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系统与像差部分习题.pdf_第1页
光学系统与像差部分习题.pdf_第2页
光学系统与像差部分习题.pdf_第3页
光学系统与像差部分习题.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双200度的近视眼 其远点在什么位置 矫正时应戴何种眼镜 焦距多大 若镜片 的折射率为1 5 第一面的半径是第二面半径的4倍 求眼镜片两个表面的半径 解 mmr mmr rrrr n f mmf m R rR 5 187 750 1 4 1 15 1 11 1 1 500 2 1 5 0 1 2 2 1 2221 得 有一16D的放大镜 人眼在其后50mm处观察 像位于眼前400mm处 问物 面应在什么位置 若放大镜的直径为15mm 通过它能看到物面上多大的 范围 解 mmy l l yy y mml mmlmmmf 1818 18 2 2 1 2 502 15 400 2 0303 53 350 50400 5 62 16 1 眼睛能看到的像方视场按半渐晕 得由高斯公式 有一显微镜系统 物镜的放大率为 40 目镜的倍率为15 设均为薄透镜 物镜的共轭距为195mm 求物镜和目镜的焦距 物体的位置 光学筒长 物镜 与目镜的间距 系统的等效焦距和总倍率 解 600 416668 0 911 206 604 185 75610 4 11600 0 6667 16 15 250 64010 4 40195 eo eo eo oo o o o e e e ooo MM mm ff f mmffd mmfx mml mmx x f mmf f M mmfL 总倍率 等效总焦距 间距 光学筒长 于是 得根据 得由 得和根据 解 一显微镜物镜由相距20mm的二薄透镜组成 物镜的共轭距为195mm 放大 率 10倍 且第一透镜承担总偏角的60 求二透镜的焦距 mmf mmf ldlL fflld u uu u uu u uu u u u u uuuuLd o o o o o o 5620 37 7383 14 195 20 1 1 1 4 3 94118 2 1 6 0 6 0 1 1 1 6 0 10 195 20 2 1 21 2 2 1121 12 1 1 12 1 11 1 1 1 12 1211 所以 于是 所以 即由 一个显微镜系统 物镜的焦距为15mm 目镜的焦距为25mm 设均为薄透镜 二者 相距190mm 求显微镜的放大率 物体的位置以及系统的等效焦距和倍率 如果用 来作显微摄影 底片位于离目镜500mm的位置 问整个显微镜系统应向何方向相对 于物面移动多少距离 整个系统的横向放大率为多少 解 01327 0 3332 188 5 2 3332 188 01327 0 51327 1 91228 9 6842 148 31579 1 19 475 500 5 2 5 16 5 1 100 10 250 10 150 190 25 15 f x x mm x ff x f x xxx f x xl ff f fxl ff x M f M f mm ffdff o o oo o o o oeoe e e eee eo oo oo o e e o o eoeo 故 计算出显微摄影时总另一种方法 离开物面移动为之差移动量是两次算出的 所以 则若 于是 一个人的近视程度是 2D 调节范围是8D 求 远点距离 近点距离 配戴 100度的近视镜求该镜的焦距及戴上后看清的远点距离和近点距离 解 mmpmmp fpp mmrr frr mmf f mmpD p mmrD r 111 111100 11 1 1000 500 11 1 1000 1 1 100 10 1 500 2 1 一显微镜物镜的垂轴放大率为 3倍 数值孔径 0 1 共轭距L 180mm 物镜 框是孔径光阑 目镜焦距25mm 求 1 显微镜的视觉放大率 2 出瞳直 径 3 出瞳距 4 斜入射照明时 对0 55微米波长求显微镜分辩率 5 物镜通光口径 6 设物高2y 6mm 50 渐晕 求目镜的通光口径 解 mmWlD WWfy mm ff f mmDuu f D mm A mml ffll fl ffL mmD u uu f D f MM pe eo ooo o o p eeop ooo o o ooo o o oe e e eo 3333 21 tan 2 36 0 tan tan 33333 8 75 33135 2575 33 6 9 1 0 3 1 0 2 2 5 00275 0 5 0 4 6296 29 1 1 1 135 1 75 33 1 2 3 6667 125 3 1 0 2 2 2 30 250 3 1 例例作外形尺寸计算 作外形尺寸计算 481224mm250 WL 开氏望远镜 入瞳与物镜重合 开氏望远镜 入瞳与物镜重合 W W 求两焦距 求两焦距 24 250 2 1 21 f f ff 得得 mm10 mm240 2 1 f f 入瞳出瞳大小 入瞳出瞳大小D5 0 得得 mm2 D D mm 482 D D 与眼瞳相当 分划板直径 与眼瞳相当 分划板直径mm54 7tg 2 1 WfDF 像方视场角 像方视场角WWtg tg 得得 32 41 2 66 20 WW 出瞳距 出瞳距 mm42 10 2 1 22 2 L f f ff fxl pp 目镜直径 无渐晕 目镜直径 无渐晕 由由 tg 2 W l DD p e 得得mm86 9 tg 2 WlDD pe 视度调节 视度调节 mm5 0 1000 2 2 Nf l lp 上题中若加入一个 1倍的单组透镜转像系统 筒长增加240mm 求转像透镜 的焦距和通光直径 第一实像面位置处场镜的焦距与通光直径 出瞳距 半 渐晕成像时目镜的通光直径 17 866 20tg833 102 tg2 833 10 10120 11 1 54 7tg2 80 120 240 11 1 24 240 120 48 2 604 240 2 1 1 mmWlD mmll fll mmWfD mmfll fll mm f f DD mmf pe p 其中 其中 场 场 转 转 转 带双组透镜转像系统的望远镜 物镜焦距300mm 目镜焦距30mm 二转像透镜焦距分 别为200mm和300mm 间距250mm 系统的物方视场角2W 4度 有场镜和分划板 物 镜通光口径60mm 为入瞳 求像方视场角 场镜和分划板的直径 如在第一转像透镜 后100mm处设光阑 且使主光线过其中心 求其大小和场镜的焦距 并求系统出瞳位置 和大小 各透镜保证能让轴上点边光和视场边缘点主光线通过的通光直径 若目镜视度 调节正负5D 求目镜移动距离 解 物镜 场镜转像透镜1 光阑转像透镜2分划板 目镜 mm f l WlD WD WWDDDaxisOff DDDDDDaxisOn mm D D ltheneyepiecefStop mm f f DD mmfll lfl mmWfDmmWfD WWW f f f f e pe fo efo o p o o eFof e o 5 4 1000 5 6 0000 33 tan 2 7143 15 tan 100250 2 4762 10tan2002 tan1002 9525 20 0 4 40 0 60 5 4 5 31 4 40 300 200 60 4286 171 400 300 200 100 3 4287 31 tan 2 9525 20tan 2 2 292 55646 272 2 tan tan 15 30 300 200 300 1 2 12 111 21 2 1 1 2 1 21 stop the For 已知投影物镜2将大小为24mm 32mm的图片投影到距物镜为6m远处一大小为 1 5m 2m的屏上 像面充满屏并且照度均匀 该物镜的相对孔径为1 4 光源 是直径为 20的面光源 求 图片到物镜的距离l2 投影物镜2的焦距和通光直 径 光源到聚光镜的距离l1 聚光镜1的焦距和通光直径 光学系统的拉氏不变 量J 1l 1l 2 l 2 l 20 光源 图片24 32 屏幕1 5m 2m 投影物镜 2 u 2 u 461 2 1 203224 2 1 y 123 0 24 1500 4 1 2 4 0144 111 403224 28 81 622 23 2096 20 96 96 622 23 4 1 488 94 111 96 6000 24 1500 22 2 2 2 2 2 2 2 2 2 1 11 1 22 1 1 2 1 1 2 1 2 22 2 22 2 2 2 2 2 2 nyuJn u u u uu f D mmf fll mmD mml D l mmll mmDfD mmf fll mmll l l 又 投影物镜 光源经聚光镜成像于 放大倍数 一个光学系统 知其只包含初级和二级球差 更高级的球差很小可忽略不计 已知该系统的边光球差 0 0 707带光球差 0 015 求 1 表示出此系统的球 差随相对高度的展开式 并计算0 5和0 85带光球差 2 边缘光的初级球差和高 级球差 3 最大剩余球差出现在哪一高度带上 数值多少 015 0707 0 3 06 0 06 0 2 01125 0 012 0 06 0 06 0 015 0707 0707 0 0 1 210 5 085 0 2 1 4 2 2 1 21 4 1 2 2 1 1 带 为最大剩余球差在 高 ALAL LL A A AA AA h h A h h AL mm mm 上题的系统 如果改变结构参数 保持系统焦距不变 调整初级球差使边光 球差与带光球差等值异号 并假设改变结构参数时高级球差不变 求出此时 的球差展开式以及边光和带光的球差值 并回答在哪一高度带上球差为0 哪一高度带上剩余球差最大 数值为何 01042 0 6455 0 024 01 0 91287 0 006 005 00 01 0 01 0 06 005 0 06 0 05 0 06 0 707 0707 0 6455 0max 1 3 11 1 1 4 1 2 1 4 1 2 1 2 1 2 4 2 2 121 LL hh h h h h h h d Ld hh h h h h L LL h h h h L A A A AAAA LL m mm m m mm zm mm zm 此时 由 如 如果把第1题中系统的相对孔径提高一倍 边光的初级球差 高级球差和实际 球差各为多少 如果改变结构参数使初级球差在边缘带重与高级球差 仍假定 不随结构参数而变 平衡而使边光球差为零 问此时的带光球差为多少 24 0 707 0 5 0 06 0 5 0 24 0 24 096 040 96 0 96 0 24 0 72 022 2 1 4 1 2 1 11 0 4 2 2 1 1 zmnew mnewmnew mm m m m m Lhh h h h h L AALL L L AAL hh 时当 则不变且若 时当 高 高 已知会聚折射球面的一对齐明点相距30mm 球面两边介质的折射率分别为 n 1 5和n 1 求此折射球面的曲率半径及齐明点的位置和放大率 如将其组 成一个无球差的透镜 写出此透镜的结构参数 如将此透镜用于一个系统的 像方会聚光束中 其光束孔径角u 0 25 问经此透镜后光束的孔径角 375 05 1 25 2 1 25 0 3 5 36 55 55 60 36 5 2 25 2 60 1 90 5 1 60 90 36 1 5 1 0 30 1 21 2121111 22 1 1 63 3 2 1 14 8 1 2 1 2 1 2 1 2 1 14 8 1 2 2 2 3 2 0 2 3 2 2 1 3 2 0 2 2 0 nfddd n f nffd nn nn f h f h d n n L f h d n n du n n L nn nn f h L p 一个折射球面 半径r 50 物方介质为玻璃 像方介质为空气 有一条自轴上 点发出的平行光束入射于该球面 试问当光阑位置分别为lp 70 50 30 时 定性判断其彗差 细光束像散 场曲 畸变和倍率色差的情况 n 1 n r 50 0 物为无穷远 负球差 0 0 倍率色差 0 0 倍率色差 0 C 0 0 畸变 0 0 畸变0 场曲0 场曲0 场曲0 像散0 像散 0 S 0 0 彗差 0 0 彗差 0 S 0 00 0 n dn n dn luniC nrn nn JSS 如将上题的折射球面作为一个透镜的第二面 透镜的厚度为4mm 且对原入 射的斜平行光束 其子午彗差 像散 畸变和倍率色差均不产生 求第一面 的半径和光阑的位置 两个面均不产生轴外像差 所以主光线过球心 且此球心为两个面的 公共球心 46 450 4 50 1 2 r d r 一会聚的双凸薄透镜 物方无穷远 试分别对光阑在透镜之前 与透镜重合和 在透镜之后的三种情况 以图形定性表示出球差 位置色差 像散 场曲 畸 变和倍率色差 并回答为什么不能表示彗差的情况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2 2 chchch p p ppp p stp p ch yyy hh i i CC yyy i i SSS xxx n JS xSS i i SS lh n dn n dn luniC LS 光阑在后光阑与之重合光阑在前 光阑在后光阑与之重合光阑在前 再结合 同号与 两面 正常区域 分析如左 请自行画图 由于彗 差与结构参数呈线性关系 在此 不能判断彗差的正负 即使光阑 与透镜重合仍可有彗差 所以不 能表示彗差的情况 一双胶合物镜 焦距250mm 第一透镜用K8玻璃 nd 1 51600 v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