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房使用规则.doc_第1页
暗房使用规则.doc_第2页
暗房使用规则.doc_第3页
暗房使用规则.doc_第4页
暗房使用规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NTU Photo Club 2001【暗房使用規則】一般規則:1. 為了維護暗房清潔,請隨手將垃圾雜物丟入垃圾筒內o2. 藥品,器材用完後請放回原處,並清潔工作台o3. 底片,相紙晾乾後,請儘快拿走,以免遺失沾污o4. 切勿於暗房飲食,免遭鼠蟲o5. 如有不了解的地方,可以請教O室的值班幹員o6. 使用者得遵守暗房部長及值班幹員的指導o7. 若不遵守規定三次者,停止使用暗房一個月o沖片注意事項:1. 剪刀用完後請掛至掛勾o2. 取D-76用後,壓光蛇腹內空氣以免氧化o3. 定影液,海波清除液,FLO可重複使用,用完後請標明使用次數o4. 捲片軸和片蓋得依序放在籃中,片罐倒放o5. 沖片後,片頭與片殼請丟入垃圾桶o6. 沖片後,恆溫槽,溫度計放回原處,擦乾桌面積水,抹布洗淨掛起o映相注意事項:1. 放大機鏡頭禁止任意調換o2. 勿以濕的手觸摸濾片及鏡頭o3. 放大機於非調焦或曝光時,勿濫開電源,以免烤焦底片,燒壞燈泡o4. 試條作完後請丟入垃圾桶,以免堵塞水管o5. 暗房使用完後,拔掉放大機插頭,關水源,電燈,抽風機o6. 17:00以後請勿泡藥水,並於離開前,將藥水倒掉,片盤洗淨o【暑期營課程表】(一)、基礎課程8/13 (一)9:30攝影器材和概念許天彰電機三14:00測光和曝光賴俊延電機三8/14 (二)9:30彩色攝影陳政全電機四14:00黑白攝影與暗房林傳凱機械四8/15 (三)大外拍候硐(坐火車)9/209/21暗房實習(含沖片和印相兩時段,共四小時)(二)、進階課程:8/16 (四)9:30生態攝影盧耀欽老師國內著名生態攝影家13:30夜間攝影陳次雄老師現任台北市攝影協會理事、沙龍評審委員、陳次雄攝影工作室負責人視丘攝影藝術學院講師出版有陳次雄攝影集夜之頌淑馨出版社8/17 (五)9:30女性攝影候淑姿老師現為女性攝影名家,大學時代曾參加台大攝影社。13:30人像攝影蔡榮豐老師為青樺婚紗監製人。有總統攝影師之稱,日前為總統女兒陳幸妤拍攝婚紗照。【暑期營工作人員】總召:張育瑋電機三授課:賴俊延(電機三)、陳政全(電機四)、許天彰(電機三)、林傳凱(機械四)隊輔/工作人員:盧安頎(動物二)、鄭翔如(醫技二)、吳宜潔(外文二)、王宜敏(畜產三)、黃坤賢(物理二)、陳冠宇(電機二)、董盈岑(動物二)林倩如(化工二)、許雅雯(化工二)、吳欣穎(動物二)、林迺蕙(動物二)、洪詩婷(美術設計)、余蕙芬(戲劇二)、沈芝儀(謢理二)、陳昭旨(哲學二)丘雨勤(心理二)基礎器材&測光許天彰第一部份:器材 關於攝影,你最需要的是什麼?【回歸原始基本功能原理】在傳統的化學影像記錄上,你所需最基本的功能有哪些呢?記錄光線感光材料底片、相紙遮擋雜光遮光容器相機機身形成影像進光孔針孔、鏡頭【底片簡介】 底片的演進1839 攝影術發明囉!1890s 卷裝軟片 (roll film)出現,攝影大眾化 底片的組成 底片的感光度:ASA:50DIN:18;ASA:100DIN:21 ISO = ASA/DIN (Eg:100/21) 底片的條碼:相機得知底片感度的秘訣DX編碼【相機的分類】依底片尺寸區分為 頁式底片 大型相機 45 57 810 (inch) 120系統 中型相機 64.5 66 67 68 617 (cm) 135系統 35mm單眼反光相機(Single-Lens Reflex Camera) 35mm 袖珍相機(傻瓜相機)【單眼相機(SLR)】 單眼與雙眼 單眼相機主要構造(1)機身:a外殼:b快門簾:.縱走式and橫走式 .電磁快門(耗電)與機械快門(不耗電)c反光鏡:d對焦屏:.裂像部分 .微稜部分 .磨砂部分e五稜鏡:快門再探:控制底片曝光的時間,以倒數表示。例如125表示1/125秒。數值越大,曝光時間越短。(2)其他常見功能及構造(機械式)a.重複曝光 b.閃光燈嵌槽與X接點 c.計時器d.景深預觀鈕 e. B快門【鏡頭】 主要構造: (1)鏡片組 (2)光圈葉光圈再探:控制鏡頭的進光量,以f值表示f/1.4f/2f/2.8.。數值越小進光量越大。每兩個值中差一格,也就是差一倍的進光量。(光圈值焦距有效孔徑) .鏡頭的分類:(1)標準鏡頭(Normal Lens) 鏡頭焦距約等於底片對角線長(50mm) 廣角鏡頭(Wide Angle Lens) 鏡頭焦距小於底片對角線長 望遠鏡頭(Telephoto Lens) 鏡頭焦距大於底片對角線長(2)定焦與變焦 最大光圈 特殊鏡頭:a.微距 b.魚眼 c.反射式 d.透視矯正鏡頭(PC Lens) 其他鏡頭特性:防止色散(Dispersion)的鏡頭ED(Extra-low Dispersion)、Apo(Apochromatic)【拍攝四大步驟】 取景 測光模式:中央重點式、矩陣式、點測光等測光表:通常135相機內都會有測光表,並將適合的光圈快門顯示在觀景窗中。但也有手持的測光表,分入射式和反射式測光表。 對焦模式自動對焦(Auto Focus , AF)手動對焦(Manual Focus , MF) 曝光模式(1)手動曝光(M)(2)光圈先決式(A)(3)快門先決式(S)(4)景深先決式(D)(5)程序式(P)其中具(2)(5)功能稱為自動曝光(Auto Exposure, AE) 景深為何物? 景深即對焦點前後清楚的範圍。對焦清楚時,跟底片平行的某個平面上的 景物都會在底片上清楚的成像,而該平面前後範圍的清晰程度要看是否在景深的範圍之中。【什這麼麻煩:單眼相機堅強的理由】A.景深效果B.透視感效果C.快門效果D.對焦效果 E.其他應用-變焦鏡頭,追蹤拍攝法【濾鏡(Filter)】 當光穿過濾鏡鍍膜(coating)與透光曲線圖a.光線於介面的損耗與鍍膜的作用b.濾鏡的透光曲線圖c.濾鏡的減光與曝光補償d.過多濾鏡時-小心暗角 常用濾鏡簡介a.色溫轉換濾鏡作用:平衡及調整色溫(多用於彩色攝影)b.中性密度減光鏡(Neutral Density)作用:1延長曝光時間加強流動感 2縮小光圈使景深變淺 3變焦曝光c.偏光鏡作用:1消除水面、玻璃等物質的表面反光 2使藍天更藍 d.純色濾鏡 作用:凸顯某些顏色(多用於黑白攝影)e.近攝鏡作用:用於近距離拍攝微小物體時【閃光燈】 GN值(Guide Number):閃燈的照明強度,為曝光適當時,光圈值與拍攝距離的乘積。實例:一閃燈之GN(ASA100)為28(公制),拍攝物距離7m,則所用光圈應為f _。ASA值2 GN值2 操作模式: (1)手動 (2)閃燈自動 (3)TTL自動(through the lens) 最高閃燈同步快門:使用閃燈時不使畫面產生黑影的最高速快門。一般為1/125至1/250秒 閃燈分類:依外型分類: a.手柄式 b.機頂式 c.環形閃燈 增減閃燈照明的方法(1)降低閃燈輸出功率 (2)調整ASA值 (3)自己減光 使用效果a.使背景昏暗而簡化背景b.閃燈頻閃以形成連續影像c.室內使用時可校正色溫 (TTL時光圈不可開太大)d.使用反射光線增加柔和度e.多燈同步使用【其他器材】 灰卡反射率18%的灰色卡紙。一般測光表便是以18的反射率作為曝光的基準。如果拍攝現場光線複雜的話,可以直接對灰卡測光,所得之曝光量會和入射式測光表一樣。 三腳架慢速快門及長時間曝光時固定相機用,也有能靈活使用的單腳架。 快門線在按快門時避免晃到相機,配合三腳架使用,多用在B快門時。 相機背包用來裝相機鏡頭底片等器材,避免撞擊。【重要名詞及概念】 景深:影響景深大小的因素包括:(1)鏡頭焦距 (2)光圈大小 (3)被攝物與相機的相對距離 (4)底片放大的程度基本上焦距越長光圈越大(f值越小)相對距離越近相片放得越大,所呈現的景深範圍會越淺。一般景深表是以放大至8x10的照片為準。 透視感:存在於空間中的景物,其相對距離雖固定,但呈現於相紙上時可透過觀者所在位置的移動,改變其相對大小,產生不同的距離感,造成透視感的改變。 視角:鏡頭之光學中心與底片對角線形成的角度。【相機、鏡頭之清潔】 相機的四大敵人:水氣、鹽分、灰塵與油污! 基本用具:橡皮噴氣球拭鏡布(紙)第二部分:測光與曝光【前言】 攝影(PHOTOGRAPH)在英文中的含意,原指光的圖畫,而完成這幅畫所不可或缺的三枝畫筆光圈、快門、焦距中,前兩項即屬本課程的範圍。一幅攝影作品的完成需要適當曝光的底片,然後將之顯影,再成像於相紙或上夾成為幻燈片。而這個過程裡最重要的先決條件即為適當的曝光。但何謂適當的曝光?希望藉由這段課程,使各位能了解這幾支畫筆的原理與功用,再加上多去嘗試,然後才能得到一幅心中預想的作品。【適當的曝光與影像的形成】 軟片的乳劑需要適量的光與之發生化學反應而形成影像,以黑白負片為例,受到較多光量照射的部份經暗房顯影的過程會產生較厚的粒子堆積。但如此一個敏感的化學反應,要如何控制各種不同底片所需的曝光量,才能達到心中所想的效果,我們把光比作水,各種底片就如同各種大小不同的盆子,需要適當的水量來裝滿盆子,所以相機就好比水龍頭一般,控制著流入盆子的水量大小(光圈)和水流時間的長短(快門)。水量過多我們說曝光過度,水量太少我們說曝光不足,但水量夠不夠卻沒有一定的標準,因為曝光會因每人的審美標準而沒有一定的標準,所以我們說攝影裡面沒有正確的曝光,只有適當的曝光,只要符合你心中所想、所要表達,即是成功且適當的曝光了。【光圈與快門ASA值】光圈控制光線入射開口的大小,快門決定底片受光的時間,而底片感光度ASA值就像是盆子大小的依據編號,我們必須先瞭解底片ASA值的大小,才能經由測光的動作對光圈或快門做一個適當的調整。ASA(ISO)值:美國標準協會(American Standard Association)所訂之底片感光速度值。亦有SA(日本)、DIN(德國)、BSI(英國)制。當ASA值加倍時,DIN值增加。參見下表。ASA和DIN是值最常見到標準,前者有較直觀的優點,如200度底片比100度快一倍,所以接受度和流傳度都高,後者對1/3格的感度的表示較簡便,亦受推崇。ASA253240506480100125160200250320400DIN151617 18 192021222324252627【肉眼 底片 測光錶】肉眼所見景物不等同底片所見,但曝光是靠底片,而非肉眼,測光錶的功能就是介於肉眼和底片之間的媒介。下面先介紹一些名詞: 測光:根據所使用軟片的感光度及光線強弱所測量一適當曝光值的動作。 測光錶(light meter):測量光量的精密儀器。幾乎所有的測光錶(包括相機中的測光系統),都是以假設被攝體為反射率18%物體為前題,來提供底片所需曝光數據。因測讀的對像被視作反射率18%的物體。故未加以修正依照測光表數據所拍攝出來的影像無論深淺都成為單一中間色調(黑白相片上是中間灰)。 中間灰(Middle Gray):各物體的反射率不一樣,我們定義大自然平均反射率18%為中間灰。簡單的說,在一條從全黑到全白的灰階上,位於最中間的灰度,就叫中間灰。而大自然中大部份物體都恰好能反射約18%光線,故通常我們以中間灰作為測光的基準.而以反射率為18%中間灰所製成的卡片稱為灰卡。測光錶與測光模式:測光錶主要分為入射式和反射式測光錶兩大類,在測光模式上一般常見點測光,中央重點,矩陣式或蜂巢式分區測光等。反射式測光錶(Reflected light meter):在使用時,感光器朝向物體,測經物體反射的光源,將被測物或被測區域當成一塊反射率18的灰卡來測量。除了一般裝置相機內的TTL(Through The Len)測光錶,手持式點測光錶也是反射式的。入射式測光錶(Incident light meter):測光錶感光元件上有一個半圓形白色壓克力柔光罩,放置在被攝體待測位置,感光元件朝向光源,測出現場光量強度。兩種測光錶的比較:入射式測光錶可精密測得小範圍的光量,且可以測得並記錄瞬間閃光燈補光的讀數,故一般攝影棚作業,如專業人像、工商攝影等,然採用入射式測光錶。而反射式的簡便易用,是入射式所缺乏的。如大部份裝置在相機內的TTL測光錶,不用再換算濾鏡的測光因數或EV值。【曝光值與級的觀念】由前面我們瞭解完成測光曝光動作的順序是先調整ASA值轉盤,或電子相機經由條碼感應而知道底片的感度,測光錶再依據你所設的感度(在此我們稱其為曝光指數EI (Exposure Index) 值來區別底片感度ASA值)來判讀你光圈快門的組合恰當與否。在第一堂課的基礎器材裡已經介紹過光圈快門和ASA值,我們知道ASA 100和200、400各差一倍的感光度,我們也知道1.4、2、2.8、4等光圈或快門1秒、1/2、1/4、1/8也差一倍曝光量。這些差一倍曝光量的數字我們稱作差一級或差一格。曝光值簡稱為EV(Exposure Value),用來表示被拍攝環境的亮度,我們定義以ASA100底片而言,測得光圈f/1,快門1秒(或等量曝光讀數)的亮度為EV=0,亮度每增加一倍則EV值也增加一級,每減少一半,曝光值也相差一級。所以亮度越亮的環境,測光錶測得的EV值越高,所給的光圈就越小或快門就越快。例如f/5.6、1/125環境的EV值要比f/4、1/60高出兩2級(分別為12跟10)。EV=AV+SV 下表以ASA100底片為例:光圈f/1f/1.4f/2f/2.8f/4f/5.6f/8f/11f/16AV012345678快門1 sec1/21/41/81/151/301/601/1251/250SV012345678【階調控制與概念】攝影大師 Ansel Adams曾提出一階調控制的概念-Zone System.可以讓我們在曝光上有一明確的依據。我們先假設把一段由最黑到最白的連續灰階等分成十一部分010,這十一個區域的描述如下表所表示。如果我們用黑白軟片拍一亮度均勻的物體,用不同的曝光值去拍攝,並控制沖放程序,我們也可以得到十一個相差一級曝光、不同深淺色調的底片,我們把這十一個階調分別定為0、I、II、III、IV、V、VI、VII、VIII、IX、X。並使這十一個階調洗出的照片和之前定義最黑(0)到最白(10)的十一個階調一樣。而前面所提的中間灰就是這裡的第V區。第0區相片上的極限死黑。底片上除了片基色調,無濃度可言。第I區和0區一樣漆黑,略有影調,但沒有影紋。為有效的臨界曝光。第II區初步顯出影紋,此區為記錄暗部紋理的下限。第III區豐富的暗部細節,一般陰暗部份的影紋屬此階調。第IX區深色的樹葉、皮膚、土石、樹皮、等。第X區樹葉、草、藍天、黃昏、石塊、木頭、皮膚等18%反射的中灰色。第XI區白皙的肌膚,淺色的天空,陰影中的白色物體。第XII區具有豐富細節的亮部,如白雲、浪花、白雪、白衣、等。第XIII區能呈現紋理細節的上限,晴天下的白雪即屬此區。第IX區幾乎看不到紋理,如物體的反光。第X區一片死白,沒有任何影調,未感光相紙所呈現部份。【影像的置與落】 現在假設要拍攝一個畫面,畫面中是中灰色調的房子和比房子暗兩個曝光值的房子陰影,房子上方是亮兩級的白雲,如果我們測讀房子的反射式讀數,並直接依其數據曝光,即是將房子置於V區,那麼陰影部分將落在III區,而白雲將落在VII區。如果我們刻意增加一格曝光,等於把房子置於VI區,則陰影和白雲將分別落在IV和VIII區。這就是Zone System中分區測光曝光法與置與落的觀念。此觀念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我們不一定要原物重現,而是可以在有效幅度內依個人的主觀需要調整。例如為了表現肌膚的白皙,而將測得的讀數刻意加一至二格,使皮膚落在第VI或VII區。【反差與寬容度】 再用前面的舉例,我們用測光錶對畫面物體分別測光,發現各差兩級EV值,這些物體彼此間的EV值差,即可視作它們的反差,照像也可視作是把這些景物的反差壓縮到低反差的底片再還原到高反差的相紙(但仍會損失一部份反差),如果把Zone System的十一個階調轉回連續灰階,可描出一條密度對應曝光區的特性曲線,而特性曲線的斜率即代表這張相紙或底片的反差。特性曲線和反差的控制是專業攝影的一門重要且深入的學問,我們常說一張照片的反差太高,可能代表這張照片亮部與暗部之間的中間色調太少,反差低相反。再根據前面置與落的原則,我們知道低反差、影調階段短的景物的置與落選擇較大,可以將中間值擺在IV區、V區、VI區,所以曝光多一格少一格,其它部份都還落在可以表現影紋的幅度內,這就是人們常誤解曝光寬容度(exposure latitude-底片上容許偏正常曝光的範圍)一詞的意思。所以我們可以說,寬容度是隨物體亮度範圍和底片影調特性相互作用所變化的。故高反差的景色,曝光寬容度較低反差的小,須要正確表現反差的專業正片寬容度也比會明顯壓縮反差的負片來的低。【閃光燈的介紹】拍照環境的光源常未盡如人意,這時需要人工光源來補強,戶外攝影打燈不如影棚內般簡易,閃光燈是一個簡便但功能強大的輔助器材。閃光鐙最重要的就是GN值,GN(Guide Number)值:為閃光燈功率的表示法,其數值常直接表示在型號。定義為當用感光度ASA100底片時,被攝物距離(m)應用光圈大小(f),故拍攝者可依閃光燈功率及與被攝物的距離來調整光圈的大小。例如本人裝有一ASA100的底片和GN28/100的閃光燈,此時主體與閃光燈的距離為七公尺,則光圈應該使用多少,答案是f/4 (28 / 7 = 4),簡單到想哭吧!但現有自動相機多有TTL(through the lens)功能由相機自動計算控制。【f/16定理、6400法則、互換不依定律】 晴空曝光基本法則(Sunny f/16 Rule)又稱f/16定理,在晴朗無雲的天氣,光圈開f/16,快門用1/ASA,可以得到正確的曝光。在光線很暗時,測光錶可能得不到讀數 (顯示b快門),此時把EI值設為6400度,所測得的數據,再換算成實際感度所需的時間。例:f/8EI6400所測得時間為1/2秒, 若底片感光度為100度,則實際曝光時間為30秒,又考慮互換不依定律, 曝光時應為60秒。所謂的互換不依定律是指曝光時間超過1秒或短於1/1000秒時,易產生曝光不足色偏及反差改變等現象,故需矯正曝光量以求合理之曝光。這種現像來自於底片的感光乳劑在曝光過長或過短的情形下,化學變化未如預期,這種現像又稱互易失效、倒易失效或相反則不軌。【測光曝光經驗談】 一般原則找出中間灰:反射式測光既然是把所有的物體都當作中間灰、那麼我們只要找出接近中間灰的物體,對其曝光,就可得到一合理的曝光。如果沒有明顯中間灰物體,可對亮部和暗部分別測光再取平均值,如果有帶灰卡的話,直接對灰卡測光即可。 針對主體測光:當畫面有明顯之主體時,可運用點測光或中央重點針對主體測光,再給予適當的曝光補嘗,如拍攝環境以亮部和白色居多,則要多曝一兩級,反之少曝。 有極亮或極暗的區塊:逆光或畫面中有極度明暗之區域時,必須避開或遮擋,因為如拍夕陽時,不要對太陽測光,對旁邊的天空測光就好。 主體與背景反差甚大之畫面:將主體置在正確曝光處,則將犧牲一些區塊可能過度或不足。例如逆光的人像,若要求主體與背景都要清楚,則考慮用閃光燈或補光板,使反差降低。若是夜景或日出日落,則可以選擇黑卡加減光或特殊設計的密度鏡。 包圍式曝光:當光線複雜或不斷變化時,我們無法確定是否曝光適當,為了要確保能拍出曝光令人滿意的底片,可以採用此一策略:依測光表所測出的讀數,再予以加減曝光多拍幾張。由其是重要且機會不再的景物。 氣氛的考量:為求特殊的效果或不同的氣氛,略為曝光過度或不足反而有更強烈的視覺效果,所以用包圍式曝光法有時可得到幾張味道不同但一樣精彩的作品。 夜景攝影:絢麗的晨昏、繁華的都市燈火,常是彩色攝影的最佳題材,也是許多人的最愛。但由於現場光源過暗,加上測光表有其極限,增加了測光的困難在此提供一些拍照的技巧:許多傻瓜相機提供夜景模式,即是先用閃光燈將前景作正確曝光,慢速快們再繼續將明亮的背景曝好。夜景測光常會有過測光困難或快門超過1秒、短於1/1000秒,此時須配合6400法則跟相反則不軌校正。如是拍星軌、煙火或閃電軌跡,則只需注意光圈大小,並用長時間曝光,背景全黑,無需測光也無法測光。 閃光燈的使用:一般閃光燈都內建或裝置在鏡頭上方附近,照出來的景像容易呆板無立體感,人像也易有紅眼產生,避免的方法可採用跳燈或多重閃燈等補光的變化性來增加立體感。紅眼的原因是黑暗中放大瞳孔,充血的視網膜反射閃燈所造,所以使模特兒看強光收縮瞳孔(和減輕紅眼裝置,閃燈預閃道理一樣),或改變迎面直照閃燈即可避免,但要小心造成難看的陰影,閃光燈也可增加柔光罩柔化明暗對比。 光圈跟快門的選擇:同一種曝光EV值有數種光圈快門組合,用小光圈增加景深,用大光圈糢糊背景,用高速快門凝結影像,用慢速快門拍出流動軌跡。在測光曝光上也常用到各種ND減光密度鏡,這是一種灰色無色偏的濾鏡,可用來降低光線的入射量,有又有分漸層或半面減光的,想想看它們有合妙用? 正負片的比較:彩色正片的寬容度小,曝光要求準確,為了增加色彩飽合度可略為曝光不足,負片則相反,寧可略曝光過度也不要不足。下面兩堂課分別是黑白攝影和彩色攝影,將會對此以更詳盡的介紹。【結語】在攝影的世界裡,並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去判定一張照片的曝光正確與否,對每一個攝影者而言,只要他最後得到的照片和最初心中預想的相符,就可稱得上是幅成功的作品了。這堂課所介紹的各種術語和專業知識可能會讓你對攝影望之生畏,但這些東西並不是攝影家最重要的部份,你只須知道一些最簡單的技巧(如將灰色拍成灰色),再加點個人的創意和想法,你即成就了一幅無可取代的藝術品。最後,提供一思考流程給大家作為參考:1、 預視: 先對要拍攝的內容進行想像:主體為何。想要拍出什麼效果。2、 充分了解所掌握的裝備及材料之特性,控制住這些,攝影的基礎就建立了。3、 加入個人的藝術觀,如何讓觀賞者感受到你要表達的內容、技巧4、 最後別忘了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切磋分享,臺大攝攝影社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測光表不可靠的場合】夜景燈光之間的黑暗範圍愈大,測光表就愈容易使景物曝光過度。如果想要黑暗區域的細節,須接近暗區測光。如果僅要燈光圖案,則對著全景測光,然後把曝光量減少一或二級。雪景、沙灘或開闊的水面景觀測光表為了把明亮的光線縮為平均亮度,須使明亮的景物曝光不足。拍攝白椅子上的白貓,也有同樣的問題。須增加曝光量一或二級。黑中黑的景物拍黑椅子上的黑貓,曝光須減少一級,這樣足以加深黑色,而且不致於失去細節。霧景或雨景此類情況下晝光會偏藍,測光表容易對藍光略為反應過度。為了矯正曝光不足,曝光量須增加一級。亦可矯正與不矯正各拍一張,以測定測光表的誤差。沙龍人像可針對MODEL臉孔之亮部,增加1又1/3級曝光(彩色負片),或1/21級曝光(正片)場景中有黑皮膚的人物除非是近距離特寫,否則背景為正常亮度時,黑臉孔就會曝光不足。須增加曝光量一級以為矯正;或者接近孔測光,再退回來以測得的曝光值拍攝。逆光和側光的景物在特寫攝影時,可以利用大塊的白色物體替陰影部位補光一片帆、一張紙,甚至畫面外穿著白襯衫的人。主題與背景反差甚大減少一級曝光量,以防明亮的主題曝光過度,或增加一級曝光量,使陰暗的主題不致曝光不足。昏暗光線下測光表在暗光那一頭的終端可能會失去準確度。此時須對白紙或桌布等白色物體測光,然後將在曝光值減少二至三級。器材補充資料【前言】許多人認為攝影是一種有錢人才玩得起的貴族娛樂。不怎麼對。雖然攝影的硬體設備很多,但你仍然可以只靠一兩樣絕對必要的東西獲得不錯的作品。一堆高級器材並不能保證你拍出好照片。本課程的主題在35mm單眼反光相機(35mm Single-lens Reflex Camera ,簡稱 35mm SLR)及其周邊設備。35mm袖珍相機(就是傻瓜相機啦!)操作過於簡單,且先天限制不少;中型相機與大型相機之擁用者不多,故除非有多餘時間,否則暫不考慮討論。【機身(Body)】35mm相機使用的是一般我們買的135軟片,其片幅(每格的大小)為24mm36mm。我們按照幾個重要的功能分別討論: 對焦方式分為傳統的手動對焦(Manual Focus)與自動對焦(Auto Focus,簡稱AF)。AF相機幾乎已成潮流趨向,日本的幾家名廠如Canon、Minolta、Nikon、Pentax和Olympus等都已發展出相當先進的AF相機,並以其為生產重心。目前AF系統是朝快速、低光度操作、連續或預測對焦三方向發展。對AF相機應有之觀念:A. AF有其限制,並非萬能,例如在反差過低時,AF便很難。B. 沒有AF功能並不表示不好。C. 亦沒有必要排斥AF相機,在舞台攝影及運動攝影時,AF的確有其優勢。 曝光模式:大致可分為 手動曝光(M):光圈快門皆由使用者自行決定。 光圈先決式(A,Av):光圈由使用者決定,快門由相機搭配。快門先決式(S,Tv):快門由使用者決定,光圈由相機搭配。景深先決式(D):使用者決定景深,光圈快門由相機決定,較少見。程序式(P):光圈快門皆由相機決定,即全自動,和傻瓜相機一樣。擁有後四種功能的相機稱為自動曝光(Auto Exposure),這些相機都採用電子快門,好處是準確度高、速度是無段式、震動與聲音較小。另一種只能作手動曝光的相機,用的是機械式快門,雖然準確度稍低(仍在可容許範圍),但故障率幾乎為零、耐惡劣天候與環境、又只有在測光時消耗電力,用電極省,最重要的是價格很便宜,又沒有耗電的問題,你可以優先考慮。不像自動相機無論對焦及曝光都要電能,這個缺點在夜間攝影時尤其明顯。快門:Shutter快門轉盤上的數字如30,60,125等表示快門時間為1/n秒的意思,如60即1/60秒,1則代表1秒,通常有一數字以不同的顏色標記,如125或250,即是閃光燈的同步快門速度。至於B則是B快門,用在長時間曝光。 測光方式:中央重點式(Center-weighted):傳統型,大部分相機皆有。分區測光(矩陣測光):近年來流行,並以此為宣傳重心。點測光(Spot meter):少數較專業相機才具有。 捲片方式: 傳統相機都用手動上片,有些相機可裝上專用的捲片馬達,但馬達很貴。近年來的新機型,都在機身內裝了馬達以自動上片、過片、退片,比起另外買馬達要便宜、方便。 其他功能 有些相機有不只一種Program AE;有的可作重覆曝光;有的會提供警告訊號;有些有液晶顯示幕。詳細內容可以參閱本篇末的相機特性核對表或社辦的相機目錄。 機身之大致構造(1)機頂、觀景器(2)調焦屏(3)反光鏡(4)快門、閃光燈同步快門(5)機背(6)軟片匣、捲片軸(7)電池室(8)各種按鈕與調控轉盤【鏡頭(Lens)】 相機的靈魂,比機身還重要。不論機身如何,鏡頭的光學品質才是決定畫質的最重要因素,而鏡頭部份有兩個最值得討論的重點:鏡頭焦距和最大光圈。此外,鏡頭也分單焦距鏡頭與變焦鏡頭兩大類。 談鏡頭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1.曝光量由光圈和快門的配合來決定。2.景深主題(對焦點)前後的清晰(可容許)範圍。聚焦處遠,鏡頭焦距愈短,光圈愈大,景深就愈大。一般相機平時為了方便使用者取景、對焦,都是全開光圈,只有快門開啟前才位於所設定的光圈;預觀景深就是暫時把光圈關到所設定處,呈現此時的景深。景深:Depth of field除了鏡頭聚焦處之外,前後影像仍清晰的範圍為景深,可用光圈加以控制,光圈越大(F值越小)景深越淺。3.透視感存在於3D的景物相互間的距離是固定的,但將它們以相紙呈現在平面上時,確可透過一些技巧,改變它們之間相對的大小,而產生不同的距離感,造成相片上景物透視感之改變。4.視角鏡頭光學中心和底片對角線所形成的角度。 鏡頭焦距(Focal Length) 鏡頭的光學中心(不是鏡頭的中心)到焦平面(底片)之距離,單位為mm。焦距越短,視角越大,視野越廣,放大率越小,依長短可分為:1.標準鏡頭(Normal Lens):焦距等於一格軟片對角線長。理論上應為約43mm,但發明35mm相機的Leica公司定其50mm鏡頭為標準鏡頭,自此所有廠商均定50mm為標準鏡頭。特色:構造簡單,故影像品質最佳,且光圈可做得很大;透視感正常(遠近景物之大小比例與肉眼所見相同);最便宜。較常見的標準鏡頭(焦距):50mm、55mm。2.廣角鏡頭(Wide Angle Lens): 焦距小於標準鏡頭。視角與視野較大。24mm鏡頭視野與人眼相當(很多人以為這是標準鏡頭,那是他們搞混了)。 特色:視野廣、透視感強、景深大、邊緣影像會變形扭曲(桶形畸變)、中央作不正常放大。 較常見的廣角鏡頭(焦距):18mm、20mm、28mm、24mm、35mm3.望遠鏡頭(Telephoto Lens): 焦距大於標準鏡頭,又稱長鏡頭。一般而言,拍攝半身人像宜用75150mm之間的中望遠鏡頭,拍攝街道人物適用150200mm之鏡頭。300mm以上者稱超望遠鏡頭(Super Telephoto),諢名大砲。大砲有些特殊設計,如ED或Apo鏡片,以及內對焦系統(Internal Focus,簡稱IF)。 特色:視野小、透視感弱、景深短。 較常見的望遠鏡頭(焦距):85mm、105mm、135mm(這三種為最常見之拍人像用鏡頭)、180mm、200mm、300mm、400mm、500mm Reflex。 最大光圈(Maximum Aperture)若不考慮小光圈時,光波繞射的問題,理論上光圈愈小時畫質越佳。因此為了把畫質控制在一定水準之上,故每個鏡頭在比最大光圈小級時,為鏡頭品質最佳的光圈。標準鏡頭的構造簡單,畫質最佳,最大光圈最大。而以標準鏡頭為起點,焦距愈長或愈短,最大光圈都愈小。理論上,擁有較大最大光圈的鏡頭,可以爭得較快的快門速度,光學品質也較佳,不過價錢常高出數倍。光圈:Aperture光圈為鏡頭上讓光線進入相機的開口,通常由數片葉片組成,光圈調節環上有2,2.8,4,5.6,8,11等數字,這些數字即F(光圈)值,如F8,這是將鏡頭的焦距除以光圈的開口直徑而得。簡而言之,光圈的F值越大,表示開口越小,進光量越少,而通過這些光圈的光量彼此恰為兩倍。例如:F4的進光量是F5.6的兩倍,F5.6的進光量是F8的兩倍。 變焦鏡頭(Zoom Lens,俗稱伸縮鏡頭) 焦距可變。好處是可以一個鏡頭代替好幾個不同焦距的鏡頭,很方便又省錢。壞處是影像品質較差、最大光圈較小,易生光斑,且因為方便,很容易讓使用者懶惰,你很難學到透視感的不同。 較常見的變焦鏡頭(焦距):2135mm、2450mm、3570mm、2870mm、2885mm、35105mm、35135mm、70210mm、80200mm、100300mm、75300mm。許多人常用2870mm搭配70210mm或35105mm搭配100300mm。 特殊鏡頭: 絕大部分的鏡頭在近距離攝影時表現不佳,因此每個鏡頭都有其最近對焦距離。微距鏡頭(Micro Lenses)是專門用作超近距離攝影用的,在中、長距離的表現則並不突出,常見的有55,60mmMicro,105mmMicro,200mmMicro。 高倍望遠鏡頭都非常笨重,將鏡頭改為反射式(Mirror或Reflex Lenses)可大大減少體型與重量,但光圈只有一個,而且很小,通常是500mmf/8或1000mm f/11。 建築攝影要求所有的垂直線完全垂直,但把鏡頭仰高都會使垂直線向上會聚。透視矯正鏡頭(Perspective Correct Lenses,簡稱PC Lenses,又稱為Tilt Shift Lenses)可藉由改變光軸而使會聚的線條還原為平行線。 焦距特別短的鏡頭若未經過特殊設計,往往會出現極嚴重的桶型畸變,這種鏡頭叫作魚眼鏡頭(Fisheye),最常見的是16mm鏡頭。 透視問題: 幾乎所有的攝影技術書籍都說,廣角鏡頭的透視感強;而望遠鏡頭的透視感弱,畫面中的景物會被壓縮,標準鏡頭則有著正常透視。這是一個天大的錯誤!事實上是:鏡頭焦距只控制視角的大小,而透視感是由相機與被攝景物的距離而定。此外,照片的大小與觀者看照片的距離也會在視覺效果上影響透視感。我們所以會產生這些誤會,是因為廣角鏡頭的視野廣,使得較近的物體也被拍攝進來,畫面中的景物在距離上的分布範圍較廣而產生的錯覺。望遠鏡頭則反之;標準鏡頭的正常透視則與它的視野和人類視覺集中的範圍相等有關。另外鏡頭焦距愈短,放大倍率愈低;透過觀景窗看標準鏡頭的成像,放大倍率和肉眼一樣,這些也都是造成誤會的原因。 其他的鏡頭特性: 焦距愈長與口徑愈大的鏡頭,愈容易發生紅、綠、藍三色光無法聚焦於同一點的色散(Dispersion)現象,因此廠家多半使用螢石的鏡片來製造鏡頭,所謂的ED(Extra-low Dispersion)、Apo(Apochromatic)和Canon有L字樣的鏡頭。 超望遠鏡頭在對焦時不會像一般鏡頭整組鏡片往前移動,而只移動中段的一兩塊小鏡片。這種內對焦(Internal Focusing)設計除了可防止鏡頭重心的大量偏移之外,對焦比較省力,還有助於防塵、防水氣。凡是有IF字樣的都有此設計。 效果: 談完了機身與鏡頭,學員們心中一定有個疑問:傻瓜相機樣可以照出不錯的照片,為何要將這麼多元件從自動控制中抽離,增加拍照的麻煩呢?其實這些元件的排列組合,正可營造不同的氣氛,而攝影的樂趣就由此而生。我們來看看單眼相機所能控制的效果:A.景深效果B.透視感效果 C.快門效果D.對焦效果 E.其他應用-變焦鏡頭,追蹤拍攝法 歸納:I.影響景深之因素光圈,鏡頭焦距,鏡頭距拍攝體之距離II.影響透視感之因素鏡頭距景物之遠近【濾鏡(Filter)】 說真的,濾鏡的使用是門學問。適當地使用,可使作品生色不少。濾鏡的種類繁多(去看看法國Cokin濾鏡的目錄便知),但通常你只需要下列數種:1.天光鏡(Skylight,1A or1B)或紫外線濾鏡(Ultraviolet,簡稱UV):用來濾掉紫外線及保護鏡頭。建議各位買多層膜(Multi-coated)的鏡片、透光率較高。2.偏光鏡(Polarizer):用來消除非金屬面所生的反光、增加明暗反差與色彩飽和度。光線均勻時(如:陰天時)就派不上用場,有時若反光被全部消除,反而會使物體失去光澤,而呈現較差的質感。使用AF相機者,據說須多花錢買環形偏光鏡(Circular Polarizer),而不能用一般的線形偏光鏡(Linear Polarizer)。3.彩色純色濾鏡:有紅、橙、黃、黃綠、綠、藍等色,多用於黑白攝影,改變不同顏色間明暗反差。拍攝晴天多用黃、橙、紅色;人像多用黃、黃綠色。4.色溫轉換與色溫矯正濾鏡:用於彩色攝影。5.柔焦鏡:多用於唯美人像,可造成柔美的畫面。6.星芒鏡:可在畫面中的點光源形成星芒,分為212道。7.灰色濾鏡(又稱密度鏡Neutral Density,簡稱ND):降低鏡頭之進光量,主要在強光下使用大光圈與慢速快門用。濃度不一,有2X、4X、8X等。8.使用濾鏡時之測光:只有Skylight、UV,及無色與灰色濾鏡可直接作TTL測光,有色濾鏡會使測光錶產生誤差。有時在不同的光圈下,濾鏡的效果也有差異,可按下景深預觀鈕觀察效果。【其他裝備】 閃光燈(Flash Unit或Speedlight) 閃光燈的輸出強度一般是以閃光指數(Guide Number,簡稱為GN)表示,他等於使用ISO100/21軟片時,閃光燈與被攝物的距離乘以此時應使用的光圈級數(Lf-stop)。在選購時最好選擇GN至少30(公制)或98(英制)的,比較實用。依使用方法可分手動式、電眼式、及最方便最進步的TTL式。各相機廠商均設計專用閃光燈,另有專製閃光燈之廠商,其中西德Metz被譽為閃光燈之王。 背包 有一大堆器材,得好好裝起來。你當然可全裝進普通背包,但它們碰來碰去東倒西歪可不好受,取用上也麻煩。攝影背包外層都有很厚的海棉,裡頭有隔板(最好可以靈活變化),較大的背包會另設好幾個口袋,放軟片、筆、筆記本、及較小的器材和清潔用具等。另外要注意防水性,至少要挨得住綿綿細雨。主蓋最好是那種加了活扣而覆蓋在頂部的。相機皮套並不好用:硬梆梆,又不算輕,吸水性強,而水氣是相機的大敵之一,擺在皮套裡對相機根本就是一種虐待! 三腳架(Tripod) 在使用慢速快門,特別是B快門時,都會用到三腳架。原則上盡量用至少一公斤多重,伸展開至少160170cm高的三腳架。另外還有單腳架(Monopod),只能用在慢速快門,B快門不能用。腳架可以搭配不同的雲台,一般附的都是三向雲台,快速雲台可以快速拆卸相機,球狀雲台調整方向和角度快。 乾燥設備 乾燥箱攝影器材行都有,一千元以上的,密閉佳,不易變形。乾燥劑可用生石灰(CaO),亦可用可重覆使用的氯化亞鈷。講究一點的可花四、五千元買個電子乾燥箱,將相對濕度調到40,省了烘換乾燥劑的麻煩。 測光錶(Exposure Meter) 依原理可分入射式與反射式。相機裡都有個反射式TTL(Through the Lens)測光錶。另有手持測光錶,不便宜(少則兩三千,多則上萬)。 灰卡(Gray Card) Kodak的產品,一套三張,兩張8吋10吋,一張4吋5吋。一面是反射率181的中間灰(Middle Gray),另一面是反射率約90的純白。用來測光與作某些測試用。不便宜,是頗重要的半消耗品。若你對攝影較serious的話,還是去買一套吧! 遮光罩 使鏡頭前端盡可能的處於陰影下,避免不必要的強光進入鏡頭,造成光斑。所以在不遮住畫面之原則下,用長一點的。望遠鏡頭多半有內置(Built-in)遮光罩,但通常不夠長。而用於廣角鏡頭時,需特別注意別遮住畫面造成黑角。 延伸環(Extension Ring)、蛇腹(Bellow)、近攝鏡片(Close-up Attachment Lens): 用在微距攝影。延伸環、近攝鏡片較輕便;蛇腹雖笨重,但放大倍率高。近攝鏡片會降低解像力,蛇腹無法作TTL測光,用手持測光錶時三者均須作修正。此外,可以用鏡頭倒接環,倒接標準鏡頭或廣角鏡頭作微距攝影,鏡頭焦距愈短,放大倍率愈高。 其他附件1.快門線:減少因手按快門造成之震動,B快門一定要用。不要買太長的,25cm即可。2.特殊機背(Data Back):可將一些資料記憶起來或在軟片曝光時印於其上。某些新一代的相機接上專用機背後,可增加其功能。3.捲片馬達(Motor Driver):已在機身部分提高。4.閃光燈延長線5.橡皮遮光眼罩:裝在觀景窗上,在強光環境下可避免光線自觀景窗進入,影響TTL測光錶之工作。6.視力矯正鏡片 (Eyepiece Correction Lens):可讓眼鏡族不必戴眼鏡就可拍照,不過它們是以一個屈光度(即100度)為單位,頂多到四個屈光度。7.垂直觀景器(Right Angle Viewing Attachment):可使在機身上方觀景,在相機必須放低或朝上時很好用。8.望遠加倍鏡(Teleconverter):接在鏡頭與機身之間,提高鏡頭焦距。不過因為其中有鏡片,會降低解像力;光圈又會變小,一個2X的加倍鏡,會使光圈數值加倍,即比原來小兩級(新的光圈級數為原先之級數乘上加倍鏡之倍數),蠻慘的。Nikon的TC-16A加倍鏡除了有1.6X的放大倍率之外,主要用在使Nikon的AIS系列手動對焦鏡頭。可裝在Nikon非AF相機上,具有AF功能。【相機之清潔與保養】 攝影器材的主要敵人有幾個:水氣、鹽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