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_第1页
山西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_第2页
山西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_第3页
山西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_第4页
山西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技术要求1.总则1.1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山西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的原则、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1.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山西省境内各类新建、已投产、改扩建矿山的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的编制。1.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应包括矿区及其采矿活动的影响范围。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应按矿山开采规划分阶段编制,原则上方案适用年限为10年,服务年限较短的矿山企业,适用年限可适当减少。1.4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主要任务是阐明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分析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产生和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现状评价、预测评价和综合分区评价;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1.5本技术要求规定的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不代替矿山工程各阶段常规的勘查和有关的评价工作。2.主要依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07)等。3.定义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3.1矿山地质环境是指矿区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自然因素与矿业活动影响到的各种岩体、土体、地下水、矿藏等地质体及其活动的总和。3.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是指自然因素和采矿活动的影响而产生的地质环境破坏问题,具体包括地质地貌景观的破坏、对土地资源的毁损、对含水层结构破坏引起的水资源问题及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等。3.3矿山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和采矿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3.4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评价或估量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3.5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在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措施,采用工程和生物等手段使矿山地质环境得以恢复或重建的技术方案。4. 工作程序工作程序按工作程序框图。工 作 程 序 框 图接受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委托全面收集资料、踏勘、调查编制工作大纲 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矿山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分析 确定评价范围,划分评价级别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调查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因素或指标选取现状评价预测评价综合评价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防治方案编制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专家审查备案、提供使用5.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5.1基础资料收集与调查:(1)矿山位置和范围;(2)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等;(3)矿山概况:矿山企业名称、性质、总投资、矿山建设规模及工程布局;设计生产能力、设计生产服务年限、实际生产能力;矿产资源及储量、矿床类型与赋存特征;开采历史、现状、开采方式等。(4)地质环境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山地质等。5.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调查,主要包括下列内容:5.2.1采矿活动对地质地貌景观、人文景观、地质遗迹等资源的影响和破坏。5.2.2矿区土地利用现状及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包括改变土地利用现状、地质灾害对土地的破坏、矸石和弃土石压占土地等地质环境问题。5.2.3矿区地下水均衡破坏,包括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资源枯竭、矿井排水形成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对居民饮用水源地的影响等。5.2.4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包括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规模、发育特征、危害程度、危险性大小等。5.2.5采矿活动对主要交通干线、水利工程、各类构(建)筑物、村庄等的影响与破坏。5.3根据基础资料收集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视不同情况应进行物(化)探、钻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工作。6.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6.1评价范围与级别6.1.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区不局限于矿区范围,应将采矿活动影响范围作为评价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区应以划定矿界或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区的区界为基础,若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超出划定矿界或区界范围,则应依据存在、潜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影响范围确定评价区。6.1.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级别,应根据评价区重要程度、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等综合确定,评价级别分为三级见附录A。(1)评价区重要程度应根据居民集中居住情况、重要工程设施和自然保护区分布情况、耕地面积等确定,划分为重要区、较重要区和一般区三级,见附录B。(2)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应分别按井工开采和露天开采归类,应根据区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矿山地形地貌、开采情况等划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级,见附录C。(3)矿山生产建设规模按矿种和年产量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类,见附录D。6.2评价方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在定性分析评价基础上,一般采用单要素评价法、多要素评价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工程类比法等方法。6.3评价技术要求6.3.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应在查明评价区地质环境特征基础上,结合开采方案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现状评价、预测评价和综合评价。6.3.2 现状评价是指对矿山地质环境和现存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评价。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质环境背景特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社会人文状况对矿业活动的影响;评价地质环境问题危害对象及影响和破坏程度,见附录E、F。评价中应对影响和破坏地质环境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作深入分析,分析评价其性质、危害及损失。6.3.3 预测评价是指对采矿活动中可能引发、加剧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预测。根据矿山类型、矿山开发利用方案、地质环境特征及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现状,预测采矿活动可能引发和加剧的地质环境问题种类、规模、成因,危害对象、危害程度,见附录E、F。6.3.4 综合评价是指在现状评价、预测评价基础上,对评价区地质环境总体影响作出综合评价结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依据对地质地貌景观、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影响程度及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小划分为影响严重、影响较严重、影响较轻三个等级,见附录E。7.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7.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原则、目标、任务7.1.1原则:依据现状评价、预测评价、综合评价结果,结合矿山服务年限和开采计划,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全面规划矿山企业从基建到闭坑全过程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方案按开采规划分阶段编制。7.1.2目标:根据国家和山西省法律、法规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保护与综合治理,使地质地貌景观得以保护、地质灾害得以治理、土地得以恢复、地下水均衡得以控制。7.1.3任务:为实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目标,应编制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7.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分区: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现状、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矿山地质环境发展变化趋势分析,充分考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人居环境、工农业生产、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整个评价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见附录G。7.3综合治理分期: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结合矿山服务年限和开采规划,按照轻重缓急、分阶段实施原则,将规划期划分为近期、中远期。每期内容包括保护与综合治理目标、范围和工作内容等。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范围,应和方案适用年限相对应。7.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根据国家和山西省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规程、标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目标、任务,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措施等。7.4.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明确保护对象,是指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确定需要保护的设施和地区,主要包括重要居民点、重要工业区、大型水利工程设施、城镇市政工程,重要河流、油气管道、高压输电线路;重要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国防工程设施、重要风景区、名胜古迹、地质遗迹、森林公园;泉域和饮水水源地保护区。方案中应列出保护措施。7.4.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应根据治理对象编制单项治理工程方案,包括工程名称、主要工程量、依据的技术规范或标准。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编制:矿区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方案;采矿活动引发地质灾害(包含地质灾害隐患)的治理方案等。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措施:根据国家、行业现行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及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和预测评价结果编制,应包括监测机构的建立、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资料整理和预报等。7.5保证措施:为实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实施,方案中应明确各项保障措施: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资金概算及来源等。7.6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可行性分析:应从编制方案基础资料;国家和山西省有关法律、法规;方案中保护措施、治理工程技术的科学性、先进性、可操作性;方案实施后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和保证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8.结论与建议8.1结论:应说明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范围、级别;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价、预测评价、综合评价结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适用期、范围和综合治理分期、分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治理方案、监测方案要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实施保证措施和效益分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可行性分析结论。8.2建议:提出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实施有关的建议。9.提交成果9.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成果包括: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附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图、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图、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图以及有关的照片、剖面图等。9.2文字报告编制按附录H执行。9.3附图编制按附录I执行。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精度分级表A1给出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精度分级。表A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精度分级表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建设规模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复杂中等简单重要区大型一级一级一级中型一级一级二级小型一级一级二级较重要区大型一级一级二级中型一级二级二级小型二级二级三级一般区大型一级二级二级中型二级二级三级小型二级三级三级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表B1给出了评估区重要程度的确定因素及指标。表B1 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表重要区较重要区一般区1.评估区内分布有集镇或大于500人以上的居民集中居住区 ;1. 评估区内分布有200500人的居民集中居住区;1. 评估区内居民居住分散,居民集中居住区人口在200人以下;2.分布有国道高速公路铁路、中型以上水利电力工程或其他重要建筑设施;2.分布有省道高等级公路小型水利电力工程或其他较重要建筑设施;2.无重要交通要道或建筑设施;3.矿区紧邻(300m以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含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或重要旅游景区(点);3. 紧邻(300 m以内)省级县级自然保护区或较重要旅游景区(点);3. 远离(300 m以外)各级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景区(点);4.有重要水源地;4.有较重要水源地;4. 无重要较重要水源地;5.耕地面积占矿山面积的比例大于50%。5. 耕地面积占矿山面积的比例为30%50%。5. 耕地面积占矿山面积的比例小于30%。注: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采取按上一级别优先的原则确定,只要有一条符合者即为该级别。附 录 C(规范性附录)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C1给出了井工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C2给出了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C1 井工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复 杂中 等简 单 1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坑进水边界复杂,充水岩层岩溶发育强烈,为岩溶充水矿床;最大涌水量800 m3 /h,地下疏干排水导致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大;老窿(窑)水威胁大;地表水体多,地表水与地下水联系密切,对矿坑充水影响大。 1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矿坑进水边界条件较复杂,充水岩层岩溶较发育,为弱岩溶裂隙充水或含水丰富的裂隙充水矿床;最大涌水量200 m3 /h 800 m3 /h,地下疏干排水导致地面塌陷等;老窿(窑)水威胁较大;地表水体较多,地表水与地下水有一定联系,对矿坑充水有影响。1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矿坑进水边界条件简单,充水岩层岩溶不发育,为弱裂隙充水矿床;最大涌水量200 m3 /h,地下疏干排水导致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小;老窿(窑)水威胁小;地表水体较少,地表水与地下水联系不密切,对矿坑充水影响小。 2废(矸)石、废渣、废水有害组分多,含量高,易分解;废(矸)石、废渣堆不稳定,极易污染水、土环境。 2废(矸)石、废渣、废水有害组分较多,含量较高;废(矸)石、废渣堆较稳定,较易污染水、土环境。2废(矸)石、废渣、废水有害组分少,含量低,废(矸)石、废渣堆稳定,不易污染水、土环境。3采空区面积和空间大。3采空区面积和空间较大。3采空区面积和空间小。 4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多,危害大。 4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较多,危害较大。 4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少,危害小。 5地质构造复杂。断裂构造发育强烈,断裂带切割矿层(体)严重,导水性强。 5地质构造较复杂。断裂构造较发育,断裂带对矿坑充水和采矿有影响。 5地质构造简单。断裂构造不发育,断裂带对矿坑充水和采矿基本无影响。 6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不良,可溶岩类发育,地表残坡积层10 m;矿层(体)顶、底板工程地质条件差。 6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一般,可溶岩类较少,地表残坡积层5 m10 m;矿层(体)顶、底板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6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好,可溶岩类不发育,地表残坡积层5m;矿层(体)顶、底板工程地质条件好。 7地形复杂。地貌单元类型多,地形坡度一般35,地面倾向与岩层倾向基本一致。 7地形较复杂。地貌单元类型较少,地形坡度一般2035,地面倾向与岩层倾向多为斜交。 7地形简单。地貌单元类型单一,地形坡度一般20,地面倾向与岩层倾向多为反向。注:分级采取按上一级别优先的原则确定。前4条中只要有一条满足某一级别,或者后3条同时满足某一级别,应定为该级别。 表C2 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复 杂中 等简 单 1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采场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不能自然排水,采场最大涌水量800 m3 /h,采场汇水面积大,地表水对采场充水影响大。 1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采场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采场涌水量200 m3 /h 800 m3 /h,采场汇水面积较大,地表水对采场充水影响较大。1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采场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能自然排水,采场最大涌水量200 m3 /h,采场汇水面积小,地表水对采场充水影响小。 2废(矸)石、废渣、废水有毒有害组份含量高,对水土污染影响严重,对人体健康危害大。 2废(矸)石、废渣、废水有毒有害组份,对水土污染影响较大,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2废(矸)石、废渣、废水有毒有害组份含量低,对水土污染影响小,对人体健康危害小。3开采面积及采坑深度大,废渣、废石多,形成废渣、废石流可能性大。3开采面积及采坑深度较大,形成废渣、废石流可能性较大。3开采面积及采坑深度小,废渣、废石较少,形成废渣、废石流可能性小。 4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多,对人居环境、自然景观影响大。 4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较多,对人居环境、自然景观有一定影响。 4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少,对人居环境、自然景观影响小。 5地质构造复杂。断裂构造及破碎带对采场充水及矿床开采影响大。 5地质构造较复杂。断裂构造及破碎带对采场充水及对矿床开采影响较大。 5地质构造简单。断裂构造及破碎带对采场充水及对矿床开采影响小或无影响。 6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残坡积层、岩石风化破碎带厚度10 m;采场边坡岩石风化破碎严重或土层松软,易产生边坡失稳。 6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残坡积层、岩石风化破碎带厚度510 m;采场边坡岩石风化破碎较严重,仅局部边坡不稳定。 6工程地质条件简单。残坡积层、岩石风化破碎带厚度5 m;采场边坡岩石风化弱,土层薄,边坡较稳定。 7地形条件复杂。起伏变化大,地形坡度一般35;地貌单元类型多,高坡方向岩层倾向与采坑斜坡多为同向。 7地形条件较复杂。起伏变化较大,地形坡度2035;地貌单元类型较多,高坡方向岩层倾向与采坑斜坡多为斜交。 7地形条件简单。起伏变化不大,地形坡度一般20;地貌单元类型简单,高坡方向岩层倾向与采坑斜坡多为反向。注:分级采取按上一级别优先的原则确定。前4条中只要有一条满足某一级别,或者后3条同时满足某一级别,应定为该级别。附 录 D(规范性附录)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分类表D1给出了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分类。表D1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分类一览表矿种类别计量单位年生产量备注大型中型小型煤(地下开采)万吨1201204545原煤煤(露天开采)万吨400400100100原煤石油万吨50501010原油油页岩万吨2002005050矿石烃类天然气亿立方米5511二氧化碳气亿立方米5511煤成(层)气亿立方米5511地热(热水)万立方米20201010地热(热气)万立方米101055放射性矿产万吨101055矿石金(岩金)万吨151566矿石金(砂金船采)万立方米2102106060矿石金(砂金机采)万立方米80802020矿石银万吨30302020矿石其他贵金属万吨101055矿石铁(地下开采)万吨1001003030矿石铁(露天开采)万吨2002006060矿石锰万吨101055矿石铬钛钒万吨101055矿石铜万吨1001003030矿石铅万吨1001003030矿石锌万吨1001003030矿石钨万吨1001003030矿石锡万吨1001003030矿石锑万吨1001003030矿石铝土矿万吨1001003030矿石 续表D1矿种类别计量单位年生产量备注大型中型小型钼万吨1001003030矿石镍万吨1001003030矿石钴万吨1001003030矿石镁万吨1001003030矿石铋万吨1001003030矿石汞万吨1001003030矿石稀土稀有金属万吨1001003030矿石石灰岩万吨1001005050矿石硅石万吨20201010矿石白云岩万吨50503030矿石耐火粘土万吨20201010矿石萤石万吨101055矿石硫铁矿万吨50502020矿石自然硫万吨30301010矿石磷矿万吨1001003030矿石蛇纹岩万吨30301010矿石硼矿万吨101055矿石岩盐井盐万吨20201010矿石湖岩万吨20201010矿石钾盐万吨303055矿石芒硝万吨50501010矿石碘按小型矿山归类砷雌黄雄黄毒砂按小型矿山归类金刚石万克220.60.61克= 5克拉宝石按小型矿山归类云母按小型矿山归类工业云母石棉万吨2211石棉重晶石万吨101055矿石石膏万吨30301010矿石滑石万吨101055矿石长石万吨20201010矿石续表D1矿种类别计量单位年生产量备注大型中型小型高岭土瓷土等万吨101055矿石膨润土万吨101055矿石叶腊土万吨101055矿石沸石万吨30301010矿石石墨万吨110.30.3石墨玻璃用砂、砂岩万吨30301010矿石水泥用砂岩万吨60602020矿石建筑石料万立方米101055建筑用砂、砖瓦粘土万吨303055矿石页岩万吨303055矿石矿泉水万吨101055 附 录 E(规范性附录)矿山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E1给出了矿业活动对矿山环境影响程度的分级。表E2给出了矿山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依据。表E1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影响程度分级确定要素地质灾害影响对象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影响的土地资源类型水资源的影响严重各类保护区、城镇、大村庄、重要交通干线、重要工程设施严重灌溉水田、基本农田大面积地表水漏失、使水田变旱地;地下水枯竭,影响水源地供水较严重村庄、一般交通线和工程设施较严重灌溉水田、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小范围地表水漏失、地下水位超常下降,但影响限于局部较轻分散性居民区或无居民区较轻耕地以外的农用地、未利用地无地表水漏失、泉井干涸等现象,不影响当地生产生活注1:分级采取按上一级别优先的原则确定,只要有一项要素符合某一级别,应定为该级别。注2: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的确定按表E.2执行。表E2 矿山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表危害程度分级受威胁人数/人受威胁财产/万元严重100500较严重10100100500较轻10100注:分级采取按上一级别优先的原则确定,只要有一项指标达到某分级标准,应定为该级别。 附 录 F(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F1给出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F1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隐患体稳定状态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严重较严重较轻不稳定危险性大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较不稳定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小基本稳定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小危险性小注: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的确定按表E.2执行附 录 G(资料性附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分区表G1给出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分区依据。表G2给出了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难度分级。表G.1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保护与综合治理分区表确定要素综合分区危害对象危害程度治理难度重点防治区村庄、城镇、重要交通干线、重要工程设施及特殊保护区严重治理难度大、难以恢复次重点防治区村庄、一般交通线和工程设施及资源环境功能规划要求较高区较严重治理和恢复较难一般防治区村庄、一般地区、资源环境功能规划要求较低区小易治理和恢复注:矿山环境保护与防治难度按表G.2表G.2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难度分级表 防治难度分级依据难度大难度较大难度小1防治工程类型大型、综合防治工程中型、综合防治工程小型、综合防治工程2防治技术难度防治技术复杂,难度大,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规范和典型工程实例防治技术较复杂,难度中等,有可参考的国家标准、规范和较典型的工程实例防治技术较成熟,难度小,有明确的国家标准、规范和典型的工程实例3防治工程投资治理工程投资大治理工程投资中等治理工程投资小注:防治难度分级采取上一级优先的原则确定。附 录 H(资料性附录) 成果报告编制提纲1. 序言1.1任务来源1.2目的与任务1.3适用年限1.4评价依据(包括政策法规依据、技术规范和标准依据、技术资料等)1.5矿山企业概况1.5.1地理位置与交通 1.5.2矿山开采历史与现状1.5.3矿山开发利用方案(包括矿山建设规模与工程布局、矿山开采方式与方法、矿山废弃物处置等)1.5.4矿区社会经济概况1.6评价区范围及评价级别1.6.1评价范围1.6.2评价级别1.7评价工作概况(包括主要技术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人员组成、完成工作量和质量评述等)2.地质环境条件2.1气象与水文2.2地形地貌2.3地层岩性2.4地质构造2.5新构造运动与地震2.6水文地质条件2.7工程地质条件 2.8 矿体(层)地质特征3.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价3.1矿山地质地貌景观现状评价3.2矿山土地资源问题现状评价3.3矿山地下水资源问题现状评价3.4矿山地质灾害现状评价3.5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现状4.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价4.1矿山地质地貌景观影响预测评价4.2矿山土地资源影响预测评价4.3矿山地下水资源影响预测评价4.4矿山地质灾害预测评价5.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评价5.1矿山地质地貌景观综合评价5.2矿山土地资源影响程度综合评价5.3矿山地下水资源影响程度综合评价5.4矿山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综合评价5.5矿山地质环境综合影响评价5.6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防治难度分析6.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防治方案6.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原则、目标和任务6.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范围和分区6.2.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范围的确定6.2.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分区6.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总体部署6.3.1近期规划6.3.2中期规划6.3.3远期规划6.4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6.4.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6.4.2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方案6.5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6.4.1 投资估算 6.4.2 资金来源6.6效益分析6.5.1 经济效益分析6.5.2 环境效益分析6.5.3 社会效益分析6.7组织管理及保障措施6.6.1 组织管理 6.6.2 保障措施 6.8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可行性分析7. 结论与建议附 录 I(资料性附录)成果图件的编制要求I.1图件的一般要求1. 工作底图要采用最新的地理底图或地形地质图。如果收集到的工作底图较陈旧,地形地物变化较大,则应简单实测、修编;如果地形地质图是由小比例尺放大而得,也应进行修编。2. 成果图件应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料与最新调查资料,深入分析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要求报告编制人员必须亲临现场,取得最新的调查资料。3. 成果图件要求数字化成图,图形数据文件命名清晰,并与工程文件一起存储。4. 成果图件要符合有关要求,表示方法合理,层次清楚,清晰直观,图式、图例、注次齐全,读图方便。5. 成果比例尺原则上不小于矿山精查报告比例尺;当矿区范围较大,成图比例尺最小为1:10000。I.2矿地质环境现状图I.2.1图面主要反映评价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等。内容包括:(1)地理要素:包括主要地形等高线、控制点;地表水系、水库、湖泊的分布;重要城镇、村庄、工矿企业;干线公路、铁路、重要管线;人文景观、地质遗迹、供水水源地、岩溶泉域等各类保护区。(2)地质环境条件要素:包括矿区地貌分区、地层岩性、主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要素(如井、泉分布)、土地利用现状等。(3)矿山开采要素:矿区范围、开采井筒、主要巷道的布置、采空区的分布及形成时间等。(4)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开采沉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