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陶器技术就没有青铜器时代.doc_第1页
没有陶器技术就没有青铜器时代.doc_第2页
没有陶器技术就没有青铜器时代.doc_第3页
没有陶器技术就没有青铜器时代.doc_第4页
没有陶器技术就没有青铜器时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没有陶器技术就没有青铜器时代全盘修正“史前史三分期学说”之四 【内容摘要】历经大约250万年的木-石器时代以后,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在旧大陆的六个地区,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最早的陶器。这是人类文明史前最重大的创造之一。本文两作者认为,史前先民对陶器的制作,涉及以下四方面:(1)陶坯泥料的选择和配合,(2)烧制陶器对火的使用和控制,(3)泥坯的成形技术和艺术陶钧(慢轮和快轮即陶车),(4)技术装备陶窑的建造。这些工艺,都是单纯的石器打制(旧石器)和磨制(新石器)所没有的。特别要指出:陶窑和陶钧(以及快轮陶车)已经超越了石器时代简单的手持工具层次,进步到了技术装备层次。相比之下,后来的青铜冶炼和铸造,需要以下先决条件:事先制作泥模和陶范,调整铜锡(铅)合金的成分比例,火的加热和温度控制,浇铸前对铸范预热,冶炼和熔铸炉以及预热窑等技术装备。并非石器的打磨制作方法,而正是陶器的制作方法、装备,为青铜器制作奠定了配料、造型、制范、用火控火的技术基础。绝大多数青铜器的原型是陶器,或由陶器形制发展而来。所以,在石器时代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陶器技术装备的创始与积累,就不会有后来的铜器时代。因此,本文两作者认为,在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之间,必须划分出一个“陶器时代”。【关键词】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制陶工艺,陶钧,陶窑,青铜器制作,泥模,陶范。 陶器的发明是史前史的重大突变迄今的史前考古表明:从古猿进化到早期智人的几百万年之间,历史进程十分缓慢。其间最主要的进展是人类学会用火,以及使用天然材料制作工具。“木-石器时代”并非仅仅使用石质工具,此外还用木质(植物的枝杈、藤条、硬果壳等)、骨质(动物的骨头、角、蚌壳等)制作采集和狩猎的工具。早期智人,一直到大约20万年前才出现。总之这几百万年之间,人类的原始生活变化并不很大。到了大约一万年多以前,也就是现代人(晚期智人即新人)时期,发生了一件意义重大的突变,就是出现了原始的陶器;社会结构开始由游动群体走向半定居或定居生活,这标志着原始群体的解体,氏族社会的开始。【注1】 图4-1 大家熟悉的青铜器,原型都来自陶器最早的陶器在新石器时期以前就已产生考古学家们知道日本列岛是世界上陶器出现最早的地区,例如爱媛县上黑岩阴遗址第9层的陶器,测定年代为公元前1万年左右;蒙古和西伯利亚(俄罗斯阿穆尔河中下游)也有一些遗址的陶器年代距今约1万多年。但这些地区的磨制石器一直不很发达,仍处于旧石器或中石器时期,农业出现的年代也很晚(与西亚情况正好相反),也就是说:这些地区的陶器时代早于新石器的出现。半坡期彩陶陶器时代补充东北亚地区东北亚地区的新石器化进程近东地区农业的发生远远早于陶器的出现,东北亚地区陶器的出现远远早于农业的发生。俄罗斯远东地区最早的新石器因素距今 13200 12400 年出现在阿穆河(即黑龙江) 流域, 距今10700 年左右出现在滨海区 23 , 【】 23 Kuzmin, Y. V. 2005. Geokhronologiya i Paleosreda Pozdnego Paleolita i Neolita Umerennogo Poyasa Vost ochnoi Azii. Vladivostok : Tikhookeansky Inst itut Geografii DVORAN ; Chronology of the ear liest pottery in East Asia: progress and pitfalls. Antiquity 80, pp. 362- 371. 距今9000 7500 年左右到达库页岛, 期间经历了大约 5000 年 24 。【】 24 Yar oslav V. Kuzmin. Geoarchaeology of Pr ehistor y Culture Complexes in t he Russian Far East: Recent Progr ess and Problems. Bulleti n of the I ndoPacif i c Pr ehistory A s sociation 28, pp. 3- 10. 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已知的三种早期新石器文化是奥西波夫卡( Osipovka) 文化、格罗马图哈文化 ( Gromatukha) 和卡棱加河口( Ust Karenga) 文化。其中奥西波夫卡文化的遗址多位于阿穆尔河下游地区, 包括加夏(Gasya)、库米(Khummi) 和贡恰尔卡( Goncharka) 等 25 。【】 25 Yar oslav V. Kuzmin. T he earliest centr es of pot ter y origin in the Russian Far East and Siberia: r eview of chr onology for the oldest Neolithic cultures. Docu menta Pr aehis tor i a. 29, pp. 37- 46.加夏遗址位于哈巴罗夫斯克市以东约 80 公里处, 这里发现了细石器、两用器和陶器共存的层位关系。1975 年首次在文化层的底部发现一些碎陶片与月桂叶形尖状器这类中石器共存。1980 年又发现了大约20 片稍大块的夹炭陶片, 其碳十四测年数据为距今13000 年。复原的一件黑色平底筒形陶罐, 纹饰非常简单, 里外两面都有烟灰痕迹。制陶的羼合物中有植物纤维 26 。【】 26 a. Der evianko A. P. and Medvedev V. E. T he st udy of the Gasya Sit e( Gener al infor mation, preliminar y r esults of 1975 excava t ions) . I nsti tute of H istor y , Phil osop hy , S iber ian Br anch of the USS R A cademy of Sciences. Neovosibir sk, 1992; T he st udy of the Gasya Sit e( Gener al infor mat ion, pre liminary results of 1980 excavat ions) . I n st itute of H istory , Philosop hy , S iber ian Br anch of the USS R Academy of S ciences . Neovosibirsk, 1993. b. Zhushchikhovskaya I . S. On Early Pot库米遗址在 1992 1993 年间发现了约 20 片碎陶片, 但未能复原出完整器。制陶的羼合物中也有植物纤维 27 。贡恰尔卡遗址出土了数百块陶片, 还复原出 4 件平底器。这些陶片分为两类。一类有用草束或者梳状物划出的平行凹痕, 边缘有用枝条或者绳子按压成的波浪形凹痕, 还有似用梳状物划出的竖向俄罗斯远东南部(四)与俄罗斯远东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关系 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俄罗斯远东南部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主要以使用平底筒形罐为基本特征。其总体特点与盛行尖圜底陶器的东西伯利亚地区相比,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相反,与邻近的使用平底筒形罐的我国东北地区相比,文化面貌上表现出了相当多的共性。 首先,在远东南部的黑龙江(阿穆尔河)下游地区,目前可以确认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主要为奥西波夫卡文化、马雷舍沃文化和孔东文化。从奥西波夫卡文化的器物群来看,陶器很少,所见厚胎大口细勾纹平底陶罐,是这一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陶器,据说年代可以早到年以前,在中国东北地区出土的平底陶器当中,至今尚未找到可以与其对比的同时期遗物。马雷舍沃文化和孔东文化时期,陶器数量明显增多,纹饰也变得比较复杂,其中在孔东、加夏等一些重要遗址当中出土的菱格形纹饰,与我国三江平原地区新开流文化中 大量流行的滚压菱格纹完全一致,反映出两地文化关系十分密切。不仅如此,同样的纹饰还见 于黑龙江中游的格罗马图哈文化和滨海地区早期的鲁德纳亚、莫里亚克一雷博洛夫、奥西 诺夫卡、鬼门洞、彼得洛维奇等遗址当中,表明这种文化因素的分布和影响范围十分广泛。 除此之外,孔东文化陶器当中比较流行的螺旋纹,在图们江流域的兴城文化和朝鲜半岛西北部 的西浦项期层中也有发现,其问的文化共性一望可见。有学者认为西浦项期层螺旋纹 的前身应该是东北辽南地区小珠山中层文化的彩陶勾连纹,而孔东文化的螺旋纹又是从图 们江流域经滨海地区传人的。() 其次,在远东南部的黑龙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属于格罗马图哈文化的谢尔盖耶夫卡遗址和 戈尔诺遗址中,所见陶器多数唇部加厚,沿外施附加泥条堆纹,有的上面还压出花边。这种 【注】参见冯恩学: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吉林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参见俄杰列维扬科等著,宋玉彬译、林医校:加夏遗址研究年初步结果,东北亚考古资料译文集(俄罗斯专号),纠方文物杂志社年版,第页。 参见日大贯静夫:东北亚洲中的中国东北地区原始文化,庆祝苏秉琦考占五十五年论文集,文 物出版社年版,第页。 参见俄99 99 吉亚科夫著,宋玉彬译、林云校:鲁德纳亚码头多层遗址及滨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的分期,东北亚考古资料译文集(俄罗斯专号),方文物杂志社年版,第页。 朝鲜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李云铎泽:朝鲜考古学概要,黑龙江省文物出版编辑室年印 (内部资料),第页。 参见白弘基:东北亚平底土器的研究,学研文化社年版,第页。 参见冯恩学: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第页。 参见冯恩学: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第页。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年第期 俄罗斯贝加尔湖 (三)与俄罗斯贝加尔湖周围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关系 位于呼伦贝尔草原以西的俄罗斯外贝加尔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是一个典型的以使用石 镞、骨鱼镖、骨鱼钩和尖圜底陶罐为特色的渔猎型新石器文化区。将这一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与我国东北境内的新石器文化遗物做一比较,便不难发现至少从公元前千纪开始,贝 加尔湖周围地区就与东北的西部地区产生了密切的交往。 首先从陶器方面来看,外贝加尔地区发现的年代在公元前千纪的诺日湖墓葬和卡棱加 河口文化,陶器普遍为尖圜底陶罐。其中诺日湖墓葬出土的陶罐通体施篦齿纹和竖向绳纹;而卡棱加河口文化的陶罐则通体施叶脉纹和篦点压印之字纹,其中篦点压印之字纹与我国东北燕山南北地区富河文化和红山文化中大量流行的同类纹饰非常相似。由于压印之字纹在东西伯利亚地区找不到发展的源头,因此有学者认为这种纹饰可能是公元前干纪外贝加尔地区受到中国东北西南部同时期文化影响的结果。 第 4 期 89( 总377) 图一 日本的新石器化示意图来源: Masaki Nishida. Another N eoli thic i n Holocene Japan . Document a P raehist orica . 29 : 21- 28. 之!字纹。第二类有外凸的篦划纹或绳纹。两类陶片都未发现有机羼合物, 这与奥西波夫卡文化的其他遗址不同 28 , 其年代可能比加夏和库米遗址晚一些。该遗址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中发现了数个网坠, 表明渔猎是这一时期主要的经济活动。因此, 此处发现的陶器可能是用来煮肉和鱼的 29 。格罗马图哈遗址是格罗马图哈文化的典型遗址, 其底部发现了大量夹炭陶片, 发现了可复原的平底陶器 30 。陶片内外两面都有条痕纹。从陶片外表就可见制陶原料中有草叶纤维。有人认为格罗马图哈文化是奥西波夫卡文化在公元前第七千纪到公元前第六千纪初被马雷舍沃文化挤出黑龙江下游后迁徙到黑龙江中游形成的 31 。卡棱加河口文化的代表性遗址有30 多个。卡棱加河口遗址第7 层发现的陶器与邻近的西伯利亚东部和阿穆尔河流域其他较早的陶器有很大不同 32 , 这里出土了数百片陶片, 复原了 20 件陶器。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业的出现很晚。至上世纪90 年代末, 农业出现的时间还未弄清。考古证据表明这一地区最早的粟类作物栽种始于滨海地区, 时间是距今4200 3700 年左右 33 。随后扎伊桑诺夫卡(Zaisanovka) 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表面发现了被认为是粟种子的印记, 时间早到距今4800 4600 年 34 , 在 扎伊桑诺夫卡文化随后的阶段中粟的栽培一直延续。后来有学者将这个年代提前到了距今5400 5200 年 35 。日本群岛的陶器制造最早出现在 13000年前左右, 定居村庄则在近 10000 年前出现, 而农业生产到2500 年前才出现(图一) 。农业出现前的时间称为绳纹时代 36 。由于新石器革命理论的影响, 多数日本研究者认为以狩猎、打渔及采集为生的人群很难维持稳定的生活, 此外, 稻作一直被认为是日本文化的基础, 因此绳纹时代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不过, 随着近年来大量绳纹时代的精美陶器和人们驯化植物的证据被发现, 日本文化的根源被追溯到绳纹时代, 相关研究也成为新石器化的重要课题。在冰川期, 日本群岛被亚北极冻土带覆盖, 这一时期发现了很多石质狩猎工具。到了全新世, 植被变为浓密的温带森林。植被和动物群的变化影响了狩猎环境, 浓密的森林增加了狩猎难度, 当时居民有狩猎、采集、捕鱼等多种生计方式。作为绳纹时代的重要特点, 定居的村庄在距今 10000 年前出现在日本群岛南部, 直到数千年后才出现在日本北部地区。作为对温带森林环境的适应, 定居的生活方式同步于温带森林由南向北的扩展。当时许多房子是用密集的木柱支撑的半地穴式建筑。这一时期的遗址出土了许多陶片和笨重的石质烹饪工具。许多村庄周围还发现有墓地, 一些墓地甚至位于聚落中心区。而某些遗址竖直摆放的墓碑则体现了标记墓葬的重要性 37 。日本列岛的陶器发现较早, 1960 年长崎县福井洞穴遗址发现的隆起线纹陶器, 碳十四测年为距今 12700 66 500 年。此后又有一系列新发现,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辨识出以素面陶为特征的神子柴文化。现在可判定日本最早的陶器应出现在距今 12000 年左右, 不会早于距今13000 年 38 。这 一时 期的 生 计类 型可 以鸟 滨 ( Tor ihama) 贝冢遗址为例。该遗址保存较好, 发现的最主要猎获动物是鹿和野猪。通过分析牙齿可知野猪是在冬季被猎杀, 鹿则全年都被猎杀。其他数量较少的动物包括 90( 总378) 考 古 熊、猴子、野兔、狐、水獭、狼、猞猁狲和大雁。兽皮遗存表明他们是在冬季被猎获的。鸟滨遗址还发现了多种鱼骨, 而捕鱼应在夏季进行。通过分析遗址中的近 30 种淡水和海洋贝类的生长线, 判断它们是在春、夏和秋季采获的。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核桃、橡子和栗子。葫芦、麻、紫苏( 紫苏属, 食用油, 用于天然漆的溶解剂, 种子可食用) 、漆树、小 树等被引进了日本岛。它们可能经过驯化且种植在村庄附近。通过对种子和炭的分析表明绳纹时代村庄周围的环境经过了人为改造 39 。鸟滨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种的喜阳植物的种子。而在许多遗址中栗树炭也广泛存在, 栗树同样是喜阳植物, 不可能在稠密的森林中生长。村庄中的人们因建房子、制造工具和烧木柴而砍伐树木, 影响了附近的植被种类, 改变了环境。绳纹时代的人们从事捕鱼、采集、狩猎、制造陶器和磨光的石斧、储藏食物并且住在小型的定居村庄。而旧石器时代的居民专门从事狩猎, 迁徙能力强。日本定居社会初期生计活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与西亚类似。注释【】 1 Emma Guerrero, Stephan Naji, Jean Pierre Bocquet Appel, The Signal of the Neolithic Demographic Transition in the Levant. The Neolithic Demographic Transi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UK, Springer. 2008, pp. 57- 80. 【】 2 Valla, F. R, Aspects de sol de l abr i 131de Mallaha( Eynan) . Palor ient . 14. 【】 3 a. BarYosef O, From Sedent ary For agers To Village Hier ar chies: The Emergence Of So cial I nst itut ions. T he Or igin of H u man Social I ns tit utions . The Br itish Academy. Volume 110, pp. 1- 38. b. BarYosef O, Meadow R. H, T he Origins of agricultur e in the Near East. Las t H un ter s , Fir st Far mer s : New Per sp ectiv es On T he Pr ehistory Tr ansi tion To Agr icul t ur e. Santa. Fe, School of American Re search Press, 1995, pp. 39- 94. 【】 4 a. Noy. T., Gilgal I . An Ear ly V illage I n The Lower Jor dan Valley, Preliminary Re por t Of T he 1987 Winter Seasons. I sr ael Museu m Jou r nal . 7, pp. 113- 114. b. Miller N . F. The Origins Of Plant Cult i vation I n T he Near East. The Or igins of Ag r icu ltur e : A n I nter national Per spectiv e. Univer sity Alabama Pr ess, 1992, pp. 39- 58. 5 a. Kathleen M. Kenyon. Excavations at Jericho. The Jour nal of the Royal A nthr o pological I nstit ute of Gr eat Br itain and I r eland , Vol. 84, No. 1/ 2, pp. 103- 110. b. Cauvin J. Naissance des divinits: Nais sance des l agricultur e. L a Revol ution Des Symboles Du N Ol ithique . Paris, ditions du CNRS, 1997. c. Ver hoeven Marc. Beyond boundar ies: Nature, culture and a holistic appr oach to domestication in the Levant. Jour nal of Wor ld Pr ehistory . 18( 3) , pp. 179- 282. 6 a. Gar y O. Rollefson, Alan H. Simmons and Zeidan Kafafi. Neolit hic Cult ures at Ain Ghazal, Jordan. Jour nal of Field A r chae ology , Vol. 19, 4, pp. 443- 470. b. Kuijt I an. People and space in ear ly agr i cultur al villages: Explor ing daily lives, community size and ar chit ecture in t he Late Pr epot ter y Neolithic. Jour nal of A r chaeo logical Wor ld Pr ehistor y . 16( 4) , pp. 75- 102. 7 a. St rouhal E. Five Plaster ed Skulls fr om Pr ePot ter y Neolithic B Jer icho: Anthr opo logical Study. Palor ient . Vol. 1. number 1- 2, pp. 231- 247. b. Gor ingMorr is N . T he Quick And The Dead: The Social Context Of Acer amic Ne olithic Mor tuary Pr actices An Seen Fr om Kfar Hahoresh. L if e i n Neolithic Far ming Communit ies : S ocial Or ganiz ati on , I den tity , and Dif f er entiation . New Yor k, Kluwer / Plenum, 2003, pp. 103- 136. c. Rollefson G. O., SchmandtBesserat D. Rose J. C. A decor ated skull fr om MPPNB Ain Ghazal. Palor ient 24/ 2, pp. 99- 104. 8 Kuijt I an. Negotiating Equality Thr ough Ritual: A Consider ation Of Late Nat ufian And Pr ePot tery Neolit hic A Period Mor tu aru Pr actices. Jou r nal of A nthr opological A r chaeology. 15, pp. 313- 336. 9 a. Akker mans P. Villages in t he Steppe. L ate Neol ithic set tlement and s ubsis tence i n t he Balikh valley, Nother n S yr ia. Inter national monogr aphs in Pr ehistory, 1994. b. Le Mir e M., Picn M. Les dbuts de la 第 4 期 93( 总381) 94( 总382) 考 古 Cer !mique au PrcheOr ient . Palor ient . 21/ 2, pp. 111- 121. 10 Childe. V. G. T he most ancient Eas t: The or iental p r el ude to Eur opean pr ehistory . London, Knopf, 1929; Man Makes Hi m s elf . London, Wat ts & co, 1936. 11 Br aidwood R. J. T he Agricultur al Revolu t ion. Scientif ic A mer ican 203, pp. 130- 141. 12 T revor Wat kins. Neolit hisation in sout hwest Asia t he pat h to moder nity. Documenta Pr aehis tor ica. 33, pp. 71- 88. 13 a. Binfor d L. R. PostPleistocene adapta t ions. N ew Per specti ves in A r chaeology. U niver 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8, pp. 313- 341. b. Flanner y K. V. Or igins and ecological ef fects of early domest icat ion in Ir an and t he Near East . T he Domes ticat ion and Ex p loitation of Plants and A nimals . London, Duckworth. 1969, pp. 73- 100. 14 同 13 b。 15 JeanPierr e BocquetAppel, Ofer BarYosef. Prehistor ic Demogr aphy in the T ime of Globalization. T he Neol ithic Demogr ap hic T r ansit ion and it s Consequences . U K, Spr inger , 2008, pp. 1- 10. 16 a. 同 5 b。 b. Cauvin J. T he Bi r th of the Gods and the Or igi ns of Ag r icul tur e. T ranslat ed by T. Wat kins. Cambr idge U niversit y Press, 2000. 17 Wilson P. J. T he Domesti cation of the H u man Sp ecies . MA,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1. 18 a. Aiello L., Wheeler P. T he Expensive T issue Hypothesis: The Brain And Digestive System In Human And Pr imate Evolution. Cur r ent A nthr op ology 36, pp. 199- 211. b. Aiello L., Dunbar R. I . M. Neocor tex size, gr oup size and the evolut ion of lan guage. Cur r ent A nthr op ology 36, pp. 184- 193. c. Dunbar R. I . M. Neocortex size as a const raint on group size in primates. Jour nal of H u man Ev olution 20, pp. 469- 493; Culture, honesty and t he fr eerider pr oblem. T he Ev olution of Cultur e : an inter disci p linar y view , Rut ger s U niversit y Press, 1999, pp. 194- 213. 19 Dunbar R. I . M. Gr ooming, Gossip and the Evol ution of L ang uage. Harvard Univer si t y Press, 1998; The H uman S tor y: A new history of mankind s Ev olu tion . London, Faber and Faber , 2004. 20 Boyd R. and Richer son P. J. Cultur e and the ev olutionar y Pr oces s . Univer sity of Chicago Pr ess, 1988; Not by Genes A lone : H ow Cul tur e T r ansf or med H uman Ev olu tion . U niversity of Chicago Pr ess, 2006. 21 Donald M. Or igins of the H uman Mind : T hree S tages in the Ev ol ution of Cul tur e and Cognition. Cambr idge, Har vard U ni versity Pr ess, 1991. 22 T revor Watkins. Neolit hisation in sout hwest Asia t he pat h t o moder nity. Docu menta Pr aehi stor ica. 33, pp. 71- 88.早期线纹陶文化, 它出现在蒂萨河平原, 时间为公元前5600 5500 年, 此后在公元前5600 4800 年在欧洲中心地带( 主要沿多瑙河、莱茵河和维斯瓦河) 传播 48 。埃德蒙森( Munro S. Edmonson) 是研究新石器文化在欧洲传播速度的先行者, 他假设新石器时代特征( 例如陶器) 的传播速度恒定, 推算其传播速度约为每年 19公里 49 。安默曼和卡沃利斯福尔扎则重点研究早期农业, 认为其平均传播速度约为每年 1 公里。不同的生态和地理因素会导致传播速度的差异, 例如作为线纹陶文化的传播通道, 多瑙河和莱茵河河谷要快一些, 约为每年4 6 公里, 地中海沿岸地区约更快一些, 约为每年 10 公里 50 ( 图二) 。兹韦莱比尔( Marek Zvelebil ) 提出了新石器文化在欧洲传播的七种可能的模式。一是群体移民, 这是最传统的移民解释, 即整个人群直接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 图二 早期农业在欧洲的传播来源: Pet er Bogucki. T he spread of early f arming in Europe. American Sci ent ist . 84: 242- 253. 导致基因整体换代。二是人口扩散, 即人口像波浪一样向外不断扩张。三是精英支配, 即一个或一部分社会精英渗入到某个地区将新的文化强加给当地人群四是群体渗透, 例如一小部分有特殊技能的人完成特定的工作, 如家畜饲养。五是一小部分人以最佳的居住地为目标, 进行跳跃式殖民, 然后占领一块被当地人包围的领土。六是通过农民和采集狩猎者在农业地区边界流动或交换。七是地区间的接触, 包括贸易和观念的交流 51 。近来的研究提出了另一种模式, 认为欧洲的新石器化与近东地区没有明显联系 52 。西欧陶器的遗址法国和西班牙的沿地中海地区和法国与葡萄牙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发现了有陶器的遗址, 分别早到公元前7350 6500 和公元前6400 5500 53 , 这些遗址更多地与法国东北部、比利时以及德国西北部的一些遗址联系起来, 是与线纹陶完全不同的文化系统。这显示这一地区存在早于近东进步浪潮! ( wave of advance) 的另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 后来又融入前者。据此, 欧洲的许多学者开始考虑新石器化可能是由于本土人口、技术及观念的转变, 而非全部外来 54 。尽管如此, 线纹陶文化在欧洲的农业地带占有重要地位。最近, 一部分学者开始对这两个观点进行中和, 认为外来因素和内在因素在欧洲的新石器化过程中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作用。一些移民模式的坚定支持者开始逐步修改观点, 兹韦莱比尔承认: 在 1986年, 我坚定地相信线纹陶文化是完全继承自从东南部闯入的农民, 现在对问题的理解应该改变 #线纹陶文化的来源应该是多元的, 应该重视其文化和基因的多样性! 55 三、欧洲地区欧洲的新石器化过程曾被称为移民模式或殖民模式该模式有三个主要证据:中石器文化突然消失并被大陆特征明显的新的人类遗物、埋葬习俗和标志性建筑代替经济和物质文化转变在时间上重合缺乏贯穿中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变的连续性聚落40。农业的扩展被看作欧洲新石器化过程的最重要方面,也是新石器化研究的重点。柴尔德(V.Gordon Childe)认为农业在欧洲的扩展是人口扩张的结果41。近东地区的农民向欧洲移民带来了崭新的技术和生活方式。但长距离的文化传播不一定仅通过人口的迁徙完成人群之间的交流也能带来这种结果42。安默曼AlbertJ.Ammerman和卡沃利斯福尔扎LuigiLucaCavalliSforza提出一种人口扩张导致新石器传播的最简单模式43。其缺陷在于忽视了所有异质性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可以说明早期比较稳定的农业传播速度44。从瓦维洛夫N.I.Vavilov对西亚的农业起源中心区的研究以后,近东地区一直被认为是欧洲农业的故乡45。最早的谷物和豆类作物栽培以及动物的驯养证据来自公元前12200年左右的扎格罗斯山麓。而后农业聚落的中心逐渐北移到东部高地和小亚细亚的低洼地区。已知欧洲地区最早的农业遗存在希腊山脉之间的低洼地年代大约为公元前64006000年46。分析栽培植物的基因显示它们来自近东地区47。接下来传播到东北部更远的斯特鲁马河Strouma流域和北部的瓦尔达尔-摩拉瓦河VardarMorava流域。色雷斯河北部的低洼地带和多瑙河中下游新石器时代聚落数量迅速增加。新石器时代在欧洲发展的下一个阶段是早期线纹陶文化它出现在蒂萨河平原时间为公元前56005500年此后在公元前56004800年在欧洲中心地带主要沿多瑙河、莱茵河和维斯瓦河传播48。前陶新石器 B 期 ( PPNB., 距今 10750 9050 年) 种植农业完全形成, 动物的驯化也出现, 发现了面积达10 12 公顷的大型遗址 6 。二次葬在南部地区仍然存在, 一些人骨涂有石膏或画有图案 7 , 这同样被看成是祖先崇拜。聚落的形成可能是人口增长的结果, 而人口的增长则与形成农业生产方式、完成动物驯化以及与初次出现社会分层相联系。对墓葬的特殊处理则是这一时期大型聚落内居民社会内聚性的体现 8 。 4 前陶新石器 C 期 ( PPNC, 距今 9050 8250 年) 家养动物已经比较普遍, 而最重要的是陶器出现。这一阶段后, 该地区完成了新石器化, 具备了定居、农业、动物驯养、陶器和社会等级等所有新石器时代标志性因素 9 。对这一地区如何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穆赖拜特(1017层)又称方屋层。以长方形房屋的首次出现为标志,但仍有圆形建筑物。石器中,镞、刮削器和雕刀增加,黑曜石较普遍。这一阶段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5件低温烧制的陶器,其中4件属穆赖拜特初期,年代约为前第8千年初,比近东其他遗址出现陶器的年代早 5001000年。但年代较晚的地层中却没有发现陶器。有人推测,在封闭式的陶窑发明之前,未经高温烧制的陶器较软且易渗漏,人们宁愿使用木质或石质的容器。也有人推测,由于陶器火候不高,陶片可能已成为粉末。 在穆赖拜特没有发现农耕和饲养家畜的迹象,居民主要靠狩猎和采集野生植物为主。西亚位于幼发拉底河东岸的中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的穆赖拜特遗址(Teu Mureybet)出土了5件低温烧制陶器,其中4件属于穆赖拜特初期,年代约公元前八千年初”(张浦生:青花瓷器鉴定,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10,第1 14页)。姚江波:古代陶器鉴定最早的解释是由柴尔德( Childe, Vere Gordon) 提出的, 他认为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初期的气候变化导致了所谓的新石器革命!, 即 自然环境压力说! 10 。但 1960 年, 罗伯特布雷德伍德 ( Robert Braidwood) 与一些环境学者的共同研究认为, 在更新世晚期并无明显气候变化的证据。干冷与温暖气候在更新世多次更替, 但并没有导致西南亚地区的农业发生, 所以自然环境的压力并不是人类走向农业社会的首要因素 11 。这样, 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遗憾的是布雷德伍德等人并没有明确这些文化因素是如何产生并发挥作用的 12 。 埃德蒙森MunroS.Edmonson是研究新石器文化在欧洲传播速度的先行者他假设新石器时代特征例如陶器的传播速度恒定推算其传播速度约为每年19公里49。安默曼和卡沃利斯福尔扎则重点研究早期农业认为其平均传播速度约为每年1公里。不同的生态和地理因素会导致传播速度的差异例如作为线纹陶文化的传播通道多瑙河和莱茵河河谷要快一些约为每年46公里地中海沿岸地区约更快一些约为每年10公里50图二。兹韦莱比尔MarekZvelebil提出了新石器文化在欧洲传播的七种可能的模式。一是群体移民这是最传统的移民解释即整个人群直接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第4期91总379图二早期农业在欧洲的传播来源:PeterBogucki.ThespreadofearlyfarminginEurope.AmericanScientist.84:242-253.导致基因整体换代。二是人口扩散即人口像波浪一样向外不断扩张。三是精英支配即一个或一部分社会精英渗入到某个地区将新的文化强加给当地人群。四是群体渗透例如一小部分有特殊技能的人完成特定的工作如家畜饲养。五是一小部分人以最佳的居住地为目标进行跳跃式殖民然后占领一块被当地人包围的领土。六是通过农民和采集狩猎者在农业地区边界流动或交换。七是地区间的接触包括贸易和观念的交流51。近来的研究提出了另一种模式认为欧洲的新石器化与近东地区没有明显联系52。陶器的遗址法国和西班牙的沿地中海地区和法国与葡萄牙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发现了有陶器的遗址,分别早到公元前73506500和公元前64005500【53】这些遗址更多地与法国东北部、比利时以及德国西北部的一些遗址联系起来是与线纹陶完全不同的文化系统。这显示这一地区存在早于近东进步浪潮waveofadvance的另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后来又融入前者。据此欧洲的许多学者开始考虑新石器化可能是由于本土人口、技术及观念的转变而非全部外来54。尽管如此线纹陶文化在欧洲的农业地带占有重要地位。最近一部分学者开始对这两个观点进行中和认为外来因素和内在因素在欧洲的新石器化过程中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作用。一些移民模式的坚定支持者开始逐步修改观点兹韦莱比尔承认:在1986年我坚定地相信线纹陶文化是完全继承自从东南部闯入的农民现在对问题的理解应该改变线纹陶文化的来源应该是多元的应该重视其文化和基因的多样性55。非洲陶制品非洲陶制品的历史,迄今可上溯到中石器时代,分布在赞比亚东部和马拉维北部的那契库法文化、罗得西亚及东非部分地区的马戈西文化等,均已开始流行陶器制品习俗。新石器时代,陶制品习俗获得进一步流行发展。北非地中海新石器文化陶制品作风与欧洲地中海沿岸流行的印纹陶文化陶器很相似,器形多为敞口圆形尖底器,纹饰流行压印纹;撒哈拉新石器文化则流行半球形器、带颈球状器、带流器等陶制品;东非肯尼亚的希拉克斯.赫尔遗址,则流行有流、有把的圜底陶容器制品。埃及先王朝时代,上埃及地区率先成为陶制品发展的中心地。最早的居民曾使用尼罗河畔的泥土为陶器胎土,故烧制成的陶器较粗糙。从格尔塞文化开始,埃及人使用了上埃及捷纳附近的粘土为陶胎,故烧出的陶器已很精美。上埃及的塔萨文化,流行制作施几何纹饰的陶制品,而其最富特征的陶制品则是饰有白色线纹的黑色漏斗形器皿;拜达里文化流行篦纹黑绿红褐色碗、研磨器、女性雕像等。阿姆拉文化的陶制品,出现白色几何纹、动物纹、黑色带状纹装饰的红陶容器、小陶俑等;格尔萨文化以彩纹淡红色陶制品最富特征,并流行动物形陶器和彩绘陶器,此外还出现了陶制砖瓦;下埃及麦里姆文化早期流行红陶制品,晚期流行黑陶制品,目前已知器形有钵、盘、瓮、女性陶塑像、动物塑像,陶塑舟船模型等;马阿特文化流行彩纹陶、蛋形器、黄褐色粗制陶器和有把陶器等等制品。埃及早王朝至古王国时代,出现轮制陶器技术,陶制品逐渐进入大规模的批量化生产阶段,此时期的陶制品在装饰、器形和其它方面与先王朝时代相比,没有明显的进步,在阿马尔奈遗址发现的以青色动物、植物纹为装饰主题彩陶制品则属于一种特殊现象。此时期陶制品的主要种类是钵、碗、瓮、杯、圆筒形器等等。近年来考古发现在中国南部陆续有陶片出土,例如广西桂林的庙岩、湖南道县的玉蟾岩,江西万年的仙人洞和吊桶环都出土了陶片或陶器,其中以玉蟾岩的陶器比较完整,它们的年代也距今约1万多年,早于新石器时期。湖南澧阳平原彭头山遗址(公元前7500年前6100年)处于旧石器或中石器时代,出现了持续发展的陶器。又,在印度恒河中游的一些遗址中,也发现了公元前第9千年至第8千年的陶器。【注2】 最早的陶器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最早的陶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给出这样经典的答案:“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同样可以使用”。 【注3】 恩格斯这个论断受到摩尔根的影响,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中认为:“人们将粘土涂于可以燃烧的容器上以防火,其后,他们发现只是粘土一种可以达到这种目的。因此,制陶术便出现于世界之上了”。 【注4】 而摩尔根的说法又来自人类学家泰勒人类远古史研究,泰勒又是借鉴了戈盖的观点:“戈盖于上一个世纪最先提醒大家注意陶器发明的过程,他说,人们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