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古代历史陈列序 厅您现在进入的是武汉古代历史陈列展厅,在参观前我想问问各位朋友?您知道数百年、数千年前的武汉是个什么样?您知道武汉今年多大“年纪”、最早的武汉市民是谁?黄鹤楼因何而建?武汉又为什么有“江城”的美誉吗?这些答案就藏在我们即将参观的展览中,它通过江汉曙光、商风楚韵、军事要津、水陆双城、九省通衢等五个部分,将武汉历史发展的线索清晰、完整、真实地呈现在各位面前,下面就请各位随我一起穿越时空长河,感受那古老江城的千年风雨吧!请看,序厅上方这两条黄色条带浮雕象征着长江、汉水,并堆塑有盘龙城出土的青铜兵器(钺yu)、伟大的诗人屈原、战国的车阵、林立的帆船、雄壮的黄鹤楼、城墙稳固的武昌城等最能代表武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艺术造型。这是一幅现代武汉地图,从天空中往下看,她像一只自东向西飞舞的彩蝶,滔滔不尽的长江和汉水纵横交汇通过市区,把武汉分割成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部分,形成了三镇鼎立的格局,史称武汉三镇。 第一部分 江汉曙光 史前历史【前言】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武汉所在的江汉地区在远古的长江文明中占有重要位置,大约五万至一万年前,武汉地区已有了人类活动。在长江流域流传着许多远古的神话传说,据说江汉地区的先民始祖是赫赫有名的炎帝神农氏,诞生在湖北随州历山。大约一万至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了江汉地区,对这片富饶的土地进行了开发,武汉地区目前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数十处,从这些遗址、遗物中可以追寻到武汉地区远古先民生活的足迹。 您现在看到的是武汉市中心城区内唯一一座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放鹰台实景照片。这处遗址位于风景优美的武昌东湖西岸,5000多年前这里曾经居住过一群人类,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生活的遗迹被埋入到地下几米深的地方。1956年考古人员发现了这片面积达2500平方米的古遗迹,先后进行了几次考古发掘,展现出原始先民使用磨制石器等原始工具,在这里修建房屋,种植水稻,饲养牲畜,烧制陶器的社会生活场景,1956年放鹰台遗址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这是考古人员在遗址中发现的用于耕种的石锛bn、石斧、石耜(s)等农耕用具,同时这里发现了大量含有稻壳的红烧土,这充分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并开始人工栽培水稻了。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当时的粮食产量还不够丰富,因此他们还要打猎、捕捞(手示电视FLSH动画)。请看当时人们的主要生活用具以这些黑灰色陶器为主,主要有陶纺轮、陶鼎、陶壶、陶豆、陶杯和各类陶罐,据器形分析属于新石器晚期的屈家岭文化类型(屈家岭文化得名于湖北省京山县的屈家岭遗址,年代距今约5000年至4600年。):灰陶镂孔豆泥质黄陶,装饰有弦纹和圆形镂孔,用来盛装食物。穿孔石锛是开垦土地的农具。灰陶曲腹杯泥质黑陶。灰陶高柄杯泥质灰陶。陶纺轮用夹沙陶片磨制而成,形状圆形,中间有一圆孔可以纳柄,是纺线用的工具。新石器遗址发现的纺轮,虽然数量少,制作粗糙,但证明在那时,我国的纺织业已经产生,人类已穿上自己创造的纺织品了。这时期的制陶工艺以手制为主,多为素面,有的表面经过磨光,仅少数陶器有弦纹及镂孔等,说明那时的人们产生了简单的审美意识。这些新洲阳逻香炉山遗址发掘的文物同样属于屈家岭文化类型,时代用途与前类文物类似:灰陶曲腹杯泥质灰陶,灰陶鼎泥质素面灰陶,陶甑是一件炊具。陶球形状为圆形,表面光滑,大小不等,一般最大直径约为4厘米,小者约2厘米,可能是打渔时的网坠【江柜2】。 这是潘柳村遗址发掘的一组屈家岭文化类型石制工具。石匕青灰色页岩,柄部稍粗,前锋稍加磨制。石斧青灰色,石质坚硬,似凝灰岩。它的形状和今天的斧相同,是当时人们从事生产的最先进最基本的工具。长而厚的多用于劈或挖,所装把柄则长;宽而扁的多用于砍削或铲,所装把柄则短。安装把柄时,一般需要用绳索捆绑。石耜(si四)青灰色页岩,前端稍加磨制成刃。后端打制成柄状,可握手或绑置木柄。此类石耜,目前在长江中游地区同期遗址中所见不多,是一种重要的耕作工具,它表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达到了相当的发展水平。 石镞均为青灰色页岩,是后来青铜箭头的前身。穿孔石钺为青灰色页岩,是由作为复合生产工具的穿孔石斧发展而来,但后来演变成制作精制、没有使用价值的礼器,代表军事统帅权。【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示意图】陶器是随着史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制陶的发明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以及火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泥土或粘土经火焙烧后而变硬,促使原始先民有意识地用泥土制作并焙烧成他们所需要的器物。这幅图为大家展示了几种最原始的陶器制作方法:1、手制成形:手制法可以分为三类,(1)捏塑法,即用手捏塑成各种器形;(2)模制法,即采用局部模制的办法;(3)泥条盘筑法;就是将和好的粘土搓成泥条,从器底依次将泥条成器壁直至器口,经拍打抹平器壁盘筑时留下的沟缝,然后入窑烧制。2、轮制成型:轮制成型是在盘筑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更先进的制陶技术,它借助于称为“陶车” 的简单机械对陶坯进行修整,使得陶器的器身更为规整,器壁更薄。石家河文化是继屈家岭文化之后江汉地区的又一种新石器晚期文化类型,它得名于湖北省天门市的石家河遗址,距今约4600年至4000年。石家河文化的陶器以烧制火候较高的灰陶为主,也有红陶,纹饰大多比较简单。下面这几件器物都属于石家河文化类型:灰陶鼎【江柜3】出土于新洲逻阳香炉山;灰陶盆【江柜4】灰陶折肩壶【江柜5】及灰陶壶【江柜6】尤其这件出土于黄陂铁门坎的灰陶折肩壶,是一件较典型的石家河文化器物,器型别致、线条简洁、流畅,反映出当时的制陶工艺水平。第二部分 商风楚韵 夏商周时期一、夏商时期我们的祖先迈出了新石器时代,迎来了以青铜文化为表征、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王朝。中国社会也从原始部落迈入阶级社会,建立了大禹开创的夏王朝。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征灭夏桀(jie杰),建立了以河南为中心的商王朝。随后商人开拓疆土,扩散文化,势力伸展到长江以南,距武汉市区不到5公里黄陂区盘龙湖畔的盘龙城遗址,就是商人为了治理南土,在长江中游建立的最为典型的一座初具军事、政治、经济规模的南方都邑。 【盘龙城微型景观】盘龙城三面临湖,环境优美,地扼要冲,修建于商代前期,距今3500多年,它是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代古城,也是继安阳殷墟以后的第二座最早的城市,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盘龙城可以说是武汉城市的起源,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 各位请看这是一座按照100:1比例微缩的盘龙城宫殿模型,电脑中播放的是考古人员根据现场发掘情况利用三维动画复原的盘龙城全景。盘龙城遗址东西长1100米,南北宽1000米,近似正方形,城南距武汉市区不到5公里。城内东北部三座大型宫殿平行排列,座北朝南。一号宫殿有四室,可能是嫔(pin贫)妃起居的处所;二号宫殿没有间隔,可能是臣僚们参谒议事的地方,或举行庆功、赏罚、婚丧祭祀等重大活动的场所。这种“前朝后寝”廊庑、城垣环绕的格局,成为此后三千多年中国宫廷建筑的基本形式。盘龙城属于早期的所谓“宫城”,城墙仅将奴隶主的宫殿保卫起来,起保护奴隶主的作用。而奴隶和平民住在城墙外的北面,南面为手工业作坊,有酿酒、冶炼、制陶等行业,东西面是奴隶主的墓地。盘龙城内仅有宫殿,居民区和手工业区都在城外,这种格局充分反映了早期城市的形态。请看这是盘龙城现场发掘的照片,从古城的现场,我们可以看出城内地势高低不平,落差约15米。高地是夯筑而成的土台,建有宫殿群落;低地是城内的池沼或饮水池。这种高台建筑除了取得层叠巍峨、似“空中楼阁”的效果外,在功能上,起到了防水、通风、采光的作用;从防御上看,它还有居高临下、便于僚望、利于防守的优势。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已经感受到盘龙城浓郁的军事气息了。盘龙城又是怎样被发现的呢?1954年,武汉遭受长江特大洪灾,人们在盘龙湖畔取土筑堤时,意外地发现了这一古文化遗址。当时四周城垣高出地面78米,轮廓完整,是一座外陡内斜的土城。城中出土的精美文物,向我们描绘了古代先民们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图景。【通柜】商兽面纹十字孔瓮 瓮是用来盛酒或贮水用的器物,也是一种礼器,主要用于祭祀、宴享等重要场所。您看它周身装饰着美丽的图案,整件器物的器壁较薄,色泽青绿,造型古朴。兽面纹十字孔青铜觚 是一种酒器,用来饮酒,同时也是一种礼器,用于祭祀、宴享等重要场所。灰陶甗 这件灰陶甗是我国古代流行的一种蒸煮炊具,它上部是用来置食物的甑(zeng 增),下部是装水的鬲,中间隔一层有孔的箅,蒸煮时直接放于燃烧的火上,是不是很像我们今天的蒸锅呢?甗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见我国隔水蒸煮的烹调技术最迟可溯至4000多年前。【地龛文物】这是一件兽面纹铜盉(he和)的复制品。铜盉一般认为是盛酒器和温酒器,也有说是水器。今天烧开水的水壶、沏茶的茶壶,都可从古代铜盉中找到祖型。盘龙城的食器和饮器的形制在当时已臻于完善,特别是随身的酒器,有贮酒用的壶、卣(you友),温酒用的斝、盉,饮酒用的爵、觚等。这一时期,饮酒风气兴盛,与当时粮食大量增产分不开,反映了商代奴隶制国家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剩余财富的大量增加。通过这些不同种类的酒器,也可以想象当时盘龙城里饮酒成风,贵族豪士爱酒如命! 盘龙城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如:红陶大口尊、坩埚(guo锅)、红陶斝(jia甲)、灰陶盆、红陶壶、陶纺轮、陶网坠、陶拍等。 其中,坩埚是熔化金属或其他物质的器皿,一般用黏土、石墨等耐火材料制成。石器有石铲、石斧、石镰、石臼等。【地龛文物】盘龙城遗址内出土的陶器,陶质以夹砂质灰陶和泥质灰陶为多,并有一定数量的红陶、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盘龙城不仅出土了大量陶器、青铜器,还有玉雕、木雕、石雕等, 从生产和生活使用的工具来看,当时农业生产水平已较为发达了。 饕餮(tati)纹锥足鼎【复制品】 这件盘龙城出土的饕餮纹锥足鼎高55厘米,是已发现的商代中期圆腹鼎中最大的一件。鼎是古代炊器,作用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锅,用来盛放肉食。同时还是统治权力的象征,被商周统治者用来“别上下,明贵贱”,它的大小直接标志着社会地位的高低,我们经常使用的成语“问鼎中原”、“一言九鼎”都是这个含义,盘龙城出土的这件铜鼎如此之大,说明当时在城内活动的这些商代贵族,绝非等闲之辈。盘龙城对中原文化的引进和传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加快了南北民族间文化融合的步伐,成为后来武汉城市文明的源头。 二 、周、楚时期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灭商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一个更为强大的周王朝。西周成立后,实行分封制度,楚族因参与周讨伐商纣王有功,首领熊绎被封为楚君,同时周王朝在江汉地区的汉水之东地,封了姬姓的随国(今随州境),历国(今随州东北)、郧国(今安陆)、戴国(今应山)、唐国(枣阳)等。在汉水以南的大江之北,还有州国(今洪湖市东北)。通过分封,西周疆域比商扩大。【西周分封图】 对于江汉地区,周王朝非常重视,因为这里不仅盛产稻米,还有着极其丰富的铜矿资源,是当时极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为掠取江汉地区的铜和其他物资,周王朝不能不加强这一地区的管理。鲁台山座落于黄陂滠水河畔,是一处高出现今地面约10米的椭圆形台地,它的北部为遗址区,南部为墓葬区。整个遗址的面积达到125.9万平方米,西周遗存非常丰富,在长江流域首屈一指。从已出土的五座西周前期墓都随葬有成套的青铜礼器,说明他们应是不同等级的贵族,生前就居住在本地,这里在当时应该是一个地方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鲁台山墓葬从结构,随葬器物组合、纹饰等来看与中原西周墓葬较为相似,但少数器物又与中原有一定的差异,表现出土著文化的特色。下面给大家介绍部分文物:“公大史”铜方鼎【商柜4】出土于黄陂鲁台山,有铭文:“公大史(作)姬 关宝尊彝”。“公大史”为周王室史官,地位很高。这种体例的铭文,在西周、春秋时的青铜器上大量出现,都是女方陪嫁的媵(ying)器,也就是说这是一件公大史为其女儿姬 关陪嫁所作的器物,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嫁妆。 “长子狗”铜鼎【商柜3】与“公大史”铜方鼎出土于同一墓葬,器壁上有“长子狗作文父乙 尊彝”的铭文。“长”是“张”字的古写,为姓;“子”一般是诸侯的称谓,应该属于子爵,“狗”为诸侯的名。这个“长子狗”,很可能就是墓葬主人,或墓主姬 关的丈夫,是当时统治这里的一位方国国君。展柜下面陈列的云雷纹铜觯(zhi至)、弦纹铜尊为饮酒器。兽面纹青铜簋(gui轨)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用来盛放饭食,也是礼器。涡纹铜鼎是煮或盛肉用的器物,两者一般配合使用。这是一组精美的西周早期玉器【商柜5】:玉璧属于礼器用来祭天;玉戈、玉戚由石质和青铜质地的实用器发展而来,已属于仪仗用器;玉蚕蛹、玉鱼、玉人面饰则属于装饰类。这里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下玉璇玑,璇玑这种器形在其它质地的器物中尚未发现,它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直到西周延绵未断,具体用途至今还有很多争议。有人说璇玑是玉壁的一种演化,有人认为是天文仪器的部件;还有人认为是纺织工具的零件,准确的答案还有待于学者的进一步研究。这一时期的玉器和青铜一样大量被上层贵族所占有,而下层的平民一般不拥有或很少使用。从出土的墓葬中可以看出,氏族首领、王侯贵戚等往往随身陪葬大量精美的玉制品,不但反映贵族奢豪的经济财力,还显示了特殊的政治权势。这是一组西周时期的生产工具【商柜5】。石锛、有段石锛是农业生产工具;鱼钩、陶网坠是捕鱼工具;石范是用来浇铸青铜器的工具;陶纺轮是纺织工具。铜铃是车马器中的銮铃,车行则铃声动听。西周时期的各种手工业生产较前有了很大发展。据文献记载西周一朝专门设置有司工、陶正、车正、工正等官职,对各种手工业进行管理。尤其是制陶手工业有新的进展。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烧制范围愈来愈广。原始瓷逐步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们日常生活中广为使用的用具品种之一。这件原始瓷豆出土于黄陂鲁台山,是一件典型代表意义的西周时期的原始瓷器。这是西周时期出土的陶鬲。陶鬲是古代普遍使用的煎煮器,最早出现于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使用时,在三个袋状足下直接燃火煮食,袋足容量大,更重要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受火面积,加快食物煮熟的速度,可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节省能源”了。【商柜6】西周晚期,以鄂西北为中心的楚国趁周王朝势力衰落之机,大力向外开拓疆土,公元前约800年,将今日的武汉市区纳入了楚国版图。通过几代人的精励图治,艰苦奋斗,楚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空前发展,先后兼并了近60个小诸候国,势力东抵长江下游,南达珠江之畔,远及云贵,成为空前庞大的南方第一国,很快跻身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列,在千年楚国的经营下,江汉地区、武汉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是新州洪家山战国墓葬中出土的陶俑。陶俑出现于青铜时代晚期,当时,奴隶主贵族以人及车马殉葬的残酷习俗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仿人、仿兽的木俑、陶俑等殉葬品,代替人殉到地下继续为主人服务。这一男一女两个陶俑表情相似,男俑身穿长衣,露出两脚,双手平端; 女俑身穿长群,遮住双脚,两手合拢放在腹部。两陶俑头顶上各有一小长口,可能当时插有帽饰。这件新洲辛冲出土的灰陶敦(dui对),是盛稻、稷、梁的器具。造型别致,为球形上下相连,盖与器身完全一样,使用时可一分为二。 【伯牙与钟子期模型】“高山流水觅知音”是楚文化中广泛流传的美丽故事,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篇。说的是春秋战国时代,楚人俞伯牙当上了晋国上大夫,他精通琴术,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大师。 有一年,时值八月十五中秋节,俞伯牙乘船从晋国回到楚国的途中,被风雨阻隔在龟山脚下,一时琴兴大发,弹起了随身携带的七弦琴,琴声悠扬,渐入佳境。突然,琴弦断了一根,按照当时的说法,弦断说明附近有人听琴,俞伯牙命随从上岸寻找,找到一位樵夫的打扮的人,名叫钟子期。 俞伯牙将钟子期请进舱内,重新接好断弦,弹了一首高山,子期马上称赞道:“巍巍乎若高山”(壮丽啊!多么巍峨的高山!)伯牙又弹了一首流水,子期又称赞道:“荡荡乎若流水”(宽广啊!多么浩荡的江河!)子期非常理解伯牙乐曲的感情,两人相见恨晚,结为挚友,并约定:明年此时此刻此地相见。第二年,俞伯牙如约前来,却得知子期已死。在子期坟前,伯牙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然后将琴在坟前摔碎,发誓终身不操琴,并叹息到:“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就是流传千古“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后人用“高山流水”来象征深厚的友谊,用“知音”比喻知心朋友。武汉今天的古琴台、琴断口、钟家村等地名都与他们有关。古琴台位于龟山之南、月湖之滨的始建于北宋,屡有兴废,清代和民国时又重建重修。这里陈列的是一组青铜兵器。青铜兵器是当时军队的必要装备,对奴隶主贵族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候争霸,战乱不已,遗留了大量青铜兵器: 青铜戈【商柜8】是商周时期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古称勾兵,是用以勾杀的兵器,由戈头、柲、柲冒和末的鐏构成。青铜剑是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用以自卫防身进行格斗,可斩可刺的兵器。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佩带剑还有表示等级身份的意思。矢镞是远射兵器。也是通常说的箭头。这一时期青铜兵器数量之多,是我国兵器史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楚国从公元前13世纪建国到公元前223年灭亡,存在约800多年,不仅进行了政治、经济上卓有成效的开拓,还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提到楚文化的代表,人们多会想到楚辞,它称得上是中国文学的珍品,楚文化的巅峰。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川省康定市2026届化学高一上期中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南中学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答案
- 2026届上海市十中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双馈风力发电系统机侧变流器控制设计案例概述》3000字】
- 【《A家电公司供应链管理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10000字】
- 【《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应对建议探析-以S物流服务公司为例》7900字】
- 2025年猪肉储备库岗位知识笔试模拟题
- 2025年医学专业考研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题集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财务分析师高级考试模拟题及解析交流
- 2025年安全管理与物资储备专业模拟题仓库安全员招聘备考指南
- 抖音本地生活服务方案
- 2025高一英语备课组课时安排计划
- 吸氧过程中中心吸氧装置出现故障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 骨科植入物在手术中的管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件
- 手术前备皮课件
- 病案管理法律法规培训
- 村支部书记申请书
- 2025年度充电桩充电设施安全检测与维修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高级综合英语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浙江中医药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