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道路规划.ppt_第1页
居住区道路规划.ppt_第2页
居住区道路规划.ppt_第3页
居住区道路规划.ppt_第4页
居住区道路规划.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及设计原则二居住区道路分级及其设计三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四居住区步行系统规划设计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 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 是居住区的重要组成要素 在居住区中的作用极为重要 居住区道路的规划设计 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很大程度上对整个居住区生活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一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及设计原则一 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居民各种出行 垃圾车 进货车 救护车 消防车通行便利 非机动车和行人的方便安全 是居住区空间的骨架和基础 合理有序的道路系统能创造丰富 生动的空间环境和多变的空间序列 二 居住区道路的设计原则1 顺而不穿 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 防止外部交通穿行或进入住宅区 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 2 分组明确 逐级衔接道路等级 宽度和断面形式 不同等级的道路归属于相应的空间层次内 做到逐级衔接 3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路网根据地形 气候 用地规模和四周的环境条件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 选择经挤 便捷 合理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 便民 利于通风日照 利于设施的安排 满足地下管线的埋设要求 4 功能复合 营造人性化的道路空间方便 系统 丰富和整体的交通 空间和景观网络 5 避免影响城市交通 第二居住区道路分级及其设计一 居住区道路类型车行道和步行道在人车分行的路网中 车行路以解决机动车通行为主 并兼有少量的非机动车和人行交通 步行路解决步行交通兼有散步等步行休闲功能和非机动车通行 在人车混行的路网中 机动车 非机动车和步行三种交通共用同一条道路 其中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使用同一空间 车行道 步行空间与之分开 形成专门的步行系统 井兼有散步休闲等功能 人车混行与分行相结合的路网中 一般小区级或组团级道路与人车混行方式一致 组团或邻里生话院落内的道路按步行道路设计 但应考虑服务性车辆的进出需求 二 居住区道路分级1 居住区级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 30米 山地城市不小于l5米 2 居住小区级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IO 14米 3 居住纽团级道路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 6米 4 宅间小路宽度不小于2 5米 连接高层住宅不小于3 5米 三 居住区道路设计1 居民出行行为分析居民的出行目的 出行方式和出行频率 是规划道路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步行 骑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占绝大部分比重步行300 500米是轻松愉快的 超过1千米人就开始感到疲惫 骑自行车2 3千米感到轻松自如 但距离若超过5千米 人就觉得费劲了 由此 在面积有限的小城市中 居民出行以步行为主 中等城市骑自行车更为便捷 而在规模大的城市中 当出行距离在5千米以内时骑自行车较方便 距离更远时居民则往往会选择以公共交通工具代步 2 居住区道路设计 l 居住区级道路当居住区规模过大时 要考虑城市公共电车 汽车的通行 妥善地选择公共车辆的通行路线 减少干扰 道路断面形式多采用一块板形式或者三块板的断面形式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一般采用混行方式 车行道宽不小于9米 如设公交 增至10 14米 在车道两旁各设2 3米宽人行道 2 小区级道路联系公共建筑和中心绿地 内部车行和人行交通 不宜横平竖直 一通到头 搞好绿化 铺地 小品等的设计 创造好的环境 因地制宜 节约造价 多采用一块板的断面形式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4米 非采暧区不宜小于10米 车行道宽度6 8米 若单设人行道 其宽度为1 5 2米 3 组团级道路人车混行 自行车 行人 轻机动车等 满足消防车通行要求 组团入口处应设置有明显的标志 在适当地段作节点放大 铺装路面 设置座椅供居民休息 交谈 或在组团人口处设置障碍 安全 组团路的建筑控制线的宽度 采暖区不宜小于10米 非采暧区不宜小于8米 车行道宽度为5 7米 一般不需专设人行道 4 宅间小路主要供自行车和人行交通 满足清除垃圾 救护和搬家等需求 宜将住宅与宅间小路之间场地铺装 作为过渡领域供居民使用 便于自行车的临时停放 宅间小路的路面宽度一般为2 5 3米 不宜小于2 5米 货车和消防车通过 两边还留出不小于1米的宽度 3 居住区道路设计的其他规定至少需要两个对外联系的道路出入口 当住宅区向城市交通性干道开出入口时 其出入口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150米 当住宅区的主要道路与城市道路相交时 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 住宅区内应该设置为残疾人服务的无障碍通道 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 5米 纵坡不应大于2 5 尽端路的长度不宜超过120米 在尽端处应设置12米x12米的回车场地 地面坡度大于8 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通行 15 18级 并在梯旁设置自行车推行车道 多雪地区 清扫路面 道路可酌情故宽 考虑私人小汽车和单位通勤车的停放场地 山区 丘陵地区 人行 车行宜自成系统 因地制宜 主道宜平缓 注意排水沟 截洪沟的设置 第三节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一 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 人车分行 20世纪20年代由佩里首先提出的 其特点为 l 保持居住区内部的安全和安宁 保证区内各项生活与交往活动正常舒适地进行 2 居住区内汽车和行人分开 以免大量私车对生活环境产生影响 3 车行道分级明确 多设在居住区 小区 或住宅组群周围 且以枝状或环状尽端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群内 在尽端路尽端须设停车场或回车场 4 步行道贯穿于居住区或居住小区内部 将绿地 户外活动场地 公共建筑和住宅 可以通过立体空间的处理达到人车分流的目的 这种方式一般是以步行系统整体或局部高架处理 做一些两层步行平台或步行天桥 使人行和车行在立体空间上得以分离 达到比一般平面人车分行更好的效果 二 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 人车混行 是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组织中一种最常见的体系 经济方便 车行道分级明确 并贯穿于居住区或小区内部 道路系统多采用互通式 环状尽端式或两者结合使用 在人车混行的住区 通常使用完全人车混行或局部人车混行的方式布局道路 1 完全人车混行即机动车和步行道路完全重合 机动车可直接行驶进入宅间道路 停车于住宅边缘 全部路段人车混行 2 局部人车混行在住区大的范围内采用人车混行形式 如小区级道路 组团道路 小的范围内采用人车分行方式布局道路 既方便了居民的出行 又提供了居民独立的步行及休闲活动空间 第四居住区步行系统规划设计 居住区步行系统是居住区内所有室外步行空间的综合 包括居住区级 小区级绿地和公建中心 以及各级道路边上的人行道 由步行道 小广场 小游园 老年人或儿童话动场地等组成 一 步行系统的规划设计原则1 系统整体原则步行系统应该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整体 使步行于其中的行人免受汽车的干扰 建筑 活动场地 健身场地 绿地空间等应通过步行系统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 人本共享原则组织合理的步行线路 为人创造舒适 方便 多样 亲切的活动场所 3 景观生态原则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与生态条件 尽量减小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状态 4 安全便捷原则 二 居住区步行系统的基本模式从步行系统和车流的关系来说 步行系统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模式 同路式 上下式 中间式 立交式 混合式 1 同路式在车行道的单侧或双侧利用道牙变化 抬起一个高度 使人流车车流分离 多采用可通式 环状尽端式或两者结合使用 节地 节约投资 2 上下式将车流引人地下 使地面成为人的行走和体闲空间 利用高层的地下空间和小区的社区中心 活动场地 集中绿地之下设置停车场 3 中间式采用周边环状道路用于汽车交通 中间为人流活动空间 汽车交通和步行交通分离 就近通达居住 适用于多层 用地面积不是很大的居住区 4 立交式在居住区内部空间架设与各住宅楼相连的架空平台 平台下为车行道和车库 平台上作为步行空间和居民户外活动空间 造价较高 人的活动受到 定限制 5 混合式发挥以上不同模式的特点 结合地形和建筑物布置 在不同的区域设置经济合理的步行道布置方式 三 居住区步行系统规划设计平台 楼梯 广场 公园 绿地 步行系统规划设计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 确定适当的步行距离在步行道上可安排各种丰富的小空间 如良好的休憩场所和交流恬动场所 从而创造出良好的外部步行条件 2 设计合理的步行路线经过住区内的各活动场地 相互连通形成环路 步行路线应避免漫长而笔直的线路 宜采用短捷而富于变化的道路 以使居民的步行变得更加有情趣 而且弯曲的道路比笔直的道路能很好地减少风力的干扰 3 建立完善的循环路线4 处理好空间的高差变化尽量减少变化 避免大起大落 在上下起伏时 设置相对平缓的坡道 使步行的节奏不受到太大的影响 5 综合考虑步行路线与道路系统同一目的地应有多种道路选择 道路应能回到场地内的主体建筑或主出入口 布置一些有标志性或地域特征的景观 具有指引方向的作用 尽量减少人行道 自行车道和机动车道交叉口的设置 理想的无障碍步行线路是从建筑入门处开始的 主要循环路线联系邻近的活动地点 沿路设置具有遮阴和座位的休息区 如遇高差设置台阶的时候 附近应有坡道 以便于轮椅的通行 步行道路路面应使用防滑的不耀眼的材料 且路面在铺装颜色 质地上应该加以改变 以预示着交通或高差将发生变化 应避免地面材料的质地不规则或连接处不规则 步行道上应避免排水沟及一些摩擦物给那些使用拐杖的步行者带来安全的隐患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