和西方文化的渗透 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近代中国政局的变化 中国的改革开放 A B C D11新 式 文 明 婚 照 (20世纪20年代)旧式婚礼从旧式婚礼与新式文明婚照两幅图片可以看出,我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 服饰的变化发式的变化礼仪的变化是否缠足的变化A. B. C. D. 12近代中国交通运输工具发生质的进步是始于 A自行车的传入 B轮船进入中国 C电车、汽车在中国出现 D飞机的研制成功 13右图反映的真实情况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B中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C列强在中国土地上为所欲为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14.电车、汽车成为我国城市主要交通工具是在 A20世纪初 B民国时期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80年代后 15推动中国自行研制成功最早的近代化交通工具的是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顽固派 D革命派 16.中华民国时期,一位住在南京的普通市民想要前往重庆,你认为最合适他出行的交通工具是A汽车 B火车 C轮船 D飞机 17. 请你仔细欣赏右面图片。从图片中你能汲取哪些信息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0世纪初在上海等大城市有了汽车等交通工具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交通运输业近代化的具体体现 A B C D18. 中国第一台有线电报线架设在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台湾19. 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 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 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 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 A. B. C. D.20. 鲁迅曾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个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灯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 B反映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多层性C反映了中国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D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丰富性21.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 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69845449110000019261460000034591943764172922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A B C D 22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 A定军山 B一江春水向东流 C渔光曲 D三毛流浪记 23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当时使人们“开眼界”的大众传媒是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24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 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25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 A北京电视台 B上海电视台 C中央电视台 D南京电视台 26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bbs,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27.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若去北平出差也可选择乘坐飞机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2820世纪五十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 A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 D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 29.1982年,美国时代杂志把“个人电脑”选为当年的“年度风云人物”,并预言,“家庭电脑有朝一日会像电视和洗碗机一样普及。在20年后,将会有60的美国人上网。”2006年时代杂志又把“YOU(你,指所有网民)”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其封面注释说:“是的,就是你。你控制着这个信息时代,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这反映了 A时代的预言非常准确 B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C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网络时代 D网络技术已十分普及 30. 2008年夏季奥运会在北京圆满落幕,人们大多通过电视转播来了解比赛情况。100年前,中国人除了到现场观看比赛外,还能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奥运会的比赛情况? A听广播 B看报刊 C看电视 D上互联网 二、材料解析题 过关训练 班级 姓名 学号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二、材料解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二 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方晓红中国新闻史材料三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1)原因: 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2014高考历史基础知识过关演练一.单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男子最通行的服饰是A长袍马褂 B西装革履 C休闲服饰D中山装 A2下列近代中国的几种人中最先穿上西服的有可能是 D A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 B内地学校里的生员 C乡下的土财主 D洋行里的职员 3戊戌变法运动时期,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做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这反映了 A.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 B.不缠足运动风糜全社会 C.结辫陋习被彻底革除 D.社会风俗改革之风悄然兴起 D4“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爱华兕兴,女兕灭”上述现象大规模出现始于 C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 D.新中国成立后5.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C 旗袍 中山装 京剧 里弄住宅A B C D6.中国内地一个极普通的农家女子能够经常到城里去品尝西餐,挑选服装。这种现象应该发生在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辛亥革命后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 D7.右图服饰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D A B C D8改变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婚姻依据,倡导婚姻自主,婚姻礼俗删繁就简,是近代婚姻礼仪变化的方向。这种变化开始于 B A清朝同光年间 B清末民初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 9. 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反映了当时年轻人的一种婚姻观念是 B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C提倡节俭的婚礼 D举行一种具有西方特点的婚礼 10影响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因素很多,包括 西方的侵略和西方文化的渗透 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近代中国政局的变化 中国的改革开放 A A B C D11新 式 文 明 婚 照 (20世纪20年代)旧式婚礼从旧式婚礼与新式文明婚照两幅图片可以看出,我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 A 服饰的变化发式的变化礼仪的变化是否缠足的变化A. B. C. D. 12近代中国交通运输工具发生质的进步是始于 B A自行车的传入 B轮船进入中国 C电车、汽车在中国出现 D飞机的研制成功 13右图反映的真实情况是 A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B中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C列强在中国土地上为所欲为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14.电车、汽车成为我国城市主要交通工具是在 C A20世纪初 B民国时期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80年代后 15推动中国自行研制成功最早的近代化交通工具的是 A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顽固派 D革命派 16.中华民国时期,一位住在南京的普通市民想要前往重庆,你认为最合适他出行的交通工具是A汽车 B火车 C轮船 D飞机 C17. 请你仔细欣赏右面图片。从图片中你能汲取哪些信息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0世纪初在上海等大城市有了汽车等交通工具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交通运输业近代化的具体体现 DA B C D18. 中国第一台有线电报线架设在 D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台湾19. 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 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 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 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 AA. B. C. D.20. 鲁迅曾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个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灯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DA反映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 B反映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多层性C反映了中国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D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丰富性21.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 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69845449110000019261460000034591943764172922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A B C D A22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 A A定军山 B一江春水向东流 C渔光曲 D三毛流浪记 23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当时使人们“开眼界”的大众传媒是 B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24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 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D25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 A北京电视台 B上海电视台 C中央电视台 D南京电视台 A26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bbs,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B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27.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D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若去北平出差也可选择乘坐飞机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2820世纪五十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 A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 D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 A 29.1982年,美国时代杂志把“个人电脑”选为当年的“年度风云人物”,并预言,“家庭电脑有朝一日会像电视和洗碗机一样普及。在20年后,将会有60的美国人上网。”2006年时代杂志又把“YOU(你,指所有网民)”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其封面注释说:“是的,就是你。你控制着这个信息时代,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这反映了 A时代的预言非常准确 B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C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网络时代 D网络技术已十分普及 B30. 2008年夏季奥运会在北京圆满落幕,人们大多通过电视转播来了解比赛情况。100年前,中国人除了到现场观看比赛外,还能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奥运会的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