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doc_第1页
现代教育技术.doc_第2页
现代教育技术.doc_第3页
现代教育技术.doc_第4页
现代教育技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1、教育技术包括:有形(物化形态)技术和无形智能)技术。2、教育技术的AECT1994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3、教育技术的内涵:(1)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2)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 (3)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 4、教育技术、教学技术和电化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概念 的本质上来看,教育技术、教学技术与电化教育都是相同的,都具有应用科学的属性,目的都是要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优化。但是从概念的涵盖面来看,教育技术的范围要比教学技术、电化教育广泛得多。5、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1)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日益突出(2)教育技术将日益重视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3)教育技术将日益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4)教育技术的手段将日益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6、信息素养包括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在技术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从人文层面上看,信息素养则反映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建立在技术层面的基础之上,涉及独立学习、协同工作、个人和社会责任等个个方面的内容。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1)充实、拓展课程的学习内容,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8、教育技术的主要任务:在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实施并给予评价和修改,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促进学习的更良好发展。第四章 视听媒体辅助教学1、媒体:是传播与储存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传播与储存教学信息的工具 现代教学媒体: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储存并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件,用来传递信息;二是软件,用来储存信息。2、教育传播媒体的分类:(1)传统教育传播媒体,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印刷、材料、图片、黑板、模型和实物等。(2)现代教育传播媒体: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3、教育传播媒体的功能与特性:功能:(1)在教育传播中的基本功能:传递信息、存储信息、控制学习(2)在教育传播活动中的特殊作用:给教学活动提供具体的经验 促进学习者的思维活动 改善学习者的行为态度 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特性:(1)教育传播媒体的多样性 (2)教育信息传递的复杂性 (3)教育传播对象的特殊性4、视听教学媒体:视觉型、听觉型、视听型三类。视觉媒体:常用的视觉类媒体设备包括光学投影仪、照相机、视频实物展示台、大屏幕电子投影仪等。(1)光学投影仪也成投影机。原理:利用透镜成像原理。投影器特点:静止的、透明的图片。作用:放大图像。(2)光学照相机:普通光学照相机也是运用透镜成像原理设计制造的一种光学仪器。凸透镜的作用:聚光、成像。影响曝光的因素:快门时间、光圈大小。焦距:W推(放大) T拉(缩小)流程:景物镜头CCD(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2)数码相机:是成熟的数字技术与传统的光学照相机相结合的产物,它把拍摄到的景物转换成数字格式图像予以保存。数码相机的工作流程: (图像信号输出)LCD图示说明:景物镜头CCDA/DMPU计算机文字叙述:景物通过光学镜头将影像聚到电荷耦合器(CCD)上,并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模拟信号);然后经模/数转换器(A/D)转换成数字信号;再由微处理器(MPU)对信号进行压缩并转换成特定格式的图像文件储存。存储的图像信号,可立即在相机的液晶显示器(LCD)上查看。听觉媒体:常用的听觉类教学媒体设备有录音机、CD唱机、CD光盘等。(1)录音机原理:(1)磁头:实现电磁转换的器件,按用途分录音磁头、放音磁头、抹音磁头 (2)录音原理:声音信号电信号磁信号 (话筒) (录音磁头)(3)放音原理:磁信号电信号声音信号 (放音信号) (扬声器)视听媒体:常用的视听类教学媒体设备有电视系统和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VCD与DVD等。(语言室、网络机房)(1)电视系统:每秒钟发送25帧画面,电视的三种颜色:红、绿、蓝,电视机大小按其屏幕对角线长度来区分。(2)录像机:VIDEO OUT(视屏输出) AUDIO OUT(音屏输出)AV(音视频)DV(数码格式) TV(电视) 录像机储存的三个途径:磁带、磁盘、光盘5、镜头在组接是的原则:要注意连贯流畅,特技、动画要运用适当,同时注意“动接动”、“静接静”、“方位一致”等原则,在不同场景内容切换和添加字幕处,尚要注意留足时间,以利余音或字幕插入。6、视听媒体的优点:表现说手法丰富多样,不受时空限制,擅长于声画结合、形象直观的准确表达教学内容。利用视听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使得课堂教学充满生动性、趣味性和变化性,有助于学生对所学问题的感知、理解和记忆。视听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主要方式包括:主体式教学、补充式教学、示范式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第六章 Internet教育资源利用1、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1)无限性(2)丰富与新颖性 (3)广泛与有序性 (4)廉价性2、Internet在教育中的应用的种类:(1)网上信息检索 (2)网上信息交流 (3)网上文件下载3、网络信息的类型:(1)信息的提供者根据信息的提供者不同,可以将网络信息分为个人提供的信息、组织(政府、公司等)提供的信息两大类(2)信息的访问权限根据访问信息的权限不同,可以将网络信息分为开放信息与保密信息两大类(3)信息所涉及的领域根据信息内容所涉及的领域不同,可以将网络信息分为:教育类信息、文化类信息、科研类信息、娱乐休闲类信息、政府类信息等4、网络检索工具:是指在Internet上提供信息检索服务的一类网站或服务器,其检索的对象是存在于Internet信息空间中各种类型的网络信息。5、网络检索工具主要可以分为目录检索工具(例Yahoo)和搜索引擎(例google)两大类。6、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处理输出等几个部分。7、搜索引擎的检索功能:扩大精度、扩大范围(一般功能)(1)布尔逻辑检索(boolean)常见的有【“与”(and)、“或”(or)】(扩大范围)、“非”(not)(提高精度)等。(2)词组检索(phrase)提高精度(3)截词检索(truncation)扩大范围 (4)字段检索(fields)8、传统学习模式与Internet资源的学习模式的比较1项目传统的学习模式基于Internet资源的学习模式2资源类型主要是教科书学习资源丰、多样、主要包括网络与多媒体3内容与重点注重事实,强调结果注重问题,强调过程4求解的策略给学生提供现成的信息要求学生自行获取、提炼信息5教学评价主要采用定量评价采用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方式6学生的地位学生作为信息的被动接受、吸收者学生作为信息的主动获取者、加工者和有效利用者,以及学习过程的自主控制者7教师的作用教师作为学科专家、信息的传递者,以及学习过程的控制者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9、webquest(网络主题探究)是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伯尼.道奇和汤姆.玛蒂开发的一种基于Internet的资源型学习模式。10、webquest的特点:(1)对一个专题或主题的探究 (2)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 (3)一般由六大模块组成(简介、任务、资源、过程、评价、结论) (4)对学生新型学习模式(5)对教师:新型课程开发模式11、wequest与专题学习网络比较:相同点:(1)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研究(2)协作式学习系统 (3)学生自主获取提炼信息 (4)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要控制者 不同点:(1)webquest为教师提供了模版,教师易于开发,而专题学习网络需要教师自主设计 (2)webquest需要学生自己在网上去搜索筛选所需的信息,而专题学习网络把学生需要的各种信息已进行分类整理后放在主题学习网站12、如何设计一个好的webquest:(1)引言:语言精练,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动机(2)任务:明确、可行、有趣、富有创造性(3)过程:体现教师脚手架的作用 (4)资源:精心挑选 (5)评价:标准清晰,体现公正 (6)结束语:学生反思,老师总结第八章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1、Intranet(内联网)是一类基于Internet(因特网)技术的企业或者单位内部的计算机网络,它一般通过防火墙与Internet连接。在Intranet中,除了能够完成传统局域网的所有操作外,还可以实现web浏览、FTP文件传输、E-mail收发、BBS讨论和聊天等原本在Internet上才能实现的功能。2、校园网络的组成:(1)服务器(server)是网络上一种为客户端计算机提供各种服务的高性能计算机。(2)工作站(3)网络互联设备: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网关、防火墙(4)常用的网络传输媒介:双绞线、光纤(5)网络软件3、多媒体教室(也称多媒体演示室):是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将多媒体计算机、投影、录音、录像等现代教学媒体结合在一起而建立起来的综合教学系统。关机程序:(无能为力,请同学们自行查找)4、网络语言教室(又称语言实验室),进行语音教育。特点:高清晰度、高保真5、网络机房(也称网络教室):计算机网络+网络教学系统第九章 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实际上,“教学设计”常用于指过程和结果中的任何一个,因此要根据具体的情景来确定“教学设计”的含义,但无论将教学设计看成结果还是过程,其根本任务都是为改进教学实践服务的。2、进行教学设计的顺序:宏观(学科)中观(单元)微观(课时)3、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的特点:(1)以特定的理论为基础、在教学设计的实践过程中形成,是教学设计实践的简化形式 (2)可以用来指导不同背景下的项目设计,并为实现特定的目标服务(3)以文字或图表的形式进行描述,或者两者结合进行描述。4、ABCD法和内外结合法(着重理解)ABCD法:A对象学习者 B行为完成教学后,学习者的终点行为 C条件学习者终点行为表现的条件D标准终点行为的最低标准。例:初中三年级学生,在45分钟之内,将所给的英语短文译成中文,可以查字典。对象:初中三年级学生 行为:将所给的英语短文译成中文条件:可以查字典标准:在 45 分钟之内内外结合法(内部心理和外显行为结合的方法):(1)总体目标。侧重描述学生内部的心理发展,用“记忆”、“理解”、“应用”、“分析”、“创造”、“欣赏”等抽象语言来表述学习结果,反映教师总的教学意图;(2)具体行为。侧重描述学生达到目标时的具体行为。例:理解杠杆的原理内部心理过程:理解行为1: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杠杆的平衡条件行为2:能举出三种生活中采用杠杆理解的实例行为3:能写出杠杆实例中的力臂和力矩的关系式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应该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5个领域基于我国的实践,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包括以下方面。 1、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如学科的性质、任务、概念、研究方法、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 2、视听教育的理论与技术,包括各种常规视听媒体的教育功能和组合应用技术研究,各种常规视听教材的设计、制作、评价、使用技术研究,以及运用视听教育各种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理论与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管理教学,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的开发和教学系统的设计,计算机教育网络的建立和应用等。 4、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技术,包括对各种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方法论的应用研究,对采用现代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方法、原则、规律、心理现象的研究,各种现代科学测量评价技术的应用研究等。 5、远程教学的理论与技术,包括其网络建设、教学目标、形式、特点、组织管理等。 6、教育技术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料的管理方法,以及学科有关的方针、政策、组织机构、专业设置等的研究。 7、新媒体、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观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经验之塔理论(选择)经验之塔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EdgarDale)提出了“经验之塔”的理论。他认为人的经验有的是直接方式得来的,有的是由间接方式得来的,种种不同。各种经验大致可将它分为三大类十个阶层: 戴尔的“经验之塔” (1)做的经验。 包含: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设计的经验,参与演戏; (2)观察的经验。 包含:观摩示范,野外旅行,参观展览,电影与电视,广播、录音、照片、幻灯; (3)抽象的经验。 包含:视觉符号,言语符号。 人类获得经验,换句话说;也就是获取了事物的信息,而成为自身的经验。第类经验,是通过亲身对事物的接触与实践去获取事物的信息;第二类经验,是通过观察事物和载有事物信息的媒体去间接获取事物的信息;第三类是通过抽象。符号的媒体去获取事物的信息。 戴尔经验之塔的主要观点是: (1)经验之塔最低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趋抽象。 (2)教育应从具体经验人手,逐步进到抽象。有效的学习之路,必须充满具体经验。教育最大的失败,在使学生记上许多普通法则和概念,而没有具体经验作它们的支柱。 (3)教育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4)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工具,可以使得教育更为具体,从而造成更好的抽象。拉斯威尔传播模式 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威尔(Haold Lasswell)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用文字形式阐述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他认为“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是回答下列五个问题: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从什么途径?)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这就是著名的“五W模式”。 从拉斯威尔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我们得到传播研究的五大内容: 1、控制分析:研究“谁”,也就是传播者,进而探讨传播行为的原动力。 2、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或称信息内容)以及怎样说的问题。 3、媒体分析: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体的性能外,还要探讨媒体与传播对象的关系。 4、受众(对象)分析:研究那庞大而又复杂的受传者,了解其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 5、效果分析:研究受传者对接收信息所产生的意见、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教育传播模式 传播学者研究传播过程,都毫不例外把传播过程分解成若干个要素,然后用定方式去研究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这样就构成了多种多样的研究传播过程的模式。这里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模式。 一、拉斯威尔传播模式 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威尔(Haold Lasswell)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用文字形式阐述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他认为“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是回答下列五个问题: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从什么途径?)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这就是著名的“五W模式”。 从拉斯威尔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我们得到传播研究的五大内容: 1、控制分析:研究“谁”,也就是传播者,进而探讨传播行为的原动力。 2、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或称信息内容)以及怎样说的问题。 3、媒体分析: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体的性能外,还要探讨媒体与传播对象的关系。 4、受众(对象)分析:研究那庞大而又复杂的受传者,了解其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 5、效果分析:研究受传者对接收信息所产生的意见、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 拉斯威尔传播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首先,它忽略了“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模式,由于他的模式的影响,过去的传播研究忽略了反馈过程的研究;其次,这个模式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在动机方面,有两种值得重视的动机:一是受众为何使用传播媒体;二是传播者和传播组织为什么去传播。 二、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香农和韦弗(ShannonWeaver)在研究电报通信问题时,在所著通信的数学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传播的模式,这一模式原是单向直线式的,但是,他们不久就将这一模式加入了反馈系统,并引伸其含义,用来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见图35所示。这是个把传播过程分成七个组成要素,带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模式中信源(传播者)和编码器往往是同一人,信宿(受传者)和译码器也是同一人。从信息源中选出准备传播出去的信息,然后,这一信息经编码器转换为语言、文字、图画、动作和表情等各种符号与信号,信号通过空气、纸张、身体、面部表情等传播媒体(通道)传递给受传者,受传者经译码器转换成符号并解释为信息的意义,最后为信宿受传者所接受利用。受传者收到信息后,必然在生理、心理上产生反应,并通过各种形式给传播者“反馈”信息。另外,在传播过程中还存在有干扰信号,干扰信号可以影响到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等部分,这里为了简化,只集中表示对信道的干扰。一个优秀的传播者,将经常注意受传者的反应,修正传播内容,使之更适合受传者的需要、兴趣和经验等,以加强传播效果。 三、贝罗传播模式 贝罗(D Berlo)传播模式(见图36)综合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大众传播学、行为科学等新理论,去解释在传播过程中的各个不同要素。这一模式把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和受传者。 1、信源和编码者 研究信源和编码者,需要考虑他们的传播技术(对信源部分是指说话和写作,对受传者部分是指收听和阅读)、他们的态度、他们的知识水平、他们所处的社会系统及他们自身的文化背景等,现分述如下: (1)传播技术:信源与编码者不论以说话或写作来传播,必须讲究传播的方式,才能保持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传播技术包括有语言(如语言的清晰和说话的技巧)、文字(如文字写作的技巧)、思想(如思维周密)、手势(如动作自然)、及表情(如逼真)等。 (2)态度:传播者是否喜爱传播的主题?是否有明确的传播目的?对受传者是否有足够的了解? (3)知识:传播者对传播的内容是否彻底了解?是否有丰富的知识? (4)社会系统:传播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与威信如何? (5)文化:传播者的学历、经历和文化背景怎样? 2、受=传者与译码者 信源、编码者与译码者、受传者,虽然在传播过程的两端,但是在传播过程中,信源传播者可以变为受传者,受传者也可以变为传播者信源。所以影响受传者与译码者的因素与传播者、编码者相同,也是:传播技术、态度、知识、社会系统与文化诸项。 3、信息 影响信息的因素有如下几项: (1)符号:包括有语言、文字、图像与音乐等。 (2)内容:为达到其传播目的而选取的材料,包括信息的成分与结构。 (3)处理: “传播者”对选择及安排符号和内容所做的种种决定。 (4)通道:传播信息的各种工具,如各种感觉器官,载送信息的声、光、空气、电波、报纸、杂志、播音、电影、电视、电话、唱片、图画、图表等等。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内容、符号及处理方式,均会影响通道的选择。如哪些信息适合于语言传送?哪些信息适合于视觉方式传送?哪些信息适合于触觉、嗅觉、味觉方式传送? 贝罗的传播模式比较适合用于研究和解释教学传播系统的要素与结构,如S-M-C-R相当于教师课业手段学生。我们还可以以其揭示的条件为依据,联系实际传播场合及要素的具体情况,预测教育传播的效果,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四、海曼弗朗克传播模式 德国的鲍尔?海曼(P.Haimann)与赫尔马?弗朗克(H.Frank)提出了一个课堂教学系统的六维空间结构模式,见图37所示。 整个六维坐标系表示出影响课堂教学的六大因素,它们是: B教学系统怎样施教? 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