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误区及对策.doc_第1页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误区及对策.doc_第2页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误区及对策.doc_第3页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误区及对策.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误区及对策仙游师范附属小学 陈雪曦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可见,课外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有助于改变学生过于被动的学习方式,大量有效的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功利主义的影响和思想认识的片面,课外阅读的指导目前还存在着许多误区。【误区一】:名著最好课外阅读指导的首要环节是读物的推荐,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阅读内容的选择对学生人格的发展也有着同样的效应。名著因为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悠久的文学魅力,成为广大教师和家长首选的推荐读物。为此,五六岁的儿童苦读唐诗三百首,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开始研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其实,并非所有的名著都适合儿童阅读,美国儿童阅读研究专家里查德、安德森教授在北京、天津、武汉等大城市调研后发现,中国多数儿童的课外读物过于超前,许多读物的情节过于复杂,内容过于深奥,大大超过儿童的认知范围,无法提起他们的阅读兴趣。除了情节和内容之外,影响儿童阅读的还有读物的语言,在我国的现代文学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的表达方式是半文半白式的,即使是冰心那温婉亲切的寄小读者,读起来都非常吃力的,更别说鲁迅的朝花夕拾和狂人日记了。而这些,却是我们许多老师向学生推荐的书目之一。我不知道学生在艰难地咽下这些文化大餐之后,会不会因噎废食呢?所以,这种“拔苗助长”式的阅读不仅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会把课外阅读演变成十足的“八股文化”,使优雅隽永的阅读变得枯燥而功利。【对策一】:合适+兴趣=最好。既然名著最好,那怎样的作品最适合小学生阅读呢?在这一点上,我很赞同人民教育出版社王林博士的观点,他认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应以儿童文学为主。因为儿童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描绘了少年儿童的多彩生活,再现了属于儿童的奇特的想象和儿童的生命成长历程,它因其固有的特点而能深入儿童的心灵世界,给儿童以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情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会像珍珠一样镶嵌在孩子们的心里。因此,在选书时,教师要学会抛弃自己的阅读成见,关注和理解儿童的阅读口味和审美特征,从培植儿童的阅读兴趣入手,摒弃那些教育意味过重,时代背景过于复杂的作品,选择那些简洁明快,贴近儿童生活的作品。分年级,有层次地为学生推荐一些合适而有趣味的文学作品。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下法国著名文学史家保罗、亚哲尔的观点,他认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 1、 可以解放儿童的心,使他们喜悦的书。这种书可以保护儿童,守住想象世界的幸福,避开现实法则的束缚。2、 能把人类的高贵情感吹进儿童心灵的书,使儿童尊重一切生命包括动物的生命、植物的生命、包罗万象的生命。3、 承认游戏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活动的书。4、 启发儿童知识的书,让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然。5、 含有高尚道德的书,帮助儿童认识人性人类心情的书。【误区二】:积累运用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于是,许多老师就片面地认为,只要让学生“读书破万卷”,他们自然就会“下笔如有神”。为了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有的老师还硬性规定学生一定要读多少本书,读什么书;读完以后要背诵多少名段佳句,摘抄多少警言妙句,他们以为只要这样,学生的思想水平、写作能力就会水到渠成。其实,这种只求“量”不求“质”的做法,只会扼杀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摧残阅读的个性,使课外阅读变成学生的课外负担,无法从根本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想真正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必须通过内化和迁移,才能把学生积累起来的“消极语言”转化成“积极语言”。【对策二】:内化+迁移=运用 要想自如地运用,首先必须让阅读的内容内化为学生心灵的一部分。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在课内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让学生对语言有敏锐的感觉,这样,他才能准确捕捉文字中所承载的情感和文化信息。让无声的文字幻化成优美的画面和悠扬的声音,在自己的心灵扎根。2、可以让学生对喜欢的读物进行批注,学生可以用铅笔随手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哪怕是只言片语也好。这比纯粹的摘抄和背诵收效更大,因为学生在批注的过程中已经和作品进行了近距离的对话。3、应该多进行一些研究性阅读。我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尝试,效果很好。每个月,教师可以为学生选定一个主题,主题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题目入手,如研究自己的学校,喜欢的动植物,文具和玩具的由来、这种从兴趣入手的题目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由于阅读的目标明确而集中,阅读的成效也很高。 如果说“内化”是让学生走进作品,那么,“迁移”就是让学生走出作品。现在,许多老师抱怨,学生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话倒不出”。其实,“能理解”不等于“会运用”。绝大部分学生,不仅缺少“自然而然”运用的能力,而且也没有或很少有“自觉运用”的意识和习惯。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一些语言训练项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正确地使用积累的语言。如:定期引导学生对课外阅读中积累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归类,还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些进行写话训练,如让学生从“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等一组描写冬天的词语中选出几个写一段话,用“举止文雅、眉清目秀、表里如一”等词语介绍一个熟悉的人。在学生练习之后,教师通过批改和评点,让学生在试错和纠错的过程中了解词语的正确用法。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改写、写片断、人物评价等方式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误区三】:“课外阅读”课外 “课外阅读”,顾名思义,应该是“课外”的阅读。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律性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如果完全让他们在课外进行阅读,即使有读书笔记和阅读卡等检查手段,也很难保证课外阅读的质量。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总是带着休闲的心态读书,是浮光掠影“看热闹”式的“虚读”,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精彩的词语,精妙的描述全都不清楚,有些学生甚至连主人公和作者的名字都不知道。即使是摘抄词句,也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许多孩子为了省力,总是选最简单的词语,最短的段落摘抄下来,课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对策三】:“课外阅读”=课内+课外 为了让课外阅读能落到实处,我认为应该提高课内阅读教学的效率,从课内挤出一些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在这一点上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早在80年代,她就率先创造了一篇带多篇的教学方法,一学期就教了95篇文章。这种课内和课外的有机融合,不仅可以提高课内阅读的效率,而且可以保证课外阅读的质量。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1、设立小灵通广播台,在每天早读或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播报课外看到的新闻或一些趣味小知识。2、每周抽出一两节课的时间,举行班级“读书会”活动,让学生根据阅读兴趣划分成科普、侦探、故事等各种专题自学和交流,教师进行随堂辅导。3、每个月举行一次“成语大比拼”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