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doc_第1页
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doc_第2页
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doc_第3页
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进材料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一颗红心向党我生于1945年08月,居住在云南省。我1966年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近40年来,我亲眼看到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农村日益繁荣,农民日益富裕,使我更加坚定了对党的信念。我识字很少,但随着现代通讯和广播电视的普及,我对外界信息的了解增加了很多渠道,增强了我对党的政策、方针的学习自觉性,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领导全国人民战胜种种困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各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我所在的村寨也旧貌换新颜住房从茅草房变成砖瓦房,现在还有人家盖起了砖混结构房,吃穿不愁,看上了电视,用上了电话。这些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象的事,现在已成了现实。作为一名老党员,我坚信,中国共产党不仅能救中国,还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小康,强国富民。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念,我从没忘记自己的誓言,自觉学习,努力工作,尽自己所能履行一个农村党员的职责,为党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全心全意为人民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从没有动摇。我所在的扯卡白村是一个彝族村寨,在今天是难以想象20多年前该村的落后状况:吃不饱,住茅房,路不通,无学上,群众喝的是泥塘水,有的人家连盐都吃不上,不少人长了大脖子。1983年,我回到扯卡白村,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责任。村里没有水源,没有稻田,全靠承包地,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加之历史以来养成的自留种子的习惯,种子品质越来越差,产量很低,群众长期处于“缺粮靠国家返销,缺钱靠贷款”的贫困线上。因此,我家就率先种了杂交包谷,并与其他党员同志一起动员群众种植小春。后来,村里栽种杂交包谷和小春等作物的人家越来越多,增加了粮食产量,有的人家还有了节余,生产生活步入简单的良性循环。1992年,我又带领群众修通了进出村子的道路,带头捐款,发动群众集资投劳,建起了一座容量8万立方米的石体蓄水坝,结束了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同时,群众也意识到了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于1993年,我就向上级争项目,争取资金5000.00元,带头将家里准备盖新房的25方石料捐献出来,又动员群众集资2000.00多元并投工投劳,建起了140平方米砖木结构新校舍,从而恢复了学校。白天,学校是孩子的课堂,晚上是大人的夜校,在夜校开展扫盲和农科技术培训,群众种植和养殖的技术有了一定进步和提高,粮食和经济收入不断增加。1994经过10多次到县里、乡里请示汇报,争取到14万多元补助款,群众集资10万多元,架通了6800米进村高压线,结束了彝家山寨世代照明靠油灯的历史,全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大大提高,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全村多数人家解决了温饱,贫穷落后的彝族山寨面貌得到根本改变。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我从没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尽自己最大能力为家乡奉献,继续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绿化荒山,种植烤烟、辣椒,探索经济发展新路子。党和政府也给予了我很多荣誉和鼓励:1990、1992、1993年分别被文山县妇女联合会授予“三八红旗手”、“双学双比女能人”称号;19911993年被文山州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4年文山州妇女联合会授予“三学三比”先进女能手称号;1995年被中共文山州委、文山州人民政府评为第二届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1992年被评为云南省“三八红旗手”;19942001年先后被德厚镇党委、政府评为烤烟生产先进工作者、“两个文明”建设优秀党员、“双学双比女能人”。扎扎实实办实事2001年,年近60岁的我被组织安排到德厚镇水结村委会任村党支部书记人,组织的信任和重托使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参加县委“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后,更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增强了使命感。水结村委会是德厚镇最大的村委会,辖13个自然村,是壮族和彝族聚居的村寨,贫困面超过70%,“两个文明”建设基础相当差。3年多来,为了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 ,提高群众思想素质,我和水结村委会其他同志团结协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积极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在上级指派的挂钩领导的帮助下和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白天办理日常公务或与群众同劳动,晚上到各村寨召集群众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或播放宣传教育录象片,调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抓经济发展,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使群众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逐步走上正轨,“两个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现在工作面对的也是农村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需要什么,盼望什么,我的心里一清二楚,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把自己的工作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发挥我作为州人大代表的作用,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替民分忧,为民请命,代表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带领人民群众勤劳致富,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时时刻刻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带领群众发展经济,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1年间,走遍水结村村寨寨,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向群众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帮助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以热心暖人,爱心感人,真心化人,使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一些长期以来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也得以解决。如,计划生育工作,在以前水结超生现象较突出,通过政策宣传和身边事例的教育,群众觉悟有了提高,认识到“多子”不但不“多福”,反而是家庭纠纷不断,人多地少,生活越来越困难,于己于国都没有好处,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截止2005年,主动叫我带去做手术的育龄妇女就有40余人,有20多户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通过这一事例,对这一论断我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以,每一项工作,我都力争把政策宣传到位,集中群众的智慧,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把事情办好。2004年,水结村完小需拆除危房扩建,仅3天时间,群众就把旧房完全拆完,完成土方300多方,建校占了田的农户二话不说就同意学校使用了,30多万元的投入使学校旧貌换了新颜,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心情舒畅,家长更不用担心孩子在教室里的安全了。有了群众的积极性,公益事业的发展就顺利了好多。群众自发修通了20多公里道路, 修理灌溉沟渠10多公里,在上级帮助下,建了400多口沼气。至2006年,经争取项目,建了3个大水池、6座水泥混桥梁和1座投入近30万元的蓄水坝,较大的改善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了群众能尽快脱贫致富,我又帮助群众出主意,想办法,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种植经济效益好的优质米,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冬季农业,增加收入,同时,利用育林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