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复旦大学.doc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复旦大学.doc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复旦大学.doc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复旦大学.doc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复旦大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文學史(上)名詞解釋名詞解釋逸詩1. 指詩經未收的古代詩歌。今傳的詩經並非足本,先秦古籍中常常引用“詩”句,其中有一些是今本詩經305篇以外的,前人稱它們為“逸詩”。見於先秦經傳諸子中的約有數十處,多為零篇殘句。2.謂詩人的一些散佚篇章,未經收入專集中,由後人發現而輯出者。 楚辭“楚辭”的名稱,始見於史記酷吏列傳,其本義是指楚地的言辭,後來逐漸固定為兩種含義:一是詩歌的體裁:是戰國後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在楚國民歌基礎上開創的一種新詩體,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二、書名。西漢劉向輯。為騷體類文章的總集。收錄有屈原、宋玉、王褒、賈誼、嚴忌等人的辭賦及劉向自己的作品九歎,共計十六篇。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都承襲屈賦的形式。文選文選又稱昭明文選,梁昭明太子蕭統編選,系我國現存第一部文學總集。本書選錄先秦至梁八百年間的詩歌、辭賦、雜文等各類文章近八百篇,詩、賦以下又各分若干小類,基本囊括了這一時期優秀的文學作品。唐代李善注本最有名。玉臺新詠漢代至南梁的詩歌總集。作者不詳,一說是南朝徐陵在梁中葉時所編。收詩769篇,共10卷。基本上是自漢迄梁的作品。本書編纂的宗旨是“選錄艶歌”,即主要收男女閨情之作。重視民間文學,重視南朝時興起的五言四句的短歌句。其中表現真摯愛情和婦女痛苦的作品如上山采蘼蕪、陌上桑、羽林郎等,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並非全是艶情。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又名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是一部大型古代文學總集。明代張溥輯。編者根據明張燮七十二家集,又取馮惟訥古詩紀、梅鼎祚歷代文紀中作品較多的作家,收錄自漢賈誼至隋薛道衡共一百零三人,將其詩文組成一編,並有所增益。基本上一人一集,每一集中,先列賦,次列文,後列詩。每集卷首都有編者題辭,評價作家生平與作品。樂府指古代音樂官署。秦及漢惠帝時均設有“樂府令”。武帝時的樂府規模較大,掌管朝會宴饗、道路遊行時所用的音樂,兼采民間詩歌和樂曲。魏晉以後,把樂府所唱的詩也稱“樂府”,於是樂府便由機構的名稱變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名稱,後人因此把詞和散曲也叫做樂府。後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詩,亦稱“樂府詩”。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按照音樂的不同,將樂府詩分為十二類,這個分類為後人所遵從。七體賦的體裁之一,起源於西漢枚乘的騷體賦七發。其特點是通過虛設的主客反復問答,按“始邪末正”的順序鋪成七事。後來的昭明文選將七激七依七辯七啟等單列為一種文體並稱之為“七”,自此以後以七段成篇的賦成為一種專門文體,號稱“七體”。玄言詩指東晉時期在玄學思想影響下,詩壇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代表作家有東晉孫綽、許詢。玄言詩在內容上以談論老莊玄理為主,少數兼及佛理的表述,詩味不濃,但對後代文人詩歌中沖淡自然、曠達閒適風格的影響至為深遠。其中通過景物來表現哲理的作品,為山水詩的出現起到了催化作用。遊仙詩兩晉之際詩人郭璞的代表作遊仙詩十四首,將老莊思想與道教神仙之說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懼禍避世的情緒和苦悶情懷。名為“遊仙”,實為詠懷,抒發懷才不遇和對現實的不滿之情。郭璞的詩形象鮮明,比喻貼切,詞采清新,氣勢挺拔,寄興深遠,較之當時盛行的“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的玄言詩要高出一籌。建安七子“七子”之稱見於曹丕典論論文,指東漢建安年間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等七位文學家的並稱。他們均以詩文顯赫當世,是曹魏文學集團核心成員,與三曹同為建安時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劉楨成就最高。王粲被譽為“七子之冠冕”,劉楨的五言抒情詩成就亦較為突出。竹林七賢是正始中期以後形成的林下談玄的名士文人群體。成員為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他們發言玄遠,任性放達,飲酒服藥,表現出超凡脫俗的人生趣味,以及對一種自由自在、閒適愉悅、心與道冥的理想人生的追求。據陳寅恪先生考,西晉末年,比附內典,外書的“格義”風氣盛行,東晉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於“七賢”之上,成為“竹林七賢”。永明體 南朝齊武帝永明時期形成的詩體。又稱新體詩。這種詩把音律聲韻與晉宋以來的對偶之風結合起來,注重四聲、八病之說,增加了詩歌藝術的形式美,對近體詩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代表作家有沈約、謝脁、王融、范雲、江淹以及齊梁間的何遜、吳均和陳代的阴鏗。(“時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琅琊王融,以氣類相推彀。汝南周颙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宮體詩南朝梁代為宮廷創作所形成的一種詩風。大都描繪閨情聲色,清綺靡麗,傷於輕艶,格調不高。宣導者是梁簡文帝蕭綱,徐摛和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又被稱為“徐庾體”。陳時陳後主與江總亦有此類創作。徐陵編有玉臺新詠,只收“艶詩”,可說是宮體詩的合集。 詩品作者南朝鐘嶸。對漢魏以來五言詩的源流、發展進行了總結,品評了漢到梁代詩人一百二十二人,效法九品論人,分詩人為三品。其詩歌觀點,大體是:1.對詩歌創作,主張賦比興相濟並用,使詩文質相符,情物並重。 2.主張自然和諧的音律,反對沈約等人的四聲八病主張,認為那是“傷其真美”的矯揉造作。3.反對作詩用典。4.認為創作動機的產生,是客觀事物的感召。5.在詩歌創作上提出了滋味說。抱樸子抱樸子東晉葛洪所撰,分為內、外篇。今存“內篇”20篇,論述神仙、煉丹、符箓等事,“外篇”50篇,論述“時政得失,人事臧否”。全書總結了戰國以來神仙家的理論,確立了道教神仙理論體系,並繼承了魏伯陽的煉丹理論,集魏晉煉丹術之大成。是研究我國晉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寶貴材料。水經注水經注是古代中國地理名著,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相傳此書是為漢代桑欽所作的記載全國水道的地理書水經所作的注。由於南北對峙,其中記載北方河流,多經作者實地考察;給南朝水道做注,收集南朝、東晉人的記載加以編纂,因此相對簡略,且多訛誤。引書四百多種,敘述了許多河流兩岸的地理古跡、神話傳說和風俗習慣,對各地秀麗的山川作了生動的描繪,文筆簡潔精美,具有很高的文學性,對後代山水遊記文學有很大影響。洛陽珈藍記北魏楊衒之著,簡稱伽藍記。是一部具有文學價值的地理書、史書。主要記載洛陽佛寺情況,同時記錄了眾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材料,此外,作者在描寫洛陽寺院的莊嚴盛大時,也處處流露出撫今追昔的感慨以及懷戀沉痛的心情。敘事簡明,文筆清新,以散體為主,間以駢偶句式,是一部有特色的散文著作。與酈道元的水經注、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並稱為北朝三書。顏氏家訓顏氏家訓是漢民族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由北齊顏之推所著,成書於隋文帝滅陳國以後,隋煬帝即位之前。全書七卷,二十篇。顏之推歷經四朝,此書是起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與水經注洛陽伽藍記並稱為北朝三書。戰國策戰國時遊說之士策謀和言論的彙編,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又稱國策、國事、短長,修書等。西漢劉向整理後得12國策,33篇。記事年代上起西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西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北宋時有散佚,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書中,有失傳已久的部分內容。古詩十九首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非一人一時一地所作。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其一大主題為羈旅行役,相思懷人之苦。有些作品表現出追求富貴和及時行樂的思想。既繼承了詩、騷的比興傳統,又吸取了漢樂府五言詩的長處,語言淺近自然,意蘊豐富。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誌,劉勰稱之為五言之冠冕。搜神記搜神記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志怪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小說,是用筆記體裁編寫的志怪小說集。原30卷,今本為20卷。東晉干寶作。作者意在闡明“神道之不誣”。內容雖然不乏神仙道術、鬼怪靈異的內容,但故事來源廣泛,保存了不少優秀的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對唐傳奇和俗體文學有重大影響。發憤著書說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曆述孔子、屈原等人的事蹟後,總結說:“詩三百篇,此皆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太史公自序:“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痛苦和不幸可以激勵作者的志向,堅定他們“立言不朽”的決心,成為寫作的動力。“發憤著書說”對後來韓愈的“不平則鳴說”、歐陽修的“詩窮而後工說”都有很大的影響。山海經 我國一部最古的地理書,主要記載古代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大約成書於戰國時期, 西漢初又有所增刪。現有晉郭璞注本,全書共十八卷。書中記述各地山川、道裏、部落、物產、民俗、醫藥、祭祀等情況,多及異物靈怪,充滿了神奇色彩,是我國先秦保存神話最多的古籍。春秋筆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貶,別善惡”來表明思想傾向的寫作方法。春秋筆法言簡意賅,委婉含蓄,用詞準確,表現出修辭學的發展,對後世的散文寫作產生了很大影響,但其“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的嚴格的傾向性,也產生了消極作用。後來,人們把文筆含蓄蘊藉,帶有所謂“微言大義”並暗寓褒貶的文字,也稱為春秋筆法。建安風骨又稱建安風力、漢魏風骨,指漢魏之際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詩文繼承詩經、漢樂府優秀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詩力剛健遒勁,情感基調慷慨悲涼,語言自然明白十分流暢。南朝梁批評家劉勰的文心雕龍和鐘嶸的詩品,都反復推崇建安時期的文風。唐陳子昂也盛讚“漢魏風骨”,李白並有“蓬萊文章建安骨”的讚賞詩句。文章流別論晉摯虞所作的文學理論專著。是關於各種文體的性質源流的專論論到的文體有十一種也旁及文章的作用和文章的評價。文中發揮了儒家傳統的文藝思想強調文章的人倫與王澤的教化作用。反對浮誇侈靡的文風。影響了劉勰的文心雕龍和鐘嶸詩品。類書類書為古代分類式資料彙編的工具書,多采輯文獻中有關典故史實、名物制度、詩文詞語等方面資料,分門別類編排,每一門類下又可分若干子目,供讀書寫作時查閱、徵引。類書搜集資料廣泛,內容豐富,被成為中國古代之百科全書。古代類書還可為科舉考試之參考資料。竟陵八友南齊竟陵王蕭子良禮才好士,一時天下文士皆追隨之。其中文學成就較為突出、在當時名聲最高的是“竟陵八友”:蕭衍、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雲、任昉、陸倕。其中沈約、謝朓成就最高,他們對聲律的發明、詩歌藝術的精細起了重要作用。史書三體 指史書中的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紀傳體以人物傳記、人物行為為敘事中心,創始於史記,。編年體按時間先後次序敘述史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是左傳。紀事本末體以歷史事件為綱,按類編纂,自為標題,每事詳敘其始終。創始於南宋袁樞通鑒紀事本末。北地三才指在北朝文人中能自覺學習南朝文化,對南北文學的合流起到推動作用的作家溫子升、邢劭和魏收的並稱。總的來說他們都是南朝文風的模仿者。溫子升一部分詩風格清婉,辭藻華麗,講究對偶,近似南朝,一部分詩受到過北方民歌的影響。邢劭詩文多模仿魏晉和南朝人。魏收所長在史傳文。騷體賦指模仿屈原離騷等楚辭作品而寫成的一種賦。在內容上側重於詠物抒情,且多抒發哀怨之情、政治見解和身世感慨,近於離騷的情調。在形式上常用帶有“兮”字的語句。前承楚辭,後啟漢大賦,有散文化的傾向。如賈誼吊屈原賦、鵩鳥賦,司馬相如的長門賦等。歌行體是初唐時期在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詩歌體裁。南朝宋鮑照模擬和學習樂府,創造了以七言體為主的歌行體。劉希夷的代悲白頭吟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現是這種體裁正式形成的標誌。明代徐師曾詩體明辨:“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養氣說“知言養氣”說是孟子關於文學批評原則的論述。孟子認為必須首先使作者具有內在精神品格之美,養成浩然之氣,然後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辭。這種思想影響到文學創作,就特別強調一個作家首先要從人格修養入手,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然後才有可能寫出好作品。七略書名。我國最早的圖書目錄分類著作。西漢劉歆承其父劉向遺業,整理編輯宮廷藏書。按照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和方技略,再加上總序“輯略”成“七略”。這樣的安排體現了對科學技術的重視。班固撰漢書藝文志即以此為藍本。原書在唐代已失傳,清代有輯本。語錄體中國古代散文的一種體式。常用於門人弟子記錄導師的言行,有時也用於佛門的傳教記錄。內容多為對話、問答形式。因其偏重於隻言片語的記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稱之為語錄體。具有代表性的語錄體是論語。齊論語 論語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漢時論語有三:齊論、魯論、古論。根據別錄,齊論為齊人所學,有22篇,比魯論多問王(後考證為問玉)、知道兩篇。2016年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有竹書論語知道篇,很可能屬於論語的齊論版本。美刺出處詩經。美是讚美,刺是諷刺,當時的人已經認識到了文學作品有批判和歌頌兩大功能,尤其是認識到文學的批判功能。這種用詩歌來頌美匡惡的思想,到了漢代詩大序中就發展成為“美刺說”。詩教是我國古代美育的最初形態。詩經中雖然對君主的政治弊病有所諷刺,但態度卻溫和委婉,即所謂“溫柔敦厚”,而不是直接和激烈的揭露抨擊。孔子認為詩教是達到美的境界的重要途徑。他把詩看做是仁人君子的必修課。後來泛指詩歌的教育宗旨和風格,以詩教化民眾。古文經學經學中研究古文經籍的學術流派。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