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材料力学材料力学 学习指导及习题答案学习指导及习题答案 第第 一一 章章绪论绪论 1 1 图示圆截面杆 两端承受一对方向相反 力偶矩矢量沿轴线且大小均为 M 的力偶作用 试问在杆件的任一横截面 m m 上存在何种内力分量 并确定其大小 解 从横截面 m m 将杆切开 横截面上存在沿轴线的内力偶矩分量 Mx 即扭矩 其大小等 于 M 1 2 如图所示 在杆件的斜截面 m m 上 任一点 A 处的应力 p 120 MPa 其方位角 20 试求该点处的正应力 与切应力 解 应力 p 与斜截面 m m 的法线的夹角 10 故 pcos 120 cos10 118 2MPa psin 120 sin10 20 8MPa 1 3 图示矩形截面杆 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沿截面高度线性分布 截面顶边各点处的正应力 均为 max 100 MPa 底边各点处的正应力均为零 试问杆件横截面上存在何种内力分量 并确定其大小 图中之 C 点为截面形心 解 将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向截面形心 C 简化 得一合力和一合力偶 其力即为轴力 FN 100 10 6 0 04 0 1 2 200 103 N 200 kN 其力偶即为弯矩 Mz 200 50 33 33 10 3 3 33 kN m 1 4 板件的变形如图中虚线所示 试求棱边 AB 与 AD 的平均正应变及 A 点处直角 BAD 的切 应变 解 第第 二二 章章 轴向拉压应力轴向拉压应力 2 1 试计算图示各杆的轴力 并指出其最大值 解 a FNAB F FNBC 0 FN max F b FNAB F FNBC F FN max F c FNAB 2 kN FN2BC 1 kN FNCD 3 kN FN max 3 kN d FNAB 1 kN FNBC 1 kN FN max 1 kN 2 2 图示阶梯形截面杆 AC 承受轴向载荷 F1 200 kN 与 F2 100 kN AB 段的直径 d1 40 mm 如欲使 BC 与 AB 段的正应力相同 试求 BC 段的直径 解 因 BC 与 AB 段的正应力相同 故 2 3 图示轴向受拉等截面杆 横截面面积 A 500 mm2 载荷 F 50 kN 试求图示斜截面 m m 上的正应力与切应力 以及杆内的最大正应力与最大切应力 解 2 4 2 11 图示桁架 由圆截面杆 1 与杆 2 组成 并在节点 A 承受载荷 F 80kN 作用 杆 1 杆 2 的直径分别为 d1 30mm 和 d2 20mm 两杆的材料相同 屈服极限 s 320MPa 安全因数 ns 2 0 试校核桁架的强度 解 由 A 点的平衡方程 可求得 1 2 两杆的轴力分别为 由此可见 桁架满足强度条件 2 5 2 14 图示桁架 承受载荷 F 作用 试计算该载荷的许 用值 F 设各杆的横截面面积均为 A 许用应力均为 解 由C点的平衡条件 由 B 点的平衡条件 1 杆轴力为最 大 由其强度条件 2 6 2 17 图示圆截面杆件 承受轴向拉力 F 作用 设拉杆的直径为 d 端部墩头的直径 为 D 高度为 h 试从强度方面考虑 建立三者间的合理比值 已知许用应力 120MPa 许用切应力 90MPa 许用挤压应力 bs 240MPa 解 由正应力强度条件由切应力强度条件 由挤压强度条件 式 1 式 3 得式 1 式 2 得 故D h d 1 225 0 333 1 2 7 2 18 图示摇臂 承受载荷 F1与 F2作用 试确定轴销 B 的直径 d 已知载荷 F1 50kN F2 35 4kN 许用切应力 100MPa 许用挤压应力 bs 240MPa 解 摇臂 ABC 受 F1 F2及 B 点支座反力 FB三力作用 根据三力平衡汇交定理知 FB的方向 如图 b 所示 由平衡条件由切应力强度条件 由挤压强度条件 故轴销 B 的直径 第第 三三 章章 轴向拉压变形轴向拉压变形 3 1 图示硬铝试样 厚度 2mm 试验段板宽 b 20mm 标距 l 70mm 在轴向拉 F 6kN 的作用下 测得试验段伸长 l 0 15mm 板宽缩短 b 0 014mm 试计算硬铝的弹性模量 E 与泊松比 解 由胡克定律3 2 3 5 图示桁架 在节点A处承受载荷F作用 从试验中测得杆1与杆2的纵向正应变分别为 1 4 0 10 4与 2 2 0 10 4 试确定载荷 F 及其方位角 之值 已知杆 1 与杆 2 的横截面面积 A1 A2 200mm2 弹性模量 E1 E2 200GPa 解 杆 1 与杆 2 的轴力 拉力 分别为 由 A 点的平衡条件 1 2 2 2并开根 便得 式 1 式 2 得 3 3 3 6 图示变宽度平板 承受轴向载荷 F 作用 试计算板的轴向变形 已知板的厚度为 长为 l 左 右端的宽度分别为 b1与 b2 弹性模量为 E 解 3 4 3 11 图示刚性横梁AB 由钢丝绳并经无摩擦滑轮所支持 设钢丝绳的轴向刚度 即 产生单位轴向变形所需之力 为k 试求当载荷F作用时端点B的铅垂位移 解 设钢丝绳的拉力为 T 则由横梁 AB 的平衡条件 钢丝绳伸长量由图 b 可以看出 C 点铅垂位移为 l 3 D 点铅垂位移为 2 l 3 则 B 点铅垂位移为 l 即3 5 3 12 试计算图示桁架节点 A 的水平与铅垂位移 设各杆各截面的拉压刚度均为 EA 解 a 各杆轴力及伸长 缩短量 分别为 因为 3 杆不变形 故 A 点水平位移 为 零 铅 垂 位 移 等 于B点 铅 垂 位 移 加2杆 的 伸 长 量 即 b 各杆轴力及伸长分别为 A 点的水平与铅垂位移分别为 注意 AC 杆轴力虽然为零 但对 A 位移 有约束 3 6 3 14 图 a 所示桁架 材料的应力 应变关系可用方程 n B 表示 图 b 其中n和B为由实验测定的已知常数 试求节点C的铅垂位移 设各杆的横截面 面积均为A a b 解 2 根杆的轴力都为 2 根杆的伸长量都为 则节点C的铅垂位移 3 7 3 16 图示结构 梁 BD 为刚体 杆 1 杆 2 与杆 3 的横截面面积与材料均相同 在梁的 中点 C 承受集中载荷 F 作用 试计算该点的水平与铅垂位移 已知载荷 F 20kN 各杆的横 截面面积均为 A 100mm2 弹性模量 E 200GPa 梁长 l 1000mm 解 各杆轴力及变形分别为梁 BD 作刚体平动 其上 B C D 三点位移相等3 8 3 17 图示桁架 在节点 B 和 C 作用一对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的载荷 F 设各杆各截面的拉压刚度均为 EA 试计算 节点 B 和 C 间的相对位移 B C 解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有 3 9 3 21 由铝镁合金杆与钢质套管组成一复合杆 杆 管各载面的刚度分别为E1A1与 E2A2 复合杆承受轴向载荷F作用 试计算铝镁合金杆与钢管横载面上的正应力以及杆的轴 向变形 解 设杆 管承受的压力分别为 FN1 FN2 则 FN1 FN2 F 1 变形协调条件为杆 管伸长量相同 即联立求解方程 1 2 得杆 管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别为 杆 的 轴 向 变 形 3 10 3 23 图示结构 杆1与杆2的弹性模量均为E 横截面面积均为 A 梁 BC 为刚体 载荷 F 20kN 许用拉应力 t 160MPa 许用压应力 c 110MPa 试确定各杆的横截面面积 解 设杆 1 所受压力为FN1 杆 2 所受拉力为FN2 则由梁BC的平衡条件得 变形协调条件为杆 1 缩短量等于杆 2 伸长量 即 联立求解方程 1 2 得因为杆 1 杆 2 的轴力相等 而许用压应力小于许 用拉应力 故由杆 1 的压应力强度条件得 3 11 3 25 图示桁架 杆 1 杆 2 与杆 3 分别用铸铁 铜和钢制成 许用应力分别为 1 40MPa 2 60MPa 3 120MPa 弹性模量分别为 E1 160GPa E2 100GPa E3 200GPa 若载荷 F 160kN A1 A2 2A3 试确定各杆的横截面面积 解 设杆 1 杆 2 杆 3 的轴力分别为 FN1 压 FN2 拉 FN3 拉 则由 C 点的平衡条件 杆 1 杆 2 的变形图如图 b 所示 变形协调条 件为C点的垂直位移等于杆3的伸长 即 联 立求解式 1 2 3 得 由三杆的强度条件 注意到条件 A1 A2 2A3 取 A1 A2 2A3 2448mm2 3 12 3 30 图示组合杆 由直径为 30mm 的钢杆套以外径为 50mm 内径为 30mm 的铜管组 成 二者由两个直径为 10mm 的铆钉连接在一起 铆接后 温度升高 40 试计算铆钉剪 切面上的切应力 钢与铜的弹性模量分别为 Es 200GPa 与 Ec 100GPa 线膨胀系数分别为 l s 12 5 10 与 l c 16 10 解 钢杆受拉 铜管受压 其轴力相等 设为 FN 变形协调条件为钢杆和铜管的伸长量相 等 即 铆钉剪切面上的切应力 3 13 3 32 图示桁架 三杆的横截面面积 弹性模量与许用应力均相同 并分别为 A E 与 试确定该桁架的许用载荷 F 为了提高许用载荷之值 现将杆 3 的设计长度 l 变为 l 试问当 为何值时许用载荷最大 其值 Fmax 为何 解 静力平衡条件为 变形协调条件 为 联 立求解式 1 2 3 得 杆 3 的轴力比杆 1 杆 2 大 由杆 3 的强度条件 若将杆 3 的设计长度 l 变为 l 要使许用 载荷最大 只有三杆的应力都达到 此时 变形协调条件为 第第 四四 章章扭转扭转 4 1 4 3 图示空心圆截面轴 外径 D 40mm 内径 d 20mm 扭矩 T 1kN m 试计算横截 面上的最大 最小扭转切应力 以及 A 点处 A 15mm 的扭转切应力 解 因为 与 成正比 所以 4 2 4 10 实心圆轴与空心圆轴通过牙嵌离合器连接 已知轴的转速 n 100 r min 传递功率 P 10 kW 许用切应力 80MPa d1 d2 0 6 试确定实心轴的直径 d 空心轴的内 外径 d1和 d2 解 扭 矩由 实 心 轴 的 切 应 力 强 度 条 件 由空心轴的切应力强度条件 4 3 4 12 某传动轴 转速n 300 r min 轮 1 为主动轮 输入功率P1 50kW 轮 2 轮 3 与轮 4 为从动轮 输出功率分别为P2 10kW P3 P4 20kW 1 试求轴内的最大扭矩 2 若将轮 1 与轮 3 的位置对调 试分析对轴的受力是否有利 解 1 轮 1 2 3 4 作用在轴上扭力矩分别为轴内的 最大扭矩若将轮 1 与轮 3 的位置对调 则最大扭矩变为 最大扭矩变小 当然对轴的受力有利 4 4 4 21 图示两端固定的圆截面轴 承受扭力矩作用 试求支反力偶矩 设扭转刚度为已 知常数 解 a 由对称性可看出 MA MB 再由平衡可看出 MA MB M b 显 然MA MB 变 形 协 调 条 件 为解 得 c d 由静力平衡方程得 变形协调条件为 联立求解式 1 2 得 4 5 4 25 图示组合轴 由套管与芯轴并借两端刚性平板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设作用在刚性 平板上的扭力矩为 M 2kN m 套管与芯轴的切变模量分别为 G1 40GPa 与 G2 80GPa 试 求套管与芯轴的扭矩及最大扭转切应力 解 设套管与芯轴的扭矩分别为 T1 T2 则 T1 T2 M 2kN m 1 变形协调条件为套管与芯轴的扭转角相等 即 联立求解式 1 2 得套管与芯轴的最大扭转切应 力分别为 4 6 4 28 将截面尺寸分别为 100mm 90mm 与 90mm 80mm 的两钢管相套合 并在 内管两端施加扭力矩 M0 2kN m 后 将其两端与外管相焊接 试问在去掉扭力矩 M0后 内 外管横截面上的最大扭转切应力 解 去掉扭力矩 M0后 两钢管相互扭 其扭矩相等 设为 T 设施加 M0后内管扭转角为 0 去掉 M0后 内管带动外管回退扭转角 1 此即外管扭转角 剩下的扭转角 0 1 即为内管扭转角 变形 协调条件为 内 外管横截面上的最大 扭转切应力分别为 4 7 4 29 图示二轴 用突缘与螺栓相连接 各螺栓的材料 直径相同 并均匀地排列在 直径为D 100mm 的圆周上 突缘的厚度为 10mm 轴所承受的扭力矩为M 5 0 kN m 螺 栓的许用切应力 100MPa 许用挤压应力 bs 300MPa 试确定螺栓的直径d 解 设每个螺栓承受的剪力为 FS 则由切应力强度条 件由挤压强度条件 故螺栓的直径 第第 五五 章章弯曲应力弯曲应力 1 5 1 平衡微分方程中的正负号由哪些因素所确定 简支梁受力及 Ox 坐标取向如图所示 试分析下列平衡微分方程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解 B 正确 平衡微分方程中的正负号由该梁 Ox 坐标取向及分布载荷 q x 的方向决定 截面弯矩和 剪力的方向是不随坐标变化的 我们在处理这类问题时都按正方向画出 但是剪力和弯矩的 增量面和坐标轴的取向有关 这样在对梁的微段列平衡方程式时就有所不同 参考下图 当 Ox 坐标取向相反 向右时 相应 b A 是正确的 但无论 A B 弯矩的二阶导数在 q 向上 时 均为正 反之 为负 2 5 2 对于承受均布载荷 q 的简支梁 其弯矩图凸凹性与哪些因素相关 试判断下列四种 答案中哪一种是错误的 解 A 是错误的 梁截面上的弯矩的正负号 与梁的坐标系无关 该梁上的弯矩为正 因此 A 是错误的 弯矩曲线和一般曲线的凸凹相同 和 y 轴的方向有关 弯矩二阶导数为 正时 曲线开口向着 y 轴的正向 q x 向下时 无论 x 轴的方向如何 弯矩二阶导数均为负 曲线开口向着 y 轴的负向 因此 B C D 都是正确的 3 5 3 应用平衡微分方程画出下列各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并确定 FQ max和 M max 本题 和下题内力图中 内力大小只标注相应的系数 解 4 5 4 试作下列刚架的弯矩图 并确定 M max 解 5 5 5 静定梁承受平面载荷 但无集中力偶作用 其剪力图如图所示 若已知 A 端 弯矩 M 0 0 试确定梁上的载荷 包括支座反力 及梁的弯矩图 解 6 5 6 已知静定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试确定梁上的载荷 包括支座反力 解 7 5 7 静定梁承受平面载荷 但无集中力偶作用 其剪力图如图所示 若已知 E 端弯矩 为零 请 1 在 Ox 坐标中写出弯矩的表达式 2 试确定梁上的载荷及梁的弯矩图 解 8 5 10 在图示梁上 作用有集度为 m m x 的分布力偶 试建立力偶矩集度 剪力及弯 矩间的微分关系 解 用坐标分别为 x 与 x dx 的横截面 从梁中切取一微段 如图 b 平衡方程为 9 5 11 对于图示杆件 试建立载荷集度 轴向载荷集度 q 或扭力矩集度 m 与相应内力 轴 力或扭矩 间的微分关系 解 a 用坐标分别为 x 与 x dx 的横截面 从杆中切取一微段 如图 c 平衡方程为 b 用坐标分别为 x 与 x dx 的横截面 从杆中切 取一微段 如图 d 平衡方程为 10 5 18 直径为d的金属丝 环绕在直径为D的轮缘上 试求金属丝内的最大正应变与最 大正应力 已知材料的弹性模量为E 解 11 5 23 图示直径为 d 的圆木 现需从中切取一矩形截面梁 试问 1 如欲使所切矩形梁的弯曲强度最高 h 和 b 应分别为何值 2 如欲使所切矩形梁的弯曲刚度最高 h 和 b 应分别为何值 解 1 欲使梁的弯曲强度最高 只要抗弯截面系数 取极大值 为此令 2 欲使梁的弯曲刚度最高 只要惯性矩取极大值 为此令 12 5 24 图示简支梁 由 18 工字钢制成 在外载荷作用下 测得横截面A底边的纵向正 应变 3 0 10 4 试计算梁内的最大弯曲正应力 已知钢的弹性模量 E 200GPa a 1m 解 梁 的 剪 力 图 及 弯 矩 图 如 图 所 示 从 弯 矩 图 可 见 13 5 32 图示槽形截面铸铁梁 F 10kN Me 70kN m 许用拉应力 t 35MPa 许用压应力 c 120MPa 试校核梁的强度 解 先 求 形 心 坐 标 将 图 示 截 面 看 成 一 大 矩 形 减 去 一 小 矩 形 惯性矩 弯矩图如图所示 C 截面的左 右截面为危险截面 在 C 左截面 其最大拉 压应力分别为 在 C 右截面 其 最大拉 压应力分别为 故 14 5 35 图示简支梁 由四块尺寸相同的木板胶接而成 试校核其强度 已知载荷 F 4kN 梁跨度 l 400mm 截面宽度 b 50mm 高度 h 80mm 木板的许用应力 7MPa 胶缝的 许用切应力 5MPa 解 从 内 力 图 可 见木 板 的 最 大 正 应 力 由剪应力互等定理知 胶缝的最大切应力等于横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 可见 该梁满足强度条件 15 5 41 图示简支梁 承受偏斜的集中载荷 F 作用 试计算梁内的最大弯曲正应力 已知 F 10kN l 1m b 90mm h 180mm 解 16 5 42 图示悬臂梁 承受载荷F1与F2作用 已知F1 800N F2 1 6kN l 1m 许用应 力 160MPa 试分别按下列要求确定截面尺寸 1 截面为矩形 h 2b 2 截面为圆形 解 1 危险截面位于固定端 2 17 5 45 一铸铁梁 其截面如图所示 已知许用压应力为许用拉应力的 4 倍 即 c 4 t 试从强度方面考虑 宽度b为何值最佳 解 又因 y1 y2 400 mm 故 y1 80 mm y2 320 mm 将截面对形心轴 z 取静矩 得 18 5 54 图示直径为 d 的圆截面铸铁杆 承受偏心距为 e 的载荷 F 作用 试证明 当 e d 8 时 横截面上不存在拉应力 即截面核心为 R d 8 的圆形区域 解 19 5 55 图示杆件 同时承受横向力与偏心压力作用 试确定F的许用值 已知许用拉应 力 t 30MPa 许用压应力 c 90MPa 解 故 F 的许用值为 4 85kN 第第 七七 章章 应力 应变状态分析应力 应变状态分析 7 1 7 1b 已知应力状态如图所示 应力单位为 试用解析法计算图中指定截面的正 应力与切应力 解 与截面的应力分别为 MPa 7 2 7 2b 已知应力状态如图所示 应力单位为 试用解析法计算图中指定截面的正 应力与切应力 解 与截面的应力分别为 7 3 7 2d 已知应力状态如图所示 应力单位为 试用图解法计算图中指定截面的正 应力与切应力 解 如图 得 指定截面的正应力 切应力 7 4 7 7 已知某点 A 处截面 AB 与 AC 的应力如图所示 应力单位为 试用图 解法求主应力的大小及所在截面的方位 解 由图 根据比例尺 可以得到 7 5 7 10c 已知应力状态如图所示 试画三向应力圆 并求主应力 最大正应力与最大切应 力 解 对于图示应力状态 是主应力状态 其它两个主应力由 确定 在平面内 由坐标 与 分别确定和点 以为直径画圆 与轴相交于和 再以及为直径作圆 即得三向应力圆 由上面的作图可知 主应力为 7 6 7 12 已知应力状态如图所示 应力单位为 试求主应力的大小 解 与截面的应力分别为 在截面上没有切应力 所以是主应 力之一 7 7 7 13 已知构件表面某点处的正应变 切应变 试求该表面处方位的正应变与最大应变及其所在方位 解 得 7 8 7 20 图示矩形截面杆 承受轴向载荷 F 作用 试计算线段 AB 的正应变 设截面尺寸 b 和 h 与材料的弹性常数 E 和 均为已知 解 AB 的正应变为 7 9 7 21 在构件表面某点 O 处 沿 与方位 粘贴三个应变片 测得该三方 位的正应变分别为 与 该表面处于 平面应力状态 试求该点处的应力 与 已知材料的弹性模量 泊松比 解 显然 并令 于是得切应变 7 10 7 6 图示受力板件 试证明 A 点处各截面的正应力与切应力均为零 证明 若在尖点 A 处沿自由边界取三角形单元体如图所示 设单元体 面上的应力 分量为 和 自由边界上的应力分量为 则有 由于 因此 必有 这时 代表 A 点应力状态的应力圆缩为坐标的原点 所以 A 点为零应力状态 7 11 7 15 构件表面某点处 沿 与方位粘贴四个应变片 并测 得 相 应 正 应 变 依 次 为 与 试判断上述测试结果是否可靠 解 很明显 得 又 得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的两个结果不一致 所以 上述测量结果不可靠 第第 八八 章章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1 8 4 试比较图示正方形棱柱体在下列两中情况下的相当应力 弹性常数 E 和 均 为已知 a 棱柱体轴向受压 b 棱柱体在刚性方模中轴向受压 解 对于图 a 中的情况 应力状态如图 c 对于图 b 中的情况 应力状态如图 d 所以 2 8 6 图示钢质拐轴 承受集中载荷 F 作用 试根据第三强度理论确定轴 AB 的直径 已知载荷 F 1kN 许用应力 160Mpa 解 扭矩 弯矩 由 得 所以 3 8 10 图示齿轮传动轴 用钢制成 在齿轮 上 作用有径向力 切向 力 在齿轮 上 作用有切向力 径向力 若许用 应力 100Mpa 试根据第四强度理论确定轴径 解 计算简图如图所示 作 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危险截面为 B 截面 其内力分量为 由第四强度理论 得 4 8 4圆截面轴的危险面上受有弯矩 y 扭矩 x 和轴力 Nx 作用 关于危险点的应力 状态有下列四种 试判断哪一种是正确的 请选择正确答案 图中微元上平行于纸平面的面对应着轴的横截面 答 B 5 8 13 图示圆截面钢杆 承受载荷 与扭力矩作用 试根据第三强度理 论校核杆的强度 已知载荷N 扭力矩 许用 应力 160Mpa 解 弯矩 满足强度条件 6 8 25 图示铸铁构件 中段为一内径 D 200mm 壁厚 10mm 的圆筒 圆筒内的压力 p 1Mpa 两端的轴向压力 F 300kN 材料的泊松比 0 25 许用拉应力 t 30Mpa 试 校核圆筒部分的强度 解 由第二强度理论 满足强度条件 7 8 27 图薄壁圆筒 同时承受内压 p 与扭力矩 M 作用 由实验测得筒壁沿轴向及与轴 线成方位的正应变分别为和 试求内压 p 与扭力矩 M 之值 筒的内径为 D 壁厚 材料的弹性模量 E 与泊松比 均为已知 解 很显然 8 8 22 图示油管 内径 D 11mm 壁厚 0 5mm 内压 p 7 5MPa 许用应力 100Mpa 试校核油管的强度 解 由第三强度理论 满足强度条件 9 8 11 图示圆截面杆 直径为 d 承受轴向力 F 与扭矩 M 作用 杆用塑性材料制成 许 用应力为 试画出危险点处微体的应力状态图 并根据第四强度理论建立杆的强度条件 解 危险点的应力状态如图所示 由第四强度理论 可以得到杆的强度条件 10 8 17 图示圆截面圆环 缺口处承受一对相距极近的载荷作用 已知圆环轴线的半 径为 截面的直径为 材料的许用应力为 试根据第三强度理论确定的 许用值 解 危险截面在 A 或 B 截面 A 截面 B 由第三强度理论可见 危险截面为 A 截面 得 即的许用值为 11 8 16 图示等截面刚架 承受载荷与作用 且 试根据第三 强度理论确定的许用值 已知许用应力为 截面为正方形 边长为 且 解 危险截面在 A 截面或 C D 截面 C 截面与 D 截面的应力状态一样 C 截面 由第三强度理论 得 A 截面 由第三强度理论 得 比较两个结果 可得 的许用值 12 8 25 球形薄壁容器 其内径为 壁厚为 承受压强为 p 之内压 试证明壁内任 一点处的主应力为 证明 取球坐标 对于球闭各点 以球心为原点 由于结构和受力均对称于球心 故球壁各点的应力状态相同 且由于球壁很薄 对于球壁上的任一点 取通过该点的直径平面 如图 由平衡条件 对于球壁内的任一点 因此 球壁内的任一点的应力状态为 证毕 第第 九九 章章压杆稳定问题压杆稳定问题 9 1 9 8 图示正方形桁架 各杆各截面的弯曲刚度均为 EI 且均为细长杆 试问当载荷 F 为何值时结构中的个别杆件将失稳 如果将载荷 F 的方向改为向内 则使杆件失稳的载荷 F 又为何值 解 1 此时 CD 杆是压杆 时 CD 杆失稳 2 F 的方向改为向内时 AC CB BD DB 杆均为压杆 其受到的压力均为 时 压杆失稳 9 2 9 22 图示桁架 在节点 C 承受载荷 F 100kN 作用 二杆均为圆截面 材料为低碳钢 Q275 许用压应力 180Mpa 试确定二杆的杆径 解 取结点 C 分析 AC 杆是拉杆 得 BC 杆是压杆 得 考虑到压杆失稳 由于 故 得 因此 AC 杆的直径为 BC 杆的直径为 9 3 9 12 图示活塞杆 用硅钢制成 其直径 d 40mm 外伸部分的最大长度 l 1m 弹性模 量 E 210Gpa 100 试确定活塞杆的临界载荷 解 看成是一端固定 一端自由 此时 而 所以 用大柔度杆临界应力公式计算 9 4 9 7 试确定图示细长压杆的相当长度与临界载荷 设弯曲刚度 EI 为常数 解 由于右段可水平移动而不能转动 所以右端 有力偶 取杆的左段为隔离体 得 令 得 它的通解为 当时 得 得 所以 当时 即 n 1 2 3 取 n 1 得最小值 所以 该细长压杆的相当长度 临界载荷为 9 5 9 2 图示刚杆弹簧系统 试求其临界载荷 图中的 k 为弹簧常量 解 设弹簧伸长为 则 那么支反力为 各力对弹簧所在截面取矩 则 即得 9 6 9 13 图示结构 由横梁 AC 与立柱 BD 组成 试问当载荷集度 q 20N mm 与 q 40N mm 时 截面 B 的挠度分别为何值 横梁与立柱均用低碳钢制成 弹性模量 E 200GPa 比例极 限 200MPa 解 截面几何性质 No20b 工字钢 梁长 圆截面立柱 长 结构为一次静不定 由变形协调条件 1 当时 2 当时 9 7 9 15 图示矩形截面压杆 有三种支持方式 杆长 l 300mm 截面宽度 b 20mm 高度 h 12mm 弹性模量 E 200Gpa 50 0 中柔度杆的临界应力公式为 试计算它们的临界载荷 并进行比较 解 a b c 从计算结果看出 第三种支持方式的临界载荷最大 9 8 9 5 图示两端球形铰支细长压杆 弹性模量 E 200Gpa 试用欧拉公式计算其临界荷载 1 圆形截面 d 30mm l 1 2m 2 矩形截面 h 2b 50mm l 1 2m 3 No14 工字钢 l 1 9m 解 1 2 3 9 9 9 17 图示连杆 用硅钢制成 试确定其临界载荷 中柔度杆的临界应力公式为 在平面内 长度因数 在平面内 长度因数 解 考虑平面失稳 考虑平面失稳 采用中柔度杆的临界应力公式计算 9 10 9 19 试检查图示千斤顶丝杠的稳定性 若千斤顶的最大起重量 丝杠内 径 丝杠总长 衬套高度 稳定安全因数 丝 杠 用钢 制 成 中 柔 度 杆 的 临 界 应 力 公 式 为 解 看成是一端固定 一端自由 最大伸长长度 用中柔度杆的临界应力公式计算 所以 千斤顶丝杠不会失稳 第第 十十二二 章章非对称弯曲非对称弯曲 1 12 1 在梁的图示截面上 弯矩 M 10 kN m 试计算最大弯曲正应力 已知截面的 惯性矩 Iy Iz 4 75 106mm4 Iyz 2 78 106mm4 题 10 l 图 解 2 12 3 图示悬臂梁 承受载荷 F1与 F2作用 试校核梁的强度 已知 F1 5 kN F2 30kN 许用拉应力 t 30 MPa 许用压应力 c 90 MPa 解 在固定端截面上 梁强度不满足要求 3 12 8 图示用钢板加固的木梁 承受载荷 F 10 kN 作用 钢与木的弹性模量分别为 Es 200 GPa 与 Ew 10 GPa 试求钢板与木梁横截面上的最大弯曲正应力以及截面 C 的挠度 解 由上册附录 E 知 第第 十十三三 章章能量法能量法 13 1 11 1 图示各梁 弯曲刚度 EI 均为常数 试计算梁的应变能及所加载荷的相应位 移 题 13 l a 图 解 题 13 l a 利用对称性 梁的应变能 题 13 l b 图题 13 l b 解 梁的应变能 13 2 11 2 图示变宽度平板 承受轴向载荷 F 作用 试计算板件的总伸长 板件的厚 度为 长度为 l 左 右端的截面宽度分别为 b1与 b2 材料的弹性模量为 E 题 13 2 图 解 注意 1 该题为变截面 各截面横截面上正应力不同 2 各截面上正应力不同 故不能用 只能用计算 13 3 11 3 图示等截面直杆 承受轴向载荷 F 作用 设杆的横截面面积为 A 材料的应 力 应变关系为 其中 c 为已知常数 试计算外力所作之功 解 注意 该题为材料非线性 1 对轴向拉压 仍适用 2 不适用 3 仍适用 解法二 13 4 11 4 图示圆柱形大螺距弹簧 承受轴向拉力 F 作用 试用能量法证明弹簧的轴向变形为 式中 D 为弹簧的平均直径 d 为弹簧丝的直径 n 为弹簧 的圈数 为螺旋升角 E 为弹性模量 G 为切变模量 题 13 4 图 解 13 5 11 5 图示等截面直杆 承受一对方向相反 大小均为 F 的横向力作用 设截面 宽度为 b 拉压刚度为 EA 材料的泊松比为 试利用功的互等定理 证明杆的轴向变形为 状态 题 13 5 图状态 解 用功 位移 互等定理关键 1 找出状态 使状态 的外力在 状态 所求的位移上做功 2 状态 的外力作用下 状态 外力作用点 状态 外力相应位移容易求出 用功的互等定理 13 6 11 6 图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轴 1 沿纤维方向 轴 2 垂直于纤维方向 当正应力 l单独作用时 图 a 材料沿 1 和 2 方向的正应变分别为 式中 E1与 12分别为复合材料的纵向弹性模量与纵向泊松比 当 2单独作用时 图 b 上 述二方向的正应变则分别为 式中 E1与 21分别为复合材料的横向弹性模量与横向泊松比 试证明 即上 述四个弹性常数中 只有三个是独立的 状态 题 13 6 图状态 解 设垂直于纤维方向边长为 b 纤维方向边长为 a 厚度为 t 用功互等定理 13 7 11 7 试用卡氏第二定理解题 13 1 题 13 l a 图 解 由 13 l a 知梁的应变能 题 13 l b 图 解 题 13 l b 梁的应变能 13 8 11 8 图示桁架 在节点 B 承受载 荷 F 作用 试用卡氏第二定理计算该节点的 铅垂位移 B 各杆各截面的拉压刚度均为 EA 题 13 8 图 解 13 9 11 9 图示刚架 承受载荷 F 作用 试用卡氏第二定理计算截面 C 的转角 设弯 曲刚度 EI 为常数 题 13 9 图 解 由于截面没有转角相应的外力偶 故需虚加一个力偶 m 注意 1 用卡氏第二定理时 在求某点位移 转角 时 则在求位移点沿求位移方向 转 角 必须有一相应的集中力 集中力偶 若实际结构不存在相应的力 力偶 则需虚加相 应力 力偶 在对相应力 力偶 求偏导后 令虚加力 力偶 为零 2 卡氏第二定理可有二种形式 以弯曲为例 3 当求下梁 A 点的位移时 必须先把 A 点外力记为 FA 再用求 A 点 位移 最后 FA用 F 表示 若直接用求出的物理意义为 A 点 F 方向位移 与 C 点 F 方向位移代数和 13 10 11 11 图示等截面杆 承受轴向均布载荷 q 及集中载荷 F 作用 试用卡氏第二定 理计算杆端截面 A 的轴向位移 设拉压刚度 EA 为常数 题 13 11 图 解 1 13 3 图示圆截面钢杆 直径 d 20 mm 杆长 l 2 m 弹性模量 E 210GPa 一重量 为 P 500 N 的冲击物 沿杆轴自高度 h 100 mm 处自由下落 试在下列两种情况下计算杆 内横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 杆与突缘的质量以及 突缘与冲击物的变形均忽略不计 1 冲击物直接落在杆的突缘上 图 a 2 突缘上放有弹簧 其弹簧常量 k 200 N mm 图 b 解 2 13 5 图示等截面刚架 一重量为 P 300 N 的物体 自高度 h 50 mm 处自由下落 试计算截面 A 的最大铅垂位移与刚架内的最大正应力 材料的弹性模量 E 200 GPa 刚架 的质量与冲击物的变形均忽略不计 题 13 5 图M 图M0图 解 3 13 6 图示悬臂梁 一重量为 P 的物体 以速度 v 沿水平方向冲击悬臂梁端部的截面 A 试求该截面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梁内的最大弯曲正应力 材料的弹性模量为 E 梁的质量与冲 击物的变形均忽略不计 解 4 13 7 图示两根正方形截面简支架 一重量为 P 600 N 的物体 自高度 h 20 mm 处 自由下落 试在下列两种情况下计算梁内的最大弯曲 正应力 1 二梁间无间隙 2 二梁间的间隙 2mm 已知二梁的跨度 l 1m 根截面的边宽 a 30 mm 弹 性模量 E 200 GPa 梁的质量与冲击物的变形均忽略 不计 解 1 一次静不定问题 设两梁相互作用为 R 由变形协调条件 2 设上梁冲击点变形到最低点时动载荷为 Pd 两梁相互作用为 Rd 由变形协调条件 冲击物位能改变为 上梁的变形能为 下梁的变形能为 由能量守恒 由 1 2 解得 第第 十十四四 章章静不定问题静不定问题 1 14 1 试判断图示各结构的静不定次数 解 a 4 次静不定问题 3 次内力静不定 1 次外力静不定 b 3 次静不定问题 2 次内力静不定 1 次外力静不定 c 1 次静不定问题 1 次内力静不定 d 1 次静不定问题 1 次内力静不定 2 13 2 图示各刚架 弯曲刚度 EI 均为常数 试求支反力 并画弯矩图 解 a 1 次静不定问题 相当系统如上右图 相当系统 M 图单位载荷结构 3 14 3 图示圆弧形小曲率杆 弯曲剧度 EI 为常数 试求支反力 对于题 b 并计算截 面 A 的水平位移 解 a 1 次静不定问题 相当系统 M 图单位载荷结构 解 b 1 次静不定问题 相当系统单位载荷结构 计算截面 A 的水平位移略 4 14 4 图示桁架 各杆各截面的拉压刚度均为 EA 试求杆 BC 的轴力 解 1 次静不定问题 相当结构单位载荷结构 5 14 5 图示小曲率圆环 承受载荷 F 作用 试求截面 A 与 C 的弯矩以及截面 A 与 B 的相 对线位移 设弯曲刚度 EI 为常数 题 14 5 图相当系统 解 1 求截面 A 与 C 的弯矩 由对称性取相当系统如图 求 A单位载荷结构求 AB单位载荷结构 2 求截面 A 与 B 的相对线位移 14 6 图示结构 承受载荷 F 作用 试计算杆 BC 的轴力及节点 B 的铅垂位移 a 题 14 6 图 解 a 取相当系统如图 相当系统M 图N 图 单位载荷结构M0图N0图 b 解略 7 14 7 试画图示刚架的弯矩图 设弯曲刚度 EI 为常数 a b 题 14 7 图 a 提示 由对称性取相当系统如图 解略 b 提示 由反对称性取相当系统如图 解略 题 14 7 a 相当系统题 14 7 b 相当系统 8 14 8 试画图示各刚架的弯矩图 并计算截面 A 与 B 沿 AB 连线方向的相对线位移 设弯 曲刚度 EI 为常数 a b c d 题 14 8 图 a 提示 由对称性取相当系统如图 解略 b 提示 由对称性取相当系统如图 解略 c 提示 由反对称性取相当系统如图 解略 d 提示 由反对称性取相当系统如图 解略 题 14 8 a 相当系统题 14 8 b 相当系统 题 14 8 c 相当系统题 14 8 d 相当系统 9 14 9 图示刚架 承受载荷 F 80 kN 作用 已知铰链 A 允许传递的剪力 FS 40kN l 0 5 m 试求尺寸 a 的允许取值范围 设弯曲刚度 EI 为常数 解 由反对称性取相当系统如图 题 14 9 图相当系统 相当系统 M 图单位载荷结构M0图 10 14 11 图示桁架 承受载荷 F 80 kN 作用 各杆各截面的拉压刚度均为 EA 试求杆 BC 的角位移 题 14 11 图相当系统单位载荷结构 解 由反对称性知 NDC 0 取相当系统如图 解法二 参见题 11 17 a 解 11 14 12 图示结构 均为小曲率圆杆 弯曲刚度 EI 为常数 试计算截面 A 与 B 沿 AB 连 线方向的相对线位移 题 14 12 a 受力分析题 14 12 图 解 由对称性 受力分析如图 12 3 13 图示两端固定杆 如果温度升高 T 试计算杆内的最大正应力 材料的弹性模量为 E 线膨胀系数为 l 截面宽度不变 题 14 13 图 解 由对称性 受力分析如图 第十第十一一章章交变应力交变应力 1 11 1 图示循环应力 试求其平均应力 应力幅值与应力比 题 11 1 图 解 2 11 2 图示旋转轴 同时承受横向载荷 F 与轴向拉力 Fx作用 试求危险截面边缘任一点 处的最大正应力 最小正应力 平均应力 应力幅与应力比 已知轴径 d 10 mm 轴长 l 100 mm 载荷 Fy 500 N Fx 2 kN 解 3 11 3 图示疲劳试样 由钢制成 强度极限 b 600 MPa 试验时承受对称循环的轴向载 荷作用 试确定试样夹持部位圆角处的有效应力集中因数 试样表面经磨削加工 题 11 3 图 解 查表得 计算 查表得 计算 4 11 5 图示钢轴 承受对称循环的弯曲应力作用 钢轴分别由合金钢和碳钢制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旅游出行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成品分销渠道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家庭环保认证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时尚产业招商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时尚杂志电商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差错检测设备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水稻功能材料应用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智能化办公家具展销会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合同样本:餐饮合伙协议示范文本
- 湖北安全员题目及答案
- 垃圾分类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 新建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施工方案
- 新生儿病房探视制度
- 2024年《13464电脑动画》自考复习题库(含答案)
- 给我一颗原始星球 (小镇舍长)
- 第一次月考卷(扬州专用)-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卷(江苏专用)
- 09G自动变速箱阀体维修案例
-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分享
- JT-T-617.6-2018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规则第6部分:装卸条件及作业要求
- 内蒙古建筑图集 DBJ-T 03-76-2018 自保温砌块建筑构造图集
- 养老护理员礼仪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