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推理和演绎(P529-532).doc_第1页
第16章 推理和演绎(P529-532).doc_第2页
第16章 推理和演绎(P529-532).doc_第3页
第16章 推理和演绎(P529-532).doc_第4页
第16章 推理和演绎(P529-53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章 推理和演绎(P529-532)评估大量的来自大脑损伤病人和对健康人大脑成像研究的证据表明人的额叶皮质,尤其是背侧的前额叶皮质对问题解决、推理和思维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Baber等,1996;Dagher 等,1999;Kroger等,2002; Newman等,2003; Probhakaran等,1997)。将来,对于阐明高认知水平的多任务加工过程中的相似性与区别性,大脑成像研究将会被证实是十分有价值的。将来的研究需要更加细致地识别前额叶皮质活动性的认知加工过程。Waltz等人(1999)提出关系整合是极其重要的; Koechin等人(2002)强调关系综合; Koechchinet 等人(1999)强调包含临时存贮的加工过程。尽管不同理论者所强调的因素彼此之间很相似,但我们也难以确定这些可用证据的来源基础。人类是理性的吗?思维和推理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开始更多地将研究集中在人类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问题上。从短期来看,对于这个问题适合的答案取决于我们对“理性”的定义。尽管如此,首先我们得简单回顾一下本章以及前三章中所讨论的论据。证据首先,所获的许多证据似乎指出我们的思维和推理经常是不充分的,这表明我们是不理性的。比如: Reisberg(1997,p.469-470)在各种的启发式法和经验法的研究中得出了研究结论,结论如下:我们已经讨论了若干错误的来源,并且我们已经提出了这些错误的普遍存在性。这些研究已经在很多学校进行过,其中包括一些世界上很有名望的学院与大学。因此,这些被试大部分是有才学和聪明的人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很具讽刺性的结论:人们的推理在根本上是有缺陷的。在同样的研究模式中,人类在演绎推理任务上的表现倾向于犯错。Wason(1983,p.95)十分肯定地表明:“选择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被试倾向于犯错。与理性相比,非理性才是准则,这一问题引起了争论。人们都满足于让步,以至于陷入逻辑谬论。”我们发现,当今的大多心理学者认为人们是理性化的,尽管他们会犯一些逻辑错误。如果我们只看到以上结果的表面价值,那么它们揭示了一个自相矛盾的道理。很多人显然能够很好地应对每天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和挑战,然而在实验室里则似乎是非理性与非逻辑的。尽管如此,这可能是高估了日常生活与实验室之间的区别。这样理解会更好一些,日常的思维比我们相信的会少一些理性,而且我们在实验室里的思维和推理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不足。事实上,举个关于日常思维例子:几乎所有的英国人都认为交通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因而值得花大笔的钱去改善铁路系统的安全。尽管如此,这些人通常还是使用汽车出行而不是坐火车。即使驾驶汽车出行比乘火车出行大约危险30倍。那么实验室研究怎么样呢?实验室条件下,人们在思维和推理方面明显表现出的不充分和局限性的理由有着更深刻的价值。从对判断和决策的思考开始说起。第一,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启发法是很有意义的。(例如:代表性启发法;再认启发法)。启发法是具有成本效益的,让我们能适度地做出准确、快速的判断和决策。另一个支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启发法的观点是Maule和Hodgkinson(2002,p.71)提出的:“在评判那些随时间变化了的情况和对象时,不论此时有多么特殊的情况,人们往往会竭尽所能地作出精确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若要得到一个近似的决定,使用简单的、花费较少努力的启发法可能会更加适当。”第二,即使在实验室研究中,在许多的研究中,人们的判断和决策是理性的、相对没有失误的。比如:在第15章里我们曾考虑过的几项研究中,当问题以频率而不是概率呈现时,被试表现有很大的精确性。这些研究认为,当问题以能被理解的形式出现而不需要大量的计算时,人是可以理性思维的。第三,在人们的判断和决策中许多所谓的“错误”仅仅在我们所设想的真空社会里才会发生。如Telock和Mellers(2002,p.98)指出,“许多结果看似是严格的个体水平分析所带来的偏差,但这是对人际上和制度上的责任压力的合理反应。”许多在演绎推理任务中呈现出的错误有可能并没有他们看上去那么严重。比如,Evans(1993a)辨别了三个主要的问题,得到了以下的结论:在演绎推理任务中,较差的表现意味着人们既是非理性的也是非逻辑性。首先这是一个标准化系统的问题:实验者使用的系统(例如:命题逻辑)与被试使用的有区别。当被试不熟悉此系统时,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发生。第二,存在解释上的问题:被试对问题的理解可能与实验者的理解不同。的确,那些回答“错误”的被试,都是基于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所进行的真实的逻辑推理。当问题里有“如果”这个单词时,我们就能够清楚的理解问题。在命题逻辑中,排除“a,非b”的表达法,“如果a ,那么b”这个命题是成立的。经管如此,“如果”这个词在自然的言语中常常是模棱两可的,好比“如果a,那么b”意味着“如果a而且只有a,才有b”。这样错误理解的例子在很早以前就被讨论过。当人们假设“如果a,那么b”和有“b”时,根据命题逻辑 “a存在”的结论是无效的(这是对结论断言所造成的偏差)。尽管如此,根据在日常生活中对“如果”这个词的理解,结论往往是有效的。第三,存在外部效度的问题:这些在心理学实验中运用的任务是人工设计的,并几乎没有体现日常生活中的推理。换句话说,实验中的失败并不能充分地转化到日常生活中来。Evan(2002,p.991)撰写了一份优秀的总结,这份总结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人在演绎推理任务中似乎显得没有逻辑和倾向于出现错误。为了符合条件,要求被试不仅要忽视问题的内容,而且要忽视他们之前所拥有的相关信念。他们必须运用符合标准逻辑(但不是当代哲学逻辑)教科书(没有提供)中的关键词解释,将问题转化为逻辑化的表述,此时他们要忽视这些词在每天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人们在大部分演绎推理任务中的表现低估了人们的逻辑思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Evans(1993a,2003)为此观点提出了一个有利的例证。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清楚进一步研究所带来的诱惑,并声明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遇到的困难是来源于问题本身的。包含了其他因素的有利证据在先前讨论过的Stanovich和West(1998a,2000)的研究中已经阐述。他们在研究中发现:高水平智力的个体在各种演绎推理问题的解决上的表现优于低智力个体。这个发现表明,人们在此类型问题上的不良表现是受到了加工限制的影响的。Shafir和LeBoeuf(2002,p.509)有力地争论到,对于人们在思维、推理任务上不良表现的解释已经过头了:人们会系统性地违背推理、评判和决策等的基础标准化原则,但又无法通过随机化或者小概率化而消除,也不能归因于被试对问题的曲解,因为关于问题的阐述往往是可供选择的、正确有效的。基于搜集起来的研究,不同的论点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争议。系统的、具良好证明的研究结果并不归功于简单的计算限制,也不是因为不合适的问题被提出或是不合理的标准被使用。被试对于问题的曲解和动机的缺乏仅仅只能解释在思维和推理过程中的一部分失误行为,这个观点是有合理的研究支持的。接下来我们将简单地介绍三个支持此论点的证据。第一,Camerer和Hogarth(1999)回顾了74个研究,这些研究都是关于在思维和推理过程中的动机效应的。他们在跨任务中发现动机的提供不会促使行为表现的增强。第二,一些研究者发现,尽管被试能够透彻地明白问题所在,行为表现还是较缺乏的。例如,Tversky和Kahneman(1983)在合取谬误的研究中发现(见15章),通过对Linda的描述,被试往往更倾向于认为她是一个女权主义的银行出纳员而不仅仅只是一个银行出纳员。当银行出纳员名单上清楚地写道:“Linda是一个银行出纳员,无论她是否活跃于女权主义运动”时,合取谬误还是会很明显的出现(尽管会稍有减少)。第三,专家似乎要比那些非专家更少地曲解问题。尽管如此,Shafir和LeBoeuf(2002)做了多个关于专家出错的研究。例如,Redelmeier、Koehle、Liberman和Tversky(1995;见15章)发现,由于不相关信息的影响,医生在诊断各种疾病的概率上会出现偏差。理论思考在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可以很理性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但却无法解决在实验室里的推理和其他的问题上,我们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在我们需要更详细地解释一下“理性”的含义。Evans和Over(1996,1997)将理性区分为两种:理性1和理性2。根据Evans和Over(1997,p.4)的观点,“当人们的基本目标获得成功时,他们会保持活力,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彼此互相沟通”,此时人们有个人的理性或理性1。这种形式的理性建立在内隐认知系统之上,此系统的运作处于无意识的状态水平。理性1 使人们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相反,“当人们根据标准的理论(例如形式逻辑或概率论)表现出良好的推理能力”时(Evans&Ower,1997.p.2),他们表现出的是非个人的理性或理性2。这种形式的理性建立于外显认知系统,此认知系统在人的意识水平起作用。它区别于理性1还因为它使我们用假设法来思考未来。Evans(2000)阐明了理性2的本质:“理性2包含了个体在g(智力的一般因素)上的差异。因此,从g的角度来看,智力依赖于外显思维系统的有效利用。”实验室研究以理性2为主,尽管理性2有错误倾向,而理性1没有。理性1和理性2的区分是有意义的,这与双加工理论中的两个系统相比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尽管如此,思维和决策过程中的一切认识加工不太可能包含某种或其他的理性成分。和本方法所暗示的结果相比,认知加工具有更大的多变性。最后,Evans和Over(1997)描述了两种形式的理性,但没有对人类理性给出说明性的解释。我们将要考虑的是,那些主要的理论家在关于理性的争论上的立场是怎样的。概率法的倡议者(例如Chater和Oaksford,2001)认为,人们从来就不利用逻辑推理系统。相反,他们所做的只是搜寻最有用的信息,此时他们的思维将会比刚开始遇到事件时更加理性。人们所做的日常决定往往依赖于不完整的信息,而不是实验室研究中的典型事例。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往往要面对那些过多的和不必要的信息,而这些在实验室研究中也是不存在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合理正确地使用推理策略,并不代表在实验室中也会如此。正如Oaksford(1997,p.260)认为的那样,“实验中,人们在推理过程中的许多错误和偏差更像是他们使用日常策略所造成的结果。”尽管如此,概率法所做出的预测被怀疑相对而言并不是那么新颖的。有些方法是以此理论为基础的: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加工模式是适用于实验室中的问题推理的。而Johnson-Laird的心理模式理论就是此方法的又一例证。Johnson-Laird更具体地假设,语言理解中典型的加工模式是使用于问题推理的,并且这些加工往往无法提供完整的描述。此理论方法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认为人们将日常的思维和推理模式引入了实验室中。总而言之,大部分人的理性被认为是有限的(Simon,1955),也就是说,他们理性的行为中难免存在加工障碍,因此他们对于问题总会提出可操作的(而非理想化的)解决方法。根据Simon(1990,p.7),有限理性是一种标准,因为“人类的理性行为由一把剪刀塑造而成,这把剪刀的两刃象征着任务环境的结构和行为者的计算能力。”众多线索证明,人们在问题解决、评判和决策中广泛使用的启发法或者经验法则,这是与有限理性方法一致的。 演绎推理 条件推理起源于类似于命题逻辑这样的逻辑系统。问题推理中的行为多典型地表现为取式推理而非其他的推理(例如非取式推理)。条件推理受语境效应的影响(例如,附加前提的包含)。人们在华生选择任务上的表现是不良的,但是当规则不是指示性的而是义务的时候,行为表现水平显著提高。三段论推理任务的行为表现受多种偏差的影响,包括信念偏差、基率效应、气氛效应以及变换效应。演绎推理任务的表现趋于错误和偏差的事实表明了,人们往往无法做到逻辑推理。 演绎推理的理论 根据抽象规则理论,当人们遇到推理任务时往往会使用心理逻辑。而当人们误解或者曲解了推理任务时,将导致他们推理失误。这个理论能解释推理过程中出现的多种错误。尽管如此,此理论的理解成分欠缺详解,对于人们解决演绎推理问题时所使用的心理逻辑也没有详细地说明。根据心理模式理论,为了清楚地呈现正确之处,人们会构造一个或多个心理模式。接着他们会寻找导致错误结论的反例模式。人的行为表现一方面受到工作记忆能力的限制,另一方面会受到具有忽视错误倾向的心理模式的限制。心理模式理论并没有具体地解释:初始的心理模式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人们为何总是建立起比预期要少的心理模式。根据概率法,人们建立起多种策略(如启发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这些策略是适用于演绎推理任务的。这个方法能够解释多种研究发现。尽管如此,它并未清楚地识别推理任务加工中的潜在表现,并且此理论缺乏新颖的预测。 双系统理论 各种各样的双系统理论被提出,但本质上,使用加工的第一系统是快速并且相对自动化的,而使用工作记忆的第二系统在机能上则较慢。不同智力水平的个体主要与第二系统的机能有关,这一点是支持双加工理论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更清楚地认识每个系统的机能以及两个系统交互作用的模式。 思维和推理的脑系统 脑成像研究和以脑损伤病人为被试的研究表明,额叶皮质(尤其是前额叶皮质)在解决需要高水平认知加工参与的大量任务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人们进行智力测验时,类似的脑区域也相当活跃。实证研究表明,右前额叶皮质主要参与计划的形成,而左前额叶皮质则更多地参与计划的执行。神经成像的研究表明,一些普通的认知加工是问题解决、任务推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