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中行走,在建筑中行走.doc_第1页
在城市中行走,在建筑中行走.doc_第2页
在城市中行走,在建筑中行走.doc_第3页
在城市中行走,在建筑中行走.doc_第4页
在城市中行走,在建筑中行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省钱装修 品质建材家居就上珂居装修网 在城市中行走,在建筑中行走围绕雕像的行走走在今年夏天的上海世博会场是一次兴奋的经历,其中的一大乐趣是检阅国家馆之间的设计竞赛。场馆似乎都普遍在展开一种视觉效果上的竞争,而这当然正是世博会的目的之一。在这种视觉竞争的环境中与众不同的是BIG(Bjarke Ingels Group)设计的丹麦馆。它的设计动力不是为了视觉冲击,而是为了实现创新的形体概念和随之而产生的空间:两层的环道首尾相接,盘旋上升和下降;在环道中央的小水池模拟Copenhagen的海域,还有坐落在一隅的小美人鱼铜像。在沿环道盘旋的场馆之旅上,雕像从不同角度和距离展示着不同的面貌;如果没有这一连续的视觉变化,环行的经历将是索然无味的。固定的雕像提供了参照,反映我们在场馆的相对运动。这种经历使我回想到在巴塞罗那世博馆行走时发现的Georg Kolbe创作的雕像,在池塘一隅,在石墙背后,在玻璃的倒影里。在1929年Barcelona世博会上,由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德国馆,虽然也有视觉上的冲击力,但主要的概念却在于由隔墙界定连续空间,这种连续的流动空间正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创新。除此之外,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和赖特的落水山庄都是现代主义的杰作,也都是公认的实现连续的流动空间的突破。一系列新的建筑语汇在早期的现代主义实践中,打破了传统的四面墙围合房间的布局,并重新定义室内室外的空间关系。灵活边界或感知边界的探索实践模糊了房间的定义,并创造出空间的流动以及过渡空间。不同于靠视觉冲击来设计一个有吸引力的建筑,现代建筑是以考虑空间经验为设计的出发点。这些建筑通过视觉、动感及其他人类感官被感知。在城市中行走I当今存在的两股截然不同的设计潮流,一种是以视觉主题影响为手段,另一种是以空间经验为手段,这似乎是上个世纪社会和文化变革的广泛反映。以视觉主题影响为手段的设计不仅仅代表了世博会的临时建筑,更代表了我们当下广泛流行的建筑实践。正如在很多讨论中提到的,今天我们对视觉媒体的日益依赖,在消费主义社会的助波推澜下,大大地影响着我们的建筑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以空间经验为手段的设计被边缘化成为非主流,并随着不同时期的关注不同而产生变化。空间经验的设计方法最早从纯粹派、立体派、拼贴派以及包浩斯的抽象艺术等视觉艺术运动中寻求概念,开始的讨论局限在人类纯感知的范围。20世纪后半,很多建筑师在设计中持续了这种关注知觉的或现象学性的科学纯度,而其中更有一些建筑师开始重新定义空间感知,以回应更广泛的社会变革和更大都市文脉。之前提到的现代主义经典的空间体验,被转化为涵盖更大范围的空间环境体验,从自然景观、建筑形式到文化意义。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的Team 10,是这种运动早期的尝试,它广泛地扩大了环境设计的范围,也是视觉经验结合空间环境的设计方法的重要转折点。王维仁作品的设计意图同样以涵盖多范围的空间环境为目标,从空间体验到自然景观到建筑形式到文化义涵。这种方法并非只是延续现代主义的概念,更是对当下的都市和建筑情境的一种批判性地介入。在讨论维也纳和香港城市建筑的文章中,王维仁从地理到都市形态到日常生活,表明了他对香港都市及文化的批评态度:关于今天我们进入维也纳都市景观漫步这样的文化背景。在看似于19世纪时期同质的都市结构中,有着新装修的店面、画廊、咖啡厅、偶现的有着创新的空间概念和微妙细节的特别建筑,最终展示了一种批判且有力的设计文化。即使有着长期建立起来的城市外壳,维也纳的发展着的建筑,艺术,文学及多媒体文化产品一直是其重塑都市织理的重要机制。这正是香港在看似有活力的都市面貌下所缺少的东西:知识分子在参与都市文化建设中的缺席,特别是在建筑和都市形态方面。(2003年,王维仁1)文中除了指出知识分子对都市文化建设的建构,也提及都市形式和都市文化的关系,如米歇尔德塞都步行/漫步在都市景观/结构/织理的论述,不但是一种体验和欣赏都市文化, 也是实践批判的有效工具。这种对城市步行体验的关注,不只影响了王维仁对城市空间的看法,更反映在他的建筑设计中。在城市中行走II关于在城市中行走的讨论(不是表面从一点到另一点的位移,而是作为都市文化自身或作为体验空间环境的一种途径),是在这种行走被漠视和消失之时,才第一次被提出来。当汽车成为我们生活中流行的交通工具时,都市形态被急切地改造以适应不断增长的汽车交通。由勒柯布西耶提出的著名的“300万人的城市”规划方案以及一系列都市化的提案,勾勒出都市汽车交通和行人通道的功能分隔。步行体验被视为在 “公园中的高塔”这一新的都市形态中的绿色公园中的休闲,而不是在日常生活的都市文化。这种以都市重建和新镇开发为方式的都市形态实践受到广泛的批评,因为它根除了20世纪60年代及之后被认为是重要都市社区空间的街道空间2。一般人批评这种的都市形式不能给人们带来有活力的都市空间,无法作为都市文化的步行体验;另一些人则批判了都市规划实践由上而下的规划过程,它只重视政治的权力和规划的权威:以功能分区,交通系统和土地资源的重组,来实现高效实用的经济活动的目标。更有批评进一步指出权力创造的空间与市民生活空间之间的断裂,强调了人的感知在我们的建筑环境和街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3。这两种批评,虽然从不同角度出发,却都是针对我们的社会受到现代主义影响后的重构。这种重构始于20世纪,它所带来的都市环境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及之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几年来,类似的批评立场更常常被用来讨论中国当代的城市发展(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城市):超大地块的开发项目和高墙深锁的住宅小区,使都市的形态支离破碎,使城市的步行体验无处可觅4。在现代主义建筑的空间经验和现代主义的城市经验的两难情境之下,王维仁身处于香港,珠三角和台北之间的都市环境,在他的一连串的建筑竞图实践和展览中,企图表达了一种跨越都市与建筑的连续空间经验。这一系列行走空间的尝试,包跨早期的台中光隆小学,西安交大竞赛,到东莞台商学校游泳馆,和香港的岭南大学社区学院,到高层的香港理工大学红磡社区学院,在200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都市合院主义”装置中被王维仁表现出来。这种建筑里的城市空间经验,或者城市中连续建筑空间的彰显,是建筑师带着“都市的多孔性”,“连续性的通行”“景观的融入”“连续的合院”等概念设计他的建筑项目的最大动力。这些项目将周围环境带入它们的建筑空间中,同时重新定义了他试图促进文化互动的新的空间环境,这种互动往往通过行走体验。设计这样的建筑作品和空间环境是他的一项策略,也是他对于后现代都市空间的批判性的介入。在这篇文章的后半段我们将通过王维仁的岭南大学社区学院、东莞台商学校游泳馆和香港理工大学信息学院三个作品,讨论他实现这种新的空间环境的设计方法。在建筑中行走I岭南大学这个项目是岭南大学校园扩建工程的一个新教学楼。新建筑的功能包括讲堂、研究室、办公室、一间多功能厅,和一栋小教堂。大学位于屯门新镇附近,香港新界西北方,从市中心坐火车约半小时可达。香港的山地地形使可居住用地十分有限,屯门新镇规划在一个狭长的谷地中,市区一部分在南面入海口处经由填海而建成,以获得更大的平坦发展用地。新建筑的地块位于东部山脚下的谷地,毗邻现有校园及一个高层住宅小区。这是一个沿着等高线蜿蜒的、不规则的狭窄地块,也是岭南大学周边少数剩下的山坡草地,留下了部分新界农田地景原生态的龙眼树和竹林。设计方法:模块和架构王维仁不是通过设计一个巨型的建筑放在地块上,而是通过设计以教室为模块的方式,然后在三维空间上将它们架构于地块上;这些长条形的单边走廊,以两层楼为单元的基本模块,通过堆砌、旋转、挪动,从而打破了建筑物的庞大尺度,创造了人性化的空间环境。在竖向的都市建筑中,建筑史上似乎很少有运用“模块和架构”设计方法的成功实践。除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的新陈代谢运动的前瞻性提案以外,萨夫迪在1967年建成的模数化住宅项目,或许是被最广泛认可的建成项目:沿着连接垂直电梯井的水平走道,一系列的预制混凝土住宅单元聚集排列。这种架构建筑的设计总是与基础设施设计相结合,从而为架构的模块单元提供结构上和功能上的支援。模块和基础设施系统之间的紧密关系,是这类都市建筑结构和功能可行性的根本和必要条件,尤其是对垂直高密度的都市建筑而言。以“模块和架构”为设计方法的案例中,有许多是按照可生长扩张理论来发展的,或按照房间单元的预制以及配套的基础设施;而有些案例,包括岭南社区学院,是力求存在于人体尺度的环境,于迷宫似的丰富性空间环境中,探索架构的可能性。设计运用了一定尺度的体积作为一个模块;模块,在这种情况下,着重于它与地块的相对尺度、功能用途以及使用者;而不同于以单元生产为目的的预制的相同重复。事实上,在这个建筑设计中,模块比上文提到的预制单元要大,而配套基础设施则与统一的建筑形式相结合。按照王维仁建筑师自己的解释,这个设计是一次对多层的合院空间的类型学探索,以模块的排列架构来探索空间组合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通过对前现代都市肌理的重新诠释而被暗示出来。设计首先通过将三个教室沿着单面走廊排成一排,然后两排上下相叠,就形成了一个教室模块。一个庭院基本单元就由四个教室模块排列组合而成。线性的两个模块平行排列,并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另外两个模块则经过90旋转后叠放在它们上面。在四个模块中心形成半围合的开放性庭院,而叠放在下面的两个模块顶上则形成了两个平台似的屋顶庭院。建筑的教室面向外侧,而室外走廊向内面朝庭院。由这三个庭院,或开放式合院组成的基本单元经过复制、重组,并在场地内彼此相连,形成一个统一的建筑。这个建筑最高达到7层。楼上的庭院似乎有着一种亲密的空间质量和归属感。原因很简单,它们是相互分离的、封闭式的,被较小体量的建筑围合。这大概也反映了实际情况:研究室和办公室都设在高楼层,相对于低楼层的教室和演讲厅,人们会在那里待上更长时间。相对地,在地面的庭院是开敞的,它们彼此贯通,成为一系列连续性的通行空间。地面的庭院以各自为中心,被多层的走廊环绕,但庭院间依次相连,并向环绕场地的外部环境开放:山坡、绿树、广场、住宅。通过技巧性的空间安排,通过某些位置的建筑细节和景观上的专门设计,设计创造出丰富的迷宫似的空间经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小教堂被设计安排在场地的袋形角落里,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运用不同的形式概念,不同的颜色和材料,成为连续穿行的过程中,城市建筑经验的一个视觉焦点。合院概念为“模块和架构”式的建筑提供了某种清晰性,使其避免成为松动的、无框架的和难以捉摸的建筑,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空间经验。在合院概念实现了可步行的空间组织的同时,“模块和架构”这一个基本的设计方法,也解决了建筑的庞大体量和建筑外壳的最终边界问题。线性模块安排在狭窄地块的对角线上,在建筑物的长边创造出凸凹曲折的轮廓。模块的旋转产生了富有节奏的间断,并为纵立面的透视带来层次感,从而打破了建筑外观大体量的感觉。梯田式的景观设计在面山的开口处,以平缓下降地层将绿色引入中央庭院绿地。多孔的建筑特征将外部环境和人流纳入建筑之中,模糊了建筑的最终边界。地块上原有的,从山上延伸下来的树木,有的也被保留下来,种植于庭院中和模块之间的空地。这栋新教学大楼的规划与现有校园的学校食堂前的广场相邻;大楼内的主庭院面向这个广场开放,主庭院和下方的广场之间由大台阶相连。这个安排在保持了连续空间流动性的同时,协调了广场的大尺度与庭院空间中介的人性化尺度。在建筑中行走II东莞台商学校游泳馆这个设计是位于广州附近的东莞县,中棠黄涌的一个学校游泳馆。东莞台商学校自2000年成立以来,学生包括了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各个年龄段。学校位于东莞市北部边界,四周被尚未开发的绿色田野环抱。该泳馆规划在校园北侧,东面和东南面分别是学生宿舍和学生餐厅,游泳馆南面有3个篮球场,也使学生课余主要的游憩广场。建筑师王维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群和作为运动或玩水等不同的游泳方式,设计了一系列大小不同的水池。他挑战了以竞赛体育设施为导向的传统设计模式,试图创造一系列的水之庭院。这个想法接近于设计一个大浴场,一个使所有学生能够享受并学会欣赏水文化的空间。设计方法:虚实空间这个设计有一种和古罗马浴场类似的空间质量。这种相似性部分源自于建筑中的一些与罗马浴场共鸣的设计语言。我们所知的传统学校泳池,总是环绕着一圈有一定宽度的池缘供我们绕池行走,做拉伸运动或晒日光浴。而这个项目的设计却不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有的地方建筑墙身直接从水池中升起,有的地方立柱紧贴水面,在水池周围排成柱廊。除了在设计语言上的部分联系,这个设计中出现在虚拟空间中的实体部分,更加深了我们对古罗马建筑中的类似之处的认识。游泳馆平面图中表现了大比例的黑色填充的实体部分,使我们联想起罗马建筑的图纸中被黑色墨水涂满的厚厚墙壁和粗壮立柱,及其所界定出来的白色空间。准确地说,这个设计中的实体部分内部是功能空间,例如楼梯,储存室、更衣室等;这和罗马建筑中的实体单纯反映材料厚度,不包含任何空间的情况是不同的。然而,在不关注实体内部的虚实的前提下,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实体与虚拟空间之间的作为空间设计方法的关系。在当今的建筑发展中,实体已渐渐从我们的建筑设计项目中消失,特别是在工业化之后。建筑已变得越来越轻,墙壁已经越来越薄。这是由于结构和材料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一项巨大贡献。除了技术发明,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成果,如pilotis和由柯布西耶倡导Domino系统的实现,也使外墙的厚度变得无效和无意义。我们现在很少谈论我们建筑中的实体,最后一个突出的涉及到实体的建筑方面的例子,可能要追溯到柯布西耶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的朗香教堂。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同一位建筑师在几十年前拒绝了墙壁的厚度。朗香有着与当时的标准作法相比,特别厚的实墙和屋顶5,尺寸大大超过结构所需。他有句名言:“建筑是在阳光下的游戏。”小教堂的厚重是形式上的表达,不仅是为了表现外部,更是为了表达在光线效果下被人们所欣赏的室内空间。有一点是肯定的,东莞游泳馆的建筑实体部分,也为自然光线的引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光线由顶部和实体之间的缝隙投射进来。在这方面,敞开和过滤光线的方法被细心地运用于天窗采光的设计上,使得光线的投影在楼板上、在水面上以及在墙面材料上创造出一个优美的空间环境。此外,中央区域的屋顶板除了采光目的外, 同时也和勒柯布西耶的教堂一样,是作为“内部空间形式上的表达”。头顶上方的三角空间,通过柔和地流淌于屋顶表面的光线,为人们所欣赏。虽然朗香教堂和这个建筑设计在实体的运用上有一些共同特征,但在创造空间的基本设计方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一个是非常形式化的设计途径,另一个则不是。在游泳馆项目中,实体不作为形式上的表达,而是作为处理空间秩序的体现。19块实体被排列在一个网格系统中,体量沿网格方向由大到小逐渐改变宽度。如果围合一个区域并使划分出可见的边界是空间界定的一种方式,那么,另一种空间界定的方式则是给特定区域一个秩序,从而使其有别于周围剩下的广泛区域。这种方法不是通过划分边界来分隔空间,而是松散地定义区域/空间。在这个设计中,规则排布的实体之间的缝隙形成的虚空间,松散地与外部环境相融合。在外层的一排形变的实体安排,与建筑南侧的坡地景观设计,都表现了由室外环境到实体之间的虚空间,两者之间产生模糊的边界。建筑里对过渡空间进行的设计探索,进一步在游泳池室内的围合方式上被表现出来。与一般在游泳池建筑最外缘开始围合建筑区分内外的做法不同,用来围合泳池的玻璃门被建筑师分别安装在南边和东边的第二层,并留下了外边第一层的走廊作为半室内/室外的过渡空间。这种渐变的空间设计,旨在将自然环境进一步带入建筑内部,这一个目标通过对控制光影效果的遮阳设计、景观设以及每一个区域的泳池各具特色的专门设计,方方面面的小心把握而得以实现。与实体厚重的外观和规排列秩序性产生的刚性相反,水池设计显得灵活而具有随机性。事实上,这些不同类型的水池表现的不是随机,而是一一针对各自的使用条件和活动可能进行的个别设计。而它们产生的不规则而丰富的空间序列,正好与规则的实体序列相互映衬。每一个水池都根据周边的建筑元素和自身用途进行有特点的设计;例如,在南侧入口附近的半室外过渡空间,很小很浅的水池被设计成一个荷花池,由此逐一地带入幼儿的戏水池,和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池。另一方面在建筑内,从教师用的水疗池,到中年级学生的浅水池,和高年级的大运动比赛池,不同种类的水池设计使我们获得了对水文化多元化的感知。在建筑中行走III香港理工大学信息学院这个设计是香港理工大学的香港信息学院以单体建筑构成的校园。场地坐落在九龙半岛的南部边缘,这里被认为是香港的交通枢纽。这块狭长的场地沿着一条高架路,旁边是红勘地铁站,周围环绕着有门卫的高层住宅综合体。这座集中型的校园建筑包含了学校需要的所有设施,包括一个图书馆、一个餐厅、一个健身房和数间讲堂、教室、实验室、教师办公室以及其他服务设施;也包括一个小型体育设施和室内运动场。这个项目由沿着狭长场地水平展开的五层裙楼和矗立在基地南部角竖向的十九层塔楼组成。 设计方法:拱廊和中庭建筑师最初的设计意图在他的用木块和磨砂有机玻璃盒子搭建的工作模型中充分表现出来。每块木块代表了16.8m高,每层18m18m楼面积的4层楼。模数化的木块垂直堆砌并形成一栋高层塔楼,并在堆砌的木块之间形成一系列空中花园。系统化的模块的组构创造出连续相连的空中花园盘旋两周后到达屋顶;同时在建筑表面形成有节奏的虚实图案。王维仁最初将虚空间设计成结合着休息座椅和绿化的室外交通流线,以展示生机勃勃的校园生活;在与学校的管理妥协以后,这些空间部分被用玻璃幕墙围起来,但仍然露出几片半户外平台。尽管交通流线变成了有空调调节的室内空间,但连续虚空间的空间质量被保留下来,成为吸引众多学生使用的公共空间。自动扶梯被安装在这种连续的公共空间中直至第八楼,服务了大部分集中于这一段楼层的讲堂和教室。餐厅坐落在第4楼(楼层标注为LG/F, G/F. 1/F4/F),直接面向水平裙楼的屋顶平台开放。共享程度高的公共设施分布在有自动扶梯服务的第一圈螺旋上升的公共空间中。电动的机器(自动扶梯)鼓励学生们沿着公共空间在校园里自由上下而不依赖电梯。学生们可以在这些连续公共空间里面,那些宽敞的中庭和开放的平台中,随处找到沙发和座椅。第二圈螺旋上升的公共空间从第8楼开始直到塔楼屋顶,以占据了第8楼到第10楼的学校图书馆为核心。许多在塔楼上半段的设施都专属于每个系;因此在去各自系的人不需要逐层经过各楼层。这些楼层的公共空间由每个系独立设置,例如视觉设计系设置的学生设计作品展示区。这种被玻璃围合的公共空间,作为建筑类型的“拱廊”和“中庭”,我们可以有更深入的讨论。拱廊可以引申到19世纪初巴黎首次出现的玻璃屋顶覆盖的商店街,被瓦尔特本雅明作“urban flaneur“6概念进行讨论。这种作为奢侈的购物街的拱廊被城市中的中产阶级发展出来,成为城市中穿过各个街廓的捷径,并利用了街廓的内部空间。这些被玻璃顶覆盖的街道与机动车交通隔离,地面上铺有地砖,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使得私有化的街廓被建筑化地介入而向大众开放。类似这种公共空间切入私有的街廓的拱廊概念在王维仁的这个项目中,私有化的塔楼被螺旋上升的公共空间切入;以上两种空间概念都相似地创造出供flaneur在建筑/城市中探索的公共“拱廊”。当一条拱廊被考虑成一条玻璃屋顶覆盖的街道时,一个中庭就被考虑成玻璃屋顶覆盖的庭院。王维仁在他的建筑表达中将空中花园另外描述为竖向的“合院”,以更好地传达对这些空中花园所预期的空间质量的认识。这种“合院”显现了与空中花园不同的看法;它包含了一种对邻里交流的尊重,和对来自土地和光线的自然的尊重。尽管最初的概念是彼此连接的空中户外花园,概念因为玻璃幕墙围合而被转化为连接的中庭和分散的空中平台,但多种形式的公共空间仍然被留下来并沿着螺旋的交通流线分布。自20世纪60年代起,建筑师赫次伯格就致力于在不同类型的建筑方案中,从邻里、居民、同事和学生之间的社会交流,发展中庭的概念。赫次伯格的设计哲学可以回溯到本文中之前对Team 10的讨论,如同他自己所说“我是Team10的一个产物”。他的中庭设计概念在两张特定角度的照片中得到很好的再现;第一张是从低层仰拍天空和靠在上层楼板边缘扶手上的人们;第二张是从楼上俯瞰楼下听演讲和享受圆桌交谈的人们。这些画面总是抓住了在不同楼层共享同一个中庭的人的活动和人之间的互动。赫次伯格将这种生活状态定义为“都市的室内”;这种定义在他的作为公共空间的中庭设计中显现出来,而这种公共空间就像从沿街咖啡厅和邻居从公寓阳台俯瞰下来的场景移植。这种“都市的室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