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离贸易强国还有多远.doc_第1页
我国离贸易强国还有多远.doc_第2页
我国离贸易强国还有多远.doc_第3页
我国离贸易强国还有多远.doc_第4页
我国离贸易强国还有多远.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离贸易强国还有多远?-我国外贸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摘要:随着我国在世界市场上贸易大国地位逐步确立,打造贸易强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产业新的关注点。本文通过多角度对我国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的分析,揭示出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离贸易强国的距离还相对较远的现实,从而得出为打造贸易强国、迫切需要提高外贸国际竞争力的结论。关键词:贸易强国,外贸国际竞争力;现状;相对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如今贸易大国地位已逐步确立,我们的外贸国际竞争力有了较大提升,然而随着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国走向贸易强国的任务日益紧迫,尤其是在非关税壁垒和日益加剧的贸易摩擦面前,我国外贸国际竞争力究竟如何、我国离强国还有多远,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一、我国外贸产业总体发展概况从总量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突破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80年我国的出口总额为181.2亿美元,排名第26位;到2000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七大出口国,出口总额达2492.1亿美元,200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更是突破性地高达8512.1亿美元,一跃成为世界贸易第四大国,2004年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大关,达11547.4亿美元,出口5933.6亿美元,进口5613.8亿美元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网站,在世界贸易排名中上升到第三位,这一系列数据的变化标志着我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已经基本确立;从结构上看,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已实现由以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以制成品为主,1995年至今,又实现了以纺织服装为主向机电产品出口为主的关键转变,反映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变化。二、我国对外贸易产业当前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尽管我国贸易产业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仍须清醒地从以下方面分析我国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真实状况:1、我国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以工业品出口为例,1990年和2000年,中国工业品出口额占世界工业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9%和4.7%,而美国和日本的这个比重分别是12.2%和14.0%、11.5%和9.7%1。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品出口市场份额虽有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具体的,以2000年中国出口的32种主要工业品为例。2000年中国大陆地区有4种出口工业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位于世界第一,它们是:棉布、非针织男外套、非针织女外套、纺织品,其中纺织品是我国出口商品中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而出口商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不到1%且位次比较靠后的主要有:型钢、内燃机、非电力机械零部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办公设备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件、电力机械、半导体、配电盒及零部件,其中,内燃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最低2。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在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上我国具一定优势,但是在附加值比较高的出口商品中,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还很低。2、人均贸易额分析2004年,我国外贸规模虽然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但人均却只有850多美元,大大低于世界人均近2400美元的水平。而据WTO统计,从人均贸易额来看,美国是8427美元,日本7136美元,韩国7920多美元,这表明,从人均贸易额的角度看,我国贸易产业国际地位相当落后。3、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首先,从TC指数来看 TC指数是对国际竞争力分析时常用的测度指标,它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其数值在1和1之间,数值越大表示越具有竞争力。,表1中,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表明,在初级产品中,第0类测算产品分类使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下设的统计委员会编制公布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即SITC的分类标准。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将国际贸易商品分为10类,63章,233组。在10类产品中,0-4类属于初级产品,5-9类属于工业制成品。一般认为,SITC6和SITC8是劳动密集型产品,SITC5和SITC7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和第1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大于0,说明这两类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第2类、第3类和第4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以负数居多,且绝对数字有增加的趋势,说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在工业制成品中,只有第8类产品每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都大于0,并且其值始终在0.7以上,说明我国在此类产品上有很强的竞争力。而第6类产品的指数则在0值附近上下浮动。第5类、第7类和第9类的指数均为负数3。表1,1990年2000年中国各类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年份0类1类234567819900.3290.360-0.0750.610-0.719-0.2810.171-0.5020.71619910.4420.452-0.1780.385-0.655-0.4170.159-0.4660.74419920.4500.500-0.2950.136-0.582-0.419-0.089-0.4060.71919930.5840.565-0.283-0.172-0.429-0.355-0.270-0.4930.71319940.5250.869-0.2860.004-0.567-0.321-0.095-0.4030.76119950.2380.557-0.3980.020-0.705-0.3110.057-0.2530.73719960.2870.457-0.451-0.074-0.635-0.342-0.048-0.2160.73919970.4400.533-0.483-0.192-0.442-0.3070.033-0.0940.78319980.4740.690-0.506-0.133-0.656-0.1610.103-0.0610.78519990.4860.571-0.529-0.314-0.827-0.397-0.016-0.0830.76420000.4410.345-0.635-0.449-0.782-0.4180.009-0.0530.743数据来源:摘自朱丽萍,周颖,谢红,中国外贸竞争力的状况分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46页,由上述作者根据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1年统计数字计算。显然,表1说明,我国贸易竞争力较强的商品只有SITC0类、SITC1类和SITC8类商品,因0类和1类商品均属初级产品,而对8类商品进一步分类后的结果表明,我国在其中附加值较高的87类(专业、科学及控制用仪器和装置)和88类(摄影器材、光学物品及钟表)上均处于竞争弱势4,因此我国贸易竞争力基本上处于较弱地位,尤其是在原料类初级产品及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上劣势较明显。再来看服务贸易的TC指数,中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的TC指数远低于美英等发达国家,且从1995年开始一直为负值。从1998至2002年期间的服务贸易TC指数平均来看,美国为0.158,英国为0.098,法国为0.126,西班牙为0.268,意大利为0.010,而中国为0.0775,这反映出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相当低下。其次,从RCA指数 RCA即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巴拉萨于1965年提出的,常被用来研究一国的某类产品对目标市场的竞争力,是现阶段用以测算一国外贸产品竞争优势的常用指数。若RCA1时,即表明具比较优势,RCA指数越大,说明其竞争能力越大。反之,RCA1时,表示该类产品不具比较优势,其数字越小,竞争力越小。上看,由表2可见,首先,从静态看,制成品(SITC4-8)中,除了SITC8处于较强比较优势及SITC6处于微弱比较优势外,SITC5和SITC7均处于不同程度的比较劣势。其次,通过比较不同年份的RCA指数来看,制成品的比较优势总体趋强。但从其内部看,SITC5竞争力较弱,SITC6整体竞争力不强,SITC7虽然发展势头较好,但仍处于比较劣势地位,只有SITC8具较强比较优势6。表2 1995-2001年我国贸易商品的RCA指数类别SITC1995RCA1996RCA1997RCA1998RCA1999RCA2000RCA2001RCA4-0.7032-0.6372-0.4449-0.6585-0.8239-0.7877-0.74605-0.3109-0.3420-0.3073-0.3227-0.3970-0.4281-0.412560.0568-0.04830.03270.0221-0.0156-0.00880.22207-0.2527-0.2159-0.0939-0.0619-0.0828-0.0535-0.060080.73690.73850.78340.78500.76400.74250.7050资料来源:柴敏,“我国产业贸易竞争力及其对策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3年第5期,74页摘自参考资料1。此处该文采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不考虑SITC9“未分类的商品”,将我国贸易商品分为9大类,即SITC0至SITC8。此处按RCA数值大小把产业贸易竞争力分为4类:强比较劣势(1RCA0.75、弱比较劣势(0.75RCA0)、弱比较优势(1RCA0)、强比较优势(0.75RCA1)按SITC分类,54章:医药品;68章:有色金属;71章:动力机械及设备;72章:特种工业专用机械;73章:金工机械;74章:通用工业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75章: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76章: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77章: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78章:陆路车辆(包括气垫式);79章:其他运输设备;81章:活动房屋;卫生、水道、供热及照明装置;82章:家具及其零件、褥垫及类似填充装置;83章:旅行用品、手提包及其类似品;84章:服装及衣着附件;85章:鞋靴;87章:专业、科学及控制用仪器和装置;88章:摄影器材、光学物品及钟表;89章:杂项制品。若我们进一步将工业制成品细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两大类, 表3 2001年按SITC分类的部分制成品的RCA指数劳动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69章81章82章83章54章68章71章72章73章74章75章RCA指数0.58940.88550.91050.98090.2381-0.3007-0.2601-0.6836-0.6871-0.14910.301284章85章89章76章77章78章79章87章88章RCA指数0.93280.93680.71330.2825-0.22560.1910-0.3901-0.41190.1256资料来源:柴敏,“我国产业贸易竞争力及其对策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3年第5期,75页可以发现,SITC8的较强比较优势主要来源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即其中的81至85章及89章,而其中的87、88章的RCA值处于较强比较劣势。SITC7中,第72、73章产品靠近强比较劣势区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但是其中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则处于比较劣势地位6。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外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集中于以SITC6和SITC8的大部分商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资源密集型和具较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及服务贸易均缺乏竞争力。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等传统出口产业,其比较优势也正在逐步丧失、竞争力在不断下降,这与其长期依赖成本优势、不重视科技开发、产品结构的升级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如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在数量大增的情况下,出口效益低下,出口结构提升缓慢,在国际上单纯依赖成本优势参与竞争,从而面临国外各种贸易壁垒的打压,从而更强化了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比较优势下降趋势。而同时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出口的竞争优势尚未建立,这使得我国外贸产业面临双重发展压力。4、贸易分工地位分析我国一直以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但我国贸易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一直以来仍停留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产品或工序上,即主体技术和加工制造档次仍处低端。首先,从产业间分工来看,我国始终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分工中占有竞争优势,这虽然使我国能获得些许利益,但也导致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始终处于低级层次。其次,从产品内分工或价值链分工来看,我国始终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低端。以电子产品为例,中国是家用电脑的生产大国和销售大国,目前在国际市场占75%以上份额的电脑主板、磁头、键盘、驱动器、显示器、扫描仪等产品来自广东东莞。但是从芯片到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大部分要靠进口,绝大多数利润被掌握专利技术的跨国公司拿去了,中国的电脑企业实际上只是从事价值链最底端的加工装配工序参与国际分工1。5、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分析目前,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主要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而一般贸易比重较低。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已经从1980年的9.2%提高到2003年的55.2%7,这与美、日等贸易强国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大于加工贸易出口的情况截然不同。这意味着,我国还只是扮演着世界产品加工基地的角色。并且,在我国目前重点发展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也发挥重要角色。其中,占我国出口总额一半以上的机电产品出口2/3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高新技术产业出口中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由1993年的70.2%上升到2003年的89.6%8。另外,从加工贸易的技术结构上看,加工贸易目前仍以粗加工为主,处典型的简单加工或组装型发展阶段,仍属劳动密集型加工类型,附加值、科技含量不高,增值率很低,发展后劲不足。此外,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本地化比例不高,零部件原材料过度依赖进口,国内产业链条短,利润流失严重,同时加工贸易也正在成为导致我国遭受国际摩擦的一个重要诱因。6、外贸商品结构分析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自改革开放以不断优化。但认真剖析我国当前制成品出口结构会发现其中仍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出口依旧是依靠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真正高附加值、精加工、深加工商品少。表5 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制成品出口与制成品增加值中的份额单位:表1 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制成品出口与制成品增加值中的份额单位:国别或地区在世界制成品出口中的份额在世界制成品增加值中的份额1980199719801997发达国家82.370.964.573.3发展中国家10.626.516.623.8中国1.1(1984)资料来源:摘自赵文丁,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8期从表5可看出,不论是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出口产业的增值率都相对较低。又如2003年我国出口彩电数量增长了70%,但出口金额仅增长47%;一些机电产品如汽车和汽车底盘出口量增长了206.7%,但出口值只增长了56.3%9。这种增量不增价现象进一步证明了我国出口产业的附加值、增值率低、出口效益低下的事实。说明我国当前外贸的增长方式仍属粗放的数量增长型,无法形成集约经营。二是占出口总额一半以上的机电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仍不高。如2004年1至10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2538.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为54.2%,但成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仅占15%10。同时在机电产品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的比重较高,达到75%以上,因此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加工装配业务的出口,并未脱离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11。三是技术密集型高端产品出口规模小。如2004年1至10月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283.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为27.4%,而OECD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比重平均40%以上,其中,美国为44%,新加坡最高,为72%10,与它们相比,我们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四是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我国货物贸易强、服务贸易弱的跛行格局尚未根本改变。2003年我国商品外贸虽已跃居世界第四位,而服务贸易却居世界第九位。同时,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仍以劳务输出、对外工程承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信息服务、咨询、广告、金融、专利等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的出口竞争力明显不足。7、品牌竞争力分析我国在服装、移动电话、激光唱机、显示器、空调器、集装箱、光学组件、电动工具、小家电等产品的出口方面已升至世界首位,彩电、摩托车等商品出口已位居世界第二。然而,如此高的市场占有率中,中国的国际名牌却很少。以服装为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出口国,年服装出口规模达400亿美元,却没有一个国际性的服装品牌。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及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信誉度及影响极微弱,且不说品牌咨询领域权威的Interbrand公司与商业周刊合作公布全球最有价值的100个品牌排行榜中,中国品牌与之无缘,就是在国际上相对有点小名气的企业也为数不多,只有如海尔、青岛啤酒、联想等少数企业。而出口产业缺乏品牌尤其是国际知名品牌的现状,使我国出口企业及其产品长期徘徊于低端形象。8、企业竞争力分析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一大批管理水平高,综合实力强,能够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大型跨国企业。虽然在刚刚公布的财富2004年度世界500强中,我国有16家企业入选(含一家香港公司),但与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相比,在产业规模、品牌影响、核心技术、管理水平、综合竞争力、国际化程度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同时,进入500强的我国企业基本属国家垄断企业,主要是靠行政手段产生的,市场竞争力差,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有着本质的不同。如以营业收入为例,2003年中国的信息业百强企业营业收入之和为825亿美元,尚未超过IBM一家企业的891亿美元,海尔的营业收入是百强中最多的,达到97亿美元,仅为IBM同期的11%;从研发投入来看,2002年中国百强企业的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8%,而同期,英特尔、微软、诺基亚等企业为15%12。另外,2004中国自已的500强的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只相当于世界500强的5.61%、7.3%和5.22%13。9、贸易技术竞争力分析目前我国外贸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还比较少,造成我国制成品特别是高技术产品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严重影响到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如我国出口产业的主力军机电产品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所占比重仍然偏低。在104项彩电关键技术中,我国只掌握60%;在65项手机关键技术中,我国只掌握50%;在57项DVD关键技术中,我国仅掌握15.8%14。同时在所谓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企业中很多仅从事加工装配,而以研发生产为特征的产业格局尚未形成。由于缺乏技术创新的支撑,使国内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陷于被动。发生在前两年的国际技术组织联手封杀中国DVD的事件就是对这一事实的最好注脚。10、出口市场的控制权分析我国外贸产业的出口市场目前主要为外商投资企业控制,如在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3/4左右。再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中外资企业所占比重也过大。表6的数据显示,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外资企业占的比例相当大,三资企业出口占出口总额的82.2%,仅外商独资企业就占了总额的55.36%15,而且有快速发展的趋势。这种现象导致我国出口市场控制权落入他人手中,从而导致我国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地位极其不稳定。表6,2002年不同性质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一览表单位:(金额)亿美元;(占总额、同比增长)% 项目企业性质进口出口金额占总额%同比增长%金额占总额%同比增长%三资企业55030665439865565882204693其中外商独资36599442570983748355366731中外合资1673420230061618823911544中外合作1697205395619872933651国有企业24405295112881020515073638集体企业127515401612541854459私营企业16481991666757708516678其他34704272。330130223227资源来源:摘自:陈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特点及提高国际竞争力对策研究,南方经济,2003年第11期,59-62,该作者根据/数据整理11、外贸产业组织分析我国外贸产业市场集中度较低,且总体呈下降趋势。由表7可见,无论从前十位企业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还是从前五十位企业的数据看,均表明我国外贸产业市场集中度过低,市场竞争处过度竞争状态,从而导致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恶性竞争、削弱整体竞争力且极易招致反倾销。表7,我国外贸产业最大10家、50家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变动情况年度全国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前10位企业出口总额(亿美元)CR10(%)前50位企业出口总额(亿美元)CR50(%)199391744137567614992890620315019951826971544851846342145018721998183761208513652704317147119991949251069432549278497614282000249212137368355138614951549资源来源:摘自徐锋,优化我国外贸产业组织的探索,国际贸易问题,2002年第4期P30,该作者据中国对外贸易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其中,CR为绝对集中度,是产业中最大的N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之和。12、从我国出口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近年来,我国建立在产品低技术含量、低产业层次基础上的量大价低的粗放出口方式已日益面临国际市场容量的制约,这突出表现在我国出口企业频繁遭受的日益严重的反倾销与技术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限制进口措施的冲击,使得我国出口企业的国外发展空间日益狭窄。如自1979年至2004年9月底,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发起了665起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其中反倾销案件594起,反补贴案件2起,保障措施案件58起,特保案件11起,涉及4000多种商品,影响了我国约191亿美元的出口贸易16。显然,贸易壁垒的愈演愈烈使我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此外,我国出口产品在全球化竞争中的营销网络建设滞后,缺乏畅通的流通渠道与健全的销售网络,且信息化水平滞后、国际化人才也相对短缺,对外贸易的基础设施也有差距,这一系列的现实状况都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提升。三、主要结论从上面对我国出口产业竞争力的多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尽管我国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及其加工装配环节的国际竞争力呈现出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从贸易竞争指数、技术竞争力、品牌国际化程度、国际分工地位等诸多方面都表明我国外贸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还相对落后,尤其是附加值高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及其价值链环节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我国离外贸强国还有相当的距离。针对我国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本文认为,要实现由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根本转变,我国迫切需要采取制度创新、自主技术创新、培育国际化品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优化出口产业组织、调整外贸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措施以提升外贸国际竞争力。参考资料1 曾红颖,中国:“世界工厂”?,国际金融报,2003年05月28日第三版2 蓝庆新、王述英,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提高对策,经济评论,2003年第1期,第1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