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模型的理论背景.doc_第1页
李嘉图模型的理论背景.doc_第2页
李嘉图模型的理论背景.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李嘉图模型的理论背景一、重商主义重商主义(Mercantilism) 是曾经支配过一个时代的经济思潮,产生于15 世纪,到17 世纪后其影响力逐渐衰落。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最初发展阶段反映商业资本利益和要求的经济理论,它的产生和发展,代表了原始积累阶段时期为加速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渴望积累大量货币资本的需要。重商主义是当时的人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实践的直观感知,以及由此导出的一系列基于经验主义的政策结论。重商主义的基本内容是:财富就是货币,货币即财富;财富的直接源泉是流通领域;一个国家财富必不可少的是金银等贵金属,如果它没有贵金属,就必须通过贸易来取得,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和晚期重商主义(1617世纪)。在早期重商主义时期,由于工场手工业不发达,封建国家不可能指望依靠大量出口而换回国内所必需的货币。于是,政府采取各种行政措施来补救,以防止货币外流和尽可能地吸收外国货币。早期重商主义以守财奴的眼光来看待货币,觉得一切购买都是使货币减少,一切出售都是使货币增加,主张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尽量少买,最好不买,主张国家对每一外国的贸易都应是超出的。这种观点后发展为货币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着重在开源方面,着重奖励出口,扶植手工制造业。因为晚期重商主义时期,对外贸易已有很大发展,商业和工场手工业已很发达,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也已经开始了。晚期重商主义者对金银的态度已完全改变,已经用资本家的眼光来看待货币,认为货币搁置不用是不会产生货币的,只有将货币投入流通,使其成为资本,才能增值。货币充作资本的职能已全部显现出来。晚期重商主义认为少买多卖是相对的,可以大量买,只需在对外贸易总额中出售量大于购买量就行。这种思想后来发展为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者托马斯孟(T. Mun)这样说到:“必须时时谨守这一原则: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它们的为多”。1 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4-5页。 晚期重商主义已经放弃了早期重商主义的反贸易偏向,将对外贸易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应当提及的是,重商主义者虽然衰落了但没有消亡,尤其是它的贸易政策主张仍然延续了下来,甚至直到今日,各国的贸易政策中仍然可以隐约见到重商主义的影子。二、绝对优势理论重商主义者从商业资本的角度,提出了采取奖出限进的保护贸易政策来保证对外贸易的顺差他们所认为的财富增加的源泉。但是,限制贸易的措施却阻碍了当时日益成长的产业资本扩张,从而引发出产业资本家要求自由贸易的呼声。斯密(A. Smith)并非提出自由贸易的第一人,在他之前,配第(W. Petty)、巴本(N. Barbon)、诺思(D. North)、休谟(D. Hume)等已有关于自由贸易的言论,他们的言论可被视作是自由贸易理论的萌芽。但斯密之前并无系统的关于自由贸易的理论,均为针对重商主义贸易保护而提出的一些要求贸易自由的政策主张,只是到了斯密,一种系统的自由贸易理论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了起来。绝对优势说是斯密在对重商主义的批判过程中建立的,斯密认为,首先,重商主义把金银财宝与真正的财富混淆起来是错误的,财富应以生产的财物多少来衡量,一个真正繁荣的国家是通过对外贸易扩大生产,货币仅仅是为了交换而存在。其次,重商主义想要通过贸易来持续积累货币的想法是枉费心机,货币流量调整机制将通过价格变动调整贸易数量,影响贸易差额,企图通过持续贸易顺差来为本国际累积金银的愿望是难以实现的。第三,国家干预和限制贸易妨碍个人对自身利益的最求,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一致的,因而政府不应干预经济,而应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斯密从人类追求利益的本性出发提出了他的分工理论,认为追求自利的本性产生了交换的要求,交换导致了分工产生,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国民财富的增长。分工之所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由于:“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从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2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下卷,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8页。斯密认为,适用于一个国家内部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国际间的经济发展。两国之间产生贸易的动机在于产品成本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优势(natural advantages)或获得性优势(acquired advantages),自然优势是超乎人为力量之外的物质生产的优势条件,如气候、土壤、矿产等;获得性优势是指生产者后天具有的技能技巧方面的优势。所谓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是指一国(人)生产1 单位的某种商品所使用的资源少于另一国(人)同类商品的生产。一国拥有的绝对优势意味着该国可以比其他国家更低的成本生产某种商品。通过开展国际贸易,各国可以根据本国的优势进行专业分工,这种分工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各自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 (即生产成本绝对低)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交换,则对所有国家都会是有利的。斯密指出,“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业生产出来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要是把劳动用来生产那些购买比自己生产还便宜的东西,那一定不是用得最为有利”。3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下卷,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28页。根据斯密的看法,每个国家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拥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即所耗费的劳动绝对地低于其他国家。只要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用于交换,那么就可以使彼此都获得贸易利益。绝对优势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斯密的绝对优势说可以通过以下的例子说明:假定:有A、B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均生产X、Y两种产品;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以劳动量(小时)表示生产成本。表2-1 分工前两国生产状况 产品国别X呢绒(10码)Y酒(1桶)A(英国)100 hrs.120 hrs.B(葡萄牙)110 hrs.80 hrs.产量合计20码2桶从表2-1可见,生产每1单位X或Y商品在A、B两国所需劳动量不同,A国可以比B国更便宜地生产X商品,B国可以比A国更便宜地生产Y商品。对这两个国家,如果进行分工,A国专门生产X,B国专门生产Y,然后通过贸易,两国都可以获益。表2-2 分工后两国生产状况 产品国别X呢绒(10码)Y酒(1桶)A(英国)220 hrs.B(葡萄牙)190 hrs.产量合计22码2.375桶从表2-2可以看出,进行国家之间的分工(和贸易)后,两种产品的产量都可以增加,其中X产品可以多生产2码,Y产品可以多生产0.375桶,这些增加的产量便是国际分工和贸易带来的利益,可以使各自的国民增加消费。假如该两种产品的总消费量无需增加,那么生产2码呢绒和0.375桶酒的劳动便可以节约出来,用于其他产品的生产,同样代表国际分工和贸易带来的利益。斯密对各国进行贸易的动因分析要表明,只有在自由贸易政策下,各国才能充分享受到按绝对成本优势形成的国际分工所带来的贸易利益。因为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应某些特定产品生产的绝对优势,按照各国自身优势形成国际分工,再通过贸易进行交换,所有参与贸易的国家的资源和劳动都得到最有效地利用,劳动生产率可以大大提高,物质财富就得到增加。而对贸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