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是一种教育智慧.doc_第1页
倾听,是一种教育智慧.doc_第2页
倾听,是一种教育智慧.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具有倾听的好习惯(一) 倾听,是一种教育智慧,是实现“对话”的前提。“教师与学生课堂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对话,而关键在教师的耐心倾听。”“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仅仅听到了学生的言辞,他还善于倾听言辞背后的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和细心地引导。”(周一贯)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教师的倾听永远是学生迫切需要的。“听老师话”的传统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无视孩子的天性和需要,是很不尊重孩子的。师生间的互动需要教师具备倾听的智慧。当学生的心声得到表达的渠道和机会,当学生感觉自我获得了尊重和鼓励,当学生感觉自己的判断得到重视和肯定,他们一定会释放出极大的潜能,使教育教学过程自觉走向成功的方向。“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师对学生的倾听是实现“对话”的前提。学习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动态活动,是一种“对话”行为,这场对话显然需要参与双方的相互“倾听”。人们往往过于强调“让学生听”,而忽略了“听学生说”,当课堂变成了教师一人的演说场所,当学生变成了被灌输的鸭子,这样的教育教学一定是糟糕透顶的。一个有智慧的老师,一定懂得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巧妙实现师生双方间的倾听与应答,一定懂得如何利用好从语言到心灵之间的对话。以心换心,教师的倾听,是构建和谐温暖的师生关系、温暖孩子的心灵的重要前提。当教师像知心朋友一样,蹲下身来,诚意面对学生,才可能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才可能形成师生间的彼此接纳,使形成师生间自然真诚的良好关系。“倾听”是一种有温度的行为,我们的教育需要温度,我们的心灵需要温度。在有温度的基础上,尊重、信赖、理解、爱等等,才有达成的可能和意义。(二)“倾听”能力的训练,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教师的不善于倾听,造就了一大批不会耐心听人说话的学生。在没有倾听的教育中,学生了自动学会了拒绝倾听。他们不仅仅不会和教师达成心灵的交流,也失去了和父母心灵的默契,更失去了将来在社会交往中获益的一项重要能力。重读写,轻听说,学校教育表现出重视阅读、说话和写作,而忽视倾听能力培养的现状。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很多课堂上,教师过分重视“快速有效地表达”,而忽略了培养学生耐心“听”的能力。孩子们往往大胆发言,敢于使用各种辞令和表达方式,却不懂得在课堂上倾听教师的讲授和同学的发言。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这样写道:倾听远比发言重要。然而,大多数教师却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他们的看法,而并不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于是,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生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吧。其实,对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倒是该写上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教育者往往过于积极期待被教育者取得语言表达上的进步,而忽视了对被教育者进行“倾听”能力的训练。实际上,人们最先学会“听”,那些学习效率和成绩高的学生往往也表现出很强的“听”的能力,他们不仅仅是会“认真听讲”,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很好的“听”的技能,是听课专心而高效的学习者。可以说,耐心听他人说话,延伸落实到具体的学习生活中,就是对课堂进行有效倾听。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尤其是对课堂学习而言,认真而高效的听课,往往比大胆发言更加重要和有益。可以说,耐心听他人说话,是不能忽视的一种能力,这种关于倾听的能力将会伴随每个人终生的学习和成长,让人们在汲取知识、信息,了解社会与他人,反观与提升自我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为开放的接收状态。对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而言,做好课堂上的有效听课,即是锻炼倾听能力的最佳时机,也是促成其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凝聚自信心和锻炼交流沟通智慧的最佳方式。(三)“倾听”能力的提升,并非学校和教师的专属任务,还需家庭提供丰厚润泽的土壤。让孩子学会耐心倾听,并非学校和教师的专属任务,应该同时也是孩子生活的整个家庭的责任,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若缺乏足够滋养孩子心灵的家庭土壤,而变成一句句空洞的口号要求,是断然无法达到养成好习惯的预想的。因此,学校教育者须得充分获取家庭的支持。每一位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都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其一言一行展示着他们关于家庭教育的观念、方法、方式。亲子沟通平等、顺畅、自由,彼此能耐心倾听,父母的孩子都能平静畅快地呼吸,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 (四)“耐心听他人说话”的重大内涵1.正确有效的“说”,是建立在耳朵“听”的功力上的。嘴巴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耳朵。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一员而存在,并仰赖于我们所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关系而生存和发展。因此,对良好关系的构建与维护,成为我们一生都要倾力而为的事情。关系,从与自我的对话开始,从与他人的有效沟通中获得发展的契机。在听与说的交流行为中,两个耳朵和一张嘴巴决定了听说双向作用的互动方式;听与说均时刻在向我们自身和外界传递着关于个体、他人、社会、宇宙天地的认识和了解。但是,正确而有效的“说”,却是建立在耳朵的“听”的功力上的。或者说,嘴巴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耳朵。聆听自己心内的声音,掌控自己的情绪心理,是我们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开端;耐心听取他人的声音,是我们了解他人,和另一颗心灵建构关系的方式;侧耳倾听自然万物,乃至整个银河宇宙的声音,则是我们与宇宙规律达成共通交流的渠道。耐心的“倾听”,让我们正确而完美的“说”有了实现的可能。面对现代社会的物质竞争压力,我们在每日的行色匆匆中失却了“耐心听他人说话”的品质和习惯,殊不知,“耐心倾听”,是万物生灵原始本真的行为习惯和灵性智慧。而我们国人的“倾听”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却逐渐变质,从自然赋予的听觉敏感,逐渐沦落为对教条、规范、权力的言听计从,进而演变至内里心灵的躁动自闭。倾听能力的丧失,始于对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的放弃,并且又在轮番演变的人群对立、物质扩张、功利角逐中进一步完全沦丧。 古代的智者在倾听内在与外在的万物之情中,激发了伟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开启了华夏文明的第一步,令“天雨粟,鬼夜哭”。但是在随后的文明行进中,由于对自身本性中关于欲望、癫狂等的不加控制,人们逐渐关闭了耳朵倾听的功能,从而开启了单向度权力服从意义上的“听命”历程。人类社会满耳填塞进自我欲望、焦虑、恐惧、对立等负面的心灵信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天地的畅通对话渠道自此阻塞。现代社会的冷漠人群氛围、功利性的价值目标共识也自此滋生,并不因为人类历史车轮的快速前进而有些许更改,其无限扩张统治疆界的强劲势头为世界罩上了一层绝望的阴影。耐心倾听他人,从耐心听他人说话开始,耳朵先于嘴巴,重新回归先祖敏感之心的本真状态,才能激发我们自身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为自己和社会打开一个心灵沟通的缺口,这是改变自我关系、一生社会关系的开始,更是了解和接纳自我、超越个体价值,并达至幸福终点的可能渠道。2.“耐心听他人说话”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对自己的了解与接纳。尊重是一切对话的缘起。耐心听他人说话,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首先展示为一种积极温和的接纳姿态。在单向度接收信息的表面背后,耐心倾听为进一步的信息互递带来了可能。人只有在感到自己受到尊重的情境中才会敞开自己,并乐于接纳对方,而我们的倾听行为已经足以让他人获得被尊重、被重视的良好感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各种人接触,我们渴望自己被“听到”并被体谅和接纳,但是,几乎很少人会换位思考,站在我们对面的人也有着同样的被“听到”的渴望。只有谦逊而虚怀若谷的人,才会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忘我”,而去心平气和地倾听他人。对这些谦逊的人来说,耐心听他人说话,首先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其次更是良好修养的自觉体认。因为,怀抱一颗谦逊又审慎的心与人交往的人,总是十分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他们对自我有着明智而通透的自知自觉。谦逊的人,由于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于是在交谈过程中习惯于“倾听”他人,并且,他们更加知道运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法则。在倾听他人说话的过程中,他们总是抱着对照学习的态度,通过他人的言语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他人的生活智慧,从而不断完善自己。这就好像是看电影,几乎没有哪个观众试图在荧幕前和电影人物一起高谈阔论,我们都是静观剧中人的种种经历,在默默无语中将他人的经验和体认化为我们自己的生活智慧。3.“耐心听他人说话”是人与人相处的价值起点:和谐的人际关系始于“倾听”,真正意义的对话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上。(1)和谐的人际关系始于“倾听”。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遭遇各色人等,并与其中一部分人结交为友。我们与他人在互相接纳中彼此认同,并建立起一段又一段牢固的关系,从同学关系,到朋友关系, 可以说,彼此接纳是每一段和谐关系存在的前提基础,然而,彼此接纳的发生则需要我们从耐心地“侧耳倾听”开始。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时候,与亲密的同学或者伙伴相对而坐,即使无多言语,竟然也不会觉得尴尬,这是与我们面对一个陌生人时绝然不同的现象。于是,一些关于“友谊”或者“亲密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也应运而生,这些理解都很相似,人们并不认为说话交流是友谊中必须存在的东西,而相互的接受、体谅和帮助反而更加重要。朋友之间的彼此了解和互相接纳,证明嘴巴的功能并非是首位的,而耳朵的“倾听”功能反而重要得多。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