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与古诗词.doc_第1页
初中物理与古诗词.doc_第2页
初中物理与古诗词.doc_第3页
初中物理与古诗词.doc_第4页
初中物理与古诗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理1、千里江陵一日还:运动速度大 2、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是以山为参照物,船相对于山是运动的3、无边落木萧萧下:树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面落4、不尽长江滚滚来:江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势低的地方流动5、沉舟侧畔千帆过:相对运动的描述,由于自己的船没有动,旁边的船相对于自己都在运动中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我国,东方比西方地势低,江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低处流动。(物理+地理)7、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由于月亮离地球远,所以月光照射的范围大。(物理+地理)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1、声音的传播不会互相干扰;2、声音可绕过障碍物传播。9、五月天山雪,无风只有寒:说明纬度高的地方,由于接受阳光的热量少,寒冷的天气时间长。(物理+地理)10、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草黄了,动物由于没有了保护色的伪装,让天空中的鹰看得更清楚了,这是光现象;由于地上没有了雪,马跑得更快了,这是力学现象。11、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前一句说明大地(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空气强。12、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看起来像雪(白色),但是通过味道的辨别,知道物质的本质,并且暗香的来是因为分子的运动产生的。(物理+化学)1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前一句是说由于地球重力的作用,各处的连接大海的江水的水平面与海平面在同一高度。1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物理现象同第6句诗。1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发出声音的物体。1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拉满的弓含有弹性势能。17、飞流直下三千尺:从高处落下的水中,包括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1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运动的空气(风)具有动能。19、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通过犬吠,知道有人回来。2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才能远望。(物理+地理)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 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 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1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12、水火不相容: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13、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 14、千里眼,顺风耳 :人们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和图像信号,使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现实。并且人类的视野已远远超过了千里。 15、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16、釜底抽薪: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如果抽薪以后,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17、墙内开花墙外香: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18、坐井观天 所见甚少: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19、如坐针毡: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20、瑞雪照丰年:由于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的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作用。 21、霜前冷,雪后寒。 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22、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23、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24、纸里包不住火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25、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气体的扩散现象。 26、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27、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 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28、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墙内开花墙外香(扩散现象)捞不到的水中月,摘不到的镜中花(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平面镜成像和光的折射现象)隔墙有耳(固体可以传声)破镜不能重圆(分子间距离扩大,引力缩小)麻绳串豆腐-提不起(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釜底抽薪(沸腾要吸热)鸡蛋碰不过石头(压强)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平静的池水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所以当花朵分泌的芳香分子扩散运动加快时,便预示着温度升高,天气变暖。 1.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平面镜成像。2.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平面镜成像。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声音的传播。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听到钟声,而不是鼓声,这是由音色决定的。5.峰多巧障目,江远欲浮天。光沿直线传播。6.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光的反射。7.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前一句涉及平面镜成像知识,后一句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8.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光沿直线传播。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0.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1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里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1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1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液化。1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凝华。15.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扩散现象。16.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平面镜成像。17.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光的反射。18.人面桃花相映红。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他反射的光决定的。19.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0.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里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光沿直线传播。22.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光沿直线传播。2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2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声音的反射。25.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光沿直线传播。26.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一切物体都有惯性。27.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28.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光的反射和折射。29.花气袭人知骤暖,雀声穿树喜新晴。扩散现象和声音借助空气传播。30. 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光学现象,溪中的倒影。声学 船夫唱歌,听到朱熹的。3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他反射的光决定的。32.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平面镜成像。3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光的反射。34.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3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船行进的速度快。36.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光的反射。37.五月天山雪,无风只有寒。海拔越高,温度越低。38.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声音的传播。39.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雪升华为水蒸气。40.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蒸发。4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平面镜成像。4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琴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4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平面镜成像。44.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运用了静摩擦。4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光的反射。46.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平面镜成像。47.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光沿直线传播。48.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里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49.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50.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声音的音色。5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空气能传声。5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光的反射。53,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扩散。54.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声音具有能量。5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里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56.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流动的风具有动能。57.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里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58.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扩散现象。59.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声音的传播。6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光沿直线传播(月食)。61.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62.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水能传声。6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光的折射。64.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65.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光沿直线传播。66.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这些都是学生们搜集,现在我把它整理记录下来,以备将来形成学科协作教学之需。我国的很多古诗中蕴含着一些物理知识,请看以下例题:1,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是( A )A形成“烟”的过程是吸热过程 B“烟”是液化形成的C“飞流直下”的水的动能在增加 D“飞流直下”的水的重力势能在减小2,唐朝诗人李益有一首诗叫喜见弟弟又言别,其中描写道:“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从“问姓”中想起初见的“旧容”,可见声音中有一种特征让诗人唤起了十年前的记忆,这种特征是( C )A音调B响度C音色D振幅3,在历代诗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的诗篇中写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的著名诗句,诗中写的“倒影”是由于光的_反射_现象形成的。清澈见底的漓江看起来比实际浅,是由于光的_折射_现象形成的。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包含了许多物理知识,例如:(1)诗人说“月落”是以_地球_作为参照物的。(2)悠扬的“钟声”是钟在_振动_时产生的,它靠_空气_传播四方。(3)“霜”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里的_凝华_现象。(4)诗人观察到“渔火”,表明燃料燃烧时,其内部的_化学_能可以转化为_内能和光_能。(5)“客船”浮在江面上,是因为“客船”受到了水对它向上的_浮_力。(6)假设夜半时“客船”里的诗人每隔3s听到一次钟响,那么“客船”到寒山寺的距离为_1020_m。 5,南宋诗陆游在村居书喜中有两句诗:“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可以找到什么物理知识呢?答:从物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升高。1诗词中渗透着声学的相关知识 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孤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其中涉及到声音的产生、传播、音色等知识。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寒山寺的僧人撞击大钟,大钟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发声的同时激起周围的空气振动,一层层传开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向前传播,当传到枫桥边的客船上,这样诗人就听到了钟声。当停止撞击时,发声随之停止,但声波仍然在空气中传播,听起来余音不绝。不同的发声体制作的材料不同,结构也不同,发出的声音也就不同。诗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其它乐器发出的声音,就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唐诗小儿垂钓中的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意思是过路的人向小孩打听道路,小孩远远地向他招手,恐怕把水中的鱼惊动跑了,同样与声音的传播有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在液体水中传播。音就通过空气传播到如果路人问路发出声音,声水里,水中的鱼就突然听到声音而受到惊吓而跑开不上钩了,所以小孩就“遥招手”。 2诗词中渗透着光学的相关知识。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是光学的三个基本规律,古代诗词中的许多诗句都包含了其中的道理。 诗人杨万里的泊樟镇有“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从物理知识的角度来看,前一句说明了“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后一句说明了“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太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从而照亮江面”,其实就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同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风吹草地现牛羊”都包含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平面镜成像是光学中的重要内容,它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很多诗词都包含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望洞庭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里“平静的湖面”、“镜面”都可以相当于平面镜,月亮会通过它们呈现等大的虚像。“池水映明月”,“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同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诗句“潭清疑水浅”,“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似富春江”,都涉及到光的折射的知识。看到清澈见底的“潭”“昆明池”较浅,看到“水中的鱼”,这不过是一种错觉,我们看到的并非实际物体,而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可以通过折射光路图做进一步的说明: 假设点S1 是潭底或昆明池底,从S1 点射向空气中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偏离法线,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觉得是水中的S2 射来的,眼睛看到的是S2 点,S2是S1在水中所成的虚像,S2 点在S1点的上方,距水面较近,从而出现了“水浅”的感觉。 诗词中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诗篇,诗人看到的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光的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必须在同种均匀介质中,而地球周围的大气并不均匀,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从大气外射向地面的光线就会发生弯曲,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当太阳落到地平线以下时,我们仍能看到,不过看到的是由于折射形成的虚像。 而有的诗句体现了多个光学原理。李白的月下独酌中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月光下会看到三个人。前一句主要说明了月亮在酒杯中成像的现象,涉及到光的反射,后一句可依诗句之意,可理解为月光下形成的人的影子、人在酒杯中形成的像和自己而成为三人,同时涉及到光的直线传播、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样,“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枝稀稀疏疏的,倒映在看起来较浅的清清的池水上,在这个朦胧的月色之下阵阵的梅香飘浮过来,同时涉及到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 3 诗词中渗透着热学的相关知识。 自然界的物质有三种状态,总是在不断的发生着物态变化,“雨、露、霜、雪、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放出热量的过程中,发生物态变化产生的。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时,遇冷温度下降液化成小水珠,降下即为“雨”。在低空,水蒸气一般情况下不会液化或凝华,如果在晚上,它们遇冷降温可能液化成小水珠,停留在空中就形成了“雾”,若是附着在草、树枝等地面物体上就形成了“露”,若在寒冷的冬天,水蒸气也可能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就形成了“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沾衣欲湿杏花雨”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露似珍珠月似弓”,“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等等都生动的体现了“雨”“雪”“露”等自然现象的物态变化。 在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中,都有“露为霜”,意思是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我们从物态变化的角度来看,露是液态,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而霜是固态,是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两者的形成过程是完全不同的,而诗句中却说“露水变成了霜”, 其实违背了物态变化的规律,是不正确的。同样的诗句还有“月落乌啼霜满天”,霜应该落在草、树枝等近地表的位置,雾是弥漫在空中的,而诗中却说“霜布满天空”,也并不准确,依我之见可以是“月落乌啼雾满天”。所以,我们在学习欣赏古诗词时,也应从科学的怀疑的角度出发,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一味的继承。 分子动理论也是热学的一部分,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着,在“花气袭人知骤暖”,“暗香浮动月黄昏”,“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八月桂花香”中,由于分子的运动,我们能够闻到物体散发出的香味,体现了热学中的分子动理论。 例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苏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这一过程能量转化的情况是 能转化为 能。(哈尔滨市)分析:拉弯的弓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答案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例2、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从物理角度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 能。(河南省) 分析: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而本空应填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 例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毛泽东的一句诗词,其中“坐地”是相对于 静止,而“日行”则是相对于 运动。 分析:“坐地”是人与地球一起自转,故人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而地球又是绕太阳公转,相对于太阳地球是运动的,所以“日行八万里”。 例2、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岸边和行船 B行船和岸边 C都是行船 D都是岸边 分析: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由诗句意思可知其变为运动,则参照物是运动的船;孤帆从日边而来,则是相对于静止的河岸来说的,故选B。 三、古诗词中的分子运动理论知识 例1、“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山喜中的诗句,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对前一句从物理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 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 。 分析:“花气袭人” 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所以填扩散和升高。 四、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 例1、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 而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 来辨别的。(昆明市)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故填振动和音色。例2、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声音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 而听到 很久才消失。 分析: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就可以听到回声,所以填反射和回声。 五、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 例1、“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是晚唐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中的诗句,描写了酷夏特有的情趣,并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从物理学的角度,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了 ;而“楼台倒影”则是 现象,所成的像是 立的 像。 分析:“浓阴”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